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律海十門講記▪P6

  ..續本文上一頁者,競爭敵對無有。

  (10)在家住者,貧窮匮乏頗多,出離住者,貧窮匮乏無有。

  (11)在家住者,多在罪苦中生活,出離住者,多在善樂中生活。

  (12)在家住者,惡處探求門第品級之梯子,出離住者,淨法探求高勝現量之梯子。

  “在家住者,競爭敵對頗多”,在家人相互競爭的很多,冤家對頭也多,做事情總有冤家。你做一個生意就有人跟你競爭——有一個人說他在平陽開了一個百貨店,別人在他旁邊也開了一個百貨店,兩家就要搶生意了,每天兩家店鋪之間就勾心鬥角地搞起來了。而出家人就沒有這些了。

  “出離住者,競爭敵對無有”,沒有人跟你競爭的,叁頂衣一個缽,你有我也有,搶什麼呢?名譽地位大家都沒有,用不著搶。但是現在還是有人在出家人裏又競爭起來了,爭什麼?爭一個領導者,或者是住持方丈,要爭;甚至于要爭一個上師地位,可以統率一切、至高無上的上師,“什麼人都要聽我話的!”也有在追求這個。這個呢,我們說不要追求,你到那個地位,人天、龍天就會把你推出來;如果沒有到那個地位,自己蹦上去,那掉下來就粉身碎骨,沒有好的。這都是不需要的,出了家之後就千萬不要去競爭那些了。

  “在家住者,貧窮匮乏頗多”,在家人貧窮的,東西不夠的,各式各樣的條件很多;“出離住者,貧窮匮乏無有”,出家人沒有這些。現在泰國、緬甸、斯裏蘭卡,還都如佛世的時候,出家人不要積聚東西,資具不會少的。

  我記得海公上師去過那些地方,他說一個比丘看到店鋪裏一個東西是需要的,只要站在櫥窗外看一看好了,馬上裏邊的老板就拿出來供養你了,不要動腦筋的。當然你貪心不要有——看到一個最好的手表,“我看看,我也要”。最近,臺灣的淨念法師告訴我,在泰國那些地方,如果警察看見一個出家比丘帶手表的話,有權力把他叁衣剝掉,還要關起來。因爲手表就是一個裝飾品,也是出家人不准戴的。這些在我們漢地是不重視,但那邊卻是很重視,警察發現的話可以馬上把你關起來,把你衣服剝掉——你不夠資格做比丘。

  “在家住者,多在罪苦中生活,出離住者,多在善樂中生活”,在家人都是造罪、受苦,出家人都是快樂、做善事。這個對比多得很。

  “在家住者,惡處探求門第品級之梯子,出離住者,淨法探求高勝現量之梯子”,在家人,他等于什麼呢?這就是一個門道——“惡處”,叁惡道,你自己一個梯子爬到叁惡道去;而出家人的這個梯子卻不是到叁惡道去,“高勝現量”,就是成佛的梯子了。

  

  (13)在家住者,無量內外習慣緊縛,時時怕脫,自加結套,出離住者,雖有內外習慣緊縛,時時悎寤,力求解開。如是等廣大贊說,智者應比觀也。

  這個最後就是自己智慧的問題了。在家人被各式各樣內外的習氣捆得緊緊的,不但被捆緊了,還怕丟掉,“自加結套”,抓得更緊;而出家人雖然也被一些習氣捆住,但是他有覺悟,能夠把它解開,自己有這個自覺心,不把自己捆緊,把它解開。

  在家人從小長大的時候,要追求這個、追求那個,最後要追求妻子兒女,妻子兒女之後就一定要追求財富了。我們這兒看到,一般農村裏,妻子娶到之後就要造房子,房子造好之後,以後就有孩子,還要洋房汽車……,這麼地搞起來,越捆越緊,越捆越緊,沒有停的時候了。出家人知道這些東西不好,不但不被捆緊,反而把它一個一個解開,原來有的把它解掉,沒有的不套上去。這是趣向不同,一個是出離,一個是纏縛在叁惡道中。

  我們把這些文字念了一下,目的就是要大家知道別解脫戒的珍重性。

  

  叁 正說《律海十門》

   甲一 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

  (歸敬請戒緣起之十義頌解)

  

  我們現在歸到《律海十門》的正文——先是製戒緣起。我們說這二百五十條戒是怎麼製的?爲什麼緣起而製的?下面就是講這個事情。

  

  乙一 皈敬緣起頌

  丙一 皈依叁寶求加持自他慧心

  稽首禮諸佛  及法比丘僧

  這也是皈敬頌,同樣,皈敬叁寶。“稽首禮諸佛”,就是頂禮佛,十方叁世佛;“及法比丘僧”,法寶,僧寶。這兩句就是頂禮叁寶。

  丙二 學戒所爲

  我今學毗尼  令正法久住

  下邊發願,頂禮叁寶你有什麼事情呢?發願——“我今學毗尼”,我現在要學這個毗尼藏(律藏)。爲什麼要學?“令正法久住”,目的是要使正法久住。

  這是我們學《律海十門》的開端,先是禮敬叁寶,然後是學毗尼的目的。下邊是製戒緣起了。

  丙叁 尊者請問 佛說因緣

  尊者舍利弗  請問于世尊  過去等正覺  何者法久住

  何者法不久  願如來指授  佛告舍利弗  毗婆屍式棄

  拘留孫迦葉  四佛法久住  由廣說經法  結戒亦說戒

  拘那含牟尼  毗舍二如來  不廣說經法  未結戒說戒

  時人根善利  但說教授戒  諸惡莫作等  皆除惑證道

  彼二佛示滅  種種姓出家  時久生疲厭  無經律攝持

  令正法速滅  若衆花散置  無線貫串故  被風則渙散

  “尊者舍利弗,請問于世尊,過去等正覺,何者法久住,何者法不久,願如來指授。” 這是舍利弗尊者以悲心問佛的一個問題。

  他問,過去的佛,哪一尊佛的法能夠久住?——目的是“正法久住”了,所以根據這個題目就把舍利弗這一段文引出來。舍利弗曾經問過佛,過去的佛(我們指的是過去七佛),哪一尊佛的法能夠久住,哪些佛的法不久住,希望佛告訴我們。目的也就是參考過去佛的經驗,哪些能夠久住,哪些不能久住,爲什麼能久住,爲什麼不能久住,以便知道如何使我們現在釋迦牟尼佛的教法能久住。

  佛以悲心告訴舍利弗:“佛告舍利弗,毗婆屍式棄,拘留孫迦葉,四佛法久住,由廣說經法,結戒亦說戒。”

  ……(2A)毗婆屍佛、式棄佛、毗舍羅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這個是七尊佛 9,我們戒本後頭都有。這裏邊,有毗婆屍佛、式棄佛、拘留孫佛、迦葉佛,這四尊佛的佛法是久住的,爲什麼原因?“由廣說經法,結戒亦說戒”,他們說了很多的經法,同時也結戒、也說戒。

  “拘那含牟尼,毗舍二如來,不廣說經法,未結戒說戒”,而拘那含牟尼和毗舍羅二如來,他們兩尊佛沒有廣說經法,也沒有結戒、說戒,爲什麼不廣說經法、爲什麼不結戒說戒呢?

  原因是:“時人根善利,但說教授戒,諸惡莫作等,皆除惑證道”,因爲他們兩尊佛的時候,當時的人的根器都很利,你只要給他講一個簡單的教授,如講一句話“諸惡莫作”或者“衆善奉行”,這麼簡單地說兩句,他馬上就證果證道了,煩惱也除掉了,這是根利。現在禅宗裏邊根利的人,給他說一些莫名其妙的話,或者遇到風吹樹葉動,或者聽到茶杯“啪!”掉在地上,就會開悟了。這是根利的人,簡單給他說兩句話,他就開悟了,那就不要廣說經法了,沒有這個需要;他也不犯戒,也不要結戒、也不要說戒。

  當時的人的根機雖然利,“彼二佛示滅,種種姓出家,日久生疲厭,無經律攝持,令正法速滅”,但是他們兩尊佛示滅(滅度)以後,後來的種種姓——各式各樣的人出家了(種種姓就是當時印度的婆羅門、刹帝利等等各式各樣種姓出家的人),如果沒有經律攝持的話,“日久生疲厭”,時間久了,就疲了。一句話,“諸惡莫作”,“諸惡莫作”,經常說那幾個字,就疲厭起來了。這樣子因爲沒有經律攝持,正法就很快滅掉了。這就是說,爲什麼廣說經法、結戒說戒能夠正法久住,不廣說經法、不結戒說戒,正法要速滅,就是這個原因:根利的,固然簡單的一句話,他可以證果證道、斷煩惱;但是後來根鈍的,一句簡單的話攝不起來,那正法就滅掉了。

  佛舉一喻來說明:“若衆花散置,無線貫穿故,被風則渙散。”在印度,大家看到過,花鬘——把花串成一個環,假使這些花不用線串起來而散置放著的話,風一吹就吹掉了。那就是說經律沒有結戒、沒有說戒,等于說花沒有把它串起來一樣的,碰到一定的環境來了,它會散掉——正法速滅,因此結戒、說戒、廣說經法,有能使正法久住的好處了。

  丙四 尊者請佛製戒

  尊者跪合掌  願如來製戒  令諸弟子衆  依戒修梵行

  正法得久住  流潤盡未來  佛語舍利弗  時至我自知

  結戒有十義  遍通各各戒  一攝取于僧  二令僧歡喜

  叁令僧安樂  四未信者信  五信已增長  六難調者調

  七慚愧者安  八斷現有漏  九斷當有漏  十正法久住

  “尊者跪合掌”,舍利弗聽到這個開示之後,馬上有所覺悟,趕緊跪下來合掌請求:“願如來製戒,令諸弟子衆,依戒修梵行,正法得久住,流潤盡未來。”這是舍利弗的悲心,他聽到以前的四尊佛因爲要正法久住而廣說經法、結戒說戒,後兩尊佛因爲沒有廣說經法,也沒有結戒說戒,而正法速滅了,那麼爲了不讓釋迦牟尼佛的法速滅,趕快請佛製戒,使得弟子依戒修梵行,這樣子正法可以久住;正法久住,可以“流潤盡未來”,這個法的利益可以盡未來際等流下去。

  我們現在是末法時期,佛的正法一千年,那是真正得了益的,那時候的人證果證道的很多。像法一千年,也能夠産生很多人才,當然證果證道的少一點了,但畢竟法還是興的。末法時期就不行了,教證二法都差了,教中相似佛教出來了,混淆我們的正教;證果證道的更是如麟角一樣,太少了,碰不到了,那麼要使這個佛教的利益能盡未來際流傳下去、正法久住的話,就希望佛能夠製戒。這是舍利弗以悲心勸佛製戒。

  “佛語舍利弗,時至我自知”,佛對舍利弗說,結戒時候到了,我自會知道,會結戒的,現在時機還沒到,不要著急。我們將來講比丘戒時都會知道,每一條戒都有緣起的,因爲有人犯了戒,佛才製戒。如果沒有人犯戒,而佛說“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人們就…

《律海十門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菩薩戒略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