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切威仪,如住僧中,作能成想。”在家人假使因种种因缘羁绊不能马上出离、出家因缘尚未成熟的话(我们这里很多,想出家还是被喊回去了),就是“日夜”——白天晚上都要这么想,这么发愿。就是说自己要发愿,怎样子能够成就出离、成就出家的事情。发愿日夜之中,僧团里面各式各样的事情——布萨、自恣,各式各样的羯磨,礼佛诵赞,念诵,行住一切威仪,“如住僧中”,就跟自己住在僧团里一样,希望都能够成就。这个愿要发,就是说“将来要能够跟出家人一模一样地做”这个愿要发。即使你现在不能出家,但是要发这个愿。你们念的《五字真言》中初地菩萨“心常欲出家”就是这个意思。初地菩萨尚且要出家,难道我们现在倒不想出家吗?所以现在一时不能出离的人呢,就要发这个愿——希望将来僧团的事情都能够做到,这样子生欢喜心。
〖眉批〗 前说理此则指出办法条文
复次,教云:菩萨处家,家所系身,无论如何,不于无上正等圆满菩提现身作证。是故在家菩萨,于现生出离之心,居住净刹之念,于寺致力,恒长依法往还净寺,作于无上正等圆满菩提现生成就大觉等资粮,正真净洁积集修行也。
下边就说我们为什么要发这个愿呢?即使是菩萨(在家的),因为家庭所系缚,他不论怎么样努力,无上正等菩提现身是证不到的——佛是出家身。所以我们看到有些人呢,他说他是什么如来……后来有居士(是不是真的居士我不知道)写信来问此事。我问:这如来是怎么样一个人呢?回答说是在家的。这里就说了,在家人“无论如何,不于无上正等圆满菩提现身作证”,现身不能证菩提的,佛的无上正等圆满菩提证不到的。佛出世都是现出家相。如果在家菩萨呢,“于现生出离之心,居住净刹之念,于寺致力,恒长依法往还净寺,作于无上正等圆满菩提现生成就大觉等资粮,正真净洁积集修行也”,所以在家菩萨怎么样?这个时候,他一定要发出离心,要发愿,要住在“净刹(僧团)”的念头要生起来;在寺庙里要致力,要努力地培福,依止僧团(有的时候受八关斋戒);把证得无上正等菩提、现生成就大觉的资粮积聚起来,就是要把即生成佛的资粮积聚起来。
这是对在家的而言。下边就是出家在家的比较了。
乙二 清净出离五种功德
又清净出离功德殊胜五种出调伏经云:出家五种功益者,谓聪慧出家具学之士夫,得出离已,于自义未全,得成完全。谓能成就涅槃及无上大乐故;将来眷属延绵无绝,传法度人引蔓滋多故;自身不离圣哲亲近承事,常遇大觉罗汉菩萨正士知识,一切胜人作师导故;无权快愉,不计我所而受用累累故;成就赞扬,虽无特殊之胜解妙行,而得圣者之名称,少许所作应道,而得诸佛圣人之赞欢。如是等等应观。
出家有五种功德。“出家五种功益者,谓聪慧出家具学之士夫,得出离已,于自义未全,得成完全”,就是聪明的人,出家都有点聪明,如果笨的人,他就不会想走出家的路——即使是社会上遭到打击,他情愿自杀,或者情愿偷盗,也不会想到去出家的。能够想到出家的总是还有点善根,这个善根就是智慧的善根。所以真正出家的人都有点智慧的,他别的路不选择,就选出家这个道路。那么真正有智慧的人,他就不是受打击来的了。
(1)“谓能成就涅槃及无上大乐故”,真正有智慧的人出离了,将来能够成就涅槃,无上大乐;(2)“将来眷属延绵无绝,传法度人引蔓滋多故”,将来能够度人,产生很多的善法功德。
(3)“自身不离圣哲亲近承事,常遇大觉罗汉菩萨正士知识,一切胜人作师导故”,自己可以不离开那些圣哲。过去正法住世的时候,很多圣哲都住世,他们的弟子就有机会亲近圣哲,现在是末法时期,当然圣哲不容易亲近,但是你如法地照菩提道次第所说,依止善知识作佛的想,就得佛的加持。这是佛的慈悲了,即使没有圣哲住世,你只要把善知识当佛想,即使这善知识不是佛,但是你作佛的想的话,佛就会加持你,佛就通过这个善知识来加持你,得佛的加持,所以我们要认识到这一点。
(4)“无权快愉,不计我所而受用累累故”。
(5)“成就赞扬,虽无特殊之胜解妙行,而得圣者之名称,少许所作应道,而得诸佛圣人之赞欢 ”。
这是功德,出家的几种功德。下面我们看重要的对比,五个出家的功德讲了,那么在家的跟出家的对比。
乙三 偏 赞 出 离
丙一 偏赞出离之故
复次,在家与出离二者修行道中,而于出离性类偏赞者,以诸在家等之主要继承相续,并及具有之问题,实是在家住者普遍之大害,致苦之魔军,亦成魔所爱惜之民也。若出离者,是为如来及贤圣众之所赞也。
“若出离者,是为如来及贤圣众之所赞也”,而在家的呢,第一个“实是在家住者普遍之大害,致苦之魔军,亦成魔所爱惜之民也。”在家人,虽然修行,但是普遍的一些大的苦、害都会碰到,“致苦之魔军”,一切能够产生苦的魔军,在家里边就有这些东西,甚至于最后自己也成了一个魔子魔孙;那么出离的呢,他受到谁的加持呢?如来和贤圣众(贤圣僧)所赞叹的。这两者不同。
丙二 各 各 对 观
(1)在家者,住在罪缘众多贪染之中,出离者,住在完全功德丛林之聚。
(2)在家者,住在恐惧渴仰之中,出离者,住在无畏宽舒之地。
“在家者,住在罪缘众多贪染之中”,在家人所住的地方,各式各样的造罪因缘众多、贪染习气非常之多,都能使之产生贪染。那些财产、妻子儿女,都是生起贪染心的环境。再说在家的职业,做厨师的每天要杀;做屠夫的更不要说,每天杀羊杀猪;钓鱼的每天要钓鱼,要杀;那些刽子手等等,都在造杀业;在家的工作,做生意的要骗人,犯妄语,偷税漏税的犯盗戒。这些都是在家人离不开的罪染因缘,而出家人却没有,所以这一点上两者不一样,“出离者,住在完全功德丛林之聚”,一个是“罪缘众多贪染之中”,一个是“功德丛林”里边住。
“在家者,住在恐惧渴仰之中”,在家的人,没有的要渴仰、追求,有了又怕盗贼来抢——恐怖;而出家人“住在无畏宽舒之地”,毫无畏惧,非常宽舒,没有什么值得我们去渴仰的。为什么?出家的人衣食自然——你去乞食好了,既不要去烧饭,也不要去买米,什么都不要打主意,到时间拿一个钵去,人家就把饭给你吃了。我们在汉地,乞食制推不开,但丛林制推开了,也是根据佛的原则,我们开了丛林制(僧制),你只要供养仪轨一念,饭就来了,不要你操心的。
佛在世时有一个国王,他出家后,住在旷野森林中,住到后来高兴得很,“好啊!好啊!”叫起来了。人家问他,你干啥哩?他说:“我以前做国王,旁边警卫很多,但是还胆小,总怕有人害我。现在我身边一个人也没有,住在旷野里边,感到很舒畅,没有人会害我的。到处都没有怨敌,这个舒畅从来都没有享受过。”那就是说出家的跟在家不一样。
(3)在家者,住在广大执持垢粪具足之中,出离者,住在完全执持清净解脱业上。
在家的人都是要积聚了,要这要那,没有的要有,有了还要多。做生意,本来是穷的,弄了一点本钱,慢慢地发财了,你该够了吧!但他不够的,他还要发大财,发大财后,还要发更大财,最后弄到破产。一天到晚就是搞那些事情。而出家人不积聚,他是作解脱之业的。在家人用绳子把自己越捆越紧,出家人解脱,越放越松。这是不一样。
(4)在家住者,诸罪恶行之根基,出离住者,无过善行之根基。
(5)在家住者,众苦聚中住,出离住者,众苦聚中不住。
(6)在家住者,欲爱污泥之所没溺,出离住者,欲爱污泥之中出离。
“在家住者,诸罪恶行之根基”,就是造罪,在家人造罪的机会很多。那么出家人呢,“无过善行之根基”,他所做的事情没有过失的,都是善行。这个也是不一样。
“在家住者,众苦聚中住,出离住者,众苦聚中不住”,在家人住在苦里边,他自己要受苦——妻子儿女是牢狱,他放不下,一定要在苦里干,做了牛还不放,还不想求解脱。而出家人在苦里边不住,他离开了,没有苦了。
“在家住者,欲爱污泥之所没溺,出离住者,欲爱污泥之中出离”,在家人的妻子儿女、财产、名誉、地位,社会上的权威,等等,都是爱欲的污泥,使人陷在里面。而出家人一切放下,不但妻子儿女没有,名誉财产地位也不要,那就是从爱欲的污泥里出离,不但陷不到,还能够跑出来。
(7)在家住者,多强合之人类缠绕,出离住者,多方便善巧之智者相聚。
(8)在家住者,生活受用之练习艰难,出离住者,生活受用之练习容易。
在家人有些工作同事讲不来的,偏偏要把他合在一起,你要做生意、你要工作,非要你跟他合在一起不可——“强合”,“缠绕”在这些人中间,而出家人都可以亲近方便善巧的大善知识,这也不一样。
在家人的“生活受用”要去追求,非常“艰难”;出家人的“生活受用”简单、“容易”。我们说,佛在世的时候最容易了,三衣、一钵,解决问题了,什么都不要再操心。
我们现在还是根据佛的精神,也给你们创造了条件,三顶衣给了,一个钵也给了,念供养仪轨,饭就来了,其他的如医药费等也报销了,你还要想什么呢?所以说你再不用功,你自己……有的人对钱还放不下,衬钱不发你,大喊大叫地说:哇,不讲因果,把钱扣住了。扣住了给你散东西不是一样的吗?你一定要钱,拿去干啥呢?有了钱之后,自己的贪染习气又来了。我们还不是把你钱扣了,是给你调了东西的——还不要!法器都不要。哎,这些人就不好说了,法器都不要!这个话怎么说呢?要金钱。这是末法时期的人。
(9) 在家住者,竞争敌对颇多,出离住…
《律海十门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