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律海十门讲记▪P4

  ..续本文上一页示羯磨是真教体

  今者于汝作指示 依出家性具恭谨 信解无疑倍努力 比丘聚中作前锋

  如是云者,并于调伏中而更赞扬羯磨;且佛指示彼是真正教体。是经与法现行之调伏故;教示教理现实所依故;教示教理转成佛法一如之手印也(舍此,正法即不住世)。由是以观,于佛教义中趣入,于佛欢喜之道中学处乐欲之一类等,及由教义之内藏调伏所作中,应恭敬实作。

  〖眉批〗 四者业不超祷请为要

  如是(设若)各各一切于调伏所作中间,业不能超,而所作是必须要者,即依彼中云:

  任何分位业碍不能超  净心于佛大作恭敬祷

  奋勉紧握调伏发胜愿  如何须要示汝必须要

  此之所说,应善观之。如彼别解脱戒者,是教义之中心,若不依止此戒,则别无解脱方便之门。若能依止此戒,则于解脱住位安隐快迅,有广门之解脱能力,如佛所赞。设于彼戒功德偶然思惟正念,则如久旱之苗集注时雨也。如是颂云:

  〖眉批〗 叹世学者舍戒不学

  百千妙善恰时律法名称智人渺不知 大慢不学

  再再学持数量契入先后成就皆愚昧 虽学无次

  口说般若无眼昏迷不识五度彼岸津 若不能实践律仪 则是无智之铁证

  菩提所缘行境无能了辩始终无归趣 于大般若究竟体用自然茫茫

  第八,教证的中心解脱之道也就是在别解脱戒里面。他这里讲了很多,都是别解脱戒的重要地位,大家在学戒之前一定要把它肯定下来,然后才不会对戒产生一些轻视或者是需要修改之类的不正之见。

  

   〖眉批〗 引龙树圣师空义以证明必须依戒修行是共通大道

  如龙树圣师有颂云:

  大觉及诸缘觉等  声闻一切决定教

  解脱道者(戒定慧)一性同( 理事不二)

  无你我他作不二(任何宗乘决定依戒而作修行)

  如是等颂应参。夫一切诸法住理观察之见若无者,则于轮回解脱之方便亦无。然而即以此观察住理之般若体上,现在依附之我执的亲友所作是谁?乃至于轮回解脱之能作是谁?(我执是病;空见是医;戒行药调。)如是知别解脱戒,是能作别别(惑业苦等)解脱之最胜方便,大调伏中之秘密调伏。若是不明全部要点,而但于戒之名诠仰慕渴欲持诵、或复思惟大意要点等、悉皆能作,尔后解脱之正因也。

  这里还有一个颂,很有意思,是龙树菩萨所造。

  “大觉及诸缘觉等,声闻一切决定教,解脱道者一性同,无你我他作不二”,不管你是大觉之道——菩提道、菩萨的成佛之道,或者是声闻缘觉的道,所有根本解脱的道都是同一个性的。什么性?不管哪一乘,都是以别解脱戒作为基础的,这是同的,三乘的基础都是别解脱戒。所以说,我们要成佛,如果离开别解脱戒的话,那就是南辕北辙,是没有办法得到的。

  

  〖眉批〗此则开示前文用功之法门次第应熟诵

  复次,设于解脱轮回之解脱道,能得之住理观察的般若非决定须要者,且止勿论。若其定实须要,应于般若波罗密经卷等,及经大宝解释诸论,其中密意如何所显,当善观寻。并于诸法住理观察之见,尤作殷勤,如感重疾剎那系念。由彼见知轮回根本,我执行相。忿怒谴责,痛极拋弃。于是拔尽根子,不再作害,是能得解脱道之须要也。

  〖眉批〗甚深定慧非戒无从下手

  而诸法住理之现量证得之般若,欲能生者,于心一境性住之寂然净地(心), 是必须要。于彼净住成就者,于心之烦恼,及罪行所有之自在力,要不能行。且于善法所缘之中,一念执持之能力须当须要。于无明之扰动现行,能施忍耐。于不恭敬及放逸烦恼众多种种不一,皆是发生败落四道(波罗夷)之门,而于彼处善能遮护之能力,是所必要者也。

  〖眉批〗转引起道之次第是入戒门路之前行了知

  是故,应于彼(戒)作恭敬,了知有暇圆满难得、死无常、业因果报、轮回罪咎长远等。积想胜解(慧行刻意),乃至于轮回中爱欲瞋倒之意想解脱,而住心一境性之类,决定出生勇猛大力,一切举起。于是善护三门,打破罪失;乃至如其圣教所说之止作上,所有中间作业须少许亦不逾越律仪之清净行为等,是(般若上)所须要也。由此观之,别解脱戒之律仪诚为能得解脱之不二方便也。若于此不相应者,则一切功德依止之地基(决定)无有。如是应知明了善作而期成就。

  〖眉批〗 引经作证次第

  若于别解脱律仪正作依止者,静虑般若等自然次第出生也。经云:比丘依净戒律仪修行所作者,于静虑中长时安住;能成静虑中修行所作者,于般若中长时安住;能成般若中修行所作能作者,则于彼贪瞋无明自心正确明见,能作清净解脱成就也。此皆佛说,应细观行,时时提起。

  最后我们再念一段。“若于别解脱律仪正作依止者,静虑般若等自然次第出生也”,假使你能够真正依止别解脱戒行持的话,那么静虑(定)、般若(慧)自然会按照次第出生。你别解脱戒持好了,将来的定慧是决定能够得到的。

  这里引一本经说明。“比丘依净戒律仪修行所作者”, 假使你是一个比丘——当然我们修行最圆满的是比丘身,也不排斥在家。但是在家修行与出家修行毕竟有差别,后面讲得很多,我们改天再介绍,今天是介绍一下别解脱戒的重要性。这里就是说比丘依照“净戒律仪”修持,依照这个别解脱戒(具足戒就是比丘的戒,戒中最圆满)好好修持的话,“于静虑中长时安住”,你只要对别解脱戒如法地修行、如法地行持的话,就在静虑中可以长时安住了,那静虑就在里边了——很快能够得定了。“能成静虑中修行所作者”,假使你能好好修静虑的话,“于般若中长时安住”,就安住在般若之中。这三者是有因果联系的。所以,先把戒得到,定就在其中,定得到之后,般若也就在其中。

  “能成般若中修行所作能作者,则于彼贪瞋无明自心正确明见,能作清净解脱成就也”,能在般若中如法修行,能够“作”的话,解脱道就在手中,解脱涅槃马上就能够得到。由此可知,要得到解脱涅槃的话,必须要有般若;要有般若的话,非要静虑不可;要静虑的话,非要持戒不可。所以最根本的还是在戒律方面。反过来,你没有净戒的话,戒没有的话,决定得不到定。即使得到也是邪定,或者是世间的有漏定——不能出生死,不能产生般若的。要是没有定的话,般若不能产生;没有般若的话,解脱也得不到。

  所以说,佛在世时,出离王宫去访道,六年苦行访道,到处去参访善知识,都得不到圆满的解答。因为它们都不是佛的正道——没有般若,没有智慧。没有智慧就是没有正定,没有正定就是没有别解脱戒。外道苦行的禁戒很多,但都不是别解脱戒,不能得解脱,而只能是感一些有漏的果,甚至恶果。我们经常说,持牛戒持狗戒的,人家看起来很辛苦地在修(持牛戒的是吃水吃草,睡在草地上;持狗戒的甚至要吃屎的),就问佛:他们这样精进地持那些禁戒,那么将来能感什么果呢?佛说,他们如果持戒不犯的话,将来就做狗做牛。他们要持牛戒嘛,那将来就感做牛的果,持狗戒的,将来会做狗——满他的愿啦!如果他还要破戒的话,那要下地狱去了。那是多危险!没有别解脱戒,再辛苦,再苦行,结果是如此。而我们的别解脱戒并没有那么辛苦,而果是解脱道、菩提涅槃,何乐而不为呀?有些人就感到持戒麻烦,感到不顺不合自己的习惯。本来持戒跟你的生活习惯是不一定会合的。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惯都是流转生死的习惯,都是烦恼的习气,都是造业的那些,那和要还灭的清净,当然不能全部相合了。你如果不把自己的身心净化的话,不用别解脱戒来净化自己身心的话,如何能得到解脱呢?你要顺自己的习气的话,就永远在轮回之中。你想解脱,那非要改变自己的习气不可。第一步改变就是从别解脱戒下手,所以一定要明确这个重要性。

  

  甲三 出家在家之比较

  乙一 劝家中弟子发心出离

  

  〖眉批〗 此下一段文别劝家中弟子发心出离

  复次,别解脱中,在家、出离,戒分二类,而圣教特于出离律仪戒性发起胜赞者,为于道中多劫习修之佛子,具大根性之在家住者,藉此生起出离胜愿修行之心,亦由此故正观家性,俾其恳切承继俱有关系心之坚执苦痛溶解消除。8

  下边就是在家出家的问题了,这个我们也要讲一下。因为大家现在都是出家的,要珍惜自己的出家身。有些出家人,在寺庙里待了一阵,碰了很多钉子,最后来一个“出家在家一样修道,倒不如回家去修好了”;有的人回家,家庭里边不要他干事情,也不要工作,有父母养他,好象很安逸,时间也很长,寺庙里的事情都不要干,一天到晚吃饭、看书。但是你这样修行会不会成就?这里,我们就把在家出家的分别也稍微讲一下。念了之后也就是激励大家:得到很稀有的出家身,那就要好好行持修行,不要再放逸了。下边就在家出家的比较介绍一下。

  

  了知家是一切众苦发生长养住处,若住家中现生不能出离者,应当日夜作念,如何乃能成就出离。我愿日夜之中,凡僧百业,布萨自恣,各种羯磨,礼佛诵赞,行住一切威仪,如住僧中,作能成想。于彼此观于出离者,心生欢喜,如是应作。(初地菩萨心常欲出家之观也)

  我们要知道,“家是一切众苦发生长养住处”,一切苦,产生、长养、住的地方就是家庭。我们不要以为家庭温暖,怎么好怎么好,什么方便啊,有人体贴照顾啊……,要知道一切痛苦的发生就是在家庭里发生的,一切痛苦的长养就是在家庭里长养的。一切痛苦住在哪里?就住在家庭里边。

  “若住家中现生不能出离者”,那么现在在家的人,今生不能够马上出家、出离的,那怎么办呢?那么痛苦的地方,你待在那里,心里很不舒畅了,或者是精神很痛苦了,但也有办法。

  “应当日夜作念,如何乃能成就出离。我愿日夜之中,凡僧百业,布萨自恣,各种羯磨,礼佛诵赞,行住一…

《律海十门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菩萨戒略颂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