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以名利污合,嗜欲沾染
如是别解脱戒经云,若业性者,
律仪杂染非妙行 诸毒参差良药剂
少年别有疯狂疾 童子二足钩锁系
囚-人+力行旋转大海深 救济涉渡不善能
若彼妙行度自他 决定船浮津梁稳
途中阻惑(杂染)扫荡清 王道胜行善导引
第四,我们在别解脱戒里边,千万不要把自己的意思掺进去。你自己的意思掺进去,把一些名利习气加进去的话,那就是甘露变毒药了。本来是甘露水,你自己的私心加进去了,以这样的方式来持戒的话,那就是很好的甘露里边,你加了一些毒药。毒药再少,吃下去一样死掉。因为这样严重,所以别解脱戒一定要依佛的原意、不折不扣地执行,不要掺杂自己的意见。
现在很多人认为持午的问题可以开放了,或者说现在的人体质差,应当要吃几顿,甚至于说有胃病的一定要少吃多餐,一天吃个七八顿,每顿少吃一点。你这样的方式!难道佛的智慧还不如现在的医生吗?这个你想一想,我们到底是皈依佛呢?还是皈依医生呢?如果皈依医生的话,又何必穿袈裟呢?你去学医好了。既然你皈依佛了,就要依佛而行。佛的智慧,我们认为决定不会比医生差,他教我们吃一顿,我们现在开许两顿了,还要胆小的话,那你修行的勇气也太小了。我们要出离三界,要度父母众生,头目脑髓都要牺牲,你难道连一顿饭都牺牲不了?这个自己要好好想一想。同时你要知道,这一顿饭吃下去,你的后果如何?咽一口一个小罪,一个小罪就是在地狱里边要呆很长时间,那你吃一顿饭要去好多次,划不划得来呢?你现在吃了一顿饭,认为没有什么了不得,但是后来地狱的果报,你受起来就感到后悔都来不及。佛的智慧,他告诉我们“不要吃”,就是“不要吃”对,不要自以为聪明。医生说的营养不够等话,这些都是世间的一些贪欲、世间的一些不正之见,不要往戒律中掺进去。
戒律里面掺杂了私心杂念的话,就和甘露里加了毒药一样。这里面举了几个比喻:一,很好的良药(戒律)本来是对治烦恼病的,你把自己的私心杂念掺进去的话,等于掺了毒药,这个药不但是不能治病,反而把你毒死。二,年纪轻轻的人本来很有所作为的,但是他疯了,有疯狂的病,那就没有用了。一个年轻的人,本来我们可以培养,可以什么事都能干,但他是疯的,有什么用呢?毫无用处,再年轻也没有用。三,假使一个人的两只脚被捆住了,脚铐铐起来了,这个人就做不来事了。所以说,别解脱戒再好,你如果把自己的私心杂念掺杂进去的话,那也成了一个不起作用,甚至于甘露加了毒药,反而毒的作用大起来了。所以,我们在持戒当中一定不要把自己的知见掺进去。这现在是最多了,最普遍的——什么“戒现在应当怎么样了,哪个戒该不要了”,都是私心杂念来看的。佛的智慧相对我们的智慧,那是不可比的。声闻、缘觉、菩萨、等觉菩萨都不能与佛比,那我们又有好大的智慧想来改佛的教呢?所以,这一点是非常错误的。持戒的人一定要建立起坚强的信念,对佛的话绝对地不折不扣地相信。
我记得《广论》中博朵瓦大师也感叹,说现在的人呢,佛的话跟你讲得苦口婆心,再再地讲,倒听不听,反而如果算个命,说你今年不对,你该怎么怎么做,就拼命不折不扣地照做了——就怕死,怕自己倒楣。佛的话不在乎,而那些看命先生、或者那些医生的话却信得不得了,全部依照执行,那么你到底是皈依佛呢,还是皈依什么呢?这就有问题了。所以,既然《广论》里也提出这个问题,那么我们一定要把它当重点地看。7
乙五 是制象之钩 是沟篱等外护等
〖眉批〗五、是制象之钩 是沟篱等外护等
又调伏赞云:
戒是驱驶心象利钢钩 善施辔勒调伏精调伏
亦如墙篱沟濠外护防 诸漏水堤即是调伏律
如是云云,别解脱戒者,彼于烦恼及诸罪行遮止之方便力,如防水患之坚固堤、或如闸、坝等喻是也。或如驯调象骡等之铁钩,以极尖利者,为善能调伏。为于无始之心习烦恼,及未经驯良之心识威力转成调伏,能作殊胜方便故。又教中复云,马过村城必善持辔。别解脱戒之总要者,凡心所作,于非是处趣入机会之阻止,且于佛所赞喜之正道直趣,是修持者最胜之方便也。
由别解脱戒经颂云:
心马之口积练难 尖钉随顺穿入口 辔勒是彼别解脱 如何清净不稍违
粘着世业不能超 解脱无常观最妙 烦恼军阵决胜回 若谁持戒得坚固
空性乐欲或未成 彼烦恼军作扰动 合离流浪最后胜
第五,别解脱戒的作用,这里强调一下:一切“非是处”(就是不对的地方),有什么机会叫你进入做错误事情的时候,都给你遮止了。就是说,真正持戒的话,做坏事的机会都给你切断了——你不会做坏事了,那么一切正道都可以趣入。所以持戒的人呢,做坏事的机会都给你截止了;做好事的正道,修行正道的门对你都开放了。那你照这个做就最对了。如果认为别解脱戒是一个束缚身心的事情,那你放弃这个条件了,坏事做了没有人阻止,好的事情也没有方便进去。对别解脱戒不重视的后果就是这样。
乙六 是教乘之内藏 诸教之中心
〖眉批〗六、是教乘之内藏诸教之中心
云何解脱戒所指示之调伏,是教乘之内藏,及教中之坚固心要者,由调伏赞云:
诸佛世尊独觉一切等 菩提甘露学力满清净
净意罗汉具足诸功德 悉皆因由调伏佛教诫
〖眉批〗 学教人更须注意
尽其所有诸行大觉尊 殊胜调伏宝藏满藏蓄
照明生死法炬善明朗 若成相反涅槃无得成
觉道不通世途之关津 纵彼经藏支分一切行
学未入律决不转成器 以故如来净戒最珍奇
第六,三藏十二部的中心是什么?当然,解脱是要靠般若。般若照见五蕴皆空,然后能度一切苦厄,生死轮回就从般若里断。但是般若从哪里产生?从戒!所以说,真正的三藏十二部——佛的教证心藏,就是别解脱戒。我们从某一个观点说,别解脱戒,就是从佛的身口直接流露出来的。我们要学,就是学佛的身口。别解脱戒里面就是这个。那么意,佛的意呢?在菩萨戒里也有,那是以般若为主了。但是身口就是佛的身口,我们直接向佛的身口学习,当下做到能够跟佛相近相似,这个就是别解脱戒。所以这是心藏。
(1B)到这里说一个话,“尽其所有诸行大觉尊,殊胜调伏宝藏满藏蓄,照明生死法炬善明朗”,假使你不这样子重视别解脱戒、以为其它更重要的话,“若成相反涅槃无得成”,那么你要成涅槃之道,是没有希望的。
下边更明显——“觉道不通世途之关津”,修行的菩提道跟流转的世间法,它们不同的关键在哪里?就在戒律中。即使你把经藏支分一切都修得很好、学得很好,而没有进入律藏的话,决定不成法器!所以如来赞叹净戒是最珍贵最奇特。就是说,你经藏论藏学得再好,你如果没有戒的话,律藏没有的话,决定不能转成法器的。既然法器都不能成就,那你成涅槃之道、涅槃之果当然是不可能的。律藏的重要性由此可以看出来,它是一切教证的中心,是心藏。
乙七 教海之指南 王路之引导
〖眉批〗七、教海之指南 王路之引导 但勿杂错
复次,由别解脱经所出者:
大觉调伏大密海 无边无底具方便 坚固入住得心安 别别解脱必如是
此是正法最胜王 道程一切胜导引 远行僧集众比丘 由此学习自他路
虽持律仪而紊乱 清净妙药杂害毒
第七,一切教海的指南就是律藏。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之“正”是什么?合戒的叫“正”,从般若流露出来的叫“正”。从般若流露出来的一切都是合戒律的。这两者不会矛盾。如果说从般若出来的,却跟戒违背了,那就错了——你这个空性证错了,不是真正佛的中观见。
中观见是很微细的,我们将来在第三阶段要学中观。这个中观不是靠说“一切法空”,好了,你就懂空了。我们要如何达到真正的“空”,不是一句话就解决得了的。我们藏地的传承至少要四个阶段:先要学有部,一切法的缘起学到,然后再进入性空。“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这是龙树菩萨的话。那么先要学有部的缘起——一切法有了,有部的“有”,法如何有的?如何缘起生起来的?一切法生灭的因缘如何?把它搞清楚,然后进入经部的空。经部里把有部的很多东西空掉了,然后又进入唯识的空,把外境空掉。然后进入中观的空。中观里边又分自续派和应成派。最后要把自续派空的不彻底也除掉,达到最高的应成派的空见,那时候才说是达到了真正的中观正见。这不是一下子能得到的。但是如果我们依律行持的话,当下就符合佛的中观正见。因为真正的中观正见绝对是符合戒律的。因此,从戒下手,当下中观正见就含在里面。所以,这是最便宜的方法。
要得到中观正见谈何容易?昔日法尊法师进藏,学《菩提道次第》,开始学的人很多,学到止观章时很多人都退了,到最后他把“毗钵舍那”一章学完毕业时,只剩他一个人,其他的人都退掉了——这个很难学。跑马山有“宁肯背石头,不愿学止观”一说。就是说背石头虽然辛苦吃力,但是还可以熬得住,而学止观时脑筋里边痛得不得了,简直耐不下去,都要跑掉了。这说明止观很难学。但如果你从戒下手,当下就是符合般若的,所以说这是最直截了当的方便,不要轻视。
乙八 戒是教之中心 解脱之门
〖眉批〗八、戒是教之中心 解脱之门
〖眉批〗 一者教 二者行证
此别解脱佛之圣言,于中所示教法有二种义:一教示能仁自在解脱妙行广大根子具有涅槃之方法,教于能作导师类中,于大涅槃之下而教示别解脱戒者;二佛言如是更及此义思惟,乃至于别解脱经能起作业而并于涅槃亦成就者。
〖眉批〗 三者指…
《律海十门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