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名利汙合,嗜欲沾染
如是別解脫戒經雲,若業性者,
律儀雜染非妙行 諸毒參差良藥劑
少年別有瘋狂疾 童子二足鈎鎖系
囚-人+力行旋轉大海深 救濟涉渡不善能
若彼妙行度自他 決定船浮津梁穩
途中阻惑(雜染)掃蕩清 王道勝行善導引
第四,我們在別解脫戒裏邊,千萬不要把自己的意思摻進去。你自己的意思摻進去,把一些名利習氣加進去的話,那就是甘露變毒藥了。本來是甘露水,你自己的私心加進去了,以這樣的方式來持戒的話,那就是很好的甘露裏邊,你加了一些毒藥。毒藥再少,吃下去一樣死掉。因爲這樣嚴重,所以別解脫戒一定要依佛的原意、不折不扣地執行,不要摻雜自己的意見。
現在很多人認爲持午的問題可以開放了,或者說現在的人體質差,應當要吃幾頓,甚至于說有胃病的一定要少吃多餐,一天吃個七八頓,每頓少吃一點。你這樣的方式!難道佛的智慧還不如現在的醫生嗎?這個你想一想,我們到底是皈依佛呢?還是皈依醫生呢?如果皈依醫生的話,又何必穿袈裟呢?你去學醫好了。既然你皈依佛了,就要依佛而行。佛的智慧,我們認爲決定不會比醫生差,他教我們吃一頓,我們現在開許兩頓了,還要膽小的話,那你修行的勇氣也太小了。我們要出離叁界,要度父母衆生,頭目腦髓都要犧牲,你難道連一頓飯都犧牲不了?這個自己要好好想一想。同時你要知道,這一頓飯吃下去,你的後果如何?咽一口一個小罪,一個小罪就是在地獄裏邊要呆很長時間,那你吃一頓飯要去好多次,劃不劃得來呢?你現在吃了一頓飯,認爲沒有什麼了不得,但是後來地獄的果報,你受起來就感到後悔都來不及。佛的智慧,他告訴我們“不要吃”,就是“不要吃”對,不要自以爲聰明。醫生說的營養不夠等話,這些都是世間的一些貪欲、世間的一些不正之見,不要往戒律中摻進去。
戒律裏面摻雜了私心雜念的話,就和甘露裏加了毒藥一樣。這裏面舉了幾個比喻:一,很好的良藥(戒律)本來是對治煩惱病的,你把自己的私心雜念摻進去的話,等于摻了毒藥,這個藥不但是不能治病,反而把你毒死。二,年紀輕輕的人本來很有所作爲的,但是他瘋了,有瘋狂的病,那就沒有用了。一個年輕的人,本來我們可以培養,可以什麼事都能幹,但他是瘋的,有什麼用呢?毫無用處,再年輕也沒有用。叁,假使一個人的兩只腳被捆住了,腳铐铐起來了,這個人就做不來事了。所以說,別解脫戒再好,你如果把自己的私心雜念摻雜進去的話,那也成了一個不起作用,甚至于甘露加了毒藥,反而毒的作用大起來了。所以,我們在持戒當中一定不要把自己的知見摻進去。這現在是最多了,最普遍的——什麼“戒現在應當怎麼樣了,哪個戒該不要了”,都是私心雜念來看的。佛的智慧相對我們的智慧,那是不可比的。聲聞、緣覺、菩薩、等覺菩薩都不能與佛比,那我們又有好大的智慧想來改佛的教呢?所以,這一點是非常錯誤的。持戒的人一定要建立起堅強的信念,對佛的話絕對地不折不扣地相信。
我記得《廣論》中博朵瓦大師也感歎,說現在的人呢,佛的話跟你講得苦口婆心,再再地講,倒聽不聽,反而如果算個命,說你今年不對,你該怎麼怎麼做,就拼命不折不扣地照做了——就怕死,怕自己倒楣。佛的話不在乎,而那些看命先生、或者那些醫生的話卻信得不得了,全部依照執行,那麼你到底是皈依佛呢,還是皈依什麼呢?這就有問題了。所以,既然《廣論》裏也提出這個問題,那麼我們一定要把它當重點地看。7
乙五 是製象之鈎 是溝籬等外護等
〖眉批〗五、是製象之鈎 是溝籬等外護等
又調伏贊雲:
戒是驅駛心象利鋼鈎 善施辔勒調伏精調伏
亦如牆籬溝濠外護防 諸漏水堤即是調伏律
如是雲雲,別解脫戒者,彼于煩惱及諸罪行遮止之方便力,如防水患之堅固堤、或如閘、壩等喻是也。或如馴調象騾等之鐵鈎,以極尖利者,爲善能調伏。爲于無始之心習煩惱,及未經馴良之心識威力轉成調伏,能作殊勝方便故。又教中複雲,馬過村城必善持辔。別解脫戒之總要者,凡心所作,于非是處趣入機會之阻止,且于佛所贊喜之正道直趣,是修持者最勝之方便也。
由別解脫戒經頌雲:
心馬之口積練難 尖釘隨順穿入口 辔勒是彼別解脫 如何清淨不稍違
粘著世業不能超 解脫無常觀最妙 煩惱軍陣決勝回 若誰持戒得堅固
空性樂欲或未成 彼煩惱軍作擾動 合離流浪最後勝
第五,別解脫戒的作用,這裏強調一下:一切“非是處”(就是不對的地方),有什麼機會叫你進入做錯誤事情的時候,都給你遮止了。就是說,真正持戒的話,做壞事的機會都給你切斷了——你不會做壞事了,那麼一切正道都可以趣入。所以持戒的人呢,做壞事的機會都給你截止了;做好事的正道,修行正道的門對你都開放了。那你照這個做就最對了。如果認爲別解脫戒是一個束縛身心的事情,那你放棄這個條件了,壞事做了沒有人阻止,好的事情也沒有方便進去。對別解脫戒不重視的後果就是這樣。
乙六 是教乘之內藏 諸教之中心
〖眉批〗六、是教乘之內藏諸教之中心
雲何解脫戒所指示之調伏,是教乘之內藏,及教中之堅固心要者,由調伏贊雲:
諸佛世尊獨覺一切等 菩提甘露學力滿清淨
淨意羅漢具足諸功德 悉皆因由調伏佛教誡
〖眉批〗 學教人更須注意
盡其所有諸行大覺尊 殊勝調伏寶藏滿藏蓄
照明生死法炬善明朗 若成相反涅槃無得成
覺道不通世途之關津 縱彼經藏支分一切行
學未入律決不轉成器 以故如來淨戒最珍奇
第六,叁藏十二部的中心是什麼?當然,解脫是要靠般若。般若照見五蘊皆空,然後能度一切苦厄,生死輪回就從般若裏斷。但是般若從哪裏産生?從戒!所以說,真正的叁藏十二部——佛的教證心藏,就是別解脫戒。我們從某一個觀點說,別解脫戒,就是從佛的身口直接流露出來的。我們要學,就是學佛的身口。別解脫戒裏面就是這個。那麼意,佛的意呢?在菩薩戒裏也有,那是以般若爲主了。但是身口就是佛的身口,我們直接向佛的身口學習,當下做到能夠跟佛相近相似,這個就是別解脫戒。所以這是心藏。
(1B)到這裏說一個話,“盡其所有諸行大覺尊,殊勝調伏寶藏滿藏蓄,照明生死法炬善明朗”,假使你不這樣子重視別解脫戒、以爲其它更重要的話,“若成相反涅槃無得成”,那麼你要成涅槃之道,是沒有希望的。
下邊更明顯——“覺道不通世途之關津”,修行的菩提道跟流轉的世間法,它們不同的關鍵在哪裏?就在戒律中。即使你把經藏支分一切都修得很好、學得很好,而沒有進入律藏的話,決定不成法器!所以如來贊歎淨戒是最珍貴最奇特。就是說,你經藏論藏學得再好,你如果沒有戒的話,律藏沒有的話,決定不能轉成法器的。既然法器都不能成就,那你成涅槃之道、涅槃之果當然是不可能的。律藏的重要性由此可以看出來,它是一切教證的中心,是心藏。
乙七 教海之指南 王路之引導
〖眉批〗七、教海之指南 王路之引導 但勿雜錯
複次,由別解脫經所出者:
大覺調伏大密海 無邊無底具方便 堅固入住得心安 別別解脫必如是
此是正法最勝王 道程一切勝導引 遠行僧集衆比丘 由此學習自他路
雖持律儀而紊亂 清淨妙藥雜害毒
第七,一切教海的指南就是律藏。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之“正”是什麼?合戒的叫“正”,從般若流露出來的叫“正”。從般若流露出來的一切都是合戒律的。這兩者不會矛盾。如果說從般若出來的,卻跟戒違背了,那就錯了——你這個空性證錯了,不是真正佛的中觀見。
中觀見是很微細的,我們將來在第叁階段要學中觀。這個中觀不是靠說“一切法空”,好了,你就懂空了。我們要如何達到真正的“空”,不是一句話就解決得了的。我們藏地的傳承至少要四個階段:先要學有部,一切法的緣起學到,然後再進入性空。“先得法住智,後得涅槃智”,這是龍樹菩薩的話。那麼先要學有部的緣起——一切法有了,有部的“有”,法如何有的?如何緣起生起來的?一切法生滅的因緣如何?把它搞清楚,然後進入經部的空。經部裏把有部的很多東西空掉了,然後又進入唯識的空,把外境空掉。然後進入中觀的空。中觀裏邊又分自續派和應成派。最後要把自續派空的不徹底也除掉,達到最高的應成派的空見,那時候才說是達到了真正的中觀正見。這不是一下子能得到的。但是如果我們依律行持的話,當下就符合佛的中觀正見。因爲真正的中觀正見絕對是符合戒律的。因此,從戒下手,當下中觀正見就含在裏面。所以,這是最便宜的方法。
要得到中觀正見談何容易?昔日法尊法師進藏,學《菩提道次第》,開始學的人很多,學到止觀章時很多人都退了,到最後他把“毗缽舍那”一章學完畢業時,只剩他一個人,其他的人都退掉了——這個很難學。跑馬山有“甯肯背石頭,不願學止觀”一說。就是說背石頭雖然辛苦吃力,但是還可以熬得住,而學止觀時腦筋裏邊痛得不得了,簡直耐不下去,都要跑掉了。這說明止觀很難學。但如果你從戒下手,當下就是符合般若的,所以說這是最直截了當的方便,不要輕視。
乙八 戒是教之中心 解脫之門
〖眉批〗八、戒是教之中心 解脫之門
〖眉批〗 一者教 二者行證
此別解脫佛之聖言,于中所示教法有二種義:一教示能仁自在解脫妙行廣大根子具有涅槃之方法,教于能作導師類中,于大涅槃之下而教示別解脫戒者;二佛言如是更及此義思惟,乃至于別解脫經能起作業而並于涅槃亦成就者。
〖眉批〗 叁者指…
《律海十門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