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律海十門講記▪P5

  ..續本文上一頁切威儀,如住僧中,作能成想。”在家人假使因種種因緣羁絆不能馬上出離、出家因緣尚未成熟的話(我們這裏很多,想出家還是被喊回去了),就是“日夜”——白天晚上都要這麼想,這麼發願。就是說自己要發願,怎樣子能夠成就出離、成就出家的事情。發願日夜之中,僧團裏面各式各樣的事情——布薩、自恣,各式各樣的羯磨,禮佛誦贊,念誦,行住一切威儀,“如住僧中”,就跟自己住在僧團裏一樣,希望都能夠成就。這個願要發,就是說“將來要能夠跟出家人一模一樣地做”這個願要發。即使你現在不能出家,但是要發這個願。你們念的《五字真言》中初地菩薩“心常欲出家”就是這個意思。初地菩薩尚且要出家,難道我們現在倒不想出家嗎?所以現在一時不能出離的人呢,就要發這個願——希望將來僧團的事情都能夠做到,這樣子生歡喜心。

  

  〖眉批〗 前說理此則指出辦法條文

  複次,教雲:菩薩處家,家所系身,無論如何,不于無上正等圓滿菩提現身作證。是故在家菩薩,于現生出離之心,居住淨刹之念,于寺致力,恒長依法往還淨寺,作于無上正等圓滿菩提現生成就大覺等資糧,正真淨潔積集修行也。

  下邊就說我們爲什麼要發這個願呢?即使是菩薩(在家的),因爲家庭所系縛,他不論怎麼樣努力,無上正等菩提現身是證不到的——佛是出家身。所以我們看到有些人呢,他說他是什麼如來……後來有居士(是不是真的居士我不知道)寫信來問此事。我問:這如來是怎麼樣一個人呢?回答說是在家的。這裏就說了,在家人“無論如何,不于無上正等圓滿菩提現身作證”,現身不能證菩提的,佛的無上正等圓滿菩提證不到的。佛出世都是現出家相。如果在家菩薩呢,“于現生出離之心,居住淨刹之念,于寺致力,恒長依法往還淨寺,作于無上正等圓滿菩提現生成就大覺等資糧,正真淨潔積集修行也”,所以在家菩薩怎麼樣?這個時候,他一定要發出離心,要發願,要住在“淨刹(僧團)”的念頭要生起來;在寺廟裏要致力,要努力地培福,依止僧團(有的時候受八關齋戒);把證得無上正等菩提、現生成就大覺的資糧積聚起來,就是要把即生成佛的資糧積聚起來。

  這是對在家的而言。下邊就是出家在家的比較了。

  

  乙二 清淨出離五種功德

  

  又清淨出離功德殊勝五種出調伏經雲:出家五種功益者,謂聰慧出家具學之士夫,得出離已,于自義未全,得成完全。謂能成就涅槃及無上大樂故;將來眷屬延綿無絕,傳法度人引蔓滋多故;自身不離聖哲親近承事,常遇大覺羅漢菩薩正士知識,一切勝人作師導故;無權快愉,不計我所而受用累累故;成就贊揚,雖無特殊之勝解妙行,而得聖者之名稱,少許所作應道,而得諸佛聖人之贊歡。如是等等應觀。

  出家有五種功德。“出家五種功益者,謂聰慧出家具學之士夫,得出離已,于自義未全,得成完全”,就是聰明的人,出家都有點聰明,如果笨的人,他就不會想走出家的路——即使是社會上遭到打擊,他情願自殺,或者情願偷盜,也不會想到去出家的。能夠想到出家的總是還有點善根,這個善根就是智慧的善根。所以真正出家的人都有點智慧的,他別的路不選擇,就選出家這個道路。那麼真正有智慧的人,他就不是受打擊來的了。

  (1)“謂能成就涅槃及無上大樂故”,真正有智慧的人出離了,將來能夠成就涅槃,無上大樂;(2)“將來眷屬延綿無絕,傳法度人引蔓滋多故”,將來能夠度人,産生很多的善法功德。

  (3)“自身不離聖哲親近承事,常遇大覺羅漢菩薩正士知識,一切勝人作師導故”,自己可以不離開那些聖哲。過去正法住世的時候,很多聖哲都住世,他們的弟子就有機會親近聖哲,現在是末法時期,當然聖哲不容易親近,但是你如法地照菩提道次第所說,依止善知識作佛的想,就得佛的加持。這是佛的慈悲了,即使沒有聖哲住世,你只要把善知識當佛想,即使這善知識不是佛,但是你作佛的想的話,佛就會加持你,佛就通過這個善知識來加持你,得佛的加持,所以我們要認識到這一點。

  (4)“無權快愉,不計我所而受用累累故”。

  (5)“成就贊揚,雖無特殊之勝解妙行,而得聖者之名稱,少許所作應道,而得諸佛聖人之贊歡 ”。

  這是功德,出家的幾種功德。下面我們看重要的對比,五個出家的功德講了,那麼在家的跟出家的對比。

  乙叁 偏 贊 出 離

  丙一 偏贊出離之故

  複次,在家與出離二者修行道中,而于出離性類偏贊者,以諸在家等之主要繼承相續,並及具有之問題,實是在家住者普遍之大害,致苦之魔軍,亦成魔所愛惜之民也。若出離者,是爲如來及賢聖衆之所贊也。

  “若出離者,是爲如來及賢聖衆之所贊也”,而在家的呢,第一個“實是在家住者普遍之大害,致苦之魔軍,亦成魔所愛惜之民也。”在家人,雖然修行,但是普遍的一些大的苦、害都會碰到,“致苦之魔軍”,一切能夠産生苦的魔軍,在家裏邊就有這些東西,甚至于最後自己也成了一個魔子魔孫;那麼出離的呢,他受到誰的加持呢?如來和賢聖衆(賢聖僧)所贊歎的。這兩者不同。

  丙二 各 各 對 觀

  (1)在家者,住在罪緣衆多貪染之中,出離者,住在完全功德叢林之聚。

  (2)在家者,住在恐懼渴仰之中,出離者,住在無畏寬舒之地。

  “在家者,住在罪緣衆多貪染之中”,在家人所住的地方,各式各樣的造罪因緣衆多、貪染習氣非常之多,都能使之産生貪染。那些財産、妻子兒女,都是生起貪染心的環境。再說在家的職業,做廚師的每天要殺;做屠夫的更不要說,每天殺羊殺豬;釣魚的每天要釣魚,要殺;那些劊子手等等,都在造殺業;在家的工作,做生意的要騙人,犯妄語,偷稅漏稅的犯盜戒。這些都是在家人離不開的罪染因緣,而出家人卻沒有,所以這一點上兩者不一樣,“出離者,住在完全功德叢林之聚”,一個是“罪緣衆多貪染之中”,一個是“功德叢林”裏邊住。

  “在家者,住在恐懼渴仰之中”,在家的人,沒有的要渴仰、追求,有了又怕盜賊來搶——恐怖;而出家人“住在無畏寬舒之地”,毫無畏懼,非常寬舒,沒有什麼值得我們去渴仰的。爲什麼?出家的人衣食自然——你去乞食好了,既不要去燒飯,也不要去買米,什麼都不要打主意,到時間拿一個缽去,人家就把飯給你吃了。我們在漢地,乞食製推不開,但叢林製推開了,也是根據佛的原則,我們開了叢林製(僧製),你只要供養儀軌一念,飯就來了,不要你操心的。

  佛在世時有一個國王,他出家後,住在曠野森林中,住到後來高興得很,“好啊!好啊!”叫起來了。人家問他,你幹啥哩?他說:“我以前做國王,旁邊警衛很多,但是還膽小,總怕有人害我。現在我身邊一個人也沒有,住在曠野裏邊,感到很舒暢,沒有人會害我的。到處都沒有怨敵,這個舒暢從來都沒有享受過。”那就是說出家的跟在家不一樣。

  

  (3)在家者,住在廣大執持垢糞具足之中,出離者,住在完全執持清淨解脫業上。

  在家的人都是要積聚了,要這要那,沒有的要有,有了還要多。做生意,本來是窮的,弄了一點本錢,慢慢地發財了,你該夠了吧!但他不夠的,他還要發大財,發大財後,還要發更大財,最後弄到破産。一天到晚就是搞那些事情。而出家人不積聚,他是作解脫之業的。在家人用繩子把自己越捆越緊,出家人解脫,越放越松。這是不一樣。

  

  (4)在家住者,諸罪惡行之根基,出離住者,無過善行之根基。

  (5)在家住者,衆苦聚中住,出離住者,衆苦聚中不住。

  (6)在家住者,欲愛汙泥之所沒溺,出離住者,欲愛汙泥之中出離。

  “在家住者,諸罪惡行之根基”,就是造罪,在家人造罪的機會很多。那麼出家人呢,“無過善行之根基”,他所做的事情沒有過失的,都是善行。這個也是不一樣。

  “在家住者,衆苦聚中住,出離住者,衆苦聚中不住”,在家人住在苦裏邊,他自己要受苦——妻子兒女是牢獄,他放不下,一定要在苦裏幹,做了牛還不放,還不想求解脫。而出家人在苦裏邊不住,他離開了,沒有苦了。

  “在家住者,欲愛汙泥之所沒溺,出離住者,欲愛汙泥之中出離”,在家人的妻子兒女、財産、名譽、地位,社會上的權威,等等,都是愛欲的汙泥,使人陷在裏面。而出家人一切放下,不但妻子兒女沒有,名譽財産地位也不要,那就是從愛欲的汙泥裏出離,不但陷不到,還能夠跑出來。

  

  (7)在家住者,多強合之人類纏繞,出離住者,多方便善巧之智者相聚。

  (8)在家住者,生活受用之練習艱難,出離住者,生活受用之練習容易。

  在家人有些工作同事講不來的,偏偏要把他合在一起,你要做生意、你要工作,非要你跟他合在一起不可——“強合”,“纏繞”在這些人中間,而出家人都可以親近方便善巧的大善知識,這也不一樣。

  在家人的“生活受用”要去追求,非常“艱難”;出家人的“生活受用”簡單、“容易”。我們說,佛在世的時候最容易了,叁衣、一缽,解決問題了,什麼都不要再操心。

  我們現在還是根據佛的精神,也給你們創造了條件,叁頂衣給了,一個缽也給了,念供養儀軌,飯就來了,其他的如醫藥費等也報銷了,你還要想什麼呢?所以說你再不用功,你自己……有的人對錢還放不下,襯錢不發你,大喊大叫地說:哇,不講因果,把錢扣住了。扣住了給你散東西不是一樣的嗎?你一定要錢,拿去幹啥呢?有了錢之後,自己的貪染習氣又來了。我們還不是把你錢扣了,是給你調了東西的——還不要!法器都不要。哎,這些人就不好說了,法器都不要!這個話怎麼說呢?要金錢。這是末法時期的人。

  

  (9) 在家住者,競爭敵對頗多,出離住…

《律海十門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菩薩戒略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