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你關了進去,天天想出來;這個牢獄你關進去,天天不想出來,越鑽越深,這個“牢獄”比世間的牢獄還要厲害。“郵亭”,郵亭是暫時住的地方;“旅舍”也是臨時住兩天的;“戲場”,看一出戲,唱完了就沒有了,各了各的了;“合會”,開一個會,開會的時候大家很歡喜,互相關系很好,散了之後各了各的,回家去了,家庭就這麼一回事情。在這個時候因緣和合了,大家聚在一起;因緣散離了,你要合也合不起來了。要死的死了,你抓也抓不住;文化大革命來了,把你送到哪裏去了,到邊境去了,你抓也抓不住;其他的事情,隨著因緣來了,他要跑了,你拖也拖不住。這個東西都是臨時湊合在一起,不是可以長久保持的。把家庭要看成這麼一個東西,並不是永久性的東西。
“美食即是雜毒之糕餌”。在《律海十門》裏邊就是說家庭好象是拌了毒的糕點一樣,就是你看到是糕點,很愛吃,巧克力、奶油蛋糕之類的,看到口水都要流下來了,但是裏邊是有毒藥的。家庭你看看很美滿,妻子兒女長得很好,經濟條件也好,啥都好,什麼好,這是雜毒的糕餌——那就是看了很好看的奶油蛋糕,但是裏邊有毒的,你吃下去要死的。那麼你到底要死呢,還是要吃這個蛋糕呢?你自己考慮了。那麼這也是說家庭的禍害,這裏海公上師卻有他的經驗,他把這個家庭的享受呢,也把它立了一個“慧行刻意”來作觀,“美食即是雜毒之糕餌”,你想吃好東西(當然這個意思還是通的,但是他把它轉了一個方向),我們說家庭嘛,就是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了。你說要吃好的,享受,第一種享受吃,就是“雜毒之糕餌”,表面上看著很好看,但是吃下去會死的。那麼這個就是“慧行刻意”了,你不要貪美的東西吃了。不要說是居士了,他們在家的美食,我們出家的人也不要“今天打齋,饅頭包子能吃否?” “能吃!”哎呀,這個吃起來是大大的脹。
以前我們在五臺山的時候,有一次搞一個運動(學習),反正到太原去,去參觀那些什麼先進的機器等等,那麼當然了,吃飯的時候要招待你吃了,吃什麼呢?我們現在想想,也沒什麼好吃的,就是湯面。但是五臺山從來見不到白面大米的,到了太原區吃白面的,高興得不得了。就是有一個,他就吃吃到怎麼樣呢?吃到一直滿到喉嚨口,打個嗝,裏面的面要跑出來了,吃得那麼脹,這就是吃得太好吃,拼命吃了。那麼這個東西就是說,貪好吃的東西,本身就等于是吃有毒的糕點一樣,看起來很好吃,吞下去會死的,那就是不要貪美食了。出家人一樣的,不要看今天有包子,高興得很,還沒有吃飯,就盡想包子怎麼好、包子怎麼好,等到吃飯了,拼命吃。以前有人吃那麼大的包子,七個一頓。五臺山的胃口是特別大了,我們一斤面粉一頓不夠的,一般說我們上坡的,那麼大一個饅頭,一斤面不夠的,上面去根本不夠的,要帶那麼大一包的山藥蛋,才可能算一頓飯。這個拼命脹也是一個貪食了,也是將來要感苦報的。
“美衣裝飾即是鐵索、枷索”,有人說穿好的衣服,戴裝飾品,頸上戴項鏈,手上戴戒指、手镯——都是手鐐腳铐給你铐起來了,你當它是好東西?就是要把它這麼看,“鐵索、枷鎖”把你铐起來,你頸上的鐵鏈條,你手上的手铐,你說是金镯子?手铐!
“財寶谷藏,是極至重之馱載”,財寶也好,谷藏也好,以前地主家裏面藏了好多谷、糧食,都是很重的馱載,等于說牛馬一樣的,把你背得站都站不起來,還要打你,爬起來背了起來還要跑,這個也是苦事情。
“當面名聞稱贊,即是背後譏謗笑罵”,這個更好,當面湊合你、贊歎你怎麼怎麼,就是後面的罵你、譏笑你。這個不是說一個人,一個人當然有的兩面派的也會這麼搞,當面說你什麼好什麼好得不得了,背面把你罵得一個錢也不值。這樣子的人有,但是即使好的人,他當面是贊歎你,但是我們說世界上一分爲二的,有人贊歎你,決定有一部分人要毀謗你。因爲人的思想不一樣,同你相同的人是贊歎你的,而思想跟你不合的人就要毀謗你,討厭你,罵你。所以說人是兩邊的人都有,你不要看這邊的贊歎你、稱贊你,名譽利養都有,那邊人誹謗你,把你罵得一個錢不值的還有,所以說當面的贊歎不值得高興。
“車乘仆使,皆是砍手斷足之斧钺”,我們說享受,出去嘛有小轎車,做事情自己不要動手的,這個拿木耳湯來,那個拿什麼蓮心湯來,什麼東西,自己坐在那裏。以前一個電影,《摩登時代》,就是說,機器給你吃了,你自己只要吞好了,不要你動手的。這些東西,都是“砍手斷足之斧钺”,把你的手足砍掉的斧钺。就是說你手足不要動了,等于說把你砍掉一樣的。這個,我們生理學也有的。他們有人說,將來的人,頭會越來越大,手腳越來越小。爲什麼?手不要用了,腳也不要跑了,跑路有汽車,做什麼事情,有機器,這個,它退化了。手腳一點點大,但是動腦筋動得多,頭腦越來越大,將來重得來——重得頭腦子人都載不起了,腦筋用這個架子把它架起來了,那個手腳也退化下去。這個就是說,專門有人服侍你的,那就像把自己的手足砍斷的斧钺一樣的,不是好事情。我們也可以看出來,越是懶惰的人,他就是越是身體差,什麼都要人家敬佑的話,能力也沒有了,手腳的氣力也沒有了,一天到晚睡在床上,什麼都不要動,你看你能搞好久?你什麼都不要動,你睡在床上,吃了、穿了、弄了,還要吃不消的。
這是都對自己不利的,要這麼觀想。所以說,家庭裏邊的一些享受,美食、美衣服、財産、當面贊歎、仆使——人家來敬佑你的人、車乘、傭人這些,都不是好事情,這個要經常觀。那麼在家如此,出家也一樣的了。出家裏面也不要貪好食,也不要貪好衣服。我們的叁衣要壞色,鮮的顔色都不能穿,就是叫你不要貪好的。在斯裏蘭卡,出家比丘手表都不能戴,你戴了手表,警察可以公開把你抓起來,把你叁衣都剝下來。那就是你不能戴裝飾品,連手表都不能戴。我們這裏,漢地開許戴個手表,但是你戴個金镯子,人家要罵起來了,“你這個出家人幹什麼的”。
“總之,一切受用,皆是無常刹那。至于此時本身內體各各部分,誰是究竟享受者?”總的來說,一切受用都是無常的,刹那變壞的。再進一層說,在享受的人,在我這個身體裏面,你分析一下,到底誰在享受?哪個是主宰?沒有我的,這就是無我的道理。這個當然一般不容易體會,在我們最初的來說,這享受的還是身體在享受,還是心在享受?身體是色蘊,它不是一個我——你說手是我吧,有的人手壞掉了,砍掉了,他還是“我”還沒有死掉;你說腳是我吧,腳砍掉了,人還在;人死掉,你說就一切都沒有了嗎?還在,那這個色身不是我。那麼心,心也分受、想、行、識,一個個分析下去,都不是我,那麼什麼是我呢?到底哪個在享受呢?
丙五 敬諸佛子 護叁寶物
五、于諸出家,視如佛之親子,普皆恭敬,不見過失;叁寶財物,盡力守護,如愛己物。
第五,“于諸出家,視如佛之親子,普皆恭敬,不見過失”,這是在家的居士對出家人要恭敬了,把一切出家的人都看成做佛的親生兒子一樣,因真正繼承佛的家業的就是出家人,是佛的親子,所以現在要“普皆恭敬”,都要恭敬,不要見過失。
當然我們這裏說你對一切僧人都要恭敬不見過失是對的,但是你要跟哪個人學,依止哪位學法,這個你卻得要嚴謹了。30你不能說,“嘿,一切都好,我隨便找一個,吃酒抽煙的那些,我跟他學”,好了,你也學了個吃酒抽煙的。這怎麼敢學!跟哪個學呢?依止哪個呢?菩提道次第給你的標准,很好的。……(9A)要找不爲名聞利養的,那麼有十個條件,這十個條件我們末法時期找,一個也找不到,怎麼辦呢?兩個條件不可缺,一個是持戒的,一個是有悲心的,不是爲自己的名聞利養的。這兩條有了,其他八個什麼都沒有,可以,可以依止他;如果這兩條沒有,其他八個都有,不行。經講得好,人也怎麼聰明,又是有一點點修證、有點神通等等的,但是不持戒,沒有悲心,專門爲自己名聞利養的,這樣子的不能依止。這是菩提道次第講得很明白。這個菩提道次第的八分之一是什麼呢?這個一般人不好說了。那麼康薩仁波切這個傳承就是說,悲心、持戒這兩條是不能少的。十條裏邊有悲心、有持戒的,可以依止;十條裏邊悲心持戒沒有的,其他八條都有,不能依止 。這個很嚴重,我們不要掉以輕心。
但是說盡管這麼說,聽的人呢,不見得都會聽進去。我們以前在各地講菩提道次第,全部、大的《廣論》是沒有講了,但《科頌》之類還是講過幾道,把十個標准再叁地反複地說。但是今天講得很好,“啊,這個是”,怎麼怎麼,都承認這個對;過了一段時間,來了個有神通廣大的什麼人,趨之若骛,馬上去皈依學法,就跑過去了,管他持不持戒、管他什麼的,只要他有點神通好了。這個神通,真的神通假的神通也不知道,人家一吹,“喔,他這個人了不得!”怎麼怎麼的,趕快去學法。以爲他有神通的,可以占一點便宜——有神通可以加持你了,你要什麼東西滿你的願。以這個角度去學法,那這些標准就丟掉了。所以我們學法呢,各方面自己要衡量一下。找的師是應該什麼標准,自己學法也要具有什麼條件,爲什麼學法的,這些目的都要搞清楚。
“叁寶財物,盡力守護,如愛己物”,叁寶的東西盡量地保護,比自己的東西還要看得重。因爲自己的東西壞掉了不過是一個主——自己,叁寶財物是十方的凡夫聖人共同的財物,你把它損壞了,那比損壞自己的東西還要嚴重,所以要盡力守護。這是對居士說了。那麼我們出家人,當了執事,你管叁寶財物了,那更接近了,你要盡力守護。如果不盡力守護的話,那麼這個《僧護經》大家有了,可以去看看。我記得有一則公案:有一個餓鬼,他的兩肋下(兩個手臂下面),有兩個熱鐵輪…
《律海十門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