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律海十门讲记▪P37

  ..续本文上一页有四百个贝壳。那么这个算起来呢,标准就很难定了。那么到底是什么?这里他引《南山律》的说法,他说,“摄护须急”,盗戒最好护持得仔细一点,你情愿少算一点,不要多算了,多算了之后万一超过这个份量了,那你根本罪犯了还不知道犯根本罪。最好少算一点,少算一点呢,根据我们国家用的五个钱,“即以随国通用之五钱为准”,弘一大师说,“如此土今时,应以五铜圆为准也。”(当时国家通用铜钱)五个铜板就是五钱。那个太少了。那这个就是说不要犯,一个钱也不要去偷盗就算了。

  南山的戒本疏好象有这个说法:因为当时在瓶沙王的摩羯国,国王治罪的法律是偷了五钱要判死刑的,那么以这个定的五钱,所以佛教里边定了五钱。那么他就是说,照原则说,凡是哪一个国家,偷了那些要判死刑的,那么算重罪。这个原则上说好象是合理一点,不仅仅在具体的钱上说,凡是够判死刑的罪,那就说是根本重罪。那当然了,现在我们国家算起来,这个钱是不少了,总之不是少数。这个标准,反正我们说真正要持盗戒,不要从这个上去计较。你算得太宽了,万一这个不到这个价钱的话,你重罪犯了,你还以为自己没有事。情愿少犯,最好是一个钱也不要去占便宜。这个盗戒是难防护的,妄语易犯,这两个戒从古以来,都是非常麻烦的戒。

  

  问:何谓举离处耶?

  答:欲盗物时,若所盗之物未离本处,属己不显。故须于离处时结其正罪也。

  问:亦有物未离处即结犯耶?

  答:盗戒成犯,虽约离处、然其离相,不必物离,故律中明离处义,以十括示差别。今且略举。文书成明离处,约作字判断即犯;言教主明高处,约口断即犯——以言辞诳惑取者是;移标相明离处,即今丈尺度量之物;堕筹明离处,若计数筹若分物筹是;异色明离处,若破若烧若埋若坏色皆属此类;转齿明离处,以盗心移转赌具。如是等皆统名曰离处也。

  那么“离本处”的问题我也讲过了,不一定要离开本处,订了契约或者把东西搞坏了,都是属于离本处。

  

  问:何谓不犯耶?

  答:律有五种,皆谓无盗心也。一与想,意谓他与也;二己有想,谓非他物也;三粪扫想,谓无主也;四暂取想,即持还也;五亲厚意,无彼此也。

  问:何谓亲厚耶?

  答:律有七法:一难作能作;二难与能与;三难忍能忍;四密事相告;五互相护藏;六遭苦不舍;七贫贱不轻。能行是七法者,是善亲友也。

  那么怎么样子不犯?有几种情况是不犯?

  一个是“与想”,他心里想到这个是人家给我的,是我的东西,那就不犯。

  第二“己有想”,这个东西你以为是自己的,两支笔放在桌子上,大家在写字,写好了,他跑掉了,或者你还没跑掉,你看到桌子上有支笔,你拿起来走了——拿错了,拿了人家的,那你不知道,以为是自己的,这个不算偷盗。那个人说,“噢,你偷我东西,什么东西……。”“当时我以为是我的,两个笔差不多啊,搞错了。”那个不算偷盗。

  第三“粪扫想”,假使你以为人家丢掉的,没有主的,人家不要的,那你拿去也可以。但是你不要看到一个东西,马路上有一个金戒指,“哎,这个没有人的,我拿去了”。这个,你自己说没有人的——真正没有人要了,你拿起走了不算犯,这个金戒指,哪个说没有人的啦?没有人的它会从马路上掉下来的?那肯定是有人的了,你不能自己强辩说没有人的。

  第四“暂取想”,你临时用一用,并不是拿去不还了,临时用一用,这样子的心,也不算偷盗。人家桌子上摆了一个笔,我要写字,拿来写一写,人家说“嗨!你偷我东西,离本处了,本来我摆在这里的”,那不是,他暂时用一用,要还的,不能算。

  第五“亲厚意”,他们两个人很要好,你东西他通,随便你用,他东西也随便你用,这样的人,你拿他的东西用一下,那个也不算盗戒。但是这个呢,一般不能是主观地说:“哎,我跟你很要好,拿了没关系,你的就是我的。”这个也不行的,他跟你没这么要好。真正有些朋友是很知交的,你用他的钱,他不在乎的,那么也可以用一下。如果他斤斤较量的,你说他跟我很要好,没关系的,自己一边地说,那样不可以。真正做到亲厚意呢,也是不很简单的。

  “何谓亲厚耶?”律藏里边就说什么叫亲厚意?它有七个条件。一个是“难作能作”,他们互相是朋友,很难的事情他肯给他做的。第二“难与能与”,最宝贝东西他也肯给你的。第三“难忍能忍”,什么事情不可忍的他也可以忍下去。第四“密事相告”,秘密的事情都互相告的,就是最秘密的事情,他也不跟你保密的。第五“互相护藏”,有什么坏事情互相包庇的。第六“遭苦不舍”,一方面遭了大苦了,或者是遭了王难了,或者被抓起来了,要受牵连的,他不舍,还是继续跟他友好。第七是“贫贱不轻”,他假使穷了,也并不舍弃他的。“能行是七法者,是善亲友也”,这样子的人叫亲厚意。那么这个善亲友也不是很好找的那些人了。

  那么盗戒呢,我们这里简单地说了那么多东西,真正要讲起来呢,那就是在《四分律》里边就够讲了,多得不得了。在其他书里边,《僧祗律》里边有五卷,五卷专门讲盗戒,《十诵律》里边有四卷专门讲盗戒的,《善见毗婆沙》里有三卷,《南山律》里边也有三卷讲盗戒的,那是分析够微细了,那些从来研究盗戒的人也是感到这是一个难点。我们现在要研究呢,一般的参考就是《南山律在家备要》了。这本书我是翻过,也是够麻烦的,里边讲得很细,恐怕没有看到那个书呢,拼命要看;真正那个书给你看,恐怕也看不进去了。看了头痛的啊,里边很细致,但是需要的时候翻翻也是要的。那么《盗戒释相概略问答》这本书呢,我们有,不过不知道在哪里,找出来之后可以摆在外边,大家要翻的人可以翻翻。但是我们要继续讲下去了,也不能尽停留在这个近事戒里边。

  好,接下去,“近事发起慧行修心之法要”。昨天讲了第一个“以出离心求取近事戒”,这五个根本学处——五条戒,“甚于生命冒险守护”,要甚于生命地去冒险地守护它,比生命还要宝贵,冒一切险要保护这个戒不要犯。这样子做了之后,还要“兼制五根”,把五根守护住,不要乱看、乱听、乱嗅、乱碰、乱尝味道。这个都容易犯戒的,你贪着味道之后就会产生犯戒的行动。“此律仪戒,必于人中方, 得”,律仪戒,人中才有。

  丙二 兼修大乘道慧行法理

  二、兼修大乘道慧行法理,本诸大乘经教体性,多闻正思,契合六度行为。

  第二,“兼修大乘道慧行法理”,我们修别解脱戒,并不是单是小乘,要修大乘的道,修大乘道的慧行。“本诸大乘经教体性,多闻正思,契合六度行为”,我们要根据大乘的经教、它的体性来多闻正思,要把别解脱戒跟六度的行为契合起来。那就是菩萨戒了,菩萨戒的根本是别解脱戒,别解脱戒之后的根本有了,然后是摄善法戒,六度才有依据,才能行得通。自己的六度完成了之后,饶益有情戒才能做得到。这个互相关联的,前面那个“高洁大行”里边已经讲过了。

  丙三 智忍生起

  三、为自戒学处到彼岸故,总其轮回住中,究竟无常及苦痛之智忍生起。

  第三,“为自戒学处到彼岸故”,自己也学了戒的要到彼岸,你如果没有戒的话,要到彼岸是不可能的。“总其轮回住中,究竟无常及苦痛之智忍生起”,在轮回里面,究竟一切法都是无常的,都是痛苦的。

  一切法,苦集灭道四谛,我们有漏的世界就是苦谛,苦谛的因就是集谛——烦恼跟业,烦恼跟业都是脏东西,脏东西感的果不会是干净的,那么整个三界就是一个苦蕴集。这个在十二因缘我们讲过,当然有的人没有听过。29十二因缘,整个三界十二支,都是一个“大苦蕴集”,“大”就是无始无终的;“苦蕴集”,一个是果,一个是因,都是苦。那么这个东西,都是无常痛苦,这个“智忍”要生起来。“智忍”我们在《俱舍》中学过,忍可这个事情,“智”就是能够决定、能够了知的智慧,都要生起来。

  那就是自己要把戒学学好、到彼岸呢,要把世间的轮回无常痛苦,这个智慧要生起来;如果不生起来的话,就要迷糊,持戒就持不清净。你知道这个世界是苦无常的,那持戒才能清净。这个我们说是下士道里边的,念无常、观恶趣,对我们持戒直接有帮助的。如果“这个世界很可爱”,那你这个持戒就成问题了,这个做不得,那个碰不得,这个东西你怎么办呢?那么可爱的世界,你做不得,隔离了,自己又心里放不下,放不下的话,你要出离到彼岸,那是妄想了。你要真实认识到这个世界是苦空无常,痛苦的,那么这个持戒才有能够到彼岸的希望。

  丙四 观家庭如牢狱等

  四、观家庭如牢狱、邮亭、旅舍、戏场、合会,美食即是杂毒之糕饵,美衣装饰即是铁索、枷锁,财宝、谷藏,是极至重之驮载,当面名闻称赞,即是背后之讥谤笑骂,车乘仆使,皆是砍手断足之斧钺。总之,一切受用,皆是无常剎那,至于此时本身内体各各部份,谁是究竟享受者?

  第四,虽然五戒是在家人的戒,但是你不能说就把家庭看作很温暖,这个五戒里边,就安住在家庭里边了,这不行的,要把家庭看作牢狱一样。

  “观家庭如牢狱、邮亭、旅舍、戏场、合会”,家庭就是“牢狱”,各式各样的苦都从家庭里产生。为了妻子儿女拼命地追,没有妻子的时候追求妻子,冒了很多风险,也花了很多的代价,甚至于跟情敌要斗争。在古代,欧洲是两个三角恋爱的时候,就是要决斗的。两个人找一个女人,结果决不下来了,两个人拿枪来拼,打死一个,一个占了便宜了,拿这样子的代价换来的这个家庭。有了家庭之后,为了妻子儿女生活,又拼命追求,甚至做非法的事情,来满足家庭的要求。这是牢狱了,这是苦。世间上认为很幸福很温暖,实际上是一个牢狱。其他牢狱…

《律海十门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菩萨戒略颂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