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律海十門講記▪P37

  ..續本文上一頁有四百個貝殼。那麼這個算起來呢,標准就很難定了。那麼到底是什麼?這裏他引《南山律》的說法,他說,“攝護須急”,盜戒最好護持得仔細一點,你情願少算一點,不要多算了,多算了之後萬一超過這個份量了,那你根本罪犯了還不知道犯根本罪。最好少算一點,少算一點呢,根據我們國家用的五個錢,“即以隨國通用之五錢爲准”,弘一大師說,“如此土今時,應以五銅圓爲准也。”(當時國家通用銅錢)五個銅板就是五錢。那個太少了。那這個就是說不要犯,一個錢也不要去偷盜就算了。

  南山的戒本疏好象有這個說法:因爲當時在瓶沙王的摩羯國,國王治罪的法律是偷了五錢要判死刑的,那麼以這個定的五錢,所以佛教裏邊定了五錢。那麼他就是說,照原則說,凡是哪一個國家,偷了那些要判死刑的,那麼算重罪。這個原則上說好象是合理一點,不僅僅在具體的錢上說,凡是夠判死刑的罪,那就說是根本重罪。那當然了,現在我們國家算起來,這個錢是不少了,總之不是少數。這個標准,反正我們說真正要持盜戒,不要從這個上去計較。你算得太寬了,萬一這個不到這個價錢的話,你重罪犯了,你還以爲自己沒有事。情願少犯,最好是一個錢也不要去占便宜。這個盜戒是難防護的,妄語易犯,這兩個戒從古以來,都是非常麻煩的戒。

  

  問:何謂舉離處耶?

  答:欲盜物時,若所盜之物未離本處,屬己不顯。故須于離處時結其正罪也。

  問:亦有物未離處即結犯耶?

  答:盜戒成犯,雖約離處、然其離相,不必物離,故律中明離處義,以十括示差別。今且略舉。文書成明離處,約作字判斷即犯;言教主明高處,約口斷即犯——以言辭诳惑取者是;移標相明離處,即今丈尺度量之物;墮籌明離處,若計數籌若分物籌是;異色明離處,若破若燒若埋若壞色皆屬此類;轉齒明離處,以盜心移轉賭具。如是等皆統名曰離處也。

  那麼“離本處”的問題我也講過了,不一定要離開本處,訂了契約或者把東西搞壞了,都是屬于離本處。

  

  問:何謂不犯耶?

  答:律有五種,皆謂無盜心也。一與想,意謂他與也;二己有想,謂非他物也;叁糞掃想,謂無主也;四暫取想,即持還也;五親厚意,無彼此也。

  問:何謂親厚耶?

  答:律有七法:一難作能作;二難與能與;叁難忍能忍;四密事相告;五互相護藏;六遭苦不舍;七貧賤不輕。能行是七法者,是善親友也。

  那麼怎麼樣子不犯?有幾種情況是不犯?

  一個是“與想”,他心裏想到這個是人家給我的,是我的東西,那就不犯。

  第二“己有想”,這個東西你以爲是自己的,兩支筆放在桌子上,大家在寫字,寫好了,他跑掉了,或者你還沒跑掉,你看到桌子上有支筆,你拿起來走了——拿錯了,拿了人家的,那你不知道,以爲是自己的,這個不算偷盜。那個人說,“噢,你偷我東西,什麼東西……。”“當時我以爲是我的,兩個筆差不多啊,搞錯了。”那個不算偷盜。

  第叁“糞掃想”,假使你以爲人家丟掉的,沒有主的,人家不要的,那你拿去也可以。但是你不要看到一個東西,馬路上有一個金戒指,“哎,這個沒有人的,我拿去了”。這個,你自己說沒有人的——真正沒有人要了,你拿起走了不算犯,這個金戒指,哪個說沒有人的啦?沒有人的它會從馬路上掉下來的?那肯定是有人的了,你不能自己強辯說沒有人的。

  第四“暫取想”,你臨時用一用,並不是拿去不還了,臨時用一用,這樣子的心,也不算偷盜。人家桌子上擺了一個筆,我要寫字,拿來寫一寫,人家說“嗨!你偷我東西,離本處了,本來我擺在這裏的”,那不是,他暫時用一用,要還的,不能算。

  第五“親厚意”,他們兩個人很要好,你東西他通,隨便你用,他東西也隨便你用,這樣的人,你拿他的東西用一下,那個也不算盜戒。但是這個呢,一般不能是主觀地說:“哎,我跟你很要好,拿了沒關系,你的就是我的。”這個也不行的,他跟你沒這麼要好。真正有些朋友是很知交的,你用他的錢,他不在乎的,那麼也可以用一下。如果他斤斤較量的,你說他跟我很要好,沒關系的,自己一邊地說,那樣不可以。真正做到親厚意呢,也是不很簡單的。

  “何謂親厚耶?”律藏裏邊就說什麼叫親厚意?它有七個條件。一個是“難作能作”,他們互相是朋友,很難的事情他肯給他做的。第二“難與能與”,最寶貝東西他也肯給你的。第叁“難忍能忍”,什麼事情不可忍的他也可以忍下去。第四“密事相告”,秘密的事情都互相告的,就是最秘密的事情,他也不跟你保密的。第五“互相護藏”,有什麼壞事情互相包庇的。第六“遭苦不舍”,一方面遭了大苦了,或者是遭了王難了,或者被抓起來了,要受牽連的,他不舍,還是繼續跟他友好。第七是“貧賤不輕”,他假使窮了,也並不舍棄他的。“能行是七法者,是善親友也”,這樣子的人叫親厚意。那麼這個善親友也不是很好找的那些人了。

  那麼盜戒呢,我們這裏簡單地說了那麼多東西,真正要講起來呢,那就是在《四分律》裏邊就夠講了,多得不得了。在其他書裏邊,《僧祗律》裏邊有五卷,五卷專門講盜戒,《十誦律》裏邊有四卷專門講盜戒的,《善見毗婆沙》裏有叁卷,《南山律》裏邊也有叁卷講盜戒的,那是分析夠微細了,那些從來研究盜戒的人也是感到這是一個難點。我們現在要研究呢,一般的參考就是《南山律在家備要》了。這本書我是翻過,也是夠麻煩的,裏邊講得很細,恐怕沒有看到那個書呢,拼命要看;真正那個書給你看,恐怕也看不進去了。看了頭痛的啊,裏邊很細致,但是需要的時候翻翻也是要的。那麼《盜戒釋相概略問答》這本書呢,我們有,不過不知道在哪裏,找出來之後可以擺在外邊,大家要翻的人可以翻翻。但是我們要繼續講下去了,也不能盡停留在這個近事戒裏邊。

  好,接下去,“近事發起慧行修心之法要”。昨天講了第一個“以出離心求取近事戒”,這五個根本學處——五條戒,“甚于生命冒險守護”,要甚于生命地去冒險地守護它,比生命還要寶貴,冒一切險要保護這個戒不要犯。這樣子做了之後,還要“兼製五根”,把五根守護住,不要亂看、亂聽、亂嗅、亂碰、亂嘗味道。這個都容易犯戒的,你貪著味道之後就會産生犯戒的行動。“此律儀戒,必于人中方, 得”,律儀戒,人中才有。

  丙二 兼修大乘道慧行法理

  二、兼修大乘道慧行法理,本諸大乘經教體性,多聞正思,契合六度行爲。

  第二,“兼修大乘道慧行法理”,我們修別解脫戒,並不是單是小乘,要修大乘的道,修大乘道的慧行。“本諸大乘經教體性,多聞正思,契合六度行爲”,我們要根據大乘的經教、它的體性來多聞正思,要把別解脫戒跟六度的行爲契合起來。那就是菩薩戒了,菩薩戒的根本是別解脫戒,別解脫戒之後的根本有了,然後是攝善法戒,六度才有依據,才能行得通。自己的六度完成了之後,饒益有情戒才能做得到。這個互相關聯的,前面那個“高潔大行”裏邊已經講過了。

  丙叁 智忍生起

  叁、爲自戒學處到彼岸故,總其輪回住中,究竟無常及苦痛之智忍生起。

  第叁,“爲自戒學處到彼岸故”,自己也學了戒的要到彼岸,你如果沒有戒的話,要到彼岸是不可能的。“總其輪回住中,究竟無常及苦痛之智忍生起”,在輪回裏面,究竟一切法都是無常的,都是痛苦的。

  一切法,苦集滅道四谛,我們有漏的世界就是苦谛,苦谛的因就是集谛——煩惱跟業,煩惱跟業都是髒東西,髒東西感的果不會是幹淨的,那麼整個叁界就是一個苦蘊集。這個在十二因緣我們講過,當然有的人沒有聽過。29十二因緣,整個叁界十二支,都是一個“大苦蘊集”,“大”就是無始無終的;“苦蘊集”,一個是果,一個是因,都是苦。那麼這個東西,都是無常痛苦,這個“智忍”要生起來。“智忍”我們在《俱舍》中學過,忍可這個事情,“智”就是能夠決定、能夠了知的智慧,都要生起來。

  那就是自己要把戒學學好、到彼岸呢,要把世間的輪回無常痛苦,這個智慧要生起來;如果不生起來的話,就要迷糊,持戒就持不清淨。你知道這個世界是苦無常的,那持戒才能清淨。這個我們說是下士道裏邊的,念無常、觀惡趣,對我們持戒直接有幫助的。如果“這個世界很可愛”,那你這個持戒就成問題了,這個做不得,那個碰不得,這個東西你怎麼辦呢?那麼可愛的世界,你做不得,隔離了,自己又心裏放不下,放不下的話,你要出離到彼岸,那是妄想了。你要真實認識到這個世界是苦空無常,痛苦的,那麼這個持戒才有能夠到彼岸的希望。

  丙四 觀家庭如牢獄等

  四、觀家庭如牢獄、郵亭、旅舍、戲場、合會,美食即是雜毒之糕餌,美衣裝飾即是鐵索、枷鎖,財寶、谷藏,是極至重之馱載,當面名聞稱贊,即是背後之譏謗笑罵,車乘仆使,皆是砍手斷足之斧钺。總之,一切受用,皆是無常剎那,至于此時本身內體各各部份,誰是究竟享受者?

  第四,雖然五戒是在家人的戒,但是你不能說就把家庭看作很溫暖,這個五戒裏邊,就安住在家庭裏邊了,這不行的,要把家庭看作牢獄一樣。

  “觀家庭如牢獄、郵亭、旅舍、戲場、合會”,家庭就是“牢獄”,各式各樣的苦都從家庭裏産生。爲了妻子兒女拼命地追,沒有妻子的時候追求妻子,冒了很多風險,也花了很多的代價,甚至于跟情敵要鬥爭。在古代,歐洲是兩個叁角戀愛的時候,就是要決鬥的。兩個人找一個女人,結果決不下來了,兩個人拿槍來拼,打死一個,一個占了便宜了,拿這樣子的代價換來的這個家庭。有了家庭之後,爲了妻子兒女生活,又拼命追求,甚至做非法的事情,來滿足家庭的要求。這是牢獄了,這是苦。世間上認爲很幸福很溫暖,實際上是一個牢獄。其他牢獄…

《律海十門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菩薩戒略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