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律海十門講記▪P13

  ..續本文上一頁是說至少受個五戒、八戒,當然直接受的也有,但是從殊勝的來說,先要受過一個別解脫戒,然後進入菩薩戒。菩薩戒裏邊也有共同的別解脫戒,這個我們以前講過,不共的跟共的,在菩薩戒裏邊的別解脫戒是共的,主要是離開身口七支跟十善戒。而這個不共的別解脫戒呢,就是沒有受菩薩戒之前的別解脫戒,這個是不共的,單獨的。那麼這是各是各的了,兩個是有共同性,但不是絕對一個東西。而受菩薩戒之前,一般說最殊勝的話,先要受不共的別解脫戒,受了之後,才是菩薩戒的法器。

  “不具精嚴律儀戒, 攝善無成他方懼”。那麼這裏講的是菩薩戒,假使你受菩薩戒,而不嚴格地、精密地受別解脫戒的話,那麼你攝善法戒“無成”,不會成功;“他方懼”,人家害怕你。這是什麼說法呢?別解脫戒裏邊,身口七支——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還有其他各式各樣的。那麼這個東西呢,如果你說你律儀戒不受的,你單是去做攝善法戒(六度),你假使布施他東西,你自己別解脫戒不嚴持的,他就對你懷疑、害怕了——你給了他東西,你是不是要把他殺掉?我們說釣魚的時候,魚鈎上挂一點蚯蚓去給它吃,布施它吃,但是還沒有吃好一半,把它釣上來了,殺掉了。那麼你沒有持殺戒的人,你給他東西,人家害怕的。你布施他東西是不是上了鈎子你要把他殺掉了?或者偷他的東西,或者搞淫欲的事情,或者什麼的?都要懷疑的。那麼你這些事情,你沒有別解脫戒的話,你攝善法戒是搞不成功的,人家都害怕你,不敢接受你的。所以說這個別解脫戒跟那個攝善法戒的關系,是它的基礎。沒有別解脫戒,攝善法戒搞不成的。人家害怕你,不敢接受你東西的。

  下邊是攝善法戒,就是六度。“施戒忍進次第興(雖有超越而不殊勝)”,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這是按照次第一個一個上去的,修的時候最容易的就是布施;布施基礎有了,修持戒;持戒之後忍辱,再精進,最後禅定、般若。那麼這個我們說在菩薩的十地裏邊,也是初地圓滿布施度,二地圓滿戒度,叁地忍度……,一個一個地圓滿,就是有層次的,按著次第的,不能超越。那麼你戒都沒有的話,後面的忍、進、禅定、般若當然不會有了,前面的布施也不圓滿。

  我們說這個六度,每一度都有六個度。你如果在布施裏邊沒有持戒,沒有忍辱,沒有精進,你這個布施也搞不圓滿;如果沒有般若的話,布施僅不過是布施,不能叫波羅密。布施波羅密一定要有般若在裏邊,能施、所施、中間的施法都是叁輪體空,這樣子叁輪體空之後才能叫“布施波羅密多”。不然的話,布施就是布施,不能到彼岸,只是世間的布施。那些善是世間的善,你要證到“波羅密多”的話,決定有般若的成分摻在裏邊。所以說你如果缺一個,這六個都不會完整。

  “戒度性戒十善體(此與律儀戒同體戒度缺余度無用)”,在六度裏邊,戒波羅密多的體性就是十善。我們說身叁口四意叁這十個善法,在菩薩戒裏邊,別解脫戒的體就是這十個善。這十個善沒有做到的話,你看看你做事情怎麼行?最起碼的要求是要做到這十個善。那麼靜慮,最前面的是“忍進施”,沒有戒是不能完整。尤其是後頭的,沒有戒就不能完成忍,沒有忍就完成不了精進,都是按照次第來完成的。

  靜慮呢,“靜慮緣缺(不得資糧故)得複失(如蟲食木)”,沒有戒的資糧,靜慮也不會得到,因爲是因緣不夠。在《禅定品》裏邊,“因緣具足,則能得定”,那麼因緣不具的話,靜慮的定也得不到了。但是有的人他沒有持戒,但是他也得定了,這個定是不可靠的。今天得了定,明天不一定來——“得複失”,偶爾得到了之後,還會失掉。他下面旁邊注的是“如蟲食木”,那是一個公案:過去有一個人,把一棵樹柴劈開來一看,裏面有“天下太平”四個字。這四個字是怎麼來的呢?是白螞蟻蛀那個樹,跑進去吃那個樹,恰恰巧就吃了這四個字出來。也沒有人教它,它們自己碰巧把樹蛀了這四個字出來。但是這樣子是偶爾碰巧的,你下一次再叫白螞蟻再蛀那四個字出來,搞不成。那就是碰巧得了一些定的話,你說下一次要再得定的話,不會了。

  我們修行人經常有這些事情,這一天坐得很好,定的味道很強,甚至于可以看到一些東西。但是你明天希望再能得這個境界,沒有了,甚至一輩子都不現了。爲什麼?偶爾得到的,過去的善根,一刹那一閃過就完了。這就是因緣沒有具足的了,僅不過是偶爾這麼現一下,你要把它保持下去的話,做不到的。那麼你這個禅定也一樣,你如果沒有戒的話,得不到禅定——因緣不夠;就是偶爾得到一下,也僅就是這一下子,不能保持的,“得複失”,得了之後也會失掉。那麼有戒的基礎在那邊,不會失掉。除非你犯戒,我們以前就看到的,大家都知道那個外道的公案……。(3B)得了禅定有了神通,是五通的外道了,就是國王的女兒的手一碰的話,他的禅定沒有了,神通也就沒有了。所以對五欲如果沾染的話,外道的通都尚且起不了,何況佛教的這個無漏的定?更難了,得不到的。

  “雙運般若但言論(所謂止觀雙運勝義不離只言說爾)”,“止觀雙運”,我們說修定的話,先是修止,把心定下來,然後再定下來之後,修觀。當你修觀的時候,止的成分要減下去;當你修止的時候,觀的成分要減下去。總是一個強一個弱一點,有所偏。等到你修得成熟以後,修止把觀就帶起來了;修觀,定也帶起來了,兩個能夠雙運——就是平均地一起起來了,這個是修禅定得到成就的最後一個階段。那麼你說要“止觀雙運”這個高級階段的般若的出現,那你沒有戒的話,這是空話,“但言論”,只是嘴上說說而已,實際上做不到的。所以說你止觀雙運也好,要得勝義的般若也好,你沒有戒的話,這是空話!紙上談兵,根本是做不到,不會出現的。

  

  丙二 缺善法戒不能生起饒益行(一頌)

  自行不能全六度(菩薩行之資糧)

  別余善法(六度以外之法)多苦集 (皆世間有爲生滅壞聚之法也)

  臨陣無兵(貪瞋現前無正知見)工無器(利生成人無六度方便)

  饒益有情(以世間知見利他)何所依(衆生莫不懷疑恐懼)

  下邊就是說叁者關系了。沒有別解脫戒,攝善法戒就搞不成,這六度都不成功;六度沒有的話,饒益有情戒也搞不成,菩薩戒裏邊基礎就是別解脫戒。別解脫戒有了之後,攝善法戒能夠搞起來;攝善法戒(六度)是完成自己的功德,饒益有情戒全部是利他,不是爲自己了。自利的功德沒有的話,你要想利他——饒益有情呢,那也做不到的。

  “自行不能全六度”,自己菩薩修行,六度的攝善法戒假使不能做好的話,“別余善法(六度以外之法)多苦集(皆世間有爲生滅壞聚之法也)”,那麼你其他做一些好事,就是六度以外的,“別余”,“別”就是除了六度以外的那些善法,都是有漏的。“苦集”,這個我們學過《俱舍》知道,“苦”是果,“集”就是煩惱跟業。從煩惱起造業,造業之後感得這個世界苦的果。這個都是有漏的流轉的因,因跟果。那麼你假使離開六度波羅密多,六度是波羅密多到彼岸,你離開六度到彼岸行的善法都是世間的善法,都是流轉生死的苦集二谛。

  所以說在下邊,我們在黑板報上寫了一篇文章,希望大家看看,不曉得你們看了沒有?有些人他說行菩薩道,對修持不重視——只要利益衆生就可以了,自己修行的事情可以放下。我們以前也有這樣的人,寫這篇文章就給他看一看:你自己的善法都沒有修成,你要想去利衆生,最多是一個世間善法,不會成菩薩行的。菩薩道是要出叁界、證菩提的,那你這樣子的,自己的功德都沒有,表面上作一些好象是利生的事情,好象是利益衆生的事情,但是呢,根子上說,都是苦集二谛的東西,有漏法,流轉生死的東西,不能出叁界的。

  “臨陣無兵(貪瞋現前無正知見)工無器(利生成人無六度方便),饒益有情(以世間知見利他)何所依(衆生莫不懷疑恐懼)”。

  “臨陣無兵”,打仗的時候,兩軍相對、要展開白刃戰的時候,你刀沒有帶,那你非死不可啦。人家要展開白刃戰,大家短兵相接了,你說你沒有帶刀,你怎麼辦?那就是說這個“陣”,敵人是什麼?貪、瞋、癡,煩惱。煩惱現前的時候我們用別解脫戒把它對治了,你沒有別解脫戒對治的話,等于打仗沒有武器的,你打什麼仗呢?“正知正見現前”,就是別解脫戒提起來了。

  “工無器”,你要饒益有情的時候,你自己要有六度的方便。你沒有這個方便,等于說這個木匠沒有刨子、斧子等工具,你做什麼東西呢?做不出來的。沒有工具,你做不出東西來的。工匠都有工具的,木匠有木匠的工具,鐵匠有鐵匠的工具,乃至現在的機器廠,那有很多的機器的,工作模具等。你這些沒有的話,産品怎麼出來呢?出不來的,那就是自己六度沒有的話,你要想饒益有情的效果是達不到的。

  “饒益有情何所依”,那麼你要想饒益有情呢,沒有依據的。工具沒有,産品不會出來;打仗的時候沒有武器,不會打勝仗。那麼你要饒益有情,前面兩個(律儀戒、攝善法戒)沒有,怎麼會産生一定的效果呢?不可能的。看小注:“以世間知見利他”,就是前面說的苦集、有漏法;“何所依”,你這樣子利他,“衆生莫不懷疑恐懼”,我們說一般人,你突然和他特別親近,他要懷疑的:你爲什麼對我那麼要好?總有所企圖。菩薩他對你要好是無私的,他饒益有情戒是以別解脫戒爲後盾的,他使人家不懷疑的。假使說沒有前面兩個,你突然對這個人特別要好了,他總會想起你要打他什麼主意,要害怕你的,對你懷疑的,不會相信你的,甚至于逃避你,當你是個壞家夥:“哈,你爲什麼一下對我那麼要好啦?”

  

  丙叁 總叁聚正學之法(半頌)

  

  持聲聞律(七衆戒)舍劣心(不起一念小乘自利之心)

  攝善(學六度…

《律海十門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菩薩戒略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