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说至少受个五戒、八戒,当然直接受的也有,但是从殊胜的来说,先要受过一个别解脱戒,然后进入菩萨戒。菩萨戒里边也有共同的别解脱戒,这个我们以前讲过,不共的跟共的,在菩萨戒里边的别解脱戒是共的,主要是离开身口七支跟十善戒。而这个不共的别解脱戒呢,就是没有受菩萨戒之前的别解脱戒,这个是不共的,单独的。那么这是各是各的了,两个是有共同性,但不是绝对一个东西。而受菩萨戒之前,一般说最殊胜的话,先要受不共的别解脱戒,受了之后,才是菩萨戒的法器。
“不具精严律仪戒, 摄善无成他方惧”。那么这里讲的是菩萨戒,假使你受菩萨戒,而不严格地、精密地受别解脱戒的话,那么你摄善法戒“无成”,不会成功;“他方惧”,人家害怕你。这是什么说法呢?别解脱戒里边,身口七支——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还有其他各式各样的。那么这个东西呢,如果你说你律仪戒不受的,你单是去做摄善法戒(六度),你假使布施他东西,你自己别解脱戒不严持的,他就对你怀疑、害怕了——你给了他东西,你是不是要把他杀掉?我们说钓鱼的时候,鱼钩上挂一点蚯蚓去给它吃,布施它吃,但是还没有吃好一半,把它钓上来了,杀掉了。那么你没有持杀戒的人,你给他东西,人家害怕的。你布施他东西是不是上了钩子你要把他杀掉了?或者偷他的东西,或者搞淫欲的事情,或者什么的?都要怀疑的。那么你这些事情,你没有别解脱戒的话,你摄善法戒是搞不成功的,人家都害怕你,不敢接受你的。所以说这个别解脱戒跟那个摄善法戒的关系,是它的基础。没有别解脱戒,摄善法戒搞不成的。人家害怕你,不敢接受你东西的。
下边是摄善法戒,就是六度。“施戒忍进次第兴(虽有超越而不殊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这是按照次第一个一个上去的,修的时候最容易的就是布施;布施基础有了,修持戒;持戒之后忍辱,再精进,最后禅定、般若。那么这个我们说在菩萨的十地里边,也是初地圆满布施度,二地圆满戒度,三地忍度……,一个一个地圆满,就是有层次的,按着次第的,不能超越。那么你戒都没有的话,后面的忍、进、禅定、般若当然不会有了,前面的布施也不圆满。
我们说这个六度,每一度都有六个度。你如果在布施里边没有持戒,没有忍辱,没有精进,你这个布施也搞不圆满;如果没有般若的话,布施仅不过是布施,不能叫波罗密。布施波罗密一定要有般若在里边,能施、所施、中间的施法都是三轮体空,这样子三轮体空之后才能叫“布施波罗密多”。不然的话,布施就是布施,不能到彼岸,只是世间的布施。那些善是世间的善,你要证到“波罗密多”的话,决定有般若的成分掺在里边。所以说你如果缺一个,这六个都不会完整。
“戒度性戒十善体(此与律仪戒同体戒度缺余度无用)”,在六度里边,戒波罗密多的体性就是十善。我们说身三口四意三这十个善法,在菩萨戒里边,别解脱戒的体就是这十个善。这十个善没有做到的话,你看看你做事情怎么行?最起码的要求是要做到这十个善。那么静虑,最前面的是“忍进施”,没有戒是不能完整。尤其是后头的,没有戒就不能完成忍,没有忍就完成不了精进,都是按照次第来完成的。
静虑呢,“静虑缘缺(不得资粮故)得复失(如虫食木)”,没有戒的资粮,静虑也不会得到,因为是因缘不够。在《禅定品》里边,“因缘具足,则能得定”,那么因缘不具的话,静虑的定也得不到了。但是有的人他没有持戒,但是他也得定了,这个定是不可靠的。今天得了定,明天不一定来——“得复失”,偶尔得到了之后,还会失掉。他下面旁边注的是“如虫食木”,那是一个公案:过去有一个人,把一棵树柴劈开来一看,里面有“天下太平”四个字。这四个字是怎么来的呢?是白蚂蚁蛀那个树,跑进去吃那个树,恰恰巧就吃了这四个字出来。也没有人教它,它们自己碰巧把树蛀了这四个字出来。但是这样子是偶尔碰巧的,你下一次再叫白蚂蚁再蛀那四个字出来,搞不成。那就是碰巧得了一些定的话,你说下一次要再得定的话,不会了。
我们修行人经常有这些事情,这一天坐得很好,定的味道很强,甚至于可以看到一些东西。但是你明天希望再能得这个境界,没有了,甚至一辈子都不现了。为什么?偶尔得到的,过去的善根,一刹那一闪过就完了。这就是因缘没有具足的了,仅不过是偶尔这么现一下,你要把它保持下去的话,做不到的。那么你这个禅定也一样,你如果没有戒的话,得不到禅定——因缘不够;就是偶尔得到一下,也仅就是这一下子,不能保持的,“得复失”,得了之后也会失掉。那么有戒的基础在那边,不会失掉。除非你犯戒,我们以前就看到的,大家都知道那个外道的公案……。(3B)得了禅定有了神通,是五通的外道了,就是国王的女儿的手一碰的话,他的禅定没有了,神通也就没有了。所以对五欲如果沾染的话,外道的通都尚且起不了,何况佛教的这个无漏的定?更难了,得不到的。
“双运般若但言论(所谓止观双运胜义不离只言说尔)”,“止观双运”,我们说修定的话,先是修止,把心定下来,然后再定下来之后,修观。当你修观的时候,止的成分要减下去;当你修止的时候,观的成分要减下去。总是一个强一个弱一点,有所偏。等到你修得成熟以后,修止把观就带起来了;修观,定也带起来了,两个能够双运——就是平均地一起起来了,这个是修禅定得到成就的最后一个阶段。那么你说要“止观双运”这个高级阶段的般若的出现,那你没有戒的话,这是空话,“但言论”,只是嘴上说说而已,实际上做不到的。所以说你止观双运也好,要得胜义的般若也好,你没有戒的话,这是空话!纸上谈兵,根本是做不到,不会出现的。
丙二 缺善法戒不能生起饶益行(一颂)
自行不能全六度(菩萨行之资粮)
别余善法(六度以外之法)多苦集 (皆世间有为生灭坏聚之法也)
临阵无兵(贪瞋现前无正知见)工无器(利生成人无六度方便)
饶益有情(以世间知见利他)何所依(众生莫不怀疑恐惧)
下边就是说三者关系了。没有别解脱戒,摄善法戒就搞不成,这六度都不成功;六度没有的话,饶益有情戒也搞不成,菩萨戒里边基础就是别解脱戒。别解脱戒有了之后,摄善法戒能够搞起来;摄善法戒(六度)是完成自己的功德,饶益有情戒全部是利他,不是为自己了。自利的功德没有的话,你要想利他——饶益有情呢,那也做不到的。
“自行不能全六度”,自己菩萨修行,六度的摄善法戒假使不能做好的话,“别余善法(六度以外之法)多苦集(皆世间有为生灭坏聚之法也)”,那么你其他做一些好事,就是六度以外的,“别余”,“别”就是除了六度以外的那些善法,都是有漏的。“苦集”,这个我们学过《俱舍》知道,“苦”是果,“集”就是烦恼跟业。从烦恼起造业,造业之后感得这个世界苦的果。这个都是有漏的流转的因,因跟果。那么你假使离开六度波罗密多,六度是波罗密多到彼岸,你离开六度到彼岸行的善法都是世间的善法,都是流转生死的苦集二谛。
所以说在下边,我们在黑板报上写了一篇文章,希望大家看看,不晓得你们看了没有?有些人他说行菩萨道,对修持不重视——只要利益众生就可以了,自己修行的事情可以放下。我们以前也有这样的人,写这篇文章就给他看一看:你自己的善法都没有修成,你要想去利众生,最多是一个世间善法,不会成菩萨行的。菩萨道是要出三界、证菩提的,那你这样子的,自己的功德都没有,表面上作一些好象是利生的事情,好象是利益众生的事情,但是呢,根子上说,都是苦集二谛的东西,有漏法,流转生死的东西,不能出三界的。
“临阵无兵(贪瞋现前无正知见)工无器(利生成人无六度方便),饶益有情(以世间知见利他)何所依(众生莫不怀疑恐惧)”。
“临阵无兵”,打仗的时候,两军相对、要展开白刃战的时候,你刀没有带,那你非死不可啦。人家要展开白刃战,大家短兵相接了,你说你没有带刀,你怎么办?那就是说这个“阵”,敌人是什么?贪、瞋、痴,烦恼。烦恼现前的时候我们用别解脱戒把它对治了,你没有别解脱戒对治的话,等于打仗没有武器的,你打什么仗呢?“正知正见现前”,就是别解脱戒提起来了。
“工无器”,你要饶益有情的时候,你自己要有六度的方便。你没有这个方便,等于说这个木匠没有刨子、斧子等工具,你做什么东西呢?做不出来的。没有工具,你做不出东西来的。工匠都有工具的,木匠有木匠的工具,铁匠有铁匠的工具,乃至现在的机器厂,那有很多的机器的,工作模具等。你这些没有的话,产品怎么出来呢?出不来的,那就是自己六度没有的话,你要想饶益有情的效果是达不到的。
“饶益有情何所依”,那么你要想饶益有情呢,没有依据的。工具没有,产品不会出来;打仗的时候没有武器,不会打胜仗。那么你要饶益有情,前面两个(律仪戒、摄善法戒)没有,怎么会产生一定的效果呢?不可能的。看小注:“以世间知见利他”,就是前面说的苦集、有漏法;“何所依”,你这样子利他,“众生莫不怀疑恐惧”,我们说一般人,你突然和他特别亲近,他要怀疑的:你为什么对我那么要好?总有所企图。菩萨他对你要好是无私的,他饶益有情戒是以别解脱戒为后盾的,他使人家不怀疑的。假使说没有前面两个,你突然对这个人特别要好了,他总会想起你要打他什么主意,要害怕你的,对你怀疑的,不会相信你的,甚至于逃避你,当你是个坏家伙:“哈,你为什么一下对我那么要好啦?”
丙三 总三聚正学之法(半颂)
持声闻律(七众戒)舍劣心(不起一念小乘自利之心)
摄善(学六度…
《律海十门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