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律海十门讲记▪P12

  ..续本文上一页,决定就去,一点不害怕,就去了。那么大家就看戏去了,“这位罗汉去降龙了,看他怎么降”。一大批人跟着他一起去,到了之后,就要看这条龙怎么显神通,这个根支具尊者跟龙怎么斗法,要看那个。结果,看见根支具尊者很客气地远远地跟龙说:“贤者(贤者是很尊敬对方的话),你好走了。”这个一说,那条龙尾巴一摇就走掉了。大家看了半天,想看戏,看一场大戏,结果什么也没看到,就是那个尾巴一摇就跑掉了。那么大家很希奇,就问佛:“怎么这位罗汉这么厉害,一句话就把它撵走了?他有什么大的威力啊?”佛就说他是持戒的威力,他根本的枝末的小戒一点也不犯的,就是这个戒的威力,龙都害怕。

  那么我们说鬼神为什么对某些出家人特别恭敬呢?道宣律师,天人给他送饭,为什么?戒的威力。其他的僧人,罗汉,那些古代的圣僧传等中有大神通的,有没有天人给他送饭呢?没有,还得自己烧饭。道宣律师就是持戒,戒的威力感动得天人给他送饭,所以戒的威力你不要看轻了啊!你如果说有鬼神病什么的,你只要持戒好了,一般都跑掉了。天台宗的《小止观》,在有什么鬼神恼害的时候,叫你爬起来、坐起来诵戒,单是诵诵戒,就起威力,都会跑掉,何况你持戒。每一条戒持得清净的话,如果真正像根支具尊者一样持戒的话,什么龙都跑,都害怕的,不敢来的。

  戒的威力,能止现行的三业的漏染,“令此现身,身心安稳”,现身身心安稳,持了戒之后,那些烦恼息下去了,就安稳了。我们所以不安稳,并不是说福德享受不够,实际上是有烦恼在里边作怪。穷的人尽管他穷,只要心知足的话,并不烦恼;富的人尽管你的财产遍世界都有他的企业,但是他一天到晚愁眉不展的,不舒畅。这是烦恼的关系,不是物质的关系。

  海公上师经常讲这个话:藏地有一个地主,他每一年过年都要算帐,要去讨债什么的。年三十晚上都是跟帐房先生两个人,商量啊,算帐啊,搞得一天一点也不安逸。人家过年高高兴兴的,他过年都是这个帐要不回来,那个帐什么的,都在料理那些事情。而在他院子边边上一对要饭的老太婆跟老头子搭了个草蓬,他们过年却又唱又笑,哈,高兴得很。地主就奇怪了:“啊,我那么多财产,我都心里烦得很。他们什么都没有,每天是要了饭才吃得到的,家里没有东西的,怎么高兴呢?哎,这个奇怪了!”那个帐房先生很聪明,说:“嘿,你不要看他高兴,你马上可以叫他不高兴。”“怎么办?”“你拿包金子来。”一下,丢在他们那个草蓬的前头,他们两个正在唱,唱得高兴,过年了嘛,“啪”一下子,面前一看,哦,一个包掉下来了。他们去看,什么?金子!喔哟,赶快偷偷地藏起来。金子来了,两个人就商量了,这个金子该买什么?一个说要造房子,另一个说要买什么什么,买地……。两个人后来争起来了,本来是唱得高兴的,吵架了,大吵大闹,最后打起来了。“哎呀,这个东西”,后来那个老头子毕竟聪明,他说,“我们过年,每年都高高兴兴的,今年来了个大吵大闹的,干什么?就是这个东西,丢出去”。丢了之后,又唱起来,又高兴起来了。

  那个东西,不是好东西,藏地人看到钱就是毒蛇。尽管你供养他,一个出家人,供养他钱,他拿了,都要骂一声:“毒蛇。”骂了之后再拿起(众笑),非常有这个警觉性,他要骂一声才摆进去的。

  这是“断现有漏”,你能够持戒的话,把烦恼息下去了,自然身心安乐,“现苦解脱”,现下的苦都解脱。那我们要说了,苦是烦恼造成的,并不是其他的外客观的一些,主要是烦恼。一方面,他持了戒之后,不造罪,很多事情就免掉了。你说偷了人家的东西,抓起来就是要给你关起来,或者要怎么处罚的。他不偷,也不杀,什么坏事都不做,当然当下安乐,将来果报也是安乐,现身能够安乐。

  丙九 断当有漏

  由律仪戒进入定共、道共二戒,能令诸漏根本灭尽,得无上涅槃,永不漏落三界,除发愿度生。

  “断当有漏”,这是最终目的了,对个人来说,就是把烦恼断完了。

  “由律仪戒进入定共、道共二戒”,这个我们学了《俱舍》都知道了。律仪戒是别解脱戒,要从人受的;那么定共戒呢,得了定之后,就有防止那些作坏事的能力;道共戒呢,见了道以后,就是有防止作坏事的那个功能。我们说,得了初果的,就是见道以后的人,任运不犯五戒。不管处在什么地方,他投生了(初果还有七返生死),他就是投生在没有佛教的地方,也不会犯五戒——邪淫、偷盗等等,断命也不犯,这就是道共戒的威力。那么你先律仪戒受了之后,慢慢修行进入定共戒、道共戒。

  “能令诸漏根本灭尽”,道共戒出来之后,就把烦恼的根子也断了。律仪戒是用自己的毅力把烦恼止下去,定共戒能把烦恼压住了,跟石头压草一样压住了,道共戒把根子除掉了。所以说一层一层上去,烦恼从现行断一直到根子断。

  “得无上涅槃”,烦恼断了之后,就得涅槃了。“永不漏落三界”,再也不流转三界了。“除发愿度生”,除非你发愿要度众生,这是乘愿再来的,这个是另外一回事。如果你真正地烦恼断完了,三界的因就没有了。三界是烦恼业所感的,既然烦恼的因没有了,也不会流落三界了,所以“断当有漏”。

  丙十 正法久住

  由前九义,自然能令正法久住。

  第十,“正法久住”。“由前九义,自然能令正法久住”,前面九个做到了,正法自然久住。这是果,前面是缘起,有了这么前面九个缘,决定要感后头的果。海公上师经常说的:米、柴、锅、水都有了,你把这个锅里的米淘好,水加好,柴加好,把火一点,半个多小时,盖掀开来,决定是饭。你说不要它变饭,你念咒、发愿,等等,你说它变其他东西,不会的,这是缘起法,什么缘就结什么果。前面这九个缘做够了,正法久住决定住。那么反过来说,我们要有正法久住的话,就必定要把前面做到。后头的不容易做,前面的几个还是应当去做到的。做一点就住一点,做两点正法住两点,全部做到,正法就久住。正法,那不是像法、末法了。那么我们要转末法为正法,怎么下手?就把这九条做到了。不从这个下手你从何下手呢?这是缘起法,缘有了,因缘具足则能得定,因缘具足正法久住,那么你要正法久住,从因上下手。“菩萨畏因”,菩萨就聪明了,从因上看;“众生畏果”,众生从果上看,这是聪明不聪明的分界线。我们要正法久住,因上看,把前面的做到,自然正法久住。一天到晚“正法久住,正法久住”去喊,登报喊口号,正法能不能久住呢?前面不做,住不了的。前面做到了,不要喊口号,也不要登报、不要宣传,就久住。所以说我们要从缘起上看,佛教是缘起论者。我们要做事情,也要有这个智慧,把前面的缘做好,自然正法久住。正法久住是我们的共同目的,那么就要把前面的做好。

  今天就讲到这里。

  

  

  

  甲二 高洁大行因相门第二

  (成就别解脱戒体之十一支颂)

  

  第三讲

  

  《律海十门》第二门,“高洁大行因相门”,这个就是我们要立的志向。真正要修别解脱戒的话,都要有这个“高洁大行”。“高洁大行”如何能得到呢?就是下面讲的那些。

  什么叫“高”?“高”就是高尚,一般就是“无我”,这是最高的;有个“我”,私心杂念的就不会高了。无我、舍己为人的叫“高”。那么“洁”呢?当然,没有染污的了。能够无我就不起烦恼,不犯戒,这是清净的,洁的。那持戒清净、不起烦恼的染污,而自己又是“高”呢,就是说,没有我自己,把自己排开,无我。我们经常提醒你们,在戒堂里边的事情,要一辈子记住的。戒堂里边不准说“我”这个字,什么意思?大家就明白了:修行的人,不能有“我”。你说一个“我”的话,那就是有我执的表现。所以说只能称自己的法名,你的法名是什么就说什么,不能说“我”要怎么,“我”想怎么。你有个“我”在那儿,就是我执用事了。说一个法名呢,那就是说假安立的补特伽罗,就是这么一个东西,那是可以用。这一点,当然戒堂出来之后就不限制了,说话也随便了,“我”又跑出来了,但是大家要警惕这个“我”。

  海公上师他就是一辈子没有说“我”,说什么呢?“能海,能海”,都是这样子的,都称自己法名,这个是我们的榜样。记得有一次,天黑黑的,在近慈寺,海公上师从院子里过来,前面有个比丘,他也不知哪个人,“哪个?”很凶的,海公上师很客气地——“能海,能海”,这个谦虚的态度,我们可以学习。一方面也是他自己不说“我”,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这个“高洁大行因相门”,我们在讲菩, 萨戒的时候讲过,菩萨戒里边有。可能有些人没有听到,有些人听是听到了,可能也忘掉了。那么我们在这个时候也重复一下,将就那些没有听到的;如果都听过了,我们就跳过去了。

  乙一 三聚戒联带关系

  

  “不具精严律仪戒……”,这个就是说三聚戒的联带关系。菩萨戒里边三聚净戒:别解脱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这三聚都是菩萨戒里边的支分。这里讲的就是菩萨戒里的一段,即别解脱戒跟摄善法戒跟饶益有情戒的关系。那么这里我们讲的是别解脱戒,就把这一段引下来。

  

  丙一 缺律仪戒摄善不生生亦不全不胜(一颂半)

  不具精严律仪戒(七众律仪或无或有但学不修修无次第或不殷重)

  摄善(戒度以十善为体)无成他方惧 (有情万类怕你害他)

  施戒忍进次第兴(虽有超越而不殊胜)

  戒度性戒十善体(此与律仪戒同体戒度缺余度无用)

  静虑缘缺(不得资粮故)得复失(如虫食木)

  双运般若但言论 (所谓止观双运胜义不离只言说尔)

  这个律仪戒,我们说七众的别解脱戒,那么要得菩萨戒、修菩萨戒的,他必定要先受过律仪戒才是菩萨戒的法器。一般就…

《律海十门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菩萨戒略颂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