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持戒是最好的断烦恼的方法。你说“我要断烦恼,又不要持戒”,那就好象我们听阿毗达磨一样的,你要断烦恼,要出有漏的生死大海,一定要学阿毗达磨;你离开阿毗达磨而要求这个的话,没办法的。那么你要断烦恼,你就要持戒,你不要持戒,又要断烦恼,那你是做不到的。“速尽有漏,莫妙于此”,没有比这个妙的事情了。
那么你自己烦恼断了,“他惭愧人,亦得安定”,本来你假使是无法无天的,那些有惭有愧的人就不能安心了,他就要走了;大家能依法行持,有罪的调伏诃责,这样子把罪也除掉,烦恼也去掉,那么有惭愧的人才能定得下来。所以说“难调者调”,接下去是“惭愧者安”,有惭有愧的人他才能安得下来心。如果这个道场都是相当难调的,那些有惭有愧的、真正修行的人就会走,这个道场的道风就建不起来。
丙七 惭愧者安
奉律修行,无恶道险,于当来世,受大安乐。由其了知此作得罪、此不得罪、此时应作、此时不应,于行无疑,不错不倒,故易进入定慧,乃至无漏涅槃。
第七条,“惭愧者安”。“奉律修行,无恶道险”,依了戒律,奉行戒律而修行的话,将来绝对不会到恶道去——险恶道不会去,走的道路都是平坦的大道。“于当来世,受大安乐”,不会下恶道,将来世受最大的安乐。我们的菩提道次第就是两个:增上生、决定胜。增上生——人天的安乐;决定胜——涅槃的大安乐,这些,依戒行持都能得到,现前当来,都可以得到这些安乐。那么最大的安乐当然不是当下个个都能得到了,要即身成佛,最大的安乐就得到。但是你先开始人天安乐,慢慢进入涅槃大乐,这个,持戒都能达到这些。
“由其了知”,怎么样得到安乐的呢?因为他知道“此作得罪,此不得罪”,这个事情作了要犯罪的,要堕落的,那个事情作了是好的,不会堕落的,持戒先要知道这些。哪些做了有罪,这个罪将来堕什么地方?这个罪,你知不知道这是罪?这个罪造了之后将来堕落在什么地狱你知不知道?知道了,那你赶快忏悔。如果不知不见的话,也不会忏悔,造了罪不知道罪,将来要堕恶道也不知道堕恶道,那当然不会忏悔。所以说要学了,知罪知堕,才会忏悔。这个做了有罪的,当然不会做了,造了罪要堕落的,哪个愿意受苦呢?
我们昨天有汇报,出家人受了比丘戒的或者沙弥戒的,那是日中一食,或者早上再加一顿,不得非时食,非时食是戒,犯了是要堕的,要下恶道、地狱的,……(3A)饿不死的。佛在世的时候,吃一顿,也没有饿死一个人,我们吃两顿,你说你饿死了,不相信。
我们在五台山住了十几年,当地的老百姓身体棒得很,上山下山几十里,气也不喘,我们都跑他不赢,他们吃几顿?两顿。他们那边天非常冷,早上九点钟太阳出来了,才能上地。上地不是在旁边,要跑到很远的山上去,十二点钟再回来吃饭不可能,回来总是两三点钟,四点钟又吃饭,吃完饭晚上就不吃了,——两顿。他们当然是过午食了,但是也是两顿,棒得很,并没有害病,吃的东西比我们的营养差得多,五台山去过的人大概都知道。现在可能改进、改善了一点,我们原来去的时候,老百姓吃的唯一的菜就是酸菜一碟,一点醋,其余的都是粮食——烂山药,烂洋芋,烂窝窝头,各式各样的,摆了很多品种,都是粮食,菜就这么一碟——酸菜。就这么一年到头如此,只有过年的时候吃一点肉、油,平时也不见的,但是你看看他的身体好不好?非常好。所以不要迷信那个医学,我们前面说的皈依佛,不要皈依医生。医生说:“哎呀你这个病啊,一定要吃营养,一天吃两顿不行啊!你这个胃病,最好吃五顿。”你听他的话?“要吃肉,要吃什么东西……。”你听他吧?你修行搞不成了,皈依医生去了,不是皈依佛了。皈依医生了,你皈依三宝的体就没有了,糟糕了(笑)。所以说医生的话参考参考可以,不要太过分去相信他。
你知道这个是罪,这个不是罪;这个应当作,那个不应当作;“此时应作”,这个时候该怎么作,“此时不应”,这个时候不该这么作,这个事情有时间性的。我们海公上师经常说的:我们这个大门,晚上一定要锁,不锁不行,贼要来偷东西。白天你说“我要锁”,人家朝山拜佛的人都进不来了。假如说会供了,你把门关上,不给人家进来,你怎么会供呢?我们自己人要出去,买东西买菜去了,门不开,那你怎么买菜呢?你不要饿死了?所以什么时候要开,什么时候要关,什么时候要作,什么时候不能作,都有时间性的。这个戒律是非常细致的,不是死板板的啊。
“于行无疑,不错不倒,故易进入定慧,乃至无漏涅槃。”“于行无疑”,把戒律搞得清清楚楚,行动的时候就没有怀疑了。你搞不清楚的话,就犹豫了,有的时候就起矛盾了。如果你把戒学好了,什么都搞清楚了,那你行动的时候毫无怀疑,也不会错,也不会颠倒。这样子,“不错不倒”,又不怀疑,心是一个,大概是这个意思。你要得定的话,要因缘具足,因缘具足才能得定。那么因缘具足得定,就是得定的因缘要够了,自然定就来了。定是一个果,这个果是缘起法,它的缘起是什么?都是戒,你去看一看,要得定的缘起都是很微细的戒。这些戒,不单是粗大的戒,很微细很微细的,都照这个做了,心一定的规模都有了,自然趣入定中。所以说真正入定的话就是要持戒持得极纯粹,一切行动都自然而然地依戒行动,心里不要去考虑其他的。这样的情况之下很容易入定,因缘具足就能得定。那反过来说,因缘不具则不得定,如果这些因缘没有的话,定得不到。15
那么你说一些不持戒的人,不是比丘,在家人、婆罗门,他们也得定啊!什么定呢?世间定,有漏的,不能出世间的。那么还有些气功师,也有点禅定的味道嘛——邪定,鬼神加持的定,那就更糟糕了。你那个定得到之后,鼻子给人家牵住了,他要你怎么就怎么了。我经常说以前我们这里来过一位学法,学到真实学好的宝贝拿出来学了,那个“小人儿”受不了了,赶快叫他走。他们这个气味不投了,他就鼻子牵起走了,就跑掉了。跑掉了之后,他也知道这个事情不对头,很悔,但是他毕竟还是牵起走了,自己作不了主了。
“故易进入定慧,乃至无漏涅槃”,你只要戒律作得纯熟之后,这个时候应做,这个时候不应做,这样子行动毫无怀疑,不错不倒的话,很容易进入定慧。进入定慧,无漏涅槃也在手中。这个前面我们讲《律海心要》的时候说了,你能够一切如戒行的话,就常常安住静虑之中;你能够全部跟着静虑作的话,就常常安住般若之中;你能够一切依般若行持的话,那大涅槃就在你的面前了。所以说这是一层一层的因果,而最根本的还是戒。
“惭愧者安”,这个“安”,最大的安乐是涅槃的安乐。这个你们经常不注意,“安住律仪涅槃中”这个话,《四加行》中的四皈依也有16,《上师供》中的五方佛戒也有 17。先安住在律仪中,第一个安乐是律仪,最后的最终的大的安乐的最大的果——涅槃,无住涅槃都给你讲得清清楚楚。安乐在哪里来?最初的安乐是律仪——持戒,那么最高的安乐是涅槃——无住涅槃,这个是有因果关系的。不但是有安乐,而且有因果关系。从这个持律仪的安乐,最后呢,从定慧般若一直通到大涅槃,这条路是“王道”,这是一条笔直的大路,都有因果联系的。那么“安乐”,要得安乐的话,先要住在律仪中,持了戒之后,就当下安乐。这个不晓得你们有没有体会?如果一个人在世间上弄得焦头烂额的时候,他一出家受了戒之后,就放下了,心头有一种说不出的安乐,以前纠缠不开的种种烦恼的事情,一下子把它象链条一样地解脱了。所以住在律仪中呢,当下就有这个解脱的安乐。这个安乐解脱当然是很初步的解脱了,但是已经得到解脱的乐,已经尝到味道了。那么他当下解脱那些烦恼事情的安乐得到了,下辈子最起码的人天安乐会得到;如果你再进入定慧的话,涅槃的安乐也决定会得到。所以这是安乐,就是从律仪开始的。这是“惭愧者安”,这个“安”就是最大的,初步就是进入律仪中,最后圆满的是进入佛的无住大涅槃的安乐。“惭愧者安”。
丙八 断现有漏
由戒威力,能止现行三业之漏染,令此现身,身心安稳,现苦解脱。
第八是“断现有漏”。我们的修行主要是断烦恼,现在的烦恼当下地把它断掉。这个断掉呢,当然有的是根子断,有的是把它息下去——现行断,现行把它止下去。
“由戒威力,能止现行三业之漏染,令此现身,身心安稳,现苦解脱”。戒的威力,把现行的那些烦恼——三业,身口意的那些烦恼、漏,有漏的染污、烦恼能够息下去,这还是说把它的现行除掉,根子将来能够除。
持戒的人,因为戒有威力,我们戒的威力,这个公案我再提一次:在佛在世有个地方,有条毒龙到处恼害老百姓。这个毒龙神通很大(昨天有人就讲起,非常之羡慕神通)。有的阿罗汉就去调伏龙,他跟龙说法,龙不听;给它显神通,它也有神通。双方相持不下,龙就是不走。最后好多人去过了都赶不走。没有办法了,就到佛那边来告状说:“那边有条龙,把老百姓恼害得很苦恼,很多人去,罗汉都去过了,它不走,它就是不走,请佛想个办法。”佛一看就说:“你去。”谁?降龙罗汉——根支具尊者,我们念《罗汉仪轨》,第一个“长老圣尊根支具”,就是他。根支具,是什么根支具呢?佛制的戒,根本的戒,枝末的戒,微细小戒,一制就受,不犯,一点都不犯的,根本的、枝末的,一点都不犯的。只要佛制了后,就是不折不扣地奉行,丝毫不犯的,这么一个尊者,但是没有神通,也不会说法。大家就怀疑了,怎么能说法的阿罗汉去了,它听不进去,有神通的去了,它也能够顶得住;这位罗汉既没有神通,又不会说法,去了有没有效呢?但是这个根支具尊者,信佛是信得彻底地信,佛说我能去…
《律海十门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