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持戒是最好的斷煩惱的方法。你說“我要斷煩惱,又不要持戒”,那就好象我們聽阿毗達磨一樣的,你要斷煩惱,要出有漏的生死大海,一定要學阿毗達磨;你離開阿毗達磨而要求這個的話,沒辦法的。那麼你要斷煩惱,你就要持戒,你不要持戒,又要斷煩惱,那你是做不到的。“速盡有漏,莫妙于此”,沒有比這個妙的事情了。
那麼你自己煩惱斷了,“他慚愧人,亦得安定”,本來你假使是無法無天的,那些有慚有愧的人就不能安心了,他就要走了;大家能依法行持,有罪的調伏诃責,這樣子把罪也除掉,煩惱也去掉,那麼有慚愧的人才能定得下來。所以說“難調者調”,接下去是“慚愧者安”,有慚有愧的人他才能安得下來心。如果這個道場都是相當難調的,那些有慚有愧的、真正修行的人就會走,這個道場的道風就建不起來。
丙七 慚愧者安
奉律修行,無惡道險,于當來世,受大安樂。由其了知此作得罪、此不得罪、此時應作、此時不應,于行無疑,不錯不倒,故易進入定慧,乃至無漏涅槃。
第七條,“慚愧者安”。“奉律修行,無惡道險”,依了戒律,奉行戒律而修行的話,將來絕對不會到惡道去——險惡道不會去,走的道路都是平坦的大道。“于當來世,受大安樂”,不會下惡道,將來世受最大的安樂。我們的菩提道次第就是兩個:增上生、決定勝。增上生——人天的安樂;決定勝——涅槃的大安樂,這些,依戒行持都能得到,現前當來,都可以得到這些安樂。那麼最大的安樂當然不是當下個個都能得到了,要即身成佛,最大的安樂就得到。但是你先開始人天安樂,慢慢進入涅槃大樂,這個,持戒都能達到這些。
“由其了知”,怎麼樣得到安樂的呢?因爲他知道“此作得罪,此不得罪”,這個事情作了要犯罪的,要墮落的,那個事情作了是好的,不會墮落的,持戒先要知道這些。哪些做了有罪,這個罪將來墮什麼地方?這個罪,你知不知道這是罪?這個罪造了之後將來墮落在什麼地獄你知不知道?知道了,那你趕快忏悔。如果不知不見的話,也不會忏悔,造了罪不知道罪,將來要墮惡道也不知道墮惡道,那當然不會忏悔。所以說要學了,知罪知墮,才會忏悔。這個做了有罪的,當然不會做了,造了罪要墮落的,哪個願意受苦呢?
我們昨天有彙報,出家人受了比丘戒的或者沙彌戒的,那是日中一食,或者早上再加一頓,不得非時食,非時食是戒,犯了是要墮的,要下惡道、地獄的,……(3A)餓不死的。佛在世的時候,吃一頓,也沒有餓死一個人,我們吃兩頓,你說你餓死了,不相信。
我們在五臺山住了十幾年,當地的老百姓身體棒得很,上山下山幾十裏,氣也不喘,我們都跑他不贏,他們吃幾頓?兩頓。他們那邊天非常冷,早上九點鍾太陽出來了,才能上地。上地不是在旁邊,要跑到很遠的山上去,十二點鍾再回來吃飯不可能,回來總是兩叁點鍾,四點鍾又吃飯,吃完飯晚上就不吃了,——兩頓。他們當然是過午食了,但是也是兩頓,棒得很,並沒有害病,吃的東西比我們的營養差得多,五臺山去過的人大概都知道。現在可能改進、改善了一點,我們原來去的時候,老百姓吃的唯一的菜就是酸菜一碟,一點醋,其余的都是糧食——爛山藥,爛洋芋,爛窩窩頭,各式各樣的,擺了很多品種,都是糧食,菜就這麼一碟——酸菜。就這麼一年到頭如此,只有過年的時候吃一點肉、油,平時也不見的,但是你看看他的身體好不好?非常好。所以不要迷信那個醫學,我們前面說的皈依佛,不要皈依醫生。醫生說:“哎呀你這個病啊,一定要吃營養,一天吃兩頓不行啊!你這個胃病,最好吃五頓。”你聽他的話?“要吃肉,要吃什麼東西……。”你聽他吧?你修行搞不成了,皈依醫生去了,不是皈依佛了。皈依醫生了,你皈依叁寶的體就沒有了,糟糕了(笑)。所以說醫生的話參考參考可以,不要太過分去相信他。
你知道這個是罪,這個不是罪;這個應當作,那個不應當作;“此時應作”,這個時候該怎麼作,“此時不應”,這個時候不該這麼作,這個事情有時間性的。我們海公上師經常說的:我們這個大門,晚上一定要鎖,不鎖不行,賊要來偷東西。白天你說“我要鎖”,人家朝山拜佛的人都進不來了。假如說會供了,你把門關上,不給人家進來,你怎麼會供呢?我們自己人要出去,買東西買菜去了,門不開,那你怎麼買菜呢?你不要餓死了?所以什麼時候要開,什麼時候要關,什麼時候要作,什麼時候不能作,都有時間性的。這個戒律是非常細致的,不是死板板的啊。
“于行無疑,不錯不倒,故易進入定慧,乃至無漏涅槃。”“于行無疑”,把戒律搞得清清楚楚,行動的時候就沒有懷疑了。你搞不清楚的話,就猶豫了,有的時候就起矛盾了。如果你把戒學好了,什麼都搞清楚了,那你行動的時候毫無懷疑,也不會錯,也不會顛倒。這樣子,“不錯不倒”,又不懷疑,心是一個,大概是這個意思。你要得定的話,要因緣具足,因緣具足才能得定。那麼因緣具足得定,就是得定的因緣要夠了,自然定就來了。定是一個果,這個果是緣起法,它的緣起是什麼?都是戒,你去看一看,要得定的緣起都是很微細的戒。這些戒,不單是粗大的戒,很微細很微細的,都照這個做了,心一定的規模都有了,自然趣入定中。所以說真正入定的話就是要持戒持得極純粹,一切行動都自然而然地依戒行動,心裏不要去考慮其他的。這樣的情況之下很容易入定,因緣具足就能得定。那反過來說,因緣不具則不得定,如果這些因緣沒有的話,定得不到。15
那麼你說一些不持戒的人,不是比丘,在家人、婆羅門,他們也得定啊!什麼定呢?世間定,有漏的,不能出世間的。那麼還有些氣功師,也有點禅定的味道嘛——邪定,鬼神加持的定,那就更糟糕了。你那個定得到之後,鼻子給人家牽住了,他要你怎麼就怎麼了。我經常說以前我們這裏來過一位學法,學到真實學好的寶貝拿出來學了,那個“小人兒”受不了了,趕快叫他走。他們這個氣味不投了,他就鼻子牽起走了,就跑掉了。跑掉了之後,他也知道這個事情不對頭,很悔,但是他畢竟還是牽起走了,自己作不了主了。
“故易進入定慧,乃至無漏涅槃”,你只要戒律作得純熟之後,這個時候應做,這個時候不應做,這樣子行動毫無懷疑,不錯不倒的話,很容易進入定慧。進入定慧,無漏涅槃也在手中。這個前面我們講《律海心要》的時候說了,你能夠一切如戒行的話,就常常安住靜慮之中;你能夠全部跟著靜慮作的話,就常常安住般若之中;你能夠一切依般若行持的話,那大涅槃就在你的面前了。所以說這是一層一層的因果,而最根本的還是戒。
“慚愧者安”,這個“安”,最大的安樂是涅槃的安樂。這個你們經常不注意,“安住律儀涅槃中”這個話,《四加行》中的四皈依也有16,《上師供》中的五方佛戒也有 17。先安住在律儀中,第一個安樂是律儀,最後的最終的大的安樂的最大的果——涅槃,無住涅槃都給你講得清清楚楚。安樂在哪裏來?最初的安樂是律儀——持戒,那麼最高的安樂是涅槃——無住涅槃,這個是有因果關系的。不但是有安樂,而且有因果關系。從這個持律儀的安樂,最後呢,從定慧般若一直通到大涅槃,這條路是“王道”,這是一條筆直的大路,都有因果聯系的。那麼“安樂”,要得安樂的話,先要住在律儀中,持了戒之後,就當下安樂。這個不曉得你們有沒有體會?如果一個人在世間上弄得焦頭爛額的時候,他一出家受了戒之後,就放下了,心頭有一種說不出的安樂,以前糾纏不開的種種煩惱的事情,一下子把它象鏈條一樣地解脫了。所以住在律儀中呢,當下就有這個解脫的安樂。這個安樂解脫當然是很初步的解脫了,但是已經得到解脫的樂,已經嘗到味道了。那麼他當下解脫那些煩惱事情的安樂得到了,下輩子最起碼的人天安樂會得到;如果你再進入定慧的話,涅槃的安樂也決定會得到。所以這是安樂,就是從律儀開始的。這是“慚愧者安”,這個“安”就是最大的,初步就是進入律儀中,最後圓滿的是進入佛的無住大涅槃的安樂。“慚愧者安”。
丙八 斷現有漏
由戒威力,能止現行叁業之漏染,令此現身,身心安穩,現苦解脫。
第八是“斷現有漏”。我們的修行主要是斷煩惱,現在的煩惱當下地把它斷掉。這個斷掉呢,當然有的是根子斷,有的是把它息下去——現行斷,現行把它止下去。
“由戒威力,能止現行叁業之漏染,令此現身,身心安穩,現苦解脫”。戒的威力,把現行的那些煩惱——叁業,身口意的那些煩惱、漏,有漏的染汙、煩惱能夠息下去,這還是說把它的現行除掉,根子將來能夠除。
持戒的人,因爲戒有威力,我們戒的威力,這個公案我再提一次:在佛在世有個地方,有條毒龍到處惱害老百姓。這個毒龍神通很大(昨天有人就講起,非常之羨慕神通)。有的阿羅漢就去調伏龍,他跟龍說法,龍不聽;給它顯神通,它也有神通。雙方相持不下,龍就是不走。最後好多人去過了都趕不走。沒有辦法了,就到佛那邊來告狀說:“那邊有條龍,把老百姓惱害得很苦惱,很多人去,羅漢都去過了,它不走,它就是不走,請佛想個辦法。”佛一看就說:“你去。”誰?降龍羅漢——根支具尊者,我們念《羅漢儀軌》,第一個“長老聖尊根支具”,就是他。根支具,是什麼根支具呢?佛製的戒,根本的戒,枝末的戒,微細小戒,一製就受,不犯,一點都不犯的,根本的、枝末的,一點都不犯的。只要佛製了後,就是不折不扣地奉行,絲毫不犯的,這麼一個尊者,但是沒有神通,也不會說法。大家就懷疑了,怎麼能說法的阿羅漢去了,它聽不進去,有神通的去了,它也能夠頂得住;這位羅漢既沒有神通,又不會說法,去了有沒有效呢?但是這個根支具尊者,信佛是信得徹底地信,佛說我能去…
《律海十門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