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決定就去,一點不害怕,就去了。那麼大家就看戲去了,“這位羅漢去降龍了,看他怎麼降”。一大批人跟著他一起去,到了之後,就要看這條龍怎麼顯神通,這個根支具尊者跟龍怎麼鬥法,要看那個。結果,看見根支具尊者很客氣地遠遠地跟龍說:“賢者(賢者是很尊敬對方的話),你好走了。”這個一說,那條龍尾巴一搖就走掉了。大家看了半天,想看戲,看一場大戲,結果什麼也沒看到,就是那個尾巴一搖就跑掉了。那麼大家很希奇,就問佛:“怎麼這位羅漢這麼厲害,一句話就把它攆走了?他有什麼大的威力啊?”佛就說他是持戒的威力,他根本的枝末的小戒一點也不犯的,就是這個戒的威力,龍都害怕。
那麼我們說鬼神爲什麼對某些出家人特別恭敬呢?道宣律師,天人給他送飯,爲什麼?戒的威力。其他的僧人,羅漢,那些古代的聖僧傳等中有大神通的,有沒有天人給他送飯呢?沒有,還得自己燒飯。道宣律師就是持戒,戒的威力感動得天人給他送飯,所以戒的威力你不要看輕了啊!你如果說有鬼神病什麼的,你只要持戒好了,一般都跑掉了。天臺宗的《小止觀》,在有什麼鬼神惱害的時候,叫你爬起來、坐起來誦戒,單是誦誦戒,就起威力,都會跑掉,何況你持戒。每一條戒持得清淨的話,如果真正像根支具尊者一樣持戒的話,什麼龍都跑,都害怕的,不敢來的。
戒的威力,能止現行的叁業的漏染,“令此現身,身心安穩”,現身身心安穩,持了戒之後,那些煩惱息下去了,就安穩了。我們所以不安穩,並不是說福德享受不夠,實際上是有煩惱在裏邊作怪。窮的人盡管他窮,只要心知足的話,並不煩惱;富的人盡管你的財産遍世界都有他的企業,但是他一天到晚愁眉不展的,不舒暢。這是煩惱的關系,不是物質的關系。
海公上師經常講這個話:藏地有一個地主,他每一年過年都要算帳,要去討債什麼的。年叁十晚上都是跟帳房先生兩個人,商量啊,算帳啊,搞得一天一點也不安逸。人家過年高高興興的,他過年都是這個帳要不回來,那個帳什麼的,都在料理那些事情。而在他院子邊邊上一對要飯的老太婆跟老頭子搭了個草蓬,他們過年卻又唱又笑,哈,高興得很。地主就奇怪了:“啊,我那麼多財産,我都心裏煩得很。他們什麼都沒有,每天是要了飯才吃得到的,家裏沒有東西的,怎麼高興呢?哎,這個奇怪了!”那個帳房先生很聰明,說:“嘿,你不要看他高興,你馬上可以叫他不高興。”“怎麼辦?”“你拿包金子來。”一下,丟在他們那個草蓬的前頭,他們兩個正在唱,唱得高興,過年了嘛,“啪”一下子,面前一看,哦,一個包掉下來了。他們去看,什麼?金子!喔喲,趕快偷偷地藏起來。金子來了,兩個人就商量了,這個金子該買什麼?一個說要造房子,另一個說要買什麼什麼,買地……。兩個人後來爭起來了,本來是唱得高興的,吵架了,大吵大鬧,最後打起來了。“哎呀,這個東西”,後來那個老頭子畢竟聰明,他說,“我們過年,每年都高高興興的,今年來了個大吵大鬧的,幹什麼?就是這個東西,丟出去”。丟了之後,又唱起來,又高興起來了。
那個東西,不是好東西,藏地人看到錢就是毒蛇。盡管你供養他,一個出家人,供養他錢,他拿了,都要罵一聲:“毒蛇。”罵了之後再拿起(衆笑),非常有這個警覺性,他要罵一聲才擺進去的。
這是“斷現有漏”,你能夠持戒的話,把煩惱息下去了,自然身心安樂,“現苦解脫”,現下的苦都解脫。那我們要說了,苦是煩惱造成的,並不是其他的外客觀的一些,主要是煩惱。一方面,他持了戒之後,不造罪,很多事情就免掉了。你說偷了人家的東西,抓起來就是要給你關起來,或者要怎麼處罰的。他不偷,也不殺,什麼壞事都不做,當然當下安樂,將來果報也是安樂,現身能夠安樂。
丙九 斷當有漏
由律儀戒進入定共、道共二戒,能令諸漏根本滅盡,得無上涅槃,永不漏落叁界,除發願度生。
“斷當有漏”,這是最終目的了,對個人來說,就是把煩惱斷完了。
“由律儀戒進入定共、道共二戒”,這個我們學了《俱舍》都知道了。律儀戒是別解脫戒,要從人受的;那麼定共戒呢,得了定之後,就有防止那些作壞事的能力;道共戒呢,見了道以後,就是有防止作壞事的那個功能。我們說,得了初果的,就是見道以後的人,任運不犯五戒。不管處在什麼地方,他投生了(初果還有七返生死),他就是投生在沒有佛教的地方,也不會犯五戒——邪淫、偷盜等等,斷命也不犯,這就是道共戒的威力。那麼你先律儀戒受了之後,慢慢修行進入定共戒、道共戒。
“能令諸漏根本滅盡”,道共戒出來之後,就把煩惱的根子也斷了。律儀戒是用自己的毅力把煩惱止下去,定共戒能把煩惱壓住了,跟石頭壓草一樣壓住了,道共戒把根子除掉了。所以說一層一層上去,煩惱從現行斷一直到根子斷。
“得無上涅槃”,煩惱斷了之後,就得涅槃了。“永不漏落叁界”,再也不流轉叁界了。“除發願度生”,除非你發願要度衆生,這是乘願再來的,這個是另外一回事。如果你真正地煩惱斷完了,叁界的因就沒有了。叁界是煩惱業所感的,既然煩惱的因沒有了,也不會流落叁界了,所以“斷當有漏”。
丙十 正法久住
由前九義,自然能令正法久住。
第十,“正法久住”。“由前九義,自然能令正法久住”,前面九個做到了,正法自然久住。這是果,前面是緣起,有了這麼前面九個緣,決定要感後頭的果。海公上師經常說的:米、柴、鍋、水都有了,你把這個鍋裏的米淘好,水加好,柴加好,把火一點,半個多小時,蓋掀開來,決定是飯。你說不要它變飯,你念咒、發願,等等,你說它變其他東西,不會的,這是緣起法,什麼緣就結什麼果。前面這九個緣做夠了,正法久住決定住。那麼反過來說,我們要有正法久住的話,就必定要把前面做到。後頭的不容易做,前面的幾個還是應當去做到的。做一點就住一點,做兩點正法住兩點,全部做到,正法就久住。正法,那不是像法、末法了。那麼我們要轉末法爲正法,怎麼下手?就把這九條做到了。不從這個下手你從何下手呢?這是緣起法,緣有了,因緣具足則能得定,因緣具足正法久住,那麼你要正法久住,從因上下手。“菩薩畏因”,菩薩就聰明了,從因上看;“衆生畏果”,衆生從果上看,這是聰明不聰明的分界線。我們要正法久住,因上看,把前面的做到,自然正法久住。一天到晚“正法久住,正法久住”去喊,登報喊口號,正法能不能久住呢?前面不做,住不了的。前面做到了,不要喊口號,也不要登報、不要宣傳,就久住。所以說我們要從緣起上看,佛教是緣起論者。我們要做事情,也要有這個智慧,把前面的緣做好,自然正法久住。正法久住是我們的共同目的,那麼就要把前面的做好。
今天就講到這裏。
甲二 高潔大行因相門第二
(成就別解脫戒體之十一支頌)
第叁講
《律海十門》第二門,“高潔大行因相門”,這個就是我們要立的志向。真正要修別解脫戒的話,都要有這個“高潔大行”。“高潔大行”如何能得到呢?就是下面講的那些。
什麼叫“高”?“高”就是高尚,一般就是“無我”,這是最高的;有個“我”,私心雜念的就不會高了。無我、舍己爲人的叫“高”。那麼“潔”呢?當然,沒有染汙的了。能夠無我就不起煩惱,不犯戒,這是清淨的,潔的。那持戒清淨、不起煩惱的染汙,而自己又是“高”呢,就是說,沒有我自己,把自己排開,無我。我們經常提醒你們,在戒堂裏邊的事情,要一輩子記住的。戒堂裏邊不准說“我”這個字,什麼意思?大家就明白了:修行的人,不能有“我”。你說一個“我”的話,那就是有我執的表現。所以說只能稱自己的法名,你的法名是什麼就說什麼,不能說“我”要怎麼,“我”想怎麼。你有個“我”在那兒,就是我執用事了。說一個法名呢,那就是說假安立的補特伽羅,就是這麼一個東西,那是可以用。這一點,當然戒堂出來之後就不限製了,說話也隨便了,“我”又跑出來了,但是大家要警惕這個“我”。
海公上師他就是一輩子沒有說“我”,說什麼呢?“能海,能海”,都是這樣子的,都稱自己法名,這個是我們的榜樣。記得有一次,天黑黑的,在近慈寺,海公上師從院子裏過來,前面有個比丘,他也不知哪個人,“哪個?”很凶的,海公上師很客氣地——“能海,能海”,這個謙虛的態度,我們可以學習。一方面也是他自己不說“我”,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這個“高潔大行因相門”,我們在講菩, 薩戒的時候講過,菩薩戒裏邊有。可能有些人沒有聽到,有些人聽是聽到了,可能也忘掉了。那麼我們在這個時候也重複一下,將就那些沒有聽到的;如果都聽過了,我們就跳過去了。
乙一 叁聚戒聯帶關系
“不具精嚴律儀戒……”,這個就是說叁聚戒的聯帶關系。菩薩戒裏邊叁聚淨戒:別解脫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這叁聚都是菩薩戒裏邊的支分。這裏講的就是菩薩戒裏的一段,即別解脫戒跟攝善法戒跟饒益有情戒的關系。那麼這裏我們講的是別解脫戒,就把這一段引下來。
丙一 缺律儀戒攝善不生生亦不全不勝(一頌半)
不具精嚴律儀戒(七衆律儀或無或有但學不修修無次第或不殷重)
攝善(戒度以十善爲體)無成他方懼 (有情萬類怕你害他)
施戒忍進次第興(雖有超越而不殊勝)
戒度性戒十善體(此與律儀戒同體戒度缺余度無用)
靜慮緣缺(不得資糧故)得複失(如蟲食木)
雙運般若但言論 (所謂止觀雙運勝義不離只言說爾)
這個律儀戒,我們說七衆的別解脫戒,那麼要得菩薩戒、修菩薩戒的,他必定要先受過律儀戒才是菩薩戒的法器。一般就…
《律海十門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