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悲懷(有情若父母)饒益行(行廣大行)
這個就是說我們行菩薩戒的時候,是不是聲聞的別解脫戒不要持了?有的人說“這是二乘的戒,我們不要它,菩薩戒是大乘戒”,這個,我們說依宗大師的抉擇,聲聞律是要持,但是聲聞的心不要有,“持聲聞律舍劣心”。什麼叫聲聞心?自了漢的心,單爲自己了脫生死,不顧一切衆生的苦惱的。聲聞律是斷煩惱的,我們煩惱不能不斷,但是二乘自利的心不能有,所以聲聞的律是要持的,但是二乘的下劣的心——只是自利,自己了脫,不度一切衆生的心——要舍掉。這是菩薩要做的,不是一概地排斥,連聲聞律也不要了。所以說有的人認爲行菩薩道,這個比丘戒持不持沒有關系,不是菩薩戒有開性罪的嗎?但是什麼時候開性罪、什麼菩薩可以開性罪,都有標准的;你不是那個人、不是那個因緣,不能開!我們昨天講的,一個門,該開的時候要開,不該開的時候就是要關。這是持戒的一個開遮持犯。你不能說永遠開在那裏,那個不要緊的,沒有關系。沒有關系,你東西都偷完了,怎麼沒有關系呢?功德財都偷完了,你還怎麼修行呢?所以說聲聞律是要持,但是聲聞的下劣的自利之心不能要。
“攝善(學六度)悲懷(有情若父母)饒益行(行廣大行)”,那就是說,前面是別解脫戒,別解脫戒要持,但是二乘的心不要有。下邊的攝善法戒就是六度,“饒益行”就是饒益有情戒,這個都要作。這叁聚淨戒不能偏,依順別解脫戒爲基礎,攝善法戒是完成自己的功德,饒益有情戒就是悲懷利他,爲衆生,一切衆生都當父母地度他。這個就是菩薩戒的叁聚淨戒,不能偏,而基礎還在別解脫戒。
我們這裏講的別解脫戒,《律海十門》重點是別解脫戒,那麼要持別解脫戒,能夠持成就。成就別解脫戒有什麼方法呢?有方法的,修行都有辦法的。你說別解脫戒好,你就是持不了,怎麼辦呢?有方法。下面就是介紹如何把別解脫戒持好的一些方便。
乙二 成就律儀戒之方法(一頌)
具足律儀戒因緣(此戒雲何能生)
此中分別(方便引入之法)十一支
菩薩如如善串習(依此條文多多實修)
利生無障(宏法利生之阻力多由不順律儀而起)佛加(加持)許(給許)
“具足律儀戒因緣,此中分別十一支”,佛教是緣起論者,這裏又看出來了。要把這個律儀戒具足地持好,也要有因緣。這個因緣,我們把它分別成十一支,十一個支分。你這十一條做到了,別解脫戒決定具足;反過來說,這十一條做不到的話,別解脫戒就不能具足地持,甚至于會退——會退道。
下面就是修法了,這十一條我們一定要把它搞好,那麼你這個別解脫戒決定持得好。
“菩薩如如善串習(依此條文多多實修),利生無障(宏法利生之阻力多由不順律儀而起)佛加(加持)許(給許)”,這裏還是講菩薩戒,因爲這段文字是從菩薩戒裏引過來的。這個就是受了菩薩戒的人——“菩薩”,把這個好好地“串習”,就是把它搞熟練,實際上多多地修,就是多多地實踐、多多地修,把它串習得精熟的話呢,那麼“利生無障佛加許”,你利生的時候不會有障礙,佛也給你贊歎,加持你,“給許”就是認可你了。那就是說,如果菩薩要具足別解脫戒的話,他做利生的事情呢,不會有障礙,而且佛還贊歎、加持他。這就是別解脫戒跟菩薩戒的關系。下邊是小字:“宏法利生之阻力多由不順律儀起”,這個很重要。宏法利生碰壁了,你自己檢查自己,對戒律是不是有不順的地方。一般說,你如果持戒的話,護法菩薩會加持你,戒的威力也可以把你的障排除。假使你在宏法利生的時候,碰到許多的阻力,那麼你檢查,就是自己戒是不是不清淨?戒不清淨的,障自然會起。那麼這裏是強調要把戒持好、持清淨了,然後利生的事情才能夠無障,可以做成功。
這是總說,要具足律儀的因緣十一支,下邊就是十一支要說出來了。
丙一 遠欲出離心有叁——不顧過去諸欲境(1)
不顧過去諸欲境 厭棄在家荊刺林(逼迫生惱難得脫)
輪王寶位(不久仍滅)如草穢(比于聖法) (1)
第一是“不顧過去諸欲境,厭棄在家荊棘林”,過去的那些五欲的境界不要去回顧它,不要去顧戀那些過去的事。出了家之後,把過去的東西都舍掉了,那你再也不要去留戀過去的事情了。有的人出家之後感到生活上不順,尤其是害大病的時候,就感到還是家裏好,家裏有人照顧什麼什麼的。這個念頭一起就危險了,那就是說弄得不好會還俗的。那麼要克服這個念頭呢,我們就要修這個法,過去的那些五欲境不要去顧戀它,“厭棄在家荊棘林,輪王寶位如草穢”。“在家”,那個家庭,在家的一些生活,跟對著“荊棘林”一樣,到處是刺,一碰到身上刺一痛,一碰到就把你皮刮破,沒有一個安樂的地方,這個要“厭棄”。在家的家庭生活也好,社會上的那些也好,都是荊棘林,對你是有害無益的。這個厭棄,要厭離它,要棄舍它。
“輪王寶位(不久仍滅)如草穢(比于聖法)”,輪王的寶位,我們說在世間上,最高的權威、地位、財富、享受就是轉輪聖王,轉輪聖王他是統一四天下,人間的他可以管,全都可以統治;同時有七寶,就是財富也滿足——金銀琉璃寶,伺侯的王妃也是最好的,那麼這樣子在人間的享受最高的轉輪聖王,我們也要把他看得跟草一樣,跟穢(大小便)一樣。這裏邊我們已經講過了,我們是自己出了家之後——出家都是人間出家,天上不能出家的,只有人能夠出家,人也是叁洲的人,北俱盧洲沒有。那麼人間最高的享受就是轉輪聖王了,要把這個也看得像草一樣、像大小便一樣,那才是真正把出家的心堅固了;如果你感到在家有很多溫暖的地方,出家是辛苦,很困難,這個心一起就完了。你要把在家的那些享受看作是草,看作是大便,那你就不會再去留戀了。
那麼這裏邊就是說兩種了,一種是那些享受的東西,外物,就是財産、妻子兒女之類,一種是內心的煩惱。要把享受的東西——資財看得像爛的草一樣,就是垃圾一樣,垃圾都是丟的東西,哪個再去把它撿起來?沒有的。撿垃圾的人還是有,他是撿那裏邊值價的東西,真正不值價的東西他不要撿,他也不要的。要把那些享受的東西,就是享受的那個資財、妻子兒女之類的,看作是一個丟掉的垃圾一樣。丟就丟了,哪個還要再去拿起來呢?所以要把它看得是草一樣。那麼那個煩惱、貪心呢,要把它看得是大便一樣,這是最髒的東西了。貪心是最髒的東西,大小便一樣,屙的大小便再把它撿起來的人恐怕沒有的吧?出了家之後把在家的貪心放棄了,你說再把它拿起來,再去享受,起貪心——哪個把大便撿起來放在口袋裏?你和神經病差不多!要把輪王的寶位,人間最好的輪王的寶位,看成草一樣,垃圾一樣,看成大小便一樣,就是把輪王的享受的東西看成是糞勺、垃圾一樣;那些享受的貪心看成是大小便一樣,這樣子你再不會想過去的事情了。你總不見得比輪王再高吧?輪王的東西尚且要把它看得是這樣子的討厭,你那個家庭有什麼了不得?出家的人,輪王出家的就是釋迦牟尼佛了,其他的都沒有,都差得很遠。有些人要飯出家的也有,那你比起來簡直不可說了。那麼,這些過去的欲呢,小小的欲就不要去貪了。輪王的寶位的那些東西尚且看成這樣子,你自己那麼微小的五欲有什麼可貪的呢?要把這個看透了,還俗的心就不會起。
丙二 不樂未來諸欲境(2)
不樂未來諸欲境 天魔王宮(憍慢自大之苦)虎豹穴(不免鬥爭等害)
意樂清淨(無惑擾)無依住(解脫法) (2)
另外一個,“不樂未來諸欲境”。過去的欲是丟了,出家了、修行了,出了家後,我們說增上生、決定勝兩種,等到你把煩惱斷掉了,那就是決定勝——證涅槃;如果沒有斷掉煩惱之前,你是增上生——生人天。那麼就是說,出了家修行了,過去的輪王的寶位等等都舍掉了,出了家之後過去的東西都不要了,未來的卻還要想。我們說難陀,這個難陀的公案大有這個教育意義,海公上師不厭重複地講,我們也要多講幾遍,可能新來的還沒聽到過。
佛度難陀。佛回家之後來度他父王了,父親很高興,他就鼓勵那些釋迦族裏、王族裏的人都出家。這時候出家的很多,阿難等等都是佛的堂弟之類都出家了,還有一個難陀。難陀跟提婆達多,他們從小是佛的堂兄弟,都是有叁十一相——佛有叁十二相,他們有叁十一相——氣力大得不得了。難陀有一次在街上走,有一頭大象擋路,他就一拳打過去,把象打死了;提婆達多看到那頭大象擋他的路,就跑過來,把象一拉,拉到路肩上;後來,釋迦牟尼看見路上一個死的大象堵起了——過去的路很窄,不像現在有幾十米寬的公路,車子都跑不過來——就把象抓起來,一扔,扔到城外去了。釋迦牟尼佛的氣力比他們還大。但是這個難陀氣力也不小,難陀有叁十一相。
那麼這個時候呢,很多釋迦族的人出了家了。那個難陀,他有個妻子叫孫陀羅,非常漂亮,他不想出家。有一天佛去托缽,佛觀察他的因緣成熟,要度他了。佛托缽到難陀家裏,難陀正在給他的孫陀羅畫眉毛,畫了一半,聽見佛來了,難陀對佛還是很恭敬。他說:“佛來了,你等一下。他來托缽,應供嘛。我把他的東西一放,我馬上就上來。”孫陀羅說:“你趕快上來啊,我眉毛還沒幹你就要上來的,不能太久的。”他說:“一定上來。”結果呢,難陀下去了之後,把佛的缽接過來,把最好的飲食放好了,就把缽還給佛,他想好上去畫眉毛去了。結果佛呢,不接他的缽,走了。佛在前頭走,難陀呢,拿著佛的缽,又不能說擺到家裏去,不行的,只好拿了缽跟在佛後頭走。佛呢,盡走盡走,結果也走到他的那個精舍裏去了,難陀也進去了;難陀進去了之後,缽擺在裏邊交給佛,想走了。佛說:“你剃頭,出家。”難陀實在不…
《律海十門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