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人也;無忌難者,無畏懼也;不隨屬者,不作弟子禮也。于罪不見怖者,釋無愧也。謂諸善士,所呵厭法,說名爲罪,于此罪中,不見能招可怖畏果,說名無愧;此中怖言,顯非愛果,能生怖故 有余師說,于所造罪,自觀無恥,說名無慚;觀他無恥,說名無愧。慚愧差別,翻此應知。謂翻初釋,有敬有崇,有所忌難,有所隨屬,說名爲慚;于罪見怖,說名爲愧。翻第二釋,于所所造罪,自觀有恥,說名爲慚;觀他有恥,說名爲愧。」
26 《現證莊嚴論》頌雲:「約南洲士夫,供佛善根等,多種喻所作,增盛十六相。」
27 《現證莊嚴論·文句頌解》七十義之四十叁:「一、此叁千大千世界之中,南嚴浮提之有情不惜財貨,特能于如來所,作特殊之供養。二、特于般若波羅蜜能作意念(印順接近)。叁、能得無生法忍(一切法無生心能忍許)。四、于所應作之菩提及能作之諸法,能無所緣。五、于十善等(四靜慮)及無色之修習悟入易得。六、接近諸天鄰次之下。七、自能鎮伏諸魔勢力。八、與導師及相同之士夫共在一處(有與佛血統關系)。」
「複次:一、一切種種善巧方便學處完全清淨(別解脫戒能全受,受已清淨護持)。二、具足成就如來種性(利他)。叁、能得佛果之因相具足(悲心、菩薩行)。四、于波羅蜜反背方面心意不生。五、于色等及俱有,具足之觀念心非熾然生(于五塵境不深染著)。六、普攝廣大波羅蜜能正知(《大般若》全部教理能知)。七、一切圓滿成就能得(依教修行能得大般若)。八、正等圓滿菩提相近隨順轉成(易成正等菩提)。」
《清涼記》:「此十六中,前八爲生南洲人之共法,後八爲即生能成大般若之特法,生圓次第中說,即身成佛,必須具此十六殊勝性。」
《掌中解脫》(叁八五頁):「初業行人以密宗道于一生中即身成佛之身,也必須是『業地』贍部洲具有六界(肉、皮、血、骨、髓、精,前叁者來自母親,後叁者來自父親)的胎生人身。……我們發願的對象通常是極樂淨土,而極樂的菩薩們卻發願要受生到此洲來。所以,我們只是男兒不自強罷了。」
28 漢地傳承如此。依藏地傳承,外道經書中雜有佛菩薩名號或法寶字句,可先念請聖回駕咒七遍,然後淨地焚之。損像蠹經,淨處藏之亦可。
29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四九八:「複次憍屍迦,若菩薩摩诃薩起應一切智智心,以無所得爲方便,思惟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乃至純大苦蘊集已,複以無所得爲方便,思惟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處滅,六處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死乃至純大苦蘊滅。如是諸滅,無我空無相無願,寂靜遠離,無生無滅,無染無淨,無作無爲。憍屍迦,是謂菩薩摩诃薩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于淩波《唯識名詞白話新解》:十二有支流轉門,是順觀十二因緣,即有情生命流轉的因果,此流轉門,相當于四聖谛中的苦、集二谛。如《緣起經》曰:「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起愁、歎、苦、憂、惱,是名純大苦蘊集。」 十二有支還滅門,是逆觀十二因緣,有情生死還滅的因果,即解脫的因果。如《過去現在因果經》謂:「若滅無明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此還滅門,相當于四聖谛中的滅道二谛。
30 善知識標准 丙二 所親近之德分十 丁一 調伏:與戒相應者。丁二 寂靜:與定相應者。丁叁 惑除:與慧相應伏斷煩惱者。丁四 德增:戒定慧具不缺不減者。丁五 有勇:益他無畏無倦者。丁六 經富:有多聞者。丁七 覺真:了實義者。丁八 善說:不顛倒者。丁九 悲深:無希求者。丁十 離退:于一切時恭敬說者。
頌雲:調伏寂靜斷伏惑,德增有勇阿含富,覺真善說悲願廣,離退十德堪依止。若無全具此十德,應具悲心與調伏。 “調伏寂靜斷伏惑”,這是第一二叁個:調伏,寂靜,斷伏惑就是惑除;“德增有勇”,第四個就是德增,第五個是有勇,第六個是“阿含富”,學得多的,叁藏多聞的;“覺真”,第七個,能夠通達實相的,或者證到實相的;第八個“善說”,善巧說法的;第九個“悲願廣”,悲深;第十,“離退”。這個十個功德具足的,“堪依止”,能夠依止他。 “若無全具此十德,應具悲心與調伏。”假使十個功德不能全的,那麼根據博多瓦的五個,戒定慧,達實性,還有悲心,這五個;如果這五個還不夠,那就是康薩仁波卿的教誡了,要具“悲心”跟“調伏”。而先決條件是調伏,調伏有了之後,還有悲心。有這兩個條件的,就可以依止。假使這兩個條件沒有的,尤其是沒有調伏的,再好,不能依止。這個話是康薩仁波卿、海公上師親自傳下來的。……十個條件具足的是善知識,不具足的,五個;再不行的,兩個。兩個再不行的,不行了。這兩個是不能少了。就是一個戒,一個悲心。這個就是最起碼最起碼的。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
31 《付法藏因緣傳》卷叁:「時摩突羅城有一淫女名婆須達。多諸邪媚,妖幻奸谄,遣使詣市,求買妙花。使人尋往憂波毱所,大得好花,奉婆須達。女怪華多,問使人曰:汝將不盜得是花耶。使人答言:我不盜得,從市買之,有人名曰憂波毱多,仁慈寬惠,性好平均,以斯因緣,得多花耳;又複此人形容姿麗,大家若見,死終無恨。時婆須達遣人迎召,憂波毱多都不許可。殷勤求請,終不移操。有長者子,共淫女宿,值有估客從遠方來,大赍珍寶,求女交通。時彼女人貪其寶故,殺長者子,埋置舍內。其家眷屬,遍行推求,至淫女舍,掘地得女,向其國王具陳斯事。即取淫女,斬截手足,劓其耳鼻,棄于塜間。憂波毱多作是念曰:彼以榮色本來召我,以是因緣,止而不去,今爲解脫,宜往化之。即將侍者至淫女所。婆須達言:我本端妙,顔容姿玮,爾時相召,不能臨顧,今既殘毀,何用來爲。答言:姊妹,我爲觀汝實相故來,不爲欲也。汝本以色诳惑衆生,凡夫無智,橫起倒想。今自應當谛觀此色,無常危脆,猶如聚沫,覆以薄皮,外現嚴飾;筋骨相連,涕唾不淨。譬如畫瓶,盛滿臭穢,愚不覺知,深生染愛;智者了之,終不樂著。假以香華,澡浴衣服,外現莊嚴,內實不淨。大海淵廣,可知渧數,此身過患,甚難窮盡。是故諸佛恒常诃責,未曾一念生願樂想。淫女于時心漸開悟,于佛法中,深生敬信,白言:仁者所說誠谛,唯願爲我廣敷演之。優波毱多即爲宣暢,一切有爲,衆苦積聚,如癰如瘡,如箭入心,生老病死,輪轉無際,無常敗壞,不堅速朽。如臨死囚,命不雲遠。譬如牢獄,人無愛樂。猶路上果,衆所共擲。此身可惡,會歸磨滅,烏鵲狐狼,競共啖食。風吹日曝,青爛臭處,發毛爪齒,狼藉在地。如此之身,豈可愛樂。宜勤方便,而求解脫。淫女聞解,得法眼淨,命終即生叁十叁天。」
32 《影塵回憶錄》:「朱子橋將軍,多少年來羨慕弘老的德望,只是沒見過面。正趕他有事到青島,讓我介紹欲拜見弘老,一說,弘老很樂意。大概他平素也知道朱將軍之爲人,對辦慈善及對叁寶事很熱心,乃與之接見,並沒多談話;同時還有要見他的人,他不見,讓人回答,說已竟睡覺了。
有一天,沈市長在湛山寺請朱將軍吃飯,朱將軍說:可請弘老一塊來,列一知單,讓他坐首席,我作配客。沈市長很同意,把知單寫好,讓我去給弘老說,我到他寮房裏一說,弘老笑笑沒言語,我很知他的脾氣,沒敢再往下勉強。第二天臨入席時,又派監院師去請他,帶回一個條來,上寫四句話:昨日曾將今日期,短榻危坐靜思惟;爲僧只合居山谷,國士筵中甚不宜。
朱將軍看到這個條喜的不得了,說這是清高。沈市長臉上卻顯得很不樂意,按地方官來說,他是一個主人,又加是在一個歡迎貴賓的場合裏,當然于面子上有點下不來臺。我和朱將軍看到這裏,趕緊拿話來遮蓋,朱將軍平素有些天真氣派,嘻嘻哈哈,把這個澀羞場面給遮掩過去了。」
33 守財鬼 :《六趣輪回經》卷一:若人于財利 勞役廣希求 無少惠施心 後作守財鬼
若人盜他財 用已或能施 後墮鬼趣中 隨得隨散失 若人于己財 隨分而行施
當獲于富饒 不爲他侵損 若人以淨財 離悭廣行施 得上妙飲食 所欲皆如意
34 《史記》卷八六“刺客列傳第二六”:「智伯伐趙襄子,趙襄子與韓、魏合謀滅智伯,滅智伯之後而叁分其地。趙襄子最怨智伯,漆其頭以爲飲器。」
35 《四十二章經》:「佛言:人遇吾以爲不善,吾以四等慈護濟之;重以惡來者,吾重以善往。福德之氣,常在此也;害氣重殃,反在于彼。有愚人聞佛道,守大仁慈,以惡來,以善往,故來罵佛。佛默然不答,愍之,癡冥狂愚使然。罵止,問曰: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寶禮如之乎? 曰:持歸。今子罵我,我亦不納,子自持歸。禍子身矣!猶響應聲,影之追形,終無免離。慎爲惡也。」
36 歌利王害忍辱仙 《金剛經》:「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爲歌利王割截身體,我于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須菩提,又念過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爲非住…
《律海十門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