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人也;无忌难者,无畏惧也;不随属者,不作弟子礼也。于罪不见怖者,释无愧也。谓诸善士,所呵厌法,说名为罪,于此罪中,不见能招可怖畏果,说名无愧;此中怖言,显非爱果,能生怖故 有余师说,于所造罪,自观无耻,说名无惭;观他无耻,说名无愧。惭愧差别,翻此应知。谓翻初释,有敬有崇,有所忌难,有所随属,说名为惭;于罪见怖,说名为愧。翻第二释,于所所造罪,自观有耻,说名为惭;观他有耻,说名为愧。」
26 《现证庄严论》颂云:「约南洲士夫,供佛善根等,多种喻所作,增盛十六相。」
27 《现证庄严论·文句颂解》七十义之四十三:「一、此三千大千世界之中,南严浮提之有情不惜财货,特能于如来所,作特殊之供养。二、特于般若波罗蜜能作意念(印顺接近)。三、能得无生法忍(一切法无生心能忍许)。四、于所应作之菩提及能作之诸法,能无所缘。五、于十善等(四静虑)及无色之修习悟入易得。六、接近诸天邻次之下。七、自能镇伏诸魔势力。八、与导师及相同之士夫共在一处(有与佛血统关系)。」
「复次:一、一切种种善巧方便学处完全清净(别解脱戒能全受,受已清净护持)。二、具足成就如来种性(利他)。三、能得佛果之因相具足(悲心、菩萨行)。四、于波罗蜜反背方面心意不生。五、于色等及俱有,具足之观念心非炽然生(于五尘境不深染着)。六、普摄广大波罗蜜能正知(《大般若》全部教理能知)。七、一切圆满成就能得(依教修行能得大般若)。八、正等圆满菩提相近随顺转成(易成正等菩提)。」
《清凉记》:「此十六中,前八为生南洲人之共法,后八为即生能成大般若之特法,生圆次第中说,即身成佛,必须具此十六殊胜性。」
《掌中解脱》(三八五页):「初业行人以密宗道于一生中即身成佛之身,也必须是『业地』赡部洲具有六界(肉、皮、血、骨、髓、精,前三者来自母亲,后三者来自父亲)的胎生人身。……我们发愿的对象通常是极乐净土,而极乐的菩萨们却发愿要受生到此洲来。所以,我们只是男儿不自强罢了。」
28 汉地传承如此。依藏地传承,外道经书中杂有佛菩萨名号或法宝字句,可先念请圣回驾咒七遍,然后净地焚之。损像蠹经,净处藏之亦可。
29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九八:「复次憍尸迦,若菩萨摩诃萨起应一切智智心,以无所得为方便,思惟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乃至纯大苦蕴集已,复以无所得为方便,思惟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处灭,六处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死乃至纯大苦蕴灭。如是诸灭,无我空无相无愿,寂静远离,无生无灭,无染无净,无作无为。憍尸迦,是谓菩萨摩诃萨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于凌波《唯识名词白话新解》:十二有支流转门,是顺观十二因缘,即有情生命流转的因果,此流转门,相当于四圣谛中的苦、集二谛。如《缘起经》曰:「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起愁、叹、苦、忧、恼,是名纯大苦蕴集。」 十二有支还灭门,是逆观十二因缘,有情生死还灭的因果,即解脱的因果。如《过去现在因果经》谓:「若灭无明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此还灭门,相当于四圣谛中的灭道二谛。
30 善知识标准 丙二 所亲近之德分十 丁一 调伏:与戒相应者。丁二 寂静:与定相应者。丁三 惑除:与慧相应伏断烦恼者。丁四 德增:戒定慧具不缺不减者。丁五 有勇:益他无畏无倦者。丁六 经富:有多闻者。丁七 觉真:了实义者。丁八 善说:不颠倒者。丁九 悲深:无希求者。丁十 离退:于一切时恭敬说者。
颂云:调伏寂静断伏惑,德增有勇阿含富,觉真善说悲愿广,离退十德堪依止。若无全具此十德,应具悲心与调伏。 “调伏寂静断伏惑”,这是第一二三个:调伏,寂静,断伏惑就是惑除;“德增有勇”,第四个就是德增,第五个是有勇,第六个是“阿含富”,学得多的,三藏多闻的;“觉真”,第七个,能够通达实相的,或者证到实相的;第八个“善说”,善巧说法的;第九个“悲愿广”,悲深;第十,“离退”。这个十个功德具足的,“堪依止”,能够依止他。 “若无全具此十德,应具悲心与调伏。”假使十个功德不能全的,那么根据博多瓦的五个,戒定慧,达实性,还有悲心,这五个;如果这五个还不够,那就是康萨仁波卿的教诫了,要具“悲心”跟“调伏”。而先决条件是调伏,调伏有了之后,还有悲心。有这两个条件的,就可以依止。假使这两个条件没有的,尤其是没有调伏的,再好,不能依止。这个话是康萨仁波卿、海公上师亲自传下来的。……十个条件具足的是善知识,不具足的,五个;再不行的,两个。两个再不行的,不行了。这两个是不能少了。就是一个戒,一个悲心。这个就是最起码最起码的。 (《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
31 《付法藏因缘传》卷三:「时摩突罗城有一淫女名婆须达。多诸邪媚,妖幻奸谄,遣使诣市,求买妙花。使人寻往忧波毱所,大得好花,奉婆须达。女怪华多,问使人曰:汝将不盗得是花耶。使人答言:我不盗得,从市买之,有人名曰忧波毱多,仁慈宽惠,性好平均,以斯因缘,得多花耳;又复此人形容姿丽,大家若见,死终无恨。时婆须达遣人迎召,忧波毱多都不许可。殷勤求请,终不移操。有长者子,共淫女宿,值有估客从远方来,大赍珍宝,求女交通。时彼女人贪其宝故,杀长者子,埋置舍内。其家眷属,遍行推求,至淫女舍,掘地得女,向其国王具陈斯事。即取淫女,斩截手足,劓其耳鼻,弃于塜间。忧波毱多作是念曰:彼以荣色本来召我,以是因缘,止而不去,今为解脱,宜往化之。即将侍者至淫女所。婆须达言:我本端妙,颜容姿玮,尔时相召,不能临顾,今既残毁,何用来为。答言:姊妹,我为观汝实相故来,不为欲也。汝本以色诳惑众生,凡夫无智,横起倒想。今自应当谛观此色,无常危脆,犹如聚沫,覆以薄皮,外现严饰;筋骨相连,涕唾不净。譬如画瓶,盛满臭秽,愚不觉知,深生染爱;智者了之,终不乐着。假以香华,澡浴衣服,外现庄严,内实不净。大海渊广,可知渧数,此身过患,甚难穷尽。是故诸佛恒常诃责,未曾一念生愿乐想。淫女于时心渐开悟,于佛法中,深生敬信,白言:仁者所说诚谛,唯愿为我广敷演之。优波毱多即为宣畅,一切有为,众苦积聚,如痈如疮,如箭入心,生老病死,轮转无际,无常败坏,不坚速朽。如临死囚,命不云远。譬如牢狱,人无爱乐。犹路上果,众所共掷。此身可恶,会归磨灭,乌鹊狐狼,竞共啖食。风吹日曝,青烂臭处,发毛爪齿,狼藉在地。如此之身,岂可爱乐。宜勤方便,而求解脱。淫女闻解,得法眼净,命终即生三十三天。」
32 《影尘回忆录》:「朱子桥将军,多少年来羡慕弘老的德望,只是没见过面。正赶他有事到青岛,让我介绍欲拜见弘老,一说,弘老很乐意。大概他平素也知道朱将军之为人,对办慈善及对三宝事很热心,乃与之接见,并没多谈话;同时还有要见他的人,他不见,让人回答,说已竟睡觉了。
有一天,沈市长在湛山寺请朱将军吃饭,朱将军说:可请弘老一块来,列一知单,让他坐首席,我作配客。沈市长很同意,把知单写好,让我去给弘老说,我到他寮房里一说,弘老笑笑没言语,我很知他的脾气,没敢再往下勉强。第二天临入席时,又派监院师去请他,带回一个条来,上写四句话:昨日曾将今日期,短榻危坐静思惟;为僧只合居山谷,国士筵中甚不宜。
朱将军看到这个条喜的不得了,说这是清高。沈市长脸上却显得很不乐意,按地方官来说,他是一个主人,又加是在一个欢迎贵宾的场合里,当然于面子上有点下不来台。我和朱将军看到这里,赶紧拿话来遮盖,朱将军平素有些天真气派,嘻嘻哈哈,把这个涩羞场面给遮掩过去了。」
33 守财鬼 :《六趣轮回经》卷一:若人于财利 劳役广希求 无少惠施心 后作守财鬼
若人盗他财 用已或能施 后堕鬼趣中 随得随散失 若人于己财 随分而行施
当获于富饶 不为他侵损 若人以净财 离悭广行施 得上妙饮食 所欲皆如意
34 《史记》卷八六“刺客列传第二六”:「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
35 《四十二章经》:「佛言:人遇吾以为不善,吾以四等慈护济之;重以恶来者,吾重以善往。福德之气,常在此也;害气重殃,反在于彼。有愚人闻佛道,守大仁慈,以恶来,以善往,故来骂佛。佛默然不答,愍之,痴冥狂愚使然。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宝礼如之乎? 曰:持归。今子骂我,我亦不纳,子自持归。祸子身矣!犹响应声,影之追形,终无免离。慎为恶也。」
36 歌利王害忍辱仙 《金刚经》:「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律海十门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