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主。居士出離什麼?五戒出離叁惡道,叁惡道的苦持五戒就能斷;那麼如果大乘的五戒呢,那不但是叁惡道了,叁界也要出離,最後成佛的基礎就是五戒了,所以說別解脫戒的根本是出離心,就是“出世心”。那比丘戒更高了,具足戒的話,全部出離叁界的心要生起來。我們這裏那麼多比丘,生起了沒有?自己問自己啊,你到底生起了出離心沒有?對世間上還貪不貪著?有的人對在家的名利職權都放掉了,到出家之後了還爭權奪利的,要爭個方丈,乃至爭個監院,乃至爭一個什麼,還要爭的。錢要不要?我看蠻要的,爲了錢打官司的也有,吵架的也有。那個東西不對頭了,你真正出離的,受戒的時候要有出離心才得戒。那麼反過來說,你如果受戒的時候沒有清淨出離心的話,那你得不得戒你自己想想看,如果一點出離心都沒有,就不得戒。這個沒有還價的,沒有出離心的話,你受比丘戒,白白地,不得戒。如果你出離心稀少的話,下品戒,高一點的中品戒,滿分的出離心,上品上戒。這個看你自己了,所以上中下品就看你自己發心了。這個佛再慈悲也沒辦法,我給你個上品、上上品戒,你看你自己的了。清靜的環境、受戒的羯磨、授戒的戒師、要求的嚴格……什麼都可以給你做到,但是你要受戒,得不得戒,得什麼品的戒,還在你自己。你沒有出離心的話,再好條件的戒堂你進去了,再好的師承,都是清淨持戒的十夏以上的什麼的,羯磨也如法的,什麼都如法的,你沒有出離心的話,你磕再多的頭,再說多少的話,不得戒。這個是沒有還價的。那麼當然了,你出離心下劣的嘛下品戒了,上品的嘛上品戒了。菩提心、菩薩戒同樣也是這樣子。那麼我們現在受的比丘戒還要叫你發大乘心,那個更殊勝的大乘的戒了,不僅于聲聞的別解脫戒了。
“如律而授受”,根據律藏所規定的授,就是我們說授戒的時候一切要如法了,戒師如法、戒堂如法、羯磨如法等等。乃至我們爲了個缽花了兩千多塊錢,爲什麼原因?如法。如果你受戒,缽是借來的,或著沒有缽的,不得戒。爲了要得戒就不惜工本了,飛機運來,上海到這裏一千幾百塊錢的汽車運來。爲什麼?得個清淨如法的戒,這個來之不易啊!大家不要看得太掉以輕心了。要想一想,得個如法的戒好不容易。“如律而授受”,如律的規定的方式而授,戒師給授,弟子是受。
那麼戒相(戒條),有二百五十條,“戒相二百五”。有部是二百五十叁條,這個差了叁條。
“無犯犯者淨”,受了戒之後不要違犯,不違犯是最好。假使你犯了之後怎麼樣?趕快忏悔清淨,這是要求比丘做到的——根本不能犯,根本犯了以後就滅擯,比丘戒體就沒有了。就是說根本以下的還能忏悔,能夠使它清淨。那麼這裏我們還要補充一下,萬一你犯了根本罪以後是不是死路一條呢?還有一條生路就是取相忏。修個忏悔法,要見到好相,定中夢中見到好相也能夠忏幹淨,這個但是更難了。我們說忏一個重罪,假使是僧殘,很難,有些人做不到。但是你要取相忏更難了,你如果一輩子忏,一輩子沒有個好的相現前的話,一輩子都忏不幹淨的。那不是你想到做個好夢就做出來了,沒有那麼容易。“無犯犯者淨”。
“比丘尼戒相,叁百四十八,清淨出世等,具如比丘論。”那麼比丘是男衆了,女衆的比丘尼——二僧,她的戒相呢,要比比丘多,叁百四十八條。我們看看叁百四十八,它戒條多,是不是比丘尼比比丘還高一等?差不多多一半了。並不是比丘尼超越比丘,這是女衆的煩惱多,所以要多製幾條戒,比丘還是在比丘尼之上的。那麼她“清淨出世等”,就是“清淨出世心,如律而授受……”,這個跟比丘一樣,“無犯犯者淨”。就是戒相,比丘是二百五,她是叁百四十八,其余的都同樣,跟比丘一樣。
“爲現身脫苦,別解脫難聞,荷如來家務,令佛子相繼,使正法不缺,應出家受具。”那麼比丘、比丘尼受具足戒,爲什麼要受啊?是不是單是自己要求解脫呢?還不夠,爲了自己“現身脫苦”固然是一個原因,“別解脫難聞”,別解脫戒很難得聞到。過去七個佛裏邊,二尊佛都沒有說別解脫戒,所以說很難聞,佛出世也不一定說,何況沒有佛的世呢。所以說別解脫戒極稀有難聞的,千萬不要把它毀掉了,要改掉了——那麼寶貝的東西你把它丟掉了,真是可惜。別解脫戒很難聞,所以要受戒。再一個重要的,“荷如來家務,令佛子相繼,使正法不缺”,如來的家務,我們說一個家庭的財産是由長子來負擔,如來的法的家務是哪個擔呢?比丘,比丘是長子,所以比丘擔。比丘尼、沙彌、沙彌尼那些都不是長子,那是在比丘之下的,比丘要擔任如來家務的。“令佛子相繼”,佛的弟子能夠繼續下去的話,沒有比丘不行,比丘作羯磨才能紹隆佛種。“使正法不缺”,有了比丘僧團住世,正法住世。所以說要荷擔如來家務,令佛子相繼,紹隆佛智,使正法久住在世間,這都要出家受具。
所以說出家受具足戒,並不是單單爲自己怕苦,要擔任那麼大的任務。這個我們授比丘戒的時候也再叁跟你們講了這一點,強調這是大乘戒、不是二乘的,所以說是因爲這些原因要出家受具足戒。並不是說沒有飯吃了,僧團裏的飯,“天下叢林飯如山”,各處吃飯很容易,我來出家來了,這不是那回事。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這裏。
第五講
昨天我們講到第叁門——別解脫戒略相門第叁。比丘、比丘尼是具足戒,“出家衆有五”,最高的是比丘僧。我們昨天一個題,比丘僧的相,那個相就是包括多方面的。“清淨出世心”,這是發心,是一個相;“如律而授受”,受戒的時候如律地授受,戒師授,戒弟子受,兩個;“戒相二百五”,也是一個相,他受的戒什麼?有二百五十條;那麼“無犯犯者淨”,受了之後不要犯,犯了趕快忏悔幹淨,也是一個相。當然這四句並沒有包完,還有威儀等等不少的,這是總括的這四個相。比丘尼戒相是叁百四十八,它的“清淨出世心,如律而授受”等等和比丘一樣的,“具如比丘論”。
“爲現身脫苦”,那麼爲什麼要受具足戒呢?第一是自己現身脫苦,這是自利的;“別解脫難聞”,別解脫戒,前面過去七佛有二尊佛沒有說別解脫戒,所以很難得聞,佛出世也不一定能聞到,因爲別解脫戒難聞、稀有、珍貴,所以要受具足戒。第二,最重要的是“荷如來家務”,如來的擔子是哪個擔的?就是比丘擔的,比丘僧團就是直接擔負如來的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家務的,這不是小乘啊。“令佛子相繼”,紹隆佛子,能夠傳戒,這樣子把佛子一個一個把它繼續下去,“使正法不缺”,因爲這樣的條件下,正法自然不缺。這些是受具足戒的重要的目的就在此。因爲這樣子的緣故,所以應當出家受具。所以出家受具並不是自己一個意樂心而已,有任務的,確實有那個需要。所以說一定要出家受具足戒。
下面就是出家衆有五種,比丘、比丘尼講過了,還有“沙彌、沙彌尼,終身具十戒”,終身受十條戒。這十條戒就是八關齋戒的八條,把裏邊“香花鬘塗身,歌舞娼妓等”分兩條,再加上一條不非時食,一共十條戒——沙彌十戒。
“著染衣舍俗,爲具足之基”,沙彌也是出家衆,他穿的衣服也是染的,就是袈裟衣,袈裟色的衣,不能著鮮的衣。我們說出家人不能穿鮮的顔色的衣,五大鮮色,青黃赤白黑,鮮的鮮紅、鮮黃、鮮白、鮮的黑都不能穿。黑是外道服,白是白衣服。那麼正黃的、正紅的也不能穿,要染衣、壞色,就是不鮮的色,我們的四分律部是袈裟色,就是樹皮色。錫蘭、緬甸、斯裏蘭卡的銅鍱部跟我們的昙無德部是最相近的,都是上座部,所以說衣服的顔色也差不多的;一切有部是紫色。所以說部派不同,袈裟也不同。那也是和部隊一樣的,空軍的服裝跟海軍不一樣,海軍的跟陸軍的又不一樣,不能混淆。你如果海軍穿陸軍的衣服,要幹涉的,不能亂穿的,空軍也不能穿海軍的服裝。
我們比丘受了四分律戒的,除非進藏去學法,爲了要合衆,你可以穿藏族的衣服。在自己的漢地的僧團裏邊,一個人穿一個紫色的,你是有心地表現的,故意詐現奇特相的情況就有了。這個就是,大家一樣的,而且你是四分律戒的,何必要穿呢?四分律戒是穿這個衣服的,是正規的,這不是什麼奇異相,比丘的衣服跟在家的當然要有不一樣的,這個是佛規定的,《梵網經》有。這不是異相,這是正規的,佛製定的。那麼你如果在這個僧團裏面穿其他僧團的服裝,那就是有點嫌疑了。目的也很明確嘛,你爲什麼要這樣穿呢?你受的是四分律,人家也是四分律,都是四分律的僧團,你爲什麼要穿一個其他部的衣服呢?出發點就是可以打問號的,爲什麼要穿這樣的衣服?
“爲具足之基”,沙彌、沙彌尼,他的目的就是准備要受具足戒的。因爲時間沒到或者是年齡沒到,那麼在鍛煉的時候。等于說是團員,將來就是要候補黨員的。
“有女需正學,六法二年持”,那麼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四衆講過了,還有一衆是式叉摩那,就是正學女。20女衆——正學女,是女的,男的沒有的,男的不需要,要受六個法,二年清淨地持這六法。這六法就是不淫、不盜、不殺、不妄語、不飲酒、不非時食,這六條,在這兩年裏邊專精地持這六條。什麼原因要持兩年,這是《僧祗律》中的一個公案:有一個居士的女人——居士婦,她因爲家裏遭到一些無常的因緣,家人都散失了,家産也給人家拿完了,她一個人孤單單地生活,又貧又苦,很瘦很憂慮,心裏憂慮人也很瘦了。她感到沒有寄托了,沒有希望了,就投身到比丘尼僧團做比丘尼去。當了比丘尼之後,因爲僧團裏面生活安定,人也胖起來了。她本來在家的時候因爲是居士婦,她是懷孕的,因爲人很瘦,懷孕時間不長,看不清楚。等到她到了比丘尼僧團之後,心也定下來了,人也胖起來,胎兒也增長了,那肚子就大起來了,那麼僧團就說…
《律海十門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