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主。居士出离什么?五戒出离三恶道,三恶道的苦持五戒就能断;那么如果大乘的五戒呢,那不但是三恶道了,三界也要出离,最后成佛的基础就是五戒了,所以说别解脱戒的根本是出离心,就是“出世心”。那比丘戒更高了,具足戒的话,全部出离三界的心要生起来。我们这里那么多比丘,生起了没有?自己问自己啊,你到底生起了出离心没有?对世间上还贪不贪着?有的人对在家的名利职权都放掉了,到出家之后了还争权夺利的,要争个方丈,乃至争个监院,乃至争一个什么,还要争的。钱要不要?我看蛮要的,为了钱打官司的也有,吵架的也有。那个东西不对头了,你真正出离的,受戒的时候要有出离心才得戒。那么反过来说,你如果受戒的时候没有清净出离心的话,那你得不得戒你自己想想看,如果一点出离心都没有,就不得戒。这个没有还价的,没有出离心的话,你受比丘戒,白白地,不得戒。如果你出离心稀少的话,下品戒,高一点的中品戒,满分的出离心,上品上戒。这个看你自己了,所以上中下品就看你自己发心了。这个佛再慈悲也没办法,我给你个上品、上上品戒,你看你自己的了。清静的环境、受戒的羯磨、授戒的戒师、要求的严格……什么都可以给你做到,但是你要受戒,得不得戒,得什么品的戒,还在你自己。你没有出离心的话,再好条件的戒堂你进去了,再好的师承,都是清净持戒的十夏以上的什么的,羯磨也如法的,什么都如法的,你没有出离心的话,你磕再多的头,再说多少的话,不得戒。这个是没有还价的。那么当然了,你出离心下劣的嘛下品戒了,上品的嘛上品戒了。菩提心、菩萨戒同样也是这样子。那么我们现在受的比丘戒还要叫你发大乘心,那个更殊胜的大乘的戒了,不仅于声闻的别解脱戒了。
“如律而授受”,根据律藏所规定的授,就是我们说授戒的时候一切要如法了,戒师如法、戒堂如法、羯磨如法等等。乃至我们为了个钵花了两千多块钱,为什么原因?如法。如果你受戒,钵是借来的,或着没有钵的,不得戒。为了要得戒就不惜工本了,飞机运来,上海到这里一千几百块钱的汽车运来。为什么?得个清净如法的戒,这个来之不易啊!大家不要看得太掉以轻心了。要想一想,得个如法的戒好不容易。“如律而授受”,如律的规定的方式而授,戒师给授,弟子是受。
那么戒相(戒条),有二百五十条,“戒相二百五”。有部是二百五十三条,这个差了三条。
“无犯犯者净”,受了戒之后不要违犯,不违犯是最好。假使你犯了之后怎么样?赶快忏悔清净,这是要求比丘做到的——根本不能犯,根本犯了以后就灭摈,比丘戒体就没有了。就是说根本以下的还能忏悔,能够使它清净。那么这里我们还要补充一下,万一你犯了根本罪以后是不是死路一条呢?还有一条生路就是取相忏。修个忏悔法,要见到好相,定中梦中见到好相也能够忏干净,这个但是更难了。我们说忏一个重罪,假使是僧残,很难,有些人做不到。但是你要取相忏更难了,你如果一辈子忏,一辈子没有个好的相现前的话,一辈子都忏不干净的。那不是你想到做个好梦就做出来了,没有那么容易。“无犯犯者净”。
“比丘尼戒相,三百四十八,清净出世等,具如比丘论。”那么比丘是男众了,女众的比丘尼——二僧,她的戒相呢,要比比丘多,三百四十八条。我们看看三百四十八,它戒条多,是不是比丘尼比比丘还高一等?差不多多一半了。并不是比丘尼超越比丘,这是女众的烦恼多,所以要多制几条戒,比丘还是在比丘尼之上的。那么她“清净出世等”,就是“清净出世心,如律而授受……”,这个跟比丘一样,“无犯犯者净”。就是戒相,比丘是二百五,她是三百四十八,其余的都同样,跟比丘一样。
“为现身脱苦,别解脱难闻,荷如来家务,令佛子相继,使正法不缺,应出家受具。”那么比丘、比丘尼受具足戒,为什么要受啊?是不是单是自己要求解脱呢?还不够,为了自己“现身脱苦”固然是一个原因,“别解脱难闻”,别解脱戒很难得闻到。过去七个佛里边,二尊佛都没有说别解脱戒,所以说很难闻,佛出世也不一定说,何况没有佛的世呢。所以说别解脱戒极稀有难闻的,千万不要把它毁掉了,要改掉了——那么宝贝的东西你把它丢掉了,真是可惜。别解脱戒很难闻,所以要受戒。再一个重要的,“荷如来家务,令佛子相继,使正法不缺”,如来的家务,我们说一个家庭的财产是由长子来负担,如来的法的家务是哪个担呢?比丘,比丘是长子,所以比丘担。比丘尼、沙弥、沙弥尼那些都不是长子,那是在比丘之下的,比丘要担任如来家务的。“令佛子相继”,佛的弟子能够继续下去的话,没有比丘不行,比丘作羯磨才能绍隆佛种。“使正法不缺”,有了比丘僧团住世,正法住世。所以说要荷担如来家务,令佛子相继,绍隆佛智,使正法久住在世间,这都要出家受具。
所以说出家受具足戒,并不是单单为自己怕苦,要担任那么大的任务。这个我们授比丘戒的时候也再三跟你们讲了这一点,强调这是大乘戒、不是二乘的,所以说是因为这些原因要出家受具足戒。并不是说没有饭吃了,僧团里的饭,“天下丛林饭如山”,各处吃饭很容易,我来出家来了,这不是那回事。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这里。
第五讲
昨天我们讲到第三门——别解脱戒略相门第三。比丘、比丘尼是具足戒,“出家众有五”,最高的是比丘僧。我们昨天一个题,比丘僧的相,那个相就是包括多方面的。“清净出世心”,这是发心,是一个相;“如律而授受”,受戒的时候如律地授受,戒师授,戒弟子受,两个;“戒相二百五”,也是一个相,他受的戒什么?有二百五十条;那么“无犯犯者净”,受了之后不要犯,犯了赶快忏悔干净,也是一个相。当然这四句并没有包完,还有威仪等等不少的,这是总括的这四个相。比丘尼戒相是三百四十八,它的“清净出世心,如律而授受”等等和比丘一样的,“具如比丘论”。
“为现身脱苦”,那么为什么要受具足戒呢?第一是自己现身脱苦,这是自利的;“别解脱难闻”,别解脱戒,前面过去七佛有二尊佛没有说别解脱戒,所以很难得闻,佛出世也不一定能闻到,因为别解脱戒难闻、稀有、珍贵,所以要受具足戒。第二,最重要的是“荷如来家务”,如来的担子是哪个担的?就是比丘担的,比丘僧团就是直接担负如来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家务的,这不是小乘啊。“令佛子相继”,绍隆佛子,能够传戒,这样子把佛子一个一个把它继续下去,“使正法不缺”,因为这样的条件下,正法自然不缺。这些是受具足戒的重要的目的就在此。因为这样子的缘故,所以应当出家受具。所以出家受具并不是自己一个意乐心而已,有任务的,确实有那个需要。所以说一定要出家受具足戒。
下面就是出家众有五种,比丘、比丘尼讲过了,还有“沙弥、沙弥尼,终身具十戒”,终身受十条戒。这十条戒就是八关斋戒的八条,把里边“香花鬘涂身,歌舞娼妓等”分两条,再加上一条不非时食,一共十条戒——沙弥十戒。
“着染衣舍俗,为具足之基”,沙弥也是出家众,他穿的衣服也是染的,就是袈裟衣,袈裟色的衣,不能着鲜的衣。我们说出家人不能穿鲜的颜色的衣,五大鲜色,青黄赤白黑,鲜的鲜红、鲜黄、鲜白、鲜的黑都不能穿。黑是外道服,白是白衣服。那么正黄的、正红的也不能穿,要染衣、坏色,就是不鲜的色,我们的四分律部是袈裟色,就是树皮色。锡兰、缅甸、斯里兰卡的铜鍱部跟我们的昙无德部是最相近的,都是上座部,所以说衣服的颜色也差不多的;一切有部是紫色。所以说部派不同,袈裟也不同。那也是和部队一样的,空军的服装跟海军不一样,海军的跟陆军的又不一样,不能混淆。你如果海军穿陆军的衣服,要干涉的,不能乱穿的,空军也不能穿海军的服装。
我们比丘受了四分律戒的,除非进藏去学法,为了要合众,你可以穿藏族的衣服。在自己的汉地的僧团里边,一个人穿一个紫色的,你是有心地表现的,故意诈现奇特相的情况就有了。这个就是,大家一样的,而且你是四分律戒的,何必要穿呢?四分律戒是穿这个衣服的,是正规的,这不是什么奇异相,比丘的衣服跟在家的当然要有不一样的,这个是佛规定的,《梵网经》有。这不是异相,这是正规的,佛制定的。那么你如果在这个僧团里面穿其他僧团的服装,那就是有点嫌疑了。目的也很明确嘛,你为什么要这样穿呢?你受的是四分律,人家也是四分律,都是四分律的僧团,你为什么要穿一个其他部的衣服呢?出发点就是可以打问号的,为什么要穿这样的衣服?
“为具足之基”,沙弥、沙弥尼,他的目的就是准备要受具足戒的。因为时间没到或者是年龄没到,那么在锻炼的时候。等于说是团员,将来就是要候补党员的。
“有女需正学,六法二年持”,那么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四众讲过了,还有一众是式叉摩那,就是正学女。20女众——正学女,是女的,男的没有的,男的不需要,要受六个法,二年清净地持这六法。这六法就是不淫、不盗、不杀、不妄语、不饮酒、不非时食,这六条,在这两年里边专精地持这六条。什么原因要持两年,这是《僧祗律》中的一个公案:有一个居士的女人——居士妇,她因为家里遭到一些无常的因缘,家人都散失了,家产也给人家拿完了,她一个人孤单单地生活,又贫又苦,很瘦很忧虑,心里忧虑人也很瘦了。她感到没有寄托了,没有希望了,就投身到比丘尼僧团做比丘尼去。当了比丘尼之后,因为僧团里面生活安定,人也胖起来了。她本来在家的时候因为是居士妇,她是怀孕的,因为人很瘦,怀孕时间不长,看不清楚。等到她到了比丘尼僧团之后,心也定下来了,人也胖起来,胎儿也增长了,那肚子就大起来了,那么僧团就说…
《律海十门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