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離欲得現證”,你能夠離了一切欲,假使你這一輩子能夠由戒生定、由定生慧的話,也可以當下“現證”,就是即身成佛了。你說密法有即身成佛,顯教也有即身成佛啊。但是你要有條件,“離欲得現證”,你如果戒清淨了,但還離不了欲,煩惱種子沒有斷掉,那還現證不了,得下輩子證,或者說以後再證。反正你條件具足,當下現證,即身可以成佛的。
乙六 別解名義
屍羅策叁業 防護能調伏 學處亦製止 毗尼言滅惡
律法善斷持 木叉得解脫
下面講戒的幾個名相,“別解名義”。
(14B)“屍羅策叁業,防護能調伏,學處亦製止”,這是講屍羅。我們說戒有好幾個名字,屍羅、毗尼、律,還有什麼?波羅提木叉。
“防護”,防止那些壞的事情,不要侵犯我們的身心,把煩惱防止。我們說堤,所處的地假使低于河道的話,那就要做堤了,防止水侵犯進來。世界上最有名的是荷蘭國,它的地比海面要低得多,它全靠築堤築了把國土保護起來。如果堤破掉,它國家就是在海裏淹沒掉了。那麼這個“堤”是很要緊的,防止那些煩惱侵進來的,屍羅就有這個功能,能防護。
“能調伏”,調伏自己的叁業,叁業要作惡的能夠調伏它。調伏的意思,我們以前好象講過,馬假使不聽話,它口裏不是裝有一個有刺的東西嗎?你要不聽話的話,把那個一收緊的話,痛得來沒有辦法,馬最怕痛的就是嘴上這一塊肉。你其他的地方打它、踢它,它也不一定痛,不一定聽你話,這一塊地方,口邊的那個東西一收緊,那個刺齒給它刺進去的話,它就痛得沒有辦法動了。這是我們親眼看到的,五臺山的那些馬發性亂奔的時候,那個調馬的就跑上去,把它那個繩子一抽,馬上站著不會動了,停下來了,再也吃不消了,痛得不得了。象也是,調象的話,把那個錐子燒紅給它看看,把它鈎子裏“嚓”刺進去,痛不痛?痛;再給你看一看,以後你要做壞事,給你看看,害怕了,再也不敢做了。現在調獸的也是,電鞭子舉上來晃晃,它也害怕。這就是“調伏”。屍羅就有這個功能,把你調伏,“難調者調”,不要說你剛強難調,就要把你調伏。就怕你沒有信心,你受不了跑掉了,那就算了。
“學處亦製止”,屍羅是“學處”,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什麼地方呢?五戒、二百五十條戒,在哪個地方就學哪一條,對那些境就要學不殺不盜不淫這些;“製止”,製止惡業。這是屍羅的,有那麼多意思。
那麼“毗尼”是什麼呢?“滅惡”,所謂叫毗尼毗尼就是滅惡的意思。“律”呢,律法是“斷持”,善于斷、善于持,好的要持,壞的要斷。“木叉”,波羅提木叉,“解脫”,別解脫,別別得解脫,一條一條地解脫,各種各樣人的不同的解脫。
這個講到戒裏邊有很多的名相。一般人不去這樣子分別呢,“喔,屍羅麼就是戒,律也是戒,毗尼嘛也是戒,波羅提木叉嘛也是戒”。那麼到底……,全部一樣的嘛,一樣的弄那麼多名字幹啥?“哎,就是一樣的嘛!你不要多說了。”——你就是沒有學才這樣子說,你學了,人家問你:“屍羅是什麼?”“屍羅策叁業,防護能調伏,學處亦製止。”“毗尼呢?”“滅惡。”“木叉呢?”“得解脫。”“律法呢?”“善斷持。”很幹脆地跟你講了,要點都講了。所以要學,不學你怎麼能說服人心呢?你說得個馬馬虎虎的,人家說:“這個人,我問他白白問的,問和沒有問一樣。”所以鼓勵大家多學,學了之後才能自利利他。
今天講到這裏。
甲八 十二杜多勝行門第八
(對治習氣格外奮志之加行)
第十二講
今天要講《律海十門》第八門,“十二杜多勝行門第八”。
杜多行,我們已經講過了,以前的翻譯是“頭陀”,玄奘法師故意翻譯成是——杜多,免得把思想都集中到頭上去。“杜多”是印度話,我們漢語就是抖擻。抖擻就是什麼呢?一件衣服,假使上邊有灰了,你假使拿在手裏,它掉不下的,你這麼一抖的話,這個灰就掉下去了。那你修這個行,煩惱就站不住,它把煩惱就抖下去了。
這十二種杜多行是特別精嚴的修行的一個方式。這個不算戒的,不屬于戒裏邊,但是你能夠行十二杜多行,是戒的莊嚴;如果你做不到,也不算犯戒,這是殊勝的一種莊嚴。那麼,修這個容易證果證道,真正要修行成就的,一般都要修習杜多行。杜多行有十二種,我們開始在授戒的時候講四依,四依是總的原則性的,講四依的時候還有開許;從條相看,十二頭陀是太廣了,而從嚴格的看,十二杜多比四依還嚴格。那麼這個十二杜多,原則是四依來的,就是更精嚴地做四依,有十二個條目。
乙一 總贊功德
杜多功德行 如來所贊歎 能少欲知足 持戒生勇猛
不爲自營謀 不系念外施 斷愛滅身執 歡喜易入禅
“杜多功德行”,杜多的功德,“如來所贊歎”,佛一向贊歎杜多。迦葉尊者是修杜多行的,佛非常贊歎,最後法也是傳給迦葉尊者,那就可以看出佛對杜多行是非常尊重的。那麼杜多行有什麼好處?“能少欲知足,持戒生勇猛。”能夠持杜多行的人,他就可以真正做到少欲知足。“少欲”,沒有得到的不多求;“知足”,得到之後滿足,好的也好,不好的也好,都能夠滿足。“持戒生勇猛”,以勇猛的心來持戒,這樣子是杜多行。
“不爲自營謀,不系念外施,斷愛滅身執,歡喜易入禅。”杜多行呢,什麼生活都是最簡單的,不要去追求,不要爲自己的生活享受等等去營謀、去追求;“不系念外施”,他也不去盼望外面的施主來供養,因爲他生活非常簡單,這些最簡單的生活標准就夠了,不攀緣那些施主,希望他們來布施。有的人他自己提到化緣伸手要不好意思,但心裏還是要,一天到晚蹲在那裏等施主來供養,就是這個“系念外施”,這樣子的心念也沒有,修杜多行不系念那些東西。
“斷愛滅身執”,他容易斷除那些愛,五欲的愛,也滅除身執。我們最根本的煩惱是“我執”,“我執”的表現就是爲自己打算,現在你修杜多行,把自己的生活降到最低標准,爲自己打算的心幾乎是快斷滅了,所以是能夠滅身執之最厲害的方法。我們經常知道,滅身執要空性,把“我”看破了,就滅身執了。但是不從事上下手,你怎麼破得了呢?你單說“一切法空可以破我執、破法執,都能破得了”,你把中觀研究了十幾年,道理是通了,你碰到事情之後“我執”重得不得了。我們經常看見有些學問很好的,但是他“我執”一點也放不下,乃至于一點面子都放不下,說他一句不好的話,馬上就生氣,那“我執”很厲害了。所以說,這個“我執”並不是從道理上認得之後就解決的,還要從事相上磨練。當然,如果你理不知道,單是盲修瞎練也達不到滅“我執”的要求;你單是知道理,不從事上去磨練,等于說我知道北京,地圖也看得很清楚,路線也摸得很清楚,你就不走,也不乘車,也不什麼,你怎麼到呢?到不了的。所以這兩個東西,知行要合一。
“說修一致殊勝阿滴俠”,說跟修要一致的,這才是真正能達到證果證道。光是說、知道,不行;單是行,不知道,都是一個極端。我們是中道,中道就是離開兩個極端。所以說佛的法,處處都是離開二邊的。我們現在的現象就是佛學院單是求知,那麼有些老修行山上閉關住茅棚又是偏于行,這兩個都是極端,從佛的角度來看,都是走到一邊去了。所以說,真正要證果證道、修行上路,這兩種都是偏差。你要住茅棚閉關,你必須要知道一定的份量,自己能修行了,這一套都會了,那麼你住茅棚閉關是必須的;沒有達到這個水平,才開始入佛的門,就要住起來閉關,要住茅棚,那就是走到一邊去了,最容易著魔。這個我們昨天也講過。
現在我們說要“斷愛滅身執”,先從事上斷,然後從理上斷,事理合一之後,身執的根子就斷掉了,所以說你事上理上不能分開。我們現在的人,一般就是歡喜不是執理就是執事——執理廢事,把道理講通了,“一切法空”,事情都不要做了,這個也是執著,那個也是執著,那麼你自己生活要不要?你吃不吃飯?你能不能把大便當飯一樣吃?不執著嘛,你可不可以?做不做得到呢?你睡覺睡不睡都可以,衣服穿不穿都可以,冬天夏天一樣的,平等的,冬天穿一個汗衣,夏天穿一個大棉襖,過不過得了?所以說這些,你沒有得到空性的話,那些執理廢事的事情都是錯誤的。那麼執事廢理當然更錯了,懵裏懵懂的,什麼道理也不懂,盲修瞎練,更錯。所以說一定要中道,再叁地說,中道的見要證到空性才得到,那麼沒有證空性之前,依戒行持。佛說的話,老老實實聽他的話去做,決不會偏。如果一定要自己想一套,要離開佛的教授教誡,離開佛的戒律所製的,那你必然墮到一邊去了。
“歡喜易入禅。”修這個杜多行,一般說苦也苦死了,怎麼會生歡喜心呢?那就是門外漢的話了。真正杜多行修了之後,愛也沒有了,身執也沒有了,這怎麼不歡喜呢?我們之所以憂愁,都是有愛,之所以不滿足,都是有身執,現在把這個根本去掉了,自然歡喜。歡喜心一生,前面講過的,容易入定,歡喜能生樂,由樂而生定了。所以這個杜多行就是由戒生定的一個特別的快速的方法。我們說要修行,由戒定慧了,由戒生定,由定生慧,而你要能真正地趕快從戒進入定道,就是杜多行是一個唯一的方法。所以說修行能夠有所成就的一般都修習杜多行,我們看到現代的大德們,虛雲老和尚,他年輕的時候就是修了很多苦行。廣欽和尚,也是年輕時候修過很多苦行,乃至老虎的窟也去住過。反正真正即身有成就的人,基本上都修過一些苦行,所以杜多行是修行成就必須的一個方便。
那麼下面就說十二杜多行是什麼東西呢?下邊是立名。
乙二 立 名
一糞掃二但叁衣 叁乞食四一坐食 五善量六不余食 七蘭若八樹…
《律海十門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