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律海十门讲记▪P63

  ..续本文上一页,“离欲得现证”,你能够离了一切欲,假使你这一辈子能够由戒生定、由定生慧的话,也可以当下“现证”,就是即身成佛了。你说密法有即身成佛,显教也有即身成佛啊。但是你要有条件,“离欲得现证”,你如果戒清净了,但还离不了欲,烦恼种子没有断掉,那还现证不了,得下辈子证,或者说以后再证。反正你条件具足,当下现证,即身可以成佛的。

  

  

  乙六 别解名义

  

  尸罗策三业  防护能调伏  学处亦制止  毗尼言灭恶

  律法善断持  木叉得解脱

  下面讲戒的几个名相,“别解名义”。

  (14B)“尸罗策三业,防护能调伏,学处亦制止”,这是讲尸罗。我们说戒有好几个名字,尸罗、毗尼、律,还有什么?波罗提木叉。

  “防护”,防止那些坏的事情,不要侵犯我们的身心,把烦恼防止。我们说堤,所处的地假使低于河道的话,那就要做堤了,防止水侵犯进来。世界上最有名的是荷兰国,它的地比海面要低得多,它全靠筑堤筑了把国土保护起来。如果堤破掉,它国家就是在海里淹没掉了。那么这个“堤”是很要紧的,防止那些烦恼侵进来的,尸罗就有这个功能,能防护。

  “能调伏”,调伏自己的三业,三业要作恶的能够调伏它。调伏的意思,我们以前好象讲过,马假使不听话,它口里不是装有一个有刺的东西吗?你要不听话的话,把那个一收紧的话,痛得来没有办法,马最怕痛的就是嘴上这一块肉。你其他的地方打它、踢它,它也不一定痛,不一定听你话,这一块地方,口边的那个东西一收紧,那个刺齿给它刺进去的话,它就痛得没有办法动了。这是我们亲眼看到的,五台山的那些马发性乱奔的时候,那个调马的就跑上去,把它那个绳子一抽,马上站着不会动了,停下来了,再也吃不消了,痛得不得了。象也是,调象的话,把那个锥子烧红给它看看,把它钩子里“嚓”刺进去,痛不痛?痛;再给你看一看,以后你要做坏事,给你看看,害怕了,再也不敢做了。现在调兽的也是,电鞭子举上来晃晃,它也害怕。这就是“调伏”。尸罗就有这个功能,把你调伏,“难调者调”,不要说你刚强难调,就要把你调伏。就怕你没有信心,你受不了跑掉了,那就算了。

  “学处亦制止”,尸罗是“学处”,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什么地方呢?五戒、二百五十条戒,在哪个地方就学哪一条,对那些境就要学不杀不盗不淫这些;“制止”,制止恶业。这是尸罗的,有那么多意思。

  那么“毗尼”是什么呢?“灭恶”,所谓叫毗尼毗尼就是灭恶的意思。“律”呢,律法是“断持”,善于断、善于持,好的要持,坏的要断。“木叉”,波罗提木叉,“解脱”,别解脱,别别得解脱,一条一条地解脱,各种各样人的不同的解脱。

  这个讲到戒里边有很多的名相。一般人不去这样子分别呢,“喔,尸罗么就是戒,律也是戒,毗尼嘛也是戒,波罗提木叉嘛也是戒”。那么到底……,全部一样的嘛,一样的弄那么多名字干啥?“哎,就是一样的嘛!你不要多说了。”——你就是没有学才这样子说,你学了,人家问你:“尸罗是什么?”“尸罗策三业,防护能调伏,学处亦制止。”“毗尼呢?”“灭恶。”“木叉呢?”“得解脱。”“律法呢?”“善断持。”很干脆地跟你讲了,要点都讲了。所以要学,不学你怎么能说服人心呢?你说得个马马虎虎的,人家说:“这个人,我问他白白问的,问和没有问一样。”所以鼓励大家多学,学了之后才能自利利他。

  今天讲到这里。

  

  甲八 十二杜多胜行门第八

  (对治习气格外奋志之加行)

  

  第十二讲

  

  今天要讲《律海十门》第八门,“十二杜多胜行门第八”。

  杜多行,我们已经讲过了,以前的翻译是“头陀”,玄奘法师故意翻译成是——杜多,免得把思想都集中到头上去。“杜多”是印度话,我们汉语就是抖擞。抖擞就是什么呢?一件衣服,假使上边有灰了,你假使拿在手里,它掉不下的,你这么一抖的话,这个灰就掉下去了。那你修这个行,烦恼就站不住,它把烦恼就抖下去了。

  这十二种杜多行是特别精严的修行的一个方式。这个不算戒的,不属于戒里边,但是你能够行十二杜多行,是戒的庄严;如果你做不到,也不算犯戒,这是殊胜的一种庄严。那么,修这个容易证果证道,真正要修行成就的,一般都要修习杜多行。杜多行有十二种,我们开始在授戒的时候讲四依,四依是总的原则性的,讲四依的时候还有开许;从条相看,十二头陀是太广了,而从严格的看,十二杜多比四依还严格。那么这个十二杜多,原则是四依来的,就是更精严地做四依,有十二个条目。

  

  乙一 总赞功德

  

  杜多功德行  如来所赞叹  能少欲知足  持戒生勇猛

  不为自营谋  不系念外施  断爱灭身执  欢喜易入禅

  “杜多功德行”,杜多的功德,“如来所赞叹”,佛一向赞叹杜多。迦叶尊者是修杜多行的,佛非常赞叹,最后法也是传给迦叶尊者,那就可以看出佛对杜多行是非常尊重的。那么杜多行有什么好处?“能少欲知足,持戒生勇猛。”能够持杜多行的人,他就可以真正做到少欲知足。“少欲”,没有得到的不多求;“知足”,得到之后满足,好的也好,不好的也好,都能够满足。“持戒生勇猛”,以勇猛的心来持戒,这样子是杜多行。

  “不为自营谋,不系念外施,断爱灭身执,欢喜易入禅。”杜多行呢,什么生活都是最简单的,不要去追求,不要为自己的生活享受等等去营谋、去追求;“不系念外施”,他也不去盼望外面的施主来供养,因为他生活非常简单,这些最简单的生活标准就够了,不攀缘那些施主,希望他们来布施。有的人他自己提到化缘伸手要不好意思,但心里还是要,一天到晚蹲在那里等施主来供养,就是这个“系念外施”,这样子的心念也没有,修杜多行不系念那些东西。

  “断爱灭身执”,他容易断除那些爱,五欲的爱,也灭除身执。我们最根本的烦恼是“我执”,“我执”的表现就是为自己打算,现在你修杜多行,把自己的生活降到最低标准,为自己打算的心几乎是快断灭了,所以是能够灭身执之最厉害的方法。我们经常知道,灭身执要空性,把“我”看破了,就灭身执了。但是不从事上下手,你怎么破得了呢?你单说“一切法空可以破我执、破法执,都能破得了”,你把中观研究了十几年,道理是通了,你碰到事情之后“我执”重得不得了。我们经常看见有些学问很好的,但是他“我执”一点也放不下,乃至于一点面子都放不下,说他一句不好的话,马上就生气,那“我执”很厉害了。所以说,这个“我执”并不是从道理上认得之后就解决的,还要从事相上磨练。当然,如果你理不知道,单是盲修瞎练也达不到灭“我执”的要求;你单是知道理,不从事上去磨练,等于说我知道北京,地图也看得很清楚,路线也摸得很清楚,你就不走,也不乘车,也不什么,你怎么到呢?到不了的。所以这两个东西,知行要合一。

  “说修一致殊胜阿滴侠”,说跟修要一致的,这才是真正能达到证果证道。光是说、知道,不行;单是行,不知道,都是一个极端。我们是中道,中道就是离开两个极端。所以说佛的法,处处都是离开二边的。我们现在的现象就是佛学院单是求知,那么有些老修行山上闭关住茅棚又是偏于行,这两个都是极端,从佛的角度来看,都是走到一边去了。所以说,真正要证果证道、修行上路,这两种都是偏差。你要住茅棚闭关,你必须要知道一定的份量,自己能修行了,这一套都会了,那么你住茅棚闭关是必须的;没有达到这个水平,才开始入佛的门,就要住起来闭关,要住茅棚,那就是走到一边去了,最容易着魔。这个我们昨天也讲过。

  现在我们说要“断爱灭身执”,先从事上断,然后从理上断,事理合一之后,身执的根子就断掉了,所以说你事上理上不能分开。我们现在的人,一般就是欢喜不是执理就是执事——执理废事,把道理讲通了,“一切法空”,事情都不要做了,这个也是执着,那个也是执着,那么你自己生活要不要?你吃不吃饭?你能不能把大便当饭一样吃?不执着嘛,你可不可以?做不做得到呢?你睡觉睡不睡都可以,衣服穿不穿都可以,冬天夏天一样的,平等的,冬天穿一个汗衣,夏天穿一个大棉袄,过不过得了?所以说这些,你没有得到空性的话,那些执理废事的事情都是错误的。那么执事废理当然更错了,懵里懵懂的,什么道理也不懂,盲修瞎练,更错。所以说一定要中道,再三地说,中道的见要证到空性才得到,那么没有证空性之前,依戒行持。佛说的话,老老实实听他的话去做,决不会偏。如果一定要自己想一套,要离开佛的教授教诫,离开佛的戒律所制的,那你必然堕到一边去了。

  “欢喜易入禅。”修这个杜多行,一般说苦也苦死了,怎么会生欢喜心呢?那就是门外汉的话了。真正杜多行修了之后,爱也没有了,身执也没有了,这怎么不欢喜呢?我们之所以忧愁,都是有爱,之所以不满足,都是有身执,现在把这个根本去掉了,自然欢喜。欢喜心一生,前面讲过的,容易入定,欢喜能生乐,由乐而生定了。所以这个杜多行就是由戒生定的一个特别的快速的方法。我们说要修行,由戒定慧了,由戒生定,由定生慧,而你要能真正地赶快从戒进入定道,就是杜多行是一个唯一的方法。所以说修行能够有所成就的一般都修习杜多行,我们看到现代的大德们,虚云老和尚,他年轻的时候就是修了很多苦行。广钦和尚,也是年轻时候修过很多苦行,乃至老虎的窟也去住过。反正真正即身有成就的人,基本上都修过一些苦行,所以杜多行是修行成就必须的一个方便。

  那么下面就说十二杜多行是什么东西呢?下边是立名。

  

  乙二 立 名

  一粪扫二但三衣  三乞食四一坐食  五善量六不余食  七兰若八树…

《律海十门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菩萨戒略颂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