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律海十門講記▪P18

  ..續本文上一頁毀犯善依止(上師叁寶親近勿離)”。“如律行住”,依戒行住,住在戒裏邊,行動依戒而行,而且要發猛利心,發誓——一定要如此作!如果你輕輕地,就不會作好,要起猛利的心發誓言,決定要依戒行住!那這個心發了之後,才起效果。我們經常說的,甯舍生命,不要做什麼什麼——甯可犧牲生命不要犯戒,這個心是經律裏經常說的。但是一般人,小小的一點毛病來了,戒都要來不及放掉了。病來了,趕快開,“甯舍生命不犯戒”這個話你怎麼說呢?那麼“不生毀犯善依止”,不要生起毀犯來,不要犯戒。不要犯戒就是要靠依止善知識了,“上師叁寶親近勿離”,這是不犯戒的最可靠的一個方便。你離開善知識之後,假使碰到惡知識的話,那就完了,毀戒的事情就會不斷地産生。

  惡知識是不能要的,這個也是海公上師給我們說的。西藏的人經常要發願,就是希望自己永遠不要碰到惡知識——惡知識就是叫你不要修行的人,破壞你修行的、引人邪道的那些——就是一輩子、永遠,不是這一輩子,是永遠不要碰到惡知識;萬一碰到了,希望他不要跟我說話;萬一他跟我說話了,希望我沒有聽到或者聽不懂。就要發這樣的願。發願有沒有好處?有好處,你經常發這個願就會起效果,這一個是你自己願力的原因,一個是叁寶加持的原因,就會不碰到惡知識。如果你不發這個願呢,那惡知識很容易染到你。善知識是很難找的,惡知識卻是隨時隨地都有的,僧團裏也還會有。我們這裏就是有些人,他經常喜歡接近那些知見不正的人,結果呢,一哄子走掉了,不少。走掉了,悔了,又來了,來了就要考慮考慮了。你歡喜親近惡知識的,你來了又是那麼個脾氣,將來又是弄一個幫子,弄一個派系地搞起來了,對我們僧團有妨礙的,還是要謹慎,不敢隨便接納那些。

  

  丙十 行爲合法「身心安樂」

  十者進行(知行合理)依軌則(中律儀)

  不爲名聞揚自善(縱不得已之自贊亦當觀機如分有時機)

  不行覆藏勇露罪(當下棄惡棄不再取)

  少欲(心)少求(事)無憂惱(缺乏困苦)

  知足常滿(以少觀多以劣觀勝)用節省

  堪忍寒熱饑渴苦(以是報障避免此苦複興彼苦故,而況度生豈能安逸。)

  求謀不遂無尤怨(增曆練,增福命,了因果。)

  諸根調柔動履和(時觀叁業心漸趣定)

  安靜不掉不隨境(意是在定先有卓見)

  威儀閑雅(不粗暴野俗)無急躁(缺慧之馳跑)

  如理治心跏趺定(動則敬事止則治心二而不二)

  “十者進行依軌則”,第十條,“進行”,就是一切行動,都依軌則、律儀裏邊,律儀就是威儀、軌則,戒條是戒條,軌則是那些僧團的規則。

  “不爲名聞揚自善,不行覆藏勇露罪,少欲少求無憂惱,知足常滿用節省,堪忍寒熱饑渴苦,求謀不遂無尤怨,諸根調柔動履和,安靜不掉不隨境,威儀閑雅無急躁,如理治心跏趺定。”這個很長,今天不一定講得完,先講一點再說。第十條,一切行動,合理合法的,合威儀的,合律儀的,軌則就是包括僧團的規矩都包在裏邊。

  “不爲名聞揚自善(縱不得已之自贊亦當觀機如分有時機)”,自己的好不要贊歎自己了,菩薩戒裏邊贊己毀他是犯一個菩薩根本罪的,不要爲了名聞利養而贊歎自己。反正你說自己好,什麼時候該說?教化人的時候,有的時候偶爾說一下,打個比喻,或者舉個例子,使他能夠進入善道來。這是有的時候偶爾用一下。但是絕對不能說爲了名、聞、利,爲了自己名氣大,或者是有好名,或者是利養,說自己好的地方,這個事絕對不能做。所以說我們說話裏邊呢,在家人總喜歡吹自己怎麼了不得怎麼了不得,出家人一定不要這樣子做。你這個了不得,你藏在裏邊好了,功德是要藏的,不能到處宣揚。功德一宣揚之後,海公上師就是這麼說的:我們作一個什麼菜,要壇子裏甕在那裏,甕一段時間,這個菜就特別香。如果你把它蓋子開在那裏,那就是做不到那麼好吃的東西了。功德一樣的,功德要藏的,越藏功德越大,你一宣揚的話,就跑掉了,氣味走了,氣味也都沒有了。甚至于産生我慢貢高,還會著魔,都有可能。我慢貢高一來,就飄飄然了,飄飄然之後,下邊就不可靠了。不要爲了名聞贊歎自己。

  那麼假使有些過失,馬上發露,不要覆藏,“不行覆藏勇露罪(當下棄惡棄不再取)”,這個也是很難做。一般人總要說自己好,總不說自己壞。自己犯了什麼過失,要當下地發露,不要覆藏。這個要有一定的勇氣,沒有勇氣的話,不敢發露的。自己總要人家說我好,你把自己過失說了,人家就要說你壞了,不親近你了,甚至于罵你了,就不願意。

  “少欲(心)少求(事)無憂惱(缺乏困苦)”,少欲、少求,“少欲”就是看到那些東西不追求;“少求”,得了少的、下劣的,心裏不憂惱,也不去追求。心少欲,事情上少追求,就是自己少一點差一點也不懊惱。我們自己想一想,假使你跑到一個地方,法會裏邊散襯,或者是散東西了,大家都散到了,你一個人沒有,你怎麼想法?不高興了,“大家都有,我怎麼沒有啊!”甚至于跟他鬧起來了。“少欲少求無憂惱”,沒有麼就算了,“這個本來就不是我的份,我跑到這裏來,碰到了,散點東西,假使我不來,又散不到的”,不要吵了。這些東西都是看看很微細,但是你有道沒有道,在這裏都看出來了。而關鍵更大的就是說你能不能持戒,穩固下去,也在這小地方下手,這是緣起論。這些因緣做到的話,持戒決定能夠具足、清淨,如果這一些做不到的話,你說要持清淨的二百五十條戒,那是談不上的。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裏。

  

  第四講

  

  昨天講到“行爲合法”,一共十一條,這十一條,大概的意思要記住。因爲要具足律儀——別解脫戒的話,能夠具足行持的話,這十一條是必須要具足的條件。這十一個因緣具足的話,這個律儀戒決定能夠圓滿地行持。否則的話,那就是不可靠。昨天講到第十條,“行爲合法”。

  “十者進行依軌則”,“進行”就是我們的行動。進行都是依軌則,這個軌則,我們說是有幾方面了。一個是威儀方面的行住坐臥,作事不亂動,總是合乎律儀的;另外一個就是所作的事情,乞食、托缽、洗缽、著衣,那些事情都是要如法。我們比丘穿叁衣,有一定方式的,不是拿起來向上面一披就算了,先是這麼疊好,一個角拿起來,慢慢地展開來,這樣子穿……,這個大家戒堂裏都教過,穿衣、持缽等等都有一定規度的,這是“軌則”。另外是在行善法之中,讀誦、聽法、講經等等,做各式各樣善事的時候,都有一定的方式,那麼這就是軌則。這個軌則都要如法,第一是要隨順世間,不受世間的譏嫌;但是全部隨順世間也不行,也要隨順毗奈耶——隨順律法,不能夠違背毗奈耶。所以說這兩個,既要不受世間的譏嫌,又不能超越律法的原則,這樣子叫合乎軌則。那麼就是在戒條以外的那些,一切行動都是要依軌則而行。這個很細致了,我們將來要講一個新學比丘的行護威儀,那就是說除了戒條二百五十條之外,另外的一些動作、行住坐臥的威儀,都要注意。沙彌戒裏邊就是有很多的威儀,比丘尼戒裏邊也有這些。將來我們要講這個東西,書還沒有請來,已經寫信寄錢去了,大概快到了。

  “不爲名聞揚自善”,自己有什麼功德,原則上要保密,不能宣揚。宣揚的壞處,第一是功德不能增長,第二是增長我慢,第叁容易爲魔的花箭所中。花箭就是順了你的習氣,你歡喜贊歎的,他就盡量贊歎你,你歡喜怎麼樣,他就盡量怎麼地滿你的願,最後你受他的勾,勾著鼻子就被他牽著走。爲什麼叫花箭呢?射進來,很莊嚴,這個箭後頭有花,射在頭上等于頭上戴了花冠一樣很好看,但是不久毒死。這個花箭裏面有毒,沒有好久就毒死了。中箭的時候自以爲很高興,但是不久就死掉了,所以不要受花箭的所害。那麼你贊歎自己的善法呢,一般是不能做的,對修行不利的。假使爲名聞利養而宣揚稱贊自己的善法呢?那更不行。那麼什麼時候要贊揚呢?在當機說法的時候,某些時候要舉個例,也可以稍微地說一下,但是總的原則上,避免稱贊自己的善、好的地方。菩薩戒裏邊,自贊毀他是一條根本戒。所以說不能,一般情況下不要隨便贊歎。

  “不行覆藏勇露罪”,自己的善一般人都歡喜講,我們看世間上沒有修佛法的,講了十句話裏邊有七句他都說自己了不得,自己怎麼能幹、自己怎麼聰明,自己怎麼怎麼好,這是世間的那一套,有漏法。我們修佛法是無漏法,就避免搞這一套。那麼也有佛弟子裏邊,世間習氣太重的,我們就看見有些人,一開口就說自己怎麼了不得,自己怎麼怎麼,這個東西就是過去世間上的習氣沒有洗滌的表現。真正的比丘,要避免這些。而另外一方面,自己犯了什麼罪、犯了什麼過失,卻要趕快地說出來,不要覆藏。要勇于露罪,自己的罪要勇于能夠發露,這才有條件改善、改進。如果你覆藏的話,大家也不知道,永遠改不了,而且還會發展得越厲害。真正要自己改悔的話,非要發露不可。我們在戒律裏邊,忏悔罪障第一個是發露,不發露的話,你忏悔,忏悔什麼?你自己知道,人家都不知道你在忏悔什麼;這樣子,人家不知道,自己就膽大了,也無所謂,沒有畏懼心。發露之後,你當了人面前把你自己卑鄙的行動講出來,就不好意思了,在師承面前更不好意思。那麼自己就由這個慚愧心,以後決定下決心不能再犯了,再犯了盡是這樣的發露,多難爲情呢。這樣子才有把罪改除的希望。如果你不肯發露的話,你這個忏悔是假忏悔,你也忏悔不幹淨的。所以忏悔之前,一定要發露罪障,自己藏的,犯的罪要勇于發露。這就要有勇氣,沒有勇氣的話,就是怕人家知道,知道之後對自己不利嘛,總爲了維護自己,這是私心雜念的表現。佛教就是要反其道而行之,不要保護這個我執,要把自己的什麼罪都不…

《律海十門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菩薩戒略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