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律海十门讲记▪P17

  ..续本文上一页推到明天再说吧”,这样子。“令渐能”,慢慢慢慢做,就是能够现在做的。

  这里是说菩萨戒了,我们说别解脱戒一样,现在能够实行的,马上做起来;实在做不到的,就发个愿,将来一定要做到它,那么能够达到做到持戒的资粮、因缘把它积集起来。你说“我将来要做到”,发个空话,那也没有用的,就是要积聚那些做到的资粮,那就是积极地行动起来。即使现在做不到,发愿将来要能做到。菩萨戒如此,别解脱戒也是这样子。因为很多现在认为别解脱戒都是过时了,很难做到。的确有些微细的是难做到,但是我们要发愿,总是将来要有个条件能做到。同时积极地在积集这些条件,准备将来能做到它。否则的话,你永远就不做,永远做不到。

  

  

  丙七 柔顺不恼「成悲和顺」

  七者调柔(虽自尊而不傲慢于人)观己过

  不伺他非不放任(地狱有情不缺佛性不舍犯罪)

  悲心补救(如理,方便)无损恼(勿但骂责)

  令彼舍恶发菩提

  第七,“七者调柔观己过,不伺他非不放任,悲心补救无损恼,令彼舍恶发菩提。”自己持戒了,不要看不起人家:“喔,这个人不持戒。”“调柔(虽自尊而不傲慢于人)”,谦虚,固然有自尊心,但是不凌蔑于他,这个是不要看不起人家。自己持了一条戒,就“你看这个人,他这个都做不到,你看这个要不得”,就看不起人家,你自己呢?你现在这辈子固然是能够持一个戒,你前辈子呢?也做不到的,那你慢慢做到了,他也慢慢会做到。“观己过”,假使碰到一些不顺的事情,要看自己的过失。你做了很多好事,结果碰了一鼻子灰,你要怨人家了。不要怨——你过去业报。你现在碰鼻子了,肯定是过去作了一些不好的业,那么你碰到现在不好的果。这个不好的果不是人家给你的,是你自己给的,那怨自己了,看自己的过失,不要怨人家。有的人他发好心,菩萨道或者别解脱戒,发了个很猛利心要持了,结果一持的话,碰了好多个鼻子灰,他就不高兴了,看过失了,甚至于想要退了,这个就是不明因果了。要知道碰到一鼻子灰的话,都是过去的恶业感的,那正因为自己过去没有持戒,所以造了恶业,现在碰了一鼻子灰;如果你再不持戒的话,将来的灰还要碰得更多些。那赶快要持戒。“调柔”不是看不起人家,碰到不好的事情要看自己的过失。

  “不伺他非不放任(地狱有情不缺佛性不舍犯罪)”,“不伺他非”就是不要看到人家的过失,也“不放任”,也就是说他是个犯罪的,或者是个破戒的人,我不去管他、不教育他了,“不放任”就是不放舍他;即使地狱的有情,他还有佛性,所以不能把他放掉。我们发菩提心是不缺一个有情的,不能说“地狱有情我不度的,他们太坏了,十恶不赦,我只度其他的几个道”,这个不行的。一个有情也不能舍,这个才叫菩提心。如果有一个有情不度的话,那就不圆满,不是菩提心,也成不了佛。别解脱戒一样的,别解脱戒我们在传戒的时候也说的,遍法界的有情,情非情器界,都要起持戒的心。有情当然是要起持戒的心——不偷盗、不去打他、不去骂他、不去杀他,等等,那么非情呢,我们说草木也不能随便砍掉的,这是对情非情,都要把持戒的心遍满十方的情非情,然后这个持戒的力量才充裕。某些地方持,某些地方不持,那是叫“留限”,有“留限”的就得不到清净的戒。有的人就说“我人是不杀的,动物好的也不杀的,蛇、老虎那些要害人的,我要杀的”,那你杀戒持不了的;有些人认为是我某些地方我是可以做到的,但是某一个事情来了,我就要怎么样子了。那个都是“留限”,都是不完整。真正持戒就是遍一切时一切处,都要做到这样子,那才是真正的持戒。

  “悲心补救(如理,方便)无损恼(勿但骂责),令彼舍恶发菩提”,要起大悲心,假使他有不对的地方,触犯你的地方,不要去怀恨在心。“无损恼”,“损”就是损害他,“恼”就是使他心里不高兴,就是不要去骂他,不要去责备他,而要“悲心补救”,起悲心来挽救他。他做错事,要如理的方便把他出罪,能够使他不继续犯下去,而不要一味地呵斥人家,责骂人家。当然了,要调伏的时候也得要用一下责骂跟呵斥。我们也诃责调伏,戒律也有,但是心里起慈心、悲心,并不是起瞋恨心,这个要知道。“令彼舍恶发菩提”,目的就要使他舍掉那些恶事——烦恼、造恶、犯戒、恶行等等,舍掉,发菩提心。那么这里别解脱戒呢,发出离心,这是都可以通的。那就是说,对那些犯戒、不如法的人,不能是恨他或者是一味地呵斥他、责骂他,应当起悲心补救他,救他,治病救人嘛。病是要救的,但人呢,是不要恨他的。因为我们说,人做坏事都是烦恼指使他,烦恼作了主之后,他就跟了烦恼跑做坏事了。那么做坏事的是烦恼,不是他,我们应当把烦恼除掉,他这个人要救他,人有佛性,他才能会成佛。“令彼舍恶发菩提”,各式各样的方便使得他把坏事去掉,也要发菩提心、出离心。“成悲和顺”,这是成就悲心,不要去恨人家;“柔顺不恼”,这个题目都是把重点都标出来了。

  

  丙八 耐他怨恨「自能安稳」

  八者堪忍他方害(不忍能坏一切成就故兴起众恶)

  骂辱捶打刀杖侵

  正观(法空无性)安忍远八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渐能三门获清净

  第八是“耐他怨恨”。耐他的怨恨才安稳得了,如果人家对你不好的话,你不能忍的话,一天到晚都生气了。

  “八者堪忍他方害”,即使他方对方故意地害你,确实那个人是恶有情,他各式各样地恼害你,要堪忍,要能够忍下去。“骂辱捶打刀杖侵”,怎么害呢?有的是骂,有的侮辱你,甚至于是打你,甚至于是“刀杖侵”,杀掉你,这个都要堪忍。

  “正观(法空无性)安忍远八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渐能三门获清净”,要正观——正知正见观察一切法本来无自性。“安忍远八风”,能够堪忍、远离世间的八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这个都要远离。这个说是说得容易,作起来却是很难了。

  苏东坡不是有一个公案吗?他作了一首诗,离八风了,“八风吹不动,安住紫金台”,就这么一首诗,他自以为作得很好,拿去给佛印禅师看。佛印禅师一看,批了四个字——“放屁放屁”,带回去给他,苏东坡气得不得了:“我作了那么好的诗,你说我放屁。”马上就渡江去,要找佛印禅师辩道理去了,结果佛印说:你说八风吹不动,两个屁就把你弹过江来了。一屁弹过江,一个屁就把你弹过江,哪叫吹不动呢?所以你文章作得好,没有行持,不行的。真正要远离八风呢,人家赞叹你也不动,骂你也不动,毁谤你也不动,这很难啊。我们说赞叹你不动,已经不容易了——人家赞叹你,总是心里感到高兴;毁谤你不动,说你做了什么坏事,犯了不净行,怎么怎么,那你气得要跟他打、拼命了,这个就更难了。但是这个要安忍!比丘就是要安忍,这样子才能“三门获清净”,忍辱第一道嘛。出家人作比丘就是第一忍辱啦,沙门就是要忍辱的。

  我记得画家张大千,他以前出家了,他坐船,跟船老大不晓得怎么吵起来了,人家就说:“你这个出家人,怎么一点都不忍?”“哦!出家人该忍的啊?”干脆就不出家了,算了。他就不愿意忍辱,那就出家当不成。这个公案,是听说的,到底是不是这么回事我还不知道。反正出家人就得要忍辱一下。

  “渐能三门获清净”,这样子的话呢,三门就可以清净。怎么三门清净呢?对那些坏的人,不起一个瞋恨的心,这么意业清净;你不以这个恶口来骂他,也不加害他,不以恶言骂他的话,语业清净;身不去加害他,那就是身业清净。他方怎么样子地恼害你,你三业清净,心里不恨他,嘴里不骂他,身也不去打他,不去害他,那么这样子呢,持戒才能有把握。这些都是我们如何把别解脱戒持得好的必要的条件,有十一条。这是第八条。

  

  丙九 三时正知正念不放逸「不入于恶众善皆举」

  九者诸行不放逸 过去违犯如法悔(有智有畏依仪轨)

  未来(将来事如何作耶)应理谛思行(合于律仪二谛四谛)

  现在(当前最易迷失)刻刻正念知

  如律行住猛心誓(习修之要) 不生毁犯善依止(上师三宝亲近勿离)

  第九条,“诸行不放逸”,正知正见不放逸。“诸行”就是我们修持的那些东西,不要放逸。“过去违犯如法悔(有智有畏依仪轨)”,过去的犯了什么的,如法地忏悔,“有智有畏依仪轨”,“有智”就是知道自己违犯了,“有畏”,看到犯罪的可怕,那么依了仪轨来忏悔。“依仪轨”就是有两种忏法了,一种是对首忏:对人面前忏,犯了戒的,对一个人忏的,对五个人忏的,或者对二十个人忏的,都如法地依照羯磨的仪式忏悔;另外一种是取相忏,有些忏悔不能对首忏的,就是这个罪重,对首忏是不行的,那就是取相忏:修一个忏悔法,修到什么时候?修到你见相——见到好相、瑞相,就是梦见佛,或者定中梦中见到佛放光加持,自己穿了清净的衣服,去沐浴清净身,轻举上升天上去,好的相、瑞相现了之后,那就是表示你罪障清净。那么就是如法地做了。

  “未来(将来事如何作耶)应理谛思行(合于律仪二谛四谛)”,过去的毁犯的要好好忏悔,未来的还没有做的,“应理谛思行”,要谨慎了,该怎么做,要合理的做,要“合乎律仪,二谛四谛”,就是你要做的话,一定要合戒的,又要合道理的,就是二谛四谛了,你这样子做——“谛思行”……

  (4B)那就怎么样子。现在的怎么样呢?“现在(当前最易迷失)刻刻正念知”,最重要就是当下一念了。现在的是“刻刻”,随时随刻正知正念观察,不要出岔子,就是重点还在现在。过去的过去了,未来的还没到,当下的这一念要守住,恶寻思、毁犯的身口都不要起来,就靠正知正念。

  “如律行住猛心誓(习修之要),不生…

《律海十门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菩萨戒略颂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