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律海十门讲记▪P16

  ..续本文上一页。这个也是同样的意思,不要去贪那些。

  

  丙四 身心堪寂「身得解脱」

  四者身心乐远离(世间五欲)  依止律仪(七众别解脱)喜足生

  独处静居(远诸世闻)堪寂味(有点定意)

  行想慎观颠倒境(不见五欲过患)

  第四个,“身心堪寂”。

  “四者身心乐远离(世间五欲)”,第一个就是说把五欲的心抓住,不管过去、未来、现在的都不要有,这个比丘才当得稳。那么你不贪五欲之后,一天到晚去跟人家散心杂话行不行?这个也不能得道。第四呢,“身心”要“乐远离”,远离“世间五欲”,远离那些杂染。

  “依止律仪(七众别解脱)喜足生”,他依别解脱律仪,这里说是“七众”,重点还是说比丘。他依持戒呢,假使受了二百五十戒,他依戒而行持,不但不感到苦闷,而是感到很舒服,“喜足生”,很高兴,感到满足。这个对持戒有喜足的心,才是对戒可以说稳得住。假使你戒羸,对戒感到麻烦,不想持了,那你迟早还俗,甚至于破戒。所以说对戒、持戒感到喜足、很高兴,“啊,我这个戒持得很好,很殊胜,很满足”,那这样子才能够稳得下来。

  “独处静居(远诸世闻)堪寂味(有点定意)”,他不要跟大家、闹市里不要呆。“独处”,远离世间,这个“独处”不一定是一个人,就是远离世间的愦闹之处。“静居”,清净的地方住。“堪寂味”,在这些地方就跟定相应了,“堪寂味”就是跟定相应了。

  “行想慎观颠倒境(不见五欲过患)”,行动思想要随时随地正知正念观察,不要起颠倒。这个颠倒的境呢,要看它的过患,他这里小字是“不见五欲过患”,所谓颠倒境就是看不到五欲的过患,就是颠倒了。那你随时随地要警觉,要看到五欲的过患。这个身心要堪寂,就是身心要远离五欲。我们说有的出家人,他身体是出家了,二百五十条戒也受了,但是心里想的都是财色名食睡。财色名食睡那个东西,世间的“地狱五条根”在心里缠着放不掉的话,那这个戒是不稳固的。

  这里我们要附带说一下,你们受戒了,海公上师经常讲这个公案,你们受戒清清净净,每一次授戒,前面的开示都给你们讲清楚,那么授戒的时候人也少,不混杂,脑筋里没有糊糊涂涂的。其他地方就不一样了,几百人还是少的,两三千的都有,时间又这么短,在里边吵吵闹闹的,人多嘛就不可避免,难安静了,那么里边什么事情,哪有工夫给你们两三千人都讲清楚呢?都搞得什么事也不知道。一天到晚就是,受戒嘛就打斋了,今天吃斋就是馒头包子,明天是什么?豆腐、烤麸了这些。等到说戒的时候,人家在上面问:什么什么……能持否?他心里想:“馒头包子能吃否?” “能吃!” “面筋烤麸能吃否?” “能吃!”……好几个能吃,糊里糊涂,这个戒受好了。海公上师经常摆这个公案,什么“能吃能吃”,胃口好嘛,这个也能吃,那个也能吃——好了,戒牒一拿,好,去了。这样受什么戒呢?所以说这个就是受戒要清清楚楚的,到底能持不能持自己要想一想:这条戒能不能持?能持,那就对了。

  

  丙五 言思如理「因果能正」

  五者言思习清净(不着过失)

  虽处杂众(烦乱人多之时)不染(着境贪生)纷(心散无主持)

  偶一失调(错说乱想)能速知(警觉)

  深见过患(贵在平时练习)猛利悔

  “五者言思习清净(不着过失)”,前面是身心要远离五欲,这个就是自己的思想跟语言不要去思惟那些恶寻思,或者是杂染,世间的杂染的话不要随便,不要乱说。这个我们很难避免,那个嘴啊,生在那里它就爱说话;说的话呢,就是爱说那些烦恼习气的话。我们再重复那个公案,那天会供跟他们讲的。两个比丘开始讨论经论,旁边天人毕恭毕敬地听他们,后来慢慢慢慢就是家常了,不要听了,走了;再后来呢,烦恼事情了,鬼在吐口水了,“唉,你们这两个人讲这些东西”,“吐吐吐”,口水吐他们。所以说散心杂话不要多说,说到后来会转题的,说到那些烦恼事情去了。有的人就是看了电影,什么都会来了,这个不能看。看电影看录像之类的,对我们修行是有妨碍的。思想,那更要恶寻思不要起;那么语言呢,要少说话好些,要说就说清净的、出离的话,或者是经上的话。最好是讨论经论,自己学过的东西大家互相讨论,这是好的,其他的散闲杂话就最好不要说。言论思想要清净,不要起那些杂秽的语、恶的寻思。恶寻思是什么?就是那些贪,那些东西了。

  “虽处杂众(烦乱人多之时)不染(着境贪生)纷(心散无主持)”,虽然在人多的地方,也能够心不染污,“纷”就是心乱掉了。我们看以前一个报上一个报道,说斯里兰卡来了几个比丘,到我们这里来一个代表团,当然要招待他们了,招待他们看什么?看什么戏,什么歌剧,不晓得什么东西,反正记不清楚了,这是很早的时候。结果看了之后呢,人家就注意了,到底他们这几个比丘看怎么样?就看到那几个老比丘动也不动,脸色没有动,看了等于没有看到一样,实际上不在看,在用功;那个年轻的比丘呢,脸上很高兴的样子,那心已经入了那个境去了。这个有道没道马上就看出来了。我们说在这些地方,心不乱掉,那就是很难做到的。看上去歌舞娼妓的地方,心不乱,这个考验,老比丘真正有功夫的能考验一下,一般年轻的人呢,下染缸了,就坏掉了,不能考验了,不要随便去考验。那么在这些地方不染污,也不不昏乱,心不乱掉,就是不着境生贪。“染”就是着了境,生贪了,看了个戏,“啊”,高兴的脸现出来了,那就着境了,贪心生出来了;那么“纷”就是说——“心散无主持”,心乱掉了,没有主持了。

  “偶一失调(错说乱想)能速知(警觉)”,假使万一你“失调”,就是说搞错了,或者起一个恶寻思,或者是一句话说错了,那这样子要“警觉”,“速知”——马上回过来,不要跟着它跑了。马上起正知正念起来,安住正念,不要再跟着那些杂念跑。

  “深见过患(贵在平时练习)猛利悔”,那么要深深地看到这些的坏处,要猛利地忏悔。如果不见过患的话,你就不会收住你的心:反正起一个恶寻思,也没有什么关系的,我心里想一想,也没有行动,人家也不知道,身口也没有做那些不好的事情;或者说两句话,说过就算数了,没有关系。那就完了,那就是越来越多。你要知道它的过患,那就是可以把它制止,慢慢慢慢少下去。深知过患之后还要“猛利忏”,起了这个念头,不好的要忏悔,说的坏的话更要忏悔,这是“贵在平时练习”,平时要看过患。凡是做那些不好的事情,第一要见它的过患,当下起什么坏的作用,对你修行起什么不利的方面,再看以后的果报又如何。这些看到它的过患之后,不敢,就不敢说了。如果不知道那些过患的话呢,肆无忌惮,无所谓。犯戒一样的,“见堕”,看到犯了这个戒,将来堕在哪里,受什么苦。

  昨天我想起以前那个,好象是《僧护经》里边的。他在散果子的时候,僧团里边有水果了,对他的师父有偏爱,多散了七个,结果后来地狱里受了很多的苦,最后呢,生到饿鬼里去。他受了饿鬼的身呢,地狱苦固然是出离了,但是有七个铁丸子从他的口里吞进去又出来,出来之后又进去,铁丸子是烧热的,吞进去当然焦头烂额,把肠子都烧焦了。结果他的业报呢,吞下去出来之后又好了,好了之后,第二个铁丸子就又进去了,不断地受苦,这就是七个果子受那么大的苦。常住是三宝物,所以把三宝的东西一定要看重视。这篇好象就在这里,执掌三宝物,要罗汉须陀含,只有讲因果的才能管、做三宝的管事情的人,否则的话要懂因果的、知律的。假设不懂因果,不知律的,不知好歹地把常住的东西乱用的话,愚痴波罗夷,这是很危险。

  

  丙六 自顾尊高「菩提不远」

  六者自尊(菩萨自尊)不轻蔑(羞耻恶行放逸)

  自许凡夫下劣辈(不说我辈是末法有情不堪作佛持戒等)

  闻诸菩萨难行事  猛勇(不畏难)勤修(不苟安)令渐能

  “六者自尊不轻蔑,自许凡夫下劣辈,闻诸菩萨难行事,猛勇勤修令渐能。”这个就是说菩萨戒了,当然我们别解脱戒也可以说了。

  这些戒,有的人认为这个是佛在世时那些利根的人持的戒,我们现在是二十世纪快进入二十一世纪了,太空时代,这个戒不适合了,要改了,不要那么艰苦的,不要持了。要自己生“自尊”心,不要说“自己是凡夫,持不了戒的”,这个心不要起,“不轻蔑”,不要看轻自己。

  “自许凡夫下劣辈(不说我辈是末法有情不堪作佛持戒等)”,自以为我是凡夫,末法时期的有情,这个我做不到的,这是佛菩萨的事情,我们做不到的,不要做了。“闻诸菩萨难行事”,听到菩萨难行能行的事情——你们受菩萨戒,有些人烧个疤都舍不得,你看怎么发菩提心,怎么发呢?有的人把头上烫了几个疤,那么要发心,这是要代众生受苦,将来要行菩萨道,是发一个愿作这么一个标志,这是可以的,那么手上烧一些做一个象征性的也可以。一点都不敢烧的,那太没有勇气了,将来菩萨行怎么行呢?我们说菩萨道有些事当下是做不到的,并不叫你做,但是发心要发起来。你心都不发的话,永远做不到,这是等流果,那个同类因没有的话,等流果起不来的。那么开头,菩萨戒如此,我们别解脱戒也一样。别解脱戒,不要看了这个很难行,“二百五十条戒,把我捆都捆死了,我们只要持个五戒就够了,现在末法时期差不多了,可以了”,这个心不要起。二百五十条戒都是保护你的、防身的铠甲,你不要这个东西,敌人武器来不是把你刺死了吗?这是保护自己的,越多越好。

  菩萨难行的事情,“猛勇(不畏难)勤修(不苟安)令渐能”,虽然现在做不到,也要发愿将来一定要做到,这个愿要起来。“不畏难”、“不苟安”,勇猛勤修就是不要怕困难,勤修,不要苟安,苟安就是“…

《律海十门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菩萨戒略颂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