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個也是同樣的意思,不要去貪那些。
丙四 身心堪寂「身得解脫」
四者身心樂遠離(世間五欲) 依止律儀(七衆別解脫)喜足生
獨處靜居(遠諸世聞)堪寂味(有點定意)
行想慎觀顛倒境(不見五欲過患)
第四個,“身心堪寂”。
“四者身心樂遠離(世間五欲)”,第一個就是說把五欲的心抓住,不管過去、未來、現在的都不要有,這個比丘才當得穩。那麼你不貪五欲之後,一天到晚去跟人家散心雜話行不行?這個也不能得道。第四呢,“身心”要“樂遠離”,遠離“世間五欲”,遠離那些雜染。
“依止律儀(七衆別解脫)喜足生”,他依別解脫律儀,這裏說是“七衆”,重點還是說比丘。他依持戒呢,假使受了二百五十戒,他依戒而行持,不但不感到苦悶,而是感到很舒服,“喜足生”,很高興,感到滿足。這個對持戒有喜足的心,才是對戒可以說穩得住。假使你戒羸,對戒感到麻煩,不想持了,那你遲早還俗,甚至于破戒。所以說對戒、持戒感到喜足、很高興,“啊,我這個戒持得很好,很殊勝,很滿足”,那這樣子才能夠穩得下來。
“獨處靜居(遠諸世聞)堪寂味(有點定意)”,他不要跟大家、鬧市裏不要呆。“獨處”,遠離世間,這個“獨處”不一定是一個人,就是遠離世間的愦鬧之處。“靜居”,清淨的地方住。“堪寂味”,在這些地方就跟定相應了,“堪寂味”就是跟定相應了。
“行想慎觀顛倒境(不見五欲過患)”,行動思想要隨時隨地正知正念觀察,不要起顛倒。這個顛倒的境呢,要看它的過患,他這裏小字是“不見五欲過患”,所謂顛倒境就是看不到五欲的過患,就是顛倒了。那你隨時隨地要警覺,要看到五欲的過患。這個身心要堪寂,就是身心要遠離五欲。我們說有的出家人,他身體是出家了,二百五十條戒也受了,但是心裏想的都是財色名食睡。財色名食睡那個東西,世間的“地獄五條根”在心裏纏著放不掉的話,那這個戒是不穩固的。
這裏我們要附帶說一下,你們受戒了,海公上師經常講這個公案,你們受戒清清淨淨,每一次授戒,前面的開示都給你們講清楚,那麼授戒的時候人也少,不混雜,腦筋裏沒有糊糊塗塗的。其他地方就不一樣了,幾百人還是少的,兩叁千的都有,時間又這麼短,在裏邊吵吵鬧鬧的,人多嘛就不可避免,難安靜了,那麼裏邊什麼事情,哪有工夫給你們兩叁千人都講清楚呢?都搞得什麼事也不知道。一天到晚就是,受戒嘛就打齋了,今天吃齋就是饅頭包子,明天是什麼?豆腐、烤麸了這些。等到說戒的時候,人家在上面問:什麼什麼……能持否?他心裏想:“饅頭包子能吃否?” “能吃!” “面筋烤麸能吃否?” “能吃!”……好幾個能吃,糊裏糊塗,這個戒受好了。海公上師經常擺這個公案,什麼“能吃能吃”,胃口好嘛,這個也能吃,那個也能吃——好了,戒牒一拿,好,去了。這樣受什麼戒呢?所以說這個就是受戒要清清楚楚的,到底能持不能持自己要想一想:這條戒能不能持?能持,那就對了。
丙五 言思如理「因果能正」
五者言思習清淨(不著過失)
雖處雜衆(煩亂人多之時)不染(著境貪生)紛(心散無主持)
偶一失調(錯說亂想)能速知(警覺)
深見過患(貴在平時練習)猛利悔
“五者言思習清淨(不著過失)”,前面是身心要遠離五欲,這個就是自己的思想跟語言不要去思惟那些惡尋思,或者是雜染,世間的雜染的話不要隨便,不要亂說。這個我們很難避免,那個嘴啊,生在那裏它就愛說話;說的話呢,就是愛說那些煩惱習氣的話。我們再重複那個公案,那天會供跟他們講的。兩個比丘開始討論經論,旁邊天人畢恭畢敬地聽他們,後來慢慢慢慢就是家常了,不要聽了,走了;再後來呢,煩惱事情了,鬼在吐口水了,“唉,你們這兩個人講這些東西”,“吐吐吐”,口水吐他們。所以說散心雜話不要多說,說到後來會轉題的,說到那些煩惱事情去了。有的人就是看了電影,什麼都會來了,這個不能看。看電影看錄像之類的,對我們修行是有妨礙的。思想,那更要惡尋思不要起;那麼語言呢,要少說話好些,要說就說清淨的、出離的話,或者是經上的話。最好是討論經論,自己學過的東西大家互相討論,這是好的,其他的散閑雜話就最好不要說。言論思想要清淨,不要起那些雜穢的語、惡的尋思。惡尋思是什麼?就是那些貪,那些東西了。
“雖處雜衆(煩亂人多之時)不染(著境貪生)紛(心散無主持)”,雖然在人多的地方,也能夠心不染汙,“紛”就是心亂掉了。我們看以前一個報上一個報道,說斯裏蘭卡來了幾個比丘,到我們這裏來一個代表團,當然要招待他們了,招待他們看什麼?看什麼戲,什麼歌劇,不曉得什麼東西,反正記不清楚了,這是很早的時候。結果看了之後呢,人家就注意了,到底他們這幾個比丘看怎麼樣?就看到那幾個老比丘動也不動,臉色沒有動,看了等于沒有看到一樣,實際上不在看,在用功;那個年輕的比丘呢,臉上很高興的樣子,那心已經入了那個境去了。這個有道沒道馬上就看出來了。我們說在這些地方,心不亂掉,那就是很難做到的。看上去歌舞娼妓的地方,心不亂,這個考驗,老比丘真正有功夫的能考驗一下,一般年輕的人呢,下染缸了,就壞掉了,不能考驗了,不要隨便去考驗。那麼在這些地方不染汙,也不不昏亂,心不亂掉,就是不著境生貪。“染”就是著了境,生貪了,看了個戲,“啊”,高興的臉現出來了,那就著境了,貪心生出來了;那麼“紛”就是說——“心散無主持”,心亂掉了,沒有主持了。
“偶一失調(錯說亂想)能速知(警覺)”,假使萬一你“失調”,就是說搞錯了,或者起一個惡尋思,或者是一句話說錯了,那這樣子要“警覺”,“速知”——馬上回過來,不要跟著它跑了。馬上起正知正念起來,安住正念,不要再跟著那些雜念跑。
“深見過患(貴在平時練習)猛利悔”,那麼要深深地看到這些的壞處,要猛利地忏悔。如果不見過患的話,你就不會收住你的心:反正起一個惡尋思,也沒有什麼關系的,我心裏想一想,也沒有行動,人家也不知道,身口也沒有做那些不好的事情;或者說兩句話,說過就算數了,沒有關系。那就完了,那就是越來越多。你要知道它的過患,那就是可以把它製止,慢慢慢慢少下去。深知過患之後還要“猛利忏”,起了這個念頭,不好的要忏悔,說的壞的話更要忏悔,這是“貴在平時練習”,平時要看過患。凡是做那些不好的事情,第一要見它的過患,當下起什麼壞的作用,對你修行起什麼不利的方面,再看以後的果報又如何。這些看到它的過患之後,不敢,就不敢說了。如果不知道那些過患的話呢,肆無忌憚,無所謂。犯戒一樣的,“見墮”,看到犯了這個戒,將來墮在哪裏,受什麼苦。
昨天我想起以前那個,好象是《僧護經》裏邊的。他在散果子的時候,僧團裏邊有水果了,對他的師父有偏愛,多散了七個,結果後來地獄裏受了很多的苦,最後呢,生到餓鬼裏去。他受了餓鬼的身呢,地獄苦固然是出離了,但是有七個鐵丸子從他的口裏吞進去又出來,出來之後又進去,鐵丸子是燒熱的,吞進去當然焦頭爛額,把腸子都燒焦了。結果他的業報呢,吞下去出來之後又好了,好了之後,第二個鐵丸子就又進去了,不斷地受苦,這就是七個果子受那麼大的苦。常住是叁寶物,所以把叁寶的東西一定要看重視。這篇好象就在這裏,執掌叁寶物,要羅漢須陀含,只有講因果的才能管、做叁寶的管事情的人,否則的話要懂因果的、知律的。假設不懂因果,不知律的,不知好歹地把常住的東西亂用的話,愚癡波羅夷,這是很危險。
丙六 自顧尊高「菩提不遠」
六者自尊(菩薩自尊)不輕蔑(羞恥惡行放逸)
自許凡夫下劣輩(不說我輩是末法有情不堪作佛持戒等)
聞諸菩薩難行事 猛勇(不畏難)勤修(不苟安)令漸能
“六者自尊不輕蔑,自許凡夫下劣輩,聞諸菩薩難行事,猛勇勤修令漸能。”這個就是說菩薩戒了,當然我們別解脫戒也可以說了。
這些戒,有的人認爲這個是佛在世時那些利根的人持的戒,我們現在是二十世紀快進入二十一世紀了,太空時代,這個戒不適合了,要改了,不要那麼艱苦的,不要持了。要自己生“自尊”心,不要說“自己是凡夫,持不了戒的”,這個心不要起,“不輕蔑”,不要看輕自己。
“自許凡夫下劣輩(不說我輩是末法有情不堪作佛持戒等)”,自以爲我是凡夫,末法時期的有情,這個我做不到的,這是佛菩薩的事情,我們做不到的,不要做了。“聞諸菩薩難行事”,聽到菩薩難行能行的事情——你們受菩薩戒,有些人燒個疤都舍不得,你看怎麼發菩提心,怎麼發呢?有的人把頭上燙了幾個疤,那麼要發心,這是要代衆生受苦,將來要行菩薩道,是發一個願作這麼一個標志,這是可以的,那麼手上燒一些做一個象征性的也可以。一點都不敢燒的,那太沒有勇氣了,將來菩薩行怎麼行呢?我們說菩薩道有些事當下是做不到的,並不叫你做,但是發心要發起來。你心都不發的話,永遠做不到,這是等流果,那個同類因沒有的話,等流果起不來的。那麼開頭,菩薩戒如此,我們別解脫戒也一樣。別解脫戒,不要看了這個很難行,“二百五十條戒,把我捆都捆死了,我們只要持個五戒就夠了,現在末法時期差不多了,可以了”,這個心不要起。二百五十條戒都是保護你的、防身的铠甲,你不要這個東西,敵人武器來不是把你刺死了嗎?這是保護自己的,越多越好。
菩薩難行的事情,“猛勇(不畏難)勤修(不苟安)令漸能”,雖然現在做不到,也要發願將來一定要做到,這個願要起來。“不畏難”、“不苟安”,勇猛勤修就是不要怕困難,勤修,不要苟安,苟安就是“…
《律海十門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