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律海十門講記▪P17

  ..續本文上一頁推到明天再說吧”,這樣子。“令漸能”,慢慢慢慢做,就是能夠現在做的。

  這裏是說菩薩戒了,我們說別解脫戒一樣,現在能夠實行的,馬上做起來;實在做不到的,就發個願,將來一定要做到它,那麼能夠達到做到持戒的資糧、因緣把它積集起來。你說“我將來要做到”,發個空話,那也沒有用的,就是要積聚那些做到的資糧,那就是積極地行動起來。即使現在做不到,發願將來要能做到。菩薩戒如此,別解脫戒也是這樣子。因爲很多現在認爲別解脫戒都是過時了,很難做到。的確有些微細的是難做到,但是我們要發願,總是將來要有個條件能做到。同時積極地在積集這些條件,准備將來能做到它。否則的話,你永遠就不做,永遠做不到。

  

  

  丙七 柔順不惱「成悲和順」

  七者調柔(雖自尊而不傲慢于人)觀己過

  不伺他非不放任(地獄有情不缺佛性不舍犯罪)

  悲心補救(如理,方便)無損惱(勿但罵責)

  令彼舍惡發菩提

  第七,“七者調柔觀己過,不伺他非不放任,悲心補救無損惱,令彼舍惡發菩提。”自己持戒了,不要看不起人家:“喔,這個人不持戒。”“調柔(雖自尊而不傲慢于人)”,謙虛,固然有自尊心,但是不淩蔑于他,這個是不要看不起人家。自己持了一條戒,就“你看這個人,他這個都做不到,你看這個要不得”,就看不起人家,你自己呢?你現在這輩子固然是能夠持一個戒,你前輩子呢?也做不到的,那你慢慢做到了,他也慢慢會做到。“觀己過”,假使碰到一些不順的事情,要看自己的過失。你做了很多好事,結果碰了一鼻子灰,你要怨人家了。不要怨——你過去業報。你現在碰鼻子了,肯定是過去作了一些不好的業,那麼你碰到現在不好的果。這個不好的果不是人家給你的,是你自己給的,那怨自己了,看自己的過失,不要怨人家。有的人他發好心,菩薩道或者別解脫戒,發了個很猛利心要持了,結果一持的話,碰了好多個鼻子灰,他就不高興了,看過失了,甚至于想要退了,這個就是不明因果了。要知道碰到一鼻子灰的話,都是過去的惡業感的,那正因爲自己過去沒有持戒,所以造了惡業,現在碰了一鼻子灰;如果你再不持戒的話,將來的灰還要碰得更多些。那趕快要持戒。“調柔”不是看不起人家,碰到不好的事情要看自己的過失。

  “不伺他非不放任(地獄有情不缺佛性不舍犯罪)”,“不伺他非”就是不要看到人家的過失,也“不放任”,也就是說他是個犯罪的,或者是個破戒的人,我不去管他、不教育他了,“不放任”就是不放舍他;即使地獄的有情,他還有佛性,所以不能把他放掉。我們發菩提心是不缺一個有情的,不能說“地獄有情我不度的,他們太壞了,十惡不赦,我只度其他的幾個道”,這個不行的。一個有情也不能舍,這個才叫菩提心。如果有一個有情不度的話,那就不圓滿,不是菩提心,也成不了佛。別解脫戒一樣的,別解脫戒我們在傳戒的時候也說的,遍法界的有情,情非情器界,都要起持戒的心。有情當然是要起持戒的心——不偷盜、不去打他、不去罵他、不去殺他,等等,那麼非情呢,我們說草木也不能隨便砍掉的,這是對情非情,都要把持戒的心遍滿十方的情非情,然後這個持戒的力量才充裕。某些地方持,某些地方不持,那是叫“留限”,有“留限”的就得不到清淨的戒。有的人就說“我人是不殺的,動物好的也不殺的,蛇、老虎那些要害人的,我要殺的”,那你殺戒持不了的;有些人認爲是我某些地方我是可以做到的,但是某一個事情來了,我就要怎麼樣子了。那個都是“留限”,都是不完整。真正持戒就是遍一切時一切處,都要做到這樣子,那才是真正的持戒。

  “悲心補救(如理,方便)無損惱(勿但罵責),令彼舍惡發菩提”,要起大悲心,假使他有不對的地方,觸犯你的地方,不要去懷恨在心。“無損惱”,“損”就是損害他,“惱”就是使他心裏不高興,就是不要去罵他,不要去責備他,而要“悲心補救”,起悲心來挽救他。他做錯事,要如理的方便把他出罪,能夠使他不繼續犯下去,而不要一味地呵斥人家,責罵人家。當然了,要調伏的時候也得要用一下責罵跟呵斥。我們也诃責調伏,戒律也有,但是心裏起慈心、悲心,並不是起瞋恨心,這個要知道。“令彼舍惡發菩提”,目的就要使他舍掉那些惡事——煩惱、造惡、犯戒、惡行等等,舍掉,發菩提心。那麼這裏別解脫戒呢,發出離心,這是都可以通的。那就是說,對那些犯戒、不如法的人,不能是恨他或者是一味地呵斥他、責罵他,應當起悲心補救他,救他,治病救人嘛。病是要救的,但人呢,是不要恨他的。因爲我們說,人做壞事都是煩惱指使他,煩惱作了主之後,他就跟了煩惱跑做壞事了。那麼做壞事的是煩惱,不是他,我們應當把煩惱除掉,他這個人要救他,人有佛性,他才能會成佛。“令彼舍惡發菩提”,各式各樣的方便使得他把壞事去掉,也要發菩提心、出離心。“成悲和順”,這是成就悲心,不要去恨人家;“柔順不惱”,這個題目都是把重點都標出來了。

  

  丙八 耐他怨恨「自能安穩」

  八者堪忍他方害(不忍能壞一切成就故興起衆惡)

  罵辱捶打刀杖侵

  正觀(法空無性)安忍遠八風(利衰毀譽稱譏苦樂)

  漸能叁門獲清淨

  第八是“耐他怨恨”。耐他的怨恨才安穩得了,如果人家對你不好的話,你不能忍的話,一天到晚都生氣了。

  “八者堪忍他方害”,即使他方對方故意地害你,確實那個人是惡有情,他各式各樣地惱害你,要堪忍,要能夠忍下去。“罵辱捶打刀杖侵”,怎麼害呢?有的是罵,有的侮辱你,甚至于是打你,甚至于是“刀杖侵”,殺掉你,這個都要堪忍。

  “正觀(法空無性)安忍遠八風(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漸能叁門獲清淨”,要正觀——正知正見觀察一切法本來無自性。“安忍遠八風”,能夠堪忍、遠離世間的八風:“利衰毀譽稱譏苦樂。”這個都要遠離。這個說是說得容易,作起來卻是很難了。

  蘇東坡不是有一個公案嗎?他作了一首詩,離八風了,“八風吹不動,安住紫金臺”,就這麼一首詩,他自以爲作得很好,拿去給佛印禅師看。佛印禅師一看,批了四個字——“放屁放屁”,帶回去給他,蘇東坡氣得不得了:“我作了那麼好的詩,你說我放屁。”馬上就渡江去,要找佛印禅師辯道理去了,結果佛印說:你說八風吹不動,兩個屁就把你彈過江來了。一屁彈過江,一個屁就把你彈過江,哪叫吹不動呢?所以你文章作得好,沒有行持,不行的。真正要遠離八風呢,人家贊歎你也不動,罵你也不動,毀謗你也不動,這很難啊。我們說贊歎你不動,已經不容易了——人家贊歎你,總是心裏感到高興;毀謗你不動,說你做了什麼壞事,犯了不淨行,怎麼怎麼,那你氣得要跟他打、拼命了,這個就更難了。但是這個要安忍!比丘就是要安忍,這樣子才能“叁門獲清淨”,忍辱第一道嘛。出家人作比丘就是第一忍辱啦,沙門就是要忍辱的。

  我記得畫家張大千,他以前出家了,他坐船,跟船老大不曉得怎麼吵起來了,人家就說:“你這個出家人,怎麼一點都不忍?”“哦!出家人該忍的啊?”幹脆就不出家了,算了。他就不願意忍辱,那就出家當不成。這個公案,是聽說的,到底是不是這麼回事我還不知道。反正出家人就得要忍辱一下。

  “漸能叁門獲清淨”,這樣子的話呢,叁門就可以清淨。怎麼叁門清淨呢?對那些壞的人,不起一個瞋恨的心,這麼意業清淨;你不以這個惡口來罵他,也不加害他,不以惡言罵他的話,語業清淨;身不去加害他,那就是身業清淨。他方怎麼樣子地惱害你,你叁業清淨,心裏不恨他,嘴裏不罵他,身也不去打他,不去害他,那麼這樣子呢,持戒才能有把握。這些都是我們如何把別解脫戒持得好的必要的條件,有十一條。這是第八條。

  

  丙九 叁時正知正念不放逸「不入于惡衆善皆舉」

  九者諸行不放逸 過去違犯如法悔(有智有畏依儀軌)

  未來(將來事如何作耶)應理谛思行(合于律儀二谛四谛)

  現在(當前最易迷失)刻刻正念知

  如律行住猛心誓(習修之要) 不生毀犯善依止(上師叁寶親近勿離)

  第九條,“諸行不放逸”,正知正見不放逸。“諸行”就是我們修持的那些東西,不要放逸。“過去違犯如法悔(有智有畏依儀軌)”,過去的犯了什麼的,如法地忏悔,“有智有畏依儀軌”,“有智”就是知道自己違犯了,“有畏”,看到犯罪的可怕,那麼依了儀軌來忏悔。“依儀軌”就是有兩種忏法了,一種是對首忏:對人面前忏,犯了戒的,對一個人忏的,對五個人忏的,或者對二十個人忏的,都如法地依照羯磨的儀式忏悔;另外一種是取相忏,有些忏悔不能對首忏的,就是這個罪重,對首忏是不行的,那就是取相忏:修一個忏悔法,修到什麼時候?修到你見相——見到好相、瑞相,就是夢見佛,或者定中夢中見到佛放光加持,自己穿了清淨的衣服,去沐浴清淨身,輕舉上升天上去,好的相、瑞相現了之後,那就是表示你罪障清淨。那麼就是如法地做了。

  “未來(將來事如何作耶)應理谛思行(合于律儀二谛四谛)”,過去的毀犯的要好好忏悔,未來的還沒有做的,“應理谛思行”,要謹慎了,該怎麼做,要合理的做,要“合乎律儀,二谛四谛”,就是你要做的話,一定要合戒的,又要合道理的,就是二谛四谛了,你這樣子做——“谛思行”……

  (4B)那就怎麼樣子。現在的怎麼樣呢?“現在(當前最易迷失)刻刻正念知”,最重要就是當下一念了。現在的是“刻刻”,隨時隨刻正知正念觀察,不要出岔子,就是重點還在現在。過去的過去了,未來的還沒到,當下的這一念要守住,惡尋思、毀犯的身口都不要起來,就靠正知正念。

  “如律行住猛心誓(習修之要),不生…

《律海十門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菩薩戒略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