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毁犯善依止(上师三宝亲近勿离)”。“如律行住”,依戒行住,住在戒里边,行动依戒而行,而且要发猛利心,发誓——一定要如此作!如果你轻轻地,就不会作好,要起猛利的心发誓言,决定要依戒行住!那这个心发了之后,才起效果。我们经常说的,宁舍生命,不要做什么什么——宁可牺牲生命不要犯戒,这个心是经律里经常说的。但是一般人,小小的一点毛病来了,戒都要来不及放掉了。病来了,赶快开,“宁舍生命不犯戒”这个话你怎么说呢?那么“不生毁犯善依止”,不要生起毁犯来,不要犯戒。不要犯戒就是要靠依止善知识了,“上师三宝亲近勿离”,这是不犯戒的最可靠的一个方便。你离开善知识之后,假使碰到恶知识的话,那就完了,毁戒的事情就会不断地产生。
恶知识是不能要的,这个也是海公上师给我们说的。西藏的人经常要发愿,就是希望自己永远不要碰到恶知识——恶知识就是叫你不要修行的人,破坏你修行的、引人邪道的那些——就是一辈子、永远,不是这一辈子,是永远不要碰到恶知识;万一碰到了,希望他不要跟我说话;万一他跟我说话了,希望我没有听到或者听不懂。就要发这样的愿。发愿有没有好处?有好处,你经常发这个愿就会起效果,这一个是你自己愿力的原因,一个是三宝加持的原因,就会不碰到恶知识。如果你不发这个愿呢,那恶知识很容易染到你。善知识是很难找的,恶知识却是随时随地都有的,僧团里也还会有。我们这里就是有些人,他经常喜欢接近那些知见不正的人,结果呢,一哄子走掉了,不少。走掉了,悔了,又来了,来了就要考虑考虑了。你欢喜亲近恶知识的,你来了又是那么个脾气,将来又是弄一个帮子,弄一个派系地搞起来了,对我们僧团有妨碍的,还是要谨慎,不敢随便接纳那些。
丙十 行为合法「身心安乐」
十者进行(知行合理)依轨则(中律仪)
不为名闻扬自善(纵不得已之自赞亦当观机如分有时机)
不行覆藏勇露罪(当下弃恶弃不再取)
少欲(心)少求(事)无忧恼(缺乏困苦)
知足常满(以少观多以劣观胜)用节省
堪忍寒热饥渴苦(以是报障避免此苦复兴彼苦故,而况度生岂能安逸。)
求谋不遂无尤怨(增历练,增福命,了因果。)
诸根调柔动履和(时观三业心渐趣定)
安静不掉不随境(意是在定先有卓见)
威仪闲雅(不粗暴野俗)无急躁(缺慧之驰跑)
如理治心跏趺定(动则敬事止则治心二而不二)
“十者进行依轨则”,第十条,“进行”,就是一切行动,都依轨则、律仪里边,律仪就是威仪、轨则,戒条是戒条,轨则是那些僧团的规则。
“不为名闻扬自善,不行覆藏勇露罪,少欲少求无忧恼,知足常满用节省,堪忍寒热饥渴苦,求谋不遂无尤怨,诸根调柔动履和,安静不掉不随境,威仪闲雅无急躁,如理治心跏趺定。”这个很长,今天不一定讲得完,先讲一点再说。第十条,一切行动,合理合法的,合威仪的,合律仪的,轨则就是包括僧团的规矩都包在里边。
“不为名闻扬自善(纵不得已之自赞亦当观机如分有时机)”,自己的好不要赞叹自己了,菩萨戒里边赞己毁他是犯一个菩萨根本罪的,不要为了名闻利养而赞叹自己。反正你说自己好,什么时候该说?教化人的时候,有的时候偶尔说一下,打个比喻,或者举个例子,使他能够进入善道来。这是有的时候偶尔用一下。但是绝对不能说为了名、闻、利,为了自己名气大,或者是有好名,或者是利养,说自己好的地方,这个事绝对不能做。所以说我们说话里边呢,在家人总喜欢吹自己怎么了不得怎么了不得,出家人一定不要这样子做。你这个了不得,你藏在里边好了,功德是要藏的,不能到处宣扬。功德一宣扬之后,海公上师就是这么说的:我们作一个什么菜,要坛子里瓮在那里,瓮一段时间,这个菜就特别香。如果你把它盖子开在那里,那就是做不到那么好吃的东西了。功德一样的,功德要藏的,越藏功德越大,你一宣扬的话,就跑掉了,气味走了,气味也都没有了。甚至于产生我慢贡高,还会着魔,都有可能。我慢贡高一来,就飘飘然了,飘飘然之后,下边就不可靠了。不要为了名闻赞叹自己。
那么假使有些过失,马上发露,不要覆藏,“不行覆藏勇露罪(当下弃恶弃不再取)”,这个也是很难做。一般人总要说自己好,总不说自己坏。自己犯了什么过失,要当下地发露,不要覆藏。这个要有一定的勇气,没有勇气的话,不敢发露的。自己总要人家说我好,你把自己过失说了,人家就要说你坏了,不亲近你了,甚至于骂你了,就不愿意。
“少欲(心)少求(事)无忧恼(缺乏困苦)”,少欲、少求,“少欲”就是看到那些东西不追求;“少求”,得了少的、下劣的,心里不忧恼,也不去追求。心少欲,事情上少追求,就是自己少一点差一点也不懊恼。我们自己想一想,假使你跑到一个地方,法会里边散衬,或者是散东西了,大家都散到了,你一个人没有,你怎么想法?不高兴了,“大家都有,我怎么没有啊!”甚至于跟他闹起来了。“少欲少求无忧恼”,没有么就算了,“这个本来就不是我的份,我跑到这里来,碰到了,散点东西,假使我不来,又散不到的”,不要吵了。这些东西都是看看很微细,但是你有道没有道,在这里都看出来了。而关键更大的就是说你能不能持戒,稳固下去,也在这小地方下手,这是缘起论。这些因缘做到的话,持戒决定能够具足、清净,如果这一些做不到的话,你说要持清净的二百五十条戒,那是谈不上的。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这里。
第四讲
昨天讲到“行为合法”,一共十一条,这十一条,大概的意思要记住。因为要具足律仪——别解脱戒的话,能够具足行持的话,这十一条是必须要具足的条件。这十一个因缘具足的话,这个律仪戒决定能够圆满地行持。否则的话,那就是不可靠。昨天讲到第十条,“行为合法”。
“十者进行依轨则”,“进行”就是我们的行动。进行都是依轨则,这个轨则,我们说是有几方面了。一个是威仪方面的行住坐卧,作事不乱动,总是合乎律仪的;另外一个就是所作的事情,乞食、托钵、洗钵、着衣,那些事情都是要如法。我们比丘穿三衣,有一定方式的,不是拿起来向上面一披就算了,先是这么叠好,一个角拿起来,慢慢地展开来,这样子穿……,这个大家戒堂里都教过,穿衣、持钵等等都有一定规度的,这是“轨则”。另外是在行善法之中,读诵、听法、讲经等等,做各式各样善事的时候,都有一定的方式,那么这就是轨则。这个轨则都要如法,第一是要随顺世间,不受世间的讥嫌;但是全部随顺世间也不行,也要随顺毗奈耶——随顺律法,不能够违背毗奈耶。所以说这两个,既要不受世间的讥嫌,又不能超越律法的原则,这样子叫合乎轨则。那么就是在戒条以外的那些,一切行动都是要依轨则而行。这个很细致了,我们将来要讲一个新学比丘的行护威仪,那就是说除了戒条二百五十条之外,另外的一些动作、行住坐卧的威仪,都要注意。沙弥戒里边就是有很多的威仪,比丘尼戒里边也有这些。将来我们要讲这个东西,书还没有请来,已经写信寄钱去了,大概快到了。
“不为名闻扬自善”,自己有什么功德,原则上要保密,不能宣扬。宣扬的坏处,第一是功德不能增长,第二是增长我慢,第三容易为魔的花箭所中。花箭就是顺了你的习气,你欢喜赞叹的,他就尽量赞叹你,你欢喜怎么样,他就尽量怎么地满你的愿,最后你受他的勾,勾着鼻子就被他牵着走。为什么叫花箭呢?射进来,很庄严,这个箭后头有花,射在头上等于头上戴了花冠一样很好看,但是不久毒死。这个花箭里面有毒,没有好久就毒死了。中箭的时候自以为很高兴,但是不久就死掉了,所以不要受花箭的所害。那么你赞叹自己的善法呢,一般是不能做的,对修行不利的。假使为名闻利养而宣扬称赞自己的善法呢?那更不行。那么什么时候要赞扬呢?在当机说法的时候,某些时候要举个例,也可以稍微地说一下,但是总的原则上,避免称赞自己的善、好的地方。菩萨戒里边,自赞毁他是一条根本戒。所以说不能,一般情况下不要随便赞叹。
“不行覆藏勇露罪”,自己的善一般人都欢喜讲,我们看世间上没有修佛法的,讲了十句话里边有七句他都说自己了不得,自己怎么能干、自己怎么聪明,自己怎么怎么好,这是世间的那一套,有漏法。我们修佛法是无漏法,就避免搞这一套。那么也有佛弟子里边,世间习气太重的,我们就看见有些人,一开口就说自己怎么了不得,自己怎么怎么,这个东西就是过去世间上的习气没有洗涤的表现。真正的比丘,要避免这些。而另外一方面,自己犯了什么罪、犯了什么过失,却要赶快地说出来,不要覆藏。要勇于露罪,自己的罪要勇于能够发露,这才有条件改善、改进。如果你覆藏的话,大家也不知道,永远改不了,而且还会发展得越厉害。真正要自己改悔的话,非要发露不可。我们在戒律里边,忏悔罪障第一个是发露,不发露的话,你忏悔,忏悔什么?你自己知道,人家都不知道你在忏悔什么;这样子,人家不知道,自己就胆大了,也无所谓,没有畏惧心。发露之后,你当了人面前把你自己卑鄙的行动讲出来,就不好意思了,在师承面前更不好意思。那么自己就由这个惭愧心,以后决定下决心不能再犯了,再犯了尽是这样的发露,多难为情呢。这样子才有把罪改除的希望。如果你不肯发露的话,你这个忏悔是假忏悔,你也忏悔不干净的。所以忏悔之前,一定要发露罪障,自己藏的,犯的罪要勇于发露。这就要有勇气,没有勇气的话,就是怕人家知道,知道之后对自己不利嘛,总为了维护自己,这是私心杂念的表现。佛教就是要反其道而行之,不要保护这个我执,要把自己的什么罪都不…
《律海十门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