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律海十门讲记▪P19

  ..续本文上一页要覆藏,要发露。

  “少欲少求无忧恼”,心里边少欲,事情上少求。得到少的,得到下劣的,假使分东西,人家拿多,拿的好的,剩下来少的、又是差的拿给自己,“无忧恼”,心里不要起烦恼。

  “知足常满用节省(以少观多以劣观胜)”,“知足常满”,少的就够了,自己满足了,假使差的,也就是说能够用就行了,就满足,不要去求多、求好。假使得到之后,“知足”,得到多少就知足了,不要去贪,再贪多的,再贪好的就不要了。用的时候要“节省”,这一点我们在旧社会的人,基本上都有这个美德。但在新社会里边呢,商品社会现在就是提倡消耗浪费,所以我看现在年轻人对节约这方面还差得很远。

  我们小的时候,吃饭米粒子掉到地上,上辈要骂的,“农民那么辛苦,冒着大热天种下的粮食,你怎么地下老是乱洒的?!”印光大师更厉害,一个大官,叫聂云台,做大官的,他请印光大师吃饭,在吃饭的时候,这个大官就是不留心,桌子上丢了几颗饭籽,当下给印光法师大骂一顿。这个就是你不知节约,作大官的大福气的人,尚且要受到诃责,那么我们现在福气也不大,你这个浪费的话……。我记得过去在四川某地,一个学生,他饭吃好了把馒头拿回去,结果拿个馒头怎么样呢?投人,人家跑过去,他一个馒头投出去,丢在人家头上,当一个来开玩笑的东西,粮食——这样子地糟蹋。还有一些地方,丛林里边,倒一个泔脚的桶里边,整个的馒头,或者半个馒头,很多丢在里边。这都是浪费粮食的一些不好的现象。我们这里希望大家要节约,因为我们出家人,自己没有劳动,都是吃的居士供养。这个居士供养,我们又是大陆上的居士供养,都是在自己生活里边节约下来的钱,不是大老板,开什么大企业,有几千万的、几亿的资金的那个,那个钱来得还容易一些。国内的,我们上海是很知道,都是那老婆婆每天买菜的钱扣一点下来,积下来,一个月多少、两个月多少来供养的。这样的钱我们怎么好浪费呢?这样子地浪费的话就是要受施堕,施堕就是说檀越布施东西,不知节约地滥用,要堕落的,堕恶道,甚至堕地狱都会。

  “堪忍寒热饥渴苦(以是报障避免此苦复兴彼苦故,而况度生岂能安逸。)”,自己修行的时候,或者是利他的时候,在环境上不可避免有一些不利的情况,或者是寒、热,或者是饥、渴,这些苦要能够忍,比丘就是要堪忍的。不但是外界的东西要堪忍,对方的责骂、呵斥、毁谤等等,也要堪忍。“忍辱第一道,出家无为最”,这是比丘应当做到的。那么我们在自己修行或者是利生的时候,总不可避免会碰到这些事情,或者是大寒的气候,我们在五台山学法的就知道,你为了学法,就是零下三十度的地方也要去住。现在条件好一些,有洋炉,以前没有洋炉,还得要过,那么在过去几百年以前的什么都没有,也得要过。这个就是“寒”的。那么“热”的,我们说斯里兰卡是很热的地方,很多汉人,或者其他地方去的都是,藏地一样,到印度去,一般都会——因为太湿、太热了,死掉的不少,但为求法,或者为利生,这个热还得要忍下去。那么“饥渴”,有的时候,肚子吃不饱,或者是水没有,甚至于熬夜,通夜不睡,这些都要能忍。

  我们在清凉桥的时候,就是要锻炼的,熬夜,你自己将来当了执事或者利生的时候,不可避免有的时候时间很紧张,一天晚上不能睡觉,就得要练习,经常就自己哪一天不睡觉,就坐在殿上,大家自己用功。我们说谛闲老法师有一次传戒,因为他的戒子很多,一坛一坛的,在坛上连坐十八个小时,不吃不喝,不大小便,这个也要忍过去。这是弘法利生的事情啊,你不能传戒传了一半下去了,吃饭去了,因为时间很紧张,那么就是连受十八个小时,这个他的传记上记得有,这是他的功德。在自利利他之后,这些客观的环境的困苦,一定要忍得过去。那我们玄奘法师去求法,《大唐西域记》里边记载的,更厉害了,各式各样的都经过的,生命的危险都冒过的,那就是要堪忍。

  “求谋不遂无尤怨(增历练,增福命,了因果。)”,要求一个事情,结果呢,不成功,不要怨天怨地、怨天尤人。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增加你的经验,下一次做就经验丰富了,所以这一次不成功没有关系。世间上也有,“失败是成功之母”,你失败一次、两次,你经验越丰富,总有一天会成功。就是在因果上看,你所以不成功,就是过去的福德因缘不够,那么你多作几次,尽量好事多做,虽然没有成功,但是福气增长了,“增福命”,增加福报,增加寿命。所以说还是福不唐捐,并没有白干,所以一定不要怨天尤人的,这样去搞。

  “诸根调柔动履和(时观三业心渐趣定)”,“诸根”,六根;“调柔”,就是如法,不乱动;“动履”就是行动安详,不是毛糙地,走路劈劈叭叭的,拿东西叮叮哐哐的,这都是没有定的表现。那么出家人就是由戒入定,定的表现就在于举动的安详。马胜比丘,那一天我们讲了,他是行动安详的,一看人家就起敬信心,调伏憍王固然是一个,其他,舍利弗的所以入道,也就是看了马胜比丘的威仪。马胜比丘在乞食,那个威仪动作,舍利弗那个时候是外道,他看了之后非常地惊奇,他说这个人外相那么好,内德一定是了不得的。他就去请教他说,“啊,看你这个行动,威仪实在好,你肯定是一定很有道德的人啊”,结果问他,马胜比丘很谦虚,他说我什么都不知道,也没有什么神通道、禅定的功德都没有。那么他说:“你跟佛学了那么久,总有点心得嘛。”马胜比丘说:我什么都没有,只有佛一句偈我记得到,就是缘起的偈:诸法因缘生,如来说是因,诸法因缘灭,是大沙门说。他就把这个偈子,给舍利弗说,舍利弗听了,当下开悟,马上就跟他去见佛,皈依了。那么这个就是威仪幢相,它的作用很大。“动履和”,一方面自利的表现,自己心入定道,那行动自然安详,同时也可以使“未信者信,信已增长”,自利利他的功德都有,不要轻视这个小事情。

  “安静不掉不随境(意是在定先有卓见),威仪闲雅(不粗暴野俗)无急躁(缺慧之驰跑)”,这两句话,在《瑜伽师地论》里边是合起的,海公上师把它分为两个呢,也可以对照。“安静”,我们说持戒的最后目的是入定,所以你戒持得好的话,一切不乱动,不乱看,不乱做,自然心是宁静的;“不掉”,他的这个诸根不会乱动,诸根不乱动就是眼不乱看,耳不乱听,手脚不乱跳。我们说走路的样子就看出人的道行有没有,你如果走路跳跳蹦蹦的,像小孩子当然是没有训练了,一些受了大戒的,你走路还跳跳蹦蹦的,歪歪扭扭的,那个样子就没有道气,一看就看出来了。我们中国人说的“行似风,坐似钟,睡似弓”,这些就是威仪的榜样,是可以学习的。诸根不要掉动,不要乱动。“不随境”,不随境就是下面的“无急躁”。你没有智慧,什么环境来了,那就显出急躁的样子来了。要什么环境来都没有急躁的表现,那就是要智慧。有智慧,什么事情来了,有信心又沉着,怎么样子处理,安详,柔和,没有什么急躁的样子。那么这个“威仪闲雅”呢,就是根不掉动了。他的威仪(行住坐卧)都是根据前面的轨则办事情,不粗糙,不粗暴,不粗野,端严。这个就是诸根不掉的威仪。

  “如理治心跏趺定(动则敬事止则治心二而不二)”,什么事情都如理治心,正知正念,照自己的心。“跏趺定”,定中如此,做事情时也如此,就是定静不二,这个慢慢做到定静不二,都能够心不乱动,这是在道上。

  这是“行为合法”,讲了很多。那么我们自己呢,这些东西,应当是镜子照自己,不要照人家,“哎,你看这个人,诸根掉动,那个人怎么怎么……”,你这样对修行有什么好处?你站得高高的,人家都不对。日常法师说的,把镜子照人家,人家都是妖怪,你是什么?镜子要照自己,自己哪里有缺点就改正,不要去看人家的。

  

  丙十一 净命护他「世无嫌厌」

  十一净命(如法生活)善护防(他人讥笑便毁三宝)

  远离矫诈五邪命(诈现奇特相,称己胜功能,吉凶吟咏等,高声现威相,称嫌利养类。)

  能少防护不满足(略能持戒不以持戒之相憍示满量之态)

  语言作意清净藏(言思稍能如律亦当秘隐其德)

  自行严恪(真正合律)不轻恕(有过不要自己宽恕巧饰)

  善引徒众净戒入(戒定慧以戒居先能入戒道定慧自转)

  大小违犯无覆藏(练习勇心)

  轨则净命善安住(必令弟子在正道中住)

  第十一条,“十一净命善护防”。“净命”就是不要邪命,“如法生活”,如法地生活。比丘如法地生活,就是依戒地能够活命,以正道地活命;“善护防”,那么就是要避免人家毁谤,你自己假使邪命——不净命的话,人家要讥笑你。“他人讥笑便毁三宝”,你不对,你是三宝的代表,人家就要毁谤三宝了。所以说要防护檀越的心,不要使他毁谤三宝,那你自己要做到净命,要做好。

  五 邪 命

  “远离矫诈五邪命”,这个对立面就是五个邪命,要远离。“矫诈”就是故意做那个样子,现出那个不同的样子来达到自己养命的目的。这是有五种——五邪命,“诈现奇特相,称己胜功能,吉凶吟咏等,高声现威相,称嫌利养类”。

  这五条邪命大家可以参考27页最后两行:19

  

  五种邪命(比丘营不如法事而为生活,谓之邪命,有五种)

  (一)诈现异相:于世俗之人,诈现奇特之相,以求利养者。

  (二)自说功德:自说己功德,以求利养者。

  (三)占相吉凶:学占卜而说人之吉凶,以求利养者。

  (四)高声现威:大言壮势而现威势,以求利养者。

  (五)说所得利以动人:于彼得利,则而于此称说之;于此得利,则而于彼称说之,以求利养者。

  “五种邪命”。“比丘营不如法事而为生活”,比丘生活,乞食,如法…

《律海十门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菩萨戒略颂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