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律海十门讲记▪P20

  ..续本文上一页地拿了钵去,如法地在街上,眼睛看着地,不超过五尺,拿钵安详地走,走过一家一家,走七家,满了之后就回去了。最多七家,七家还不满的话,该还回去了。所以比丘要堪忍饥渴的苦了,你托钵的话,如果你碰到一个地方,他是外道,不信佛的,一家过去不给,二家又不给,三家还是不给,一直到第七家还是不给——走了,回去了,饿一天,就算了。不要像我们现在,哪一天没有吃好,吵吵闹闹的,这个自己想一想,跟以前的比丘怎么比呢?人家七家托钵,讨不到的,这一天就算了,不吃了。昭觉寺一位师父,打饿七打了十八天,并没有死掉,那么你一天、一顿没有吃好,那么暴躁干什么?死不了的,不要着急。以不如法的事来生活的,达到活命的,这是邪命。一般总的来说,在《俱舍》里边,更厉害,从贪心出发的养命,从贪心出发的事情都是邪命,哪怕你去看看人家下棋,也是邪命。这里边是狭隘一点,为了生活,于五种不如法的方法达到自己的活命的目的的,“谓之邪命”,这个叫五种邪命。

  第一种,“诈现异相:于世俗之人,诈现奇特之相,以求利养者。”故意装一个不同于人,表示你特殊。人家穿这个衣服,我偏偏穿那个衣服;人家穿这个东西,我偏偏这样子做起来——总不同于众人,突出自己嘛。自己突出了,人家说这个人了不得,后边就是恭敬利养了,那你目的也在此——你所以作一个不同于人家的样子,目的就是追求人家的利养。这个是第一种,诈现奇特相。比丘要合众,大家穿什么衣服,我也穿什么衣服,你也不要做个怪相。汉人,大家穿一样的衣服,你来个亮膀子,穿个冬嘎,表示我不一样,我是特殊的,我是喇嘛,喇嘛就是上师了,啊,大家恭敬礼拜。这个不必。在一个僧团里边……

  (5A)尤其在居士面前,尽说自己了不得,目的在哪里?就是要他恭敬你,恭敬的后边就是礼拜、供养了。你自己有功德,藏了就可以。功德要隐藏!功德不隐藏的话——海公上师的一本书上说,好象乌龟一样的,要把六个肢都藏起来,不藏起来的话,野干看见咬了,把你一咬就咬死了。功德就是要像乌龟的藏六,一个头四个脚一个尾巴,都藏在这个壳里边,那你野干再来,这个乌龟的壳它吞不下去。你头伸出来它咬你的头,你尾巴伸出来咬你尾巴,你全部藏起来了,它就咬不了了;你功德藏起来了,人家也没办法了。你宣扬的话,就会受损害的。“自说己功德,以求利养者。”自己说功德求利养,那更糟糕,这是邪命之一,第二种邪命,“自说功德”。

  第三种,“占相吉凶:学占卜而说人之吉凶,以求利养者。”我们在火车上就有很多人叫我们算命,他以为出家人都会算命的,其实出家人算命是邪命。你给人家算命、说吉凶、算卦这些,人家当然是你给他算了他跟你好了,恭敬你、赞叹你了,最后是供养你了。你这样子求利养的,也是邪命。

  第四种,“高声现威:大言壮势而现威势,以求利养者。”自以为自己很了不得,大声说话,表示自己无所畏惧的样子,“我是怎么怎么的……”这样子自说了不得,总是抬高自己了。这样子地说话,“大言壮势”,自己说自己好象是胆大或者魄力大等等,显一个威武的样子,人家看“这个人了不得!”了不得后头就是利养、恭敬。这就是邪命的第四条。

  第五种,“说所得利以动人:于彼得利,则而于此称说之;于此得利,则而于彼称说之,以求利养者。”说所得的利养来激动人家,假使你在张居士那边供养你五十块钱,你跑到李居士面前:“哎,你看,张居士那儿,他供养我五十块钱,他那么穷,地位又差,他供养我五十块,你起码该供养一百、两百……。”这样子来求利养的,就是第五条——“说所得利以动人”。

  这五种都是邪命,比丘不能做。不能做呢,看起来好象很容易,实际上我们自己体验体验自己的行,有没有这些成份在里面,我看多多少少都会暴露一点出来,你在居士或者在家人面前,你说话的时候,自己观察一下有没有这些成份在里面,我看多少会有一点。这是凡夫习气,世间的习气不容易改掉的,你看出来了就把它除掉,这是对的;你不看,它里面越来越厉害,甚至于自己自觉地要把它搞起来,那么就是邪命的,完全是不对了。自己要尽量观察自己有没有这些东西在里边作怪,看到了之后,马上把它抓住,不准它发展,这是修行的一个方面。

  “远离矫诈五邪命”,矫诈是骗人的,就是做一个怪相,这个欺骗性的邪命不要做。

  “能少防护不满足(略能持戒不以持戒之相憍示满量之态)”,那么有的人能够持戒了,就以为自己了不得了:“你看我持戒,我是亮膀子,我在五台山还赤脚,我怎么怎么的。”自己高兴了,自己抬高自己——憍,憍来了;跟人家一比较,我比你好——慢又来了。这样子修行就进不去了。自己能够少少地防护,少少地持戒了之后,不要满足,不要起憍傲的想。

  “慢对他心举,憍由染自法”,跟他比较的话,我比他好,慢心起来了;自己感到自己了不得,憍心起来了。这个憍、一慢的话,就是我执扩大了。我们前面讲过的,修行的目的就是人空、法空,人空就是去我执,这个补特伽罗的“我”把它去掉。你现在把我执——补特伽罗的“我”养胖了,那就不是在去掉它——把它增长了。这个就是憍慢的害处,不要有这些。自己能够少少地持一点戒,你跟过去的阿罗汉比,不晓得差多少,跟其他真正严持戒律的人比也不晓得要差多少。自己做到一点点就满足了,憍傲于人,到处宣说自己的功德,那就是要不得。要不自满、不满足,对上面比比,对过去的大德们,对阿罗汉,对佛比,那就差得太远了,还要努力精进,不能以此自满。

  “语言作意清净藏(言思稍能如律亦当秘隐其德)”,“言” ,语言,“作意”就是思想,要一切如法;有功德,要秘密,清净的。“语言作意清净”就是如法如戒;“藏”就是把自己的功德隐藏起来,不要显露于人。一道好的菜或者什么好的东西,或者好的香品,假使说我们供的檀香,你如果暴露在空气之中,没有几天这个香就走完了;如果在密封的里面用盒子藏起来,过了几年打开来还是香得很。那功德也是这样子,保藏起来功德越来越多,你把它暴露之后等于香味走掉了,没有了,功德也就没有了。

  “自行严恪(真正合律)不轻恕(有过不要自己宽恕巧饰)”,自己要高标准要求自己,要严格地要求自己,要真正地符合戒律。“不轻恕”,假使有一点过失,不要自己原谅自己。犯了过失要好好地发露忏悔,自己要对自己严格一点。我们一般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对人家严格得很,人家一点错误抓住不放,把它尽是记在心里边。自己有很大的过失就马马虎虎,“哎!这个事凡夫都会有”,自己原谅自己了,这个要不得。

  “善引徒众净戒入(戒定慧以戒居先能入戒道定慧自转)”,这是说那些领众的。他自己修行到达一定的程度以后就可以领众了。那么你要带领大众的时候呢,“徒众” ——自己的弟子,那些,你要使他们能够进入“净戒”里边去,安住律仪中,最后是安住涅槃中。你有徒弟、弟子的话,就要使他们能够持净戒,这是第一条,先把他们安住戒里边;有了戒以后,“定慧自转”,定道自然会有。这个我们一开始就讲了,能够如法持戒的话,静虑就在其中;能够如法修定的话,般若就在其中;能够完全依着般若的话,涅槃也就在其中。这个是因果关系,必然如此的规律,不会例外的。那么反过来,不持戒的话,不修定的话,不修般若的话,涅槃也不会得到的。也是因果的定律,不会例外的。

  “大小违犯无覆藏(练习勇心)”,这是前面一样的,要有发露的勇敢的心,大的、小的违犯了都不要覆藏。有的人小的不覆藏——“我昨天打了个蚊子,发露忏悔”,痛哭流涕。真正犯了大事情了,不说,没有事一样,这个就不对了。大的小的都不要覆藏,做了什么大坏事要马上发露忏悔。

  以前有个比丘,他入了第四禅,应该是很高的境界了,但是出定之后,因为他是凡夫,第四禅是世间定,没有无漏定呢,他没有修无漏定,他以为第四禅以为证了阿罗汉了。你要修行,必定会有魔了。结果他出了定之后,魔就引诱他,就现一个女人,很漂亮的女人在他眼前,他一看之后心里一动心,马上就追求了。这个女人就逃,拼命跑,他就拼命追——魔嘛,它会变化了——追到后来,这个女人看见一匹死马在地上躺着,她就钻进去了。这个比丘也是因为欲心起了,象疯狂了一样,就对那个死母马作淫欲事情,后来犯了波罗夷罪,赶快、马上忏悔,没有覆藏,结果佛允许他,不灭摈——波罗夷忏。这个是比丘戒里边的事情,不详细说了。那么这个大的也不要覆藏,这样还可以有一线的生路,如果你一覆藏的话,灭摈了,僧团里不能住了。所以说你大的小的都要有勇气——不能覆藏。

  我们在传戒之前,也有很多其他佛学院的学生来跟我说,以前受了戒是糊里糊涂受,犯了一些什么什么,希望这一次能够来持一个清净的戒。但是呢,这些戒犯了之后,给他们讲了一些如何忏罪的方式,他们都受不了,所以几乎都没有来。你犯了罪之后,要如法忏悔的话,不是说磕了个头,抱歉抱歉、忏悔忏悔就走了,这样就忏悔掉了,不是这么容易的。小罪忏悔,当然是在发露之后,在面前顶了礼之后,上边受你忏悔的时候,你自责其心,以后再也不要犯了,这样子就忏悔干净了;大的却不行,要行波利婆沙、摩那埵,这些搞起来,那些不是很容易的了。但是你不经过这样的话,你罪也忏不了,那必定要这样子才洗得干净。所以说不要覆藏,该要发露的就马上发露,免得罪滋长下去。

  “轨则净命善安住(必令弟子在正道中住)”,“轨则”,我们前面说过的,一切行住坐卧的,一切如法做的事情,一切行的善法,都要符合规律,既不能违背世间法,又不能违背毗尼的原则。这样子在…

《律海十门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菩萨戒略颂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