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律海十门讲记▪P21

  ..续本文上一页世间上既不讥嫌你,在佛法里边也能长进、增长。“净命”,就是正命,不作邪命,能够安住在里边。我们说装两天容易,安心立命地、稳稳当当地住在里边不动摇,这个不容易的,这没有几十年的功夫下来的话,要动摇的。他看到其他的会跑掉,这个地方他受不住了。装模作样的呢,短时间可以,做戏的人他演两个小时的戏,在这两个小时他装得规规矩矩的可以,下了台之后他的本性要发起来了,那就是原来的习气都要发出来了。那这就不是安住了。要“善”于“安住”在这个“轨则净命”里面,一辈子做下去乃至生生世世这样子搞下去,那是不容易的,“发心非难难常继”,《文殊五字真言》就说这个话,偶尔做一下并不难。毛主席有句话: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一辈子做好事,那就不容易了。这个世出世法都一样的道理。“轨则净命善安住”,这个“高洁大行”就到这里。那么下面是别解脱戒的“略相门”。

  这个次第主要是根据《律海心要》,但是前面我们讲的这些,这十一条根据《瑜伽师地论》来的,都是有依据的,不是海公上师自己乱编的。这十一条在《瑜伽师地论》的《菩萨戒品》里全部都有,这些文都有的。

  

  《瑜伽师地论》卷四○:“云何菩萨住律仪戒、住摄善法戒、住饶益有情戒,善护律仪戒、善修摄善法戒、善行一切种饶益有情戒。谓诸菩萨,住别解脱律仪戒时,舍转轮王而出家已,不顾王位,如弃草秽。如有贫庶为活命故,弃下劣欲而出家已,不顾劣欲,不如菩萨清净意乐舍轮王位而出家已,不顾一切人中最胜转轮王位。

  又诸菩萨住律仪戒,于未来世天魔王宫所有妙欲,不生喜乐,亦不愿求彼诸妙欲,修行梵行。于彼妙欲,尚如实观,犹如趣入广大种种恐畏稠林,况余诸欲。

  又诸菩萨既出家已,于现在世,尊贵有情种种上妙利养恭敬,正慧审观,尚如变吐,曾不味着,何况于余卑贱有情所有下劣利养恭敬。

  又诸菩萨常乐远离,若独静处,若在众中,于一切时,心专远离,寂静而住。不唯于是尸罗律仪而生喜足,依戒住戒,勤修无量菩萨等持,为欲引发证得自在。

  又诸菩萨虽处杂众,而不乐为乃至少分不正言论;居远离处,不起少分诸恶寻思。或时失念,暂尔现行,寻便发起猛利悔愧,深见其过,数数悔愧。深见过故,虽复暂起不正言论诸恶寻思,而能速疾安住正念,于彼获得无复作心。由此因缘,则能拘检;习拘检故,渐能如昔。于彼现行,深生喜乐。于今安住,彼不现行。喜乐亦尔。又能违逆令不现起。

  又诸菩萨于诸菩萨一切学处,及闻已入大地菩萨广大无量不可思议长时最极难行学处,心无惊惧,亦不怯劣。唯作是念:彼既是人,渐次修学,于诸菩萨一切学处广大无量不可思议净身语等诸律仪戒,成就圆满;我亦是人,渐次修学,决定无疑,当得如彼净身语等诸律仪戒成就圆满。

  又诸菩萨住律仪戒,常察己过,不伺他非,普于一切凶暴犯戒诸有情所,无损害心,无瞋恚心。菩萨于彼,由怀上品法大悲故,现前发起深怜愍心、欲饶益心。

  又诸菩萨住律仪戒,虽复遭他手足块石刀杖等触之所加害,于彼尚无少恚恨心,况当于彼欲出恶言、欲行加害,况复发言,毁辱诃责,以少苦触作不饶益。

  又诸菩萨住律仪戒,具足成就五支所摄不放逸行。一前际俱行不放逸行,二后际俱行不放逸行,三中际俱行不放逸行,四先时所作不放逸行,五俱时随行不放逸行。谓诸菩萨于菩萨学正修学时,若于过去已所违犯,如法悔除,是名菩萨前际俱行不放逸行;若于未来当所违犯,如法悔除,是名菩萨后际俱行不放逸行;若于现在正所违犯,如法悔除,是名菩萨中际俱行不放逸行;若诸菩萨先于后时,当所违犯,发起猛利自誓欲乐,谓我定当如如所应行,如如所应住,如是如是行,如是如是住,令无所犯,是名菩萨先时所作不放逸行;若诸菩萨,即以如是先时所作不放逸行为所依止,如如行所应行,如如所应住,如是如是行,如是如是住,不起毁犯,是名菩萨俱时随行不放逸行。

  又诸菩萨住律仪戒,覆藏自善,发露己恶,少欲喜足,堪忍众苦,性无忧戚,不掉不躁,威仪寂静,离矫诈等一切能起邪命之法。

  菩萨成就如是十支,名住律仪戒善护律仪戒。谓不顾恋过去诸欲,又不希求未来诸欲,又不耽着现在诸欲,又乐远离不生喜足,又能扫涤不正言论诸恶寻思,又能于己不自轻蔑,又性柔和,又能堪忍,又不放逸,又能具足轨则净命。”

  

  

  

  甲三 别解脱戒略相门第三

  (七众戒名相数目之总颂)

  

  谁称佛弟子  总摄为七众  皈依佛法僧  正见不邪倒

  下座从师授  不犯皈戒条  居家众二种  近事男与女

  终身受五戒  日夜八关仪  五戒许缺支  八关随力持

  开中唯除酒  余则随律制  亦称咨审戒  事前问律师

  详审自堪能  受时有卷伸  出家众有五  具足比丘僧

  清净出世心  如律而授受  戒相二百五  无犯犯者净

  比丘尼戒相  三百四十八  清净出世等  具如比丘论

  为现身脱苦  别解脱难闻  荷如来家务  令佛子相继

  使正法不缺  应出家受具  沙弥沙弥尼  终身具十戒

  着染衣舍俗  为具足之基  有女须正学  六法二年持

  下边就是“别解脱戒略相门”,既然《律海十门》讲的是别解脱戒,那么别解脱戒到底有几种呢?简单的一个相,这一门第三。

  “谁称佛弟子,总摄为七众,皈依佛法僧,正见不邪倒。”

  第一个就是提问,所谓佛弟子,到底哪一些人能够称作佛弟子呢?总的说起来有七种——七众弟子,有七种人可以算是佛弟子。也有说八种的,八种就是八关斋戒也算一种。七众是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近事男、近事女,再加一个近住是八个,因为近住不是尽形寿的,所以一般是七众。这七个戒都是尽形寿受的。

  总的来说,这个七众弟子,最根本的就是皈依三宝,“皈依佛法僧”。一切戒,它的产生从哪里产生?从三皈依产生的,三皈依是一切戒的根本。所以说我们受戒,每一次受一个戒都要再受一次三皈依。三皈依有五种:一种是翻邪的皈依,从来没有信过佛的,本来是在世间上对外流转的,走的邪道,不是佛的正道,那么把你翻邪,邪的翻过来归到正了,这个皈依是第一次的皈依;第二次受五戒有五戒的皈依,受五戒之前还要受皈依,这个皈依比前面翻邪皈依深一层了,五戒的皈依了;受八关斋戒有八关斋戒的皈依;受沙弥沙弥尼戒——十戒的皈依;那么你受比丘比丘尼的具足戒有具足戒的皈依。所以说每一次授戒都有一次皈依,这个皈依有层次,它是一层一层不同。从翻邪皈依、五戒皈依、八戒皈依、沙弥的皈依,乃至具足戒的皈依,都是皈依,戒的体也是从皈依上产生的,所以说总的条件都是要皈依佛法僧。

  “正见不邪倒”,要依佛的见,不邪不倒。“正见”,我们就说是般若的见,中观就是正见了。但是中观见,理上是很不容易得到了,那么主要从事上说呢,如戒的见、合戒的见就是正见。“不邪倒”,不合戒的就是邪的,颠倒的,就是说不净为净、无常为常这个四颠倒了,这些不要邪也不要颠倒。这是总的佛弟子都要必须具备的条件。管你是哪一种,都要“皈依佛法僧,正见不邪倒”,以佛法僧的见为见,自己的那些不正之见,外道的、凡夫的见都要去掉。“邪”是外道,“倒”也是同世间的,有漏了。所以要以佛的见为见——“正见”,不能有“邪”不能有“倒”。

  那么做佛弟子有什么仪式呢?“下座从师受,不犯皈戒条。”“下座”,你受戒的人要在下边,戒师在上座,这是一定如此。你不能跟他平起——一样高,那你不得戒。你要在下边,恭敬嘛,你要受戒,从戒师那里受戒,你要有恭敬心嘛,你高高地在上边,你是没有恭敬心。

  我记得有一个贼,做了坏事,他逃到森林里,远远地看见国王来了,还带了一个他的一个国师一起来了,他吓得不得了,就爬到树上去了,躲在树上高高地躲着。后来国王到了树下就坐下来休息,躺在那里,他的国师就给他说法,站在地上给他说法。树上那个人一看:“哈!你这国王也做坏事,说法,怎么可以躺在那里听法呢?”我们菩萨戒里有的,说法的人要上座,听法的人在下座,才能说法,不能站为白衣说法。现在不但站着说法,而且听法的人睡在那里,这个国王完全错了。他也不害怕了,他做了坏事,国王也做坏事,他就干脆下了树,说:“你这个国王啊,你怎么听法这样子的呀?”问了个讯,跑掉了,你国王也没什么了不得。所以你自己不恭敬、不如法的话,人家就看你不起了。

  “下座从师受,不犯皈戒条”,你要是受了皈依、受了戒之后,不能犯皈依、不能犯戒。今天有人受皈依,我因为时间来不及就没有讲,现在就趁这个时候补充几句。“不犯皈戒条”,就是先受皈依,皈依的条件不能违背,就是说你皈依三宝了。那什么叫皈依三宝呢?我们说我们要皈依,总是自己有苦了,自己要求真理,要达到安乐了,自己要达到最高安乐的、离开一切苦的方法,求哪一个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求天,天的能力有限;求世间上的国王,国王的能力更有限;求医生,医生给你治病,有的时候医生还要害病,这个是不可避免的。我记得我到上海去,看见一个医院里边有个病人找某医生,他们说:“某医生啊,不在,今天他病了。”好了,医生还要害病的;病人找他想解决自己的病,结果医生本身就病起来了,你说怎么办?所以说这个世间上都不究竟。求天、求鬼神等等,他有一定的权力、一定的神通,可以给你作一些利益,但是他自己也是在轮回之中,也受业报的支配,也不能自在。那只有靠佛,只有佛是最大的智慧、最大的自在,他出了三界,已经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么这样子的人才是可以供我们依靠的、皈依的人,所以要皈依佛。

  我们皈依佛不是搞迷信,“我给你佛供养一…

《律海十门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菩萨戒略颂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