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律海十門講記▪P21

  ..續本文上一頁世間上既不譏嫌你,在佛法裏邊也能長進、增長。“淨命”,就是正命,不作邪命,能夠安住在裏邊。我們說裝兩天容易,安心立命地、穩穩當當地住在裏邊不動搖,這個不容易的,這沒有幾十年的功夫下來的話,要動搖的。他看到其他的會跑掉,這個地方他受不住了。裝模作樣的呢,短時間可以,做戲的人他演兩個小時的戲,在這兩個小時他裝得規規矩矩的可以,下了臺之後他的本性要發起來了,那就是原來的習氣都要發出來了。那這就不是安住了。要“善”于“安住”在這個“軌則淨命”裏面,一輩子做下去乃至生生世世這樣子搞下去,那是不容易的,“發心非難難常繼”,《文殊五字真言》就說這個話,偶爾做一下並不難。毛主席有句話: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不難,一輩子做好事,那就不容易了。這個世出世法都一樣的道理。“軌則淨命善安住”,這個“高潔大行”就到這裏。那麼下面是別解脫戒的“略相門”。

  這個次第主要是根據《律海心要》,但是前面我們講的這些,這十一條根據《瑜伽師地論》來的,都是有依據的,不是海公上師自己亂編的。這十一條在《瑜伽師地論》的《菩薩戒品》裏全部都有,這些文都有的。

  

  《瑜伽師地論》卷四○:“雲何菩薩住律儀戒、住攝善法戒、住饒益有情戒,善護律儀戒、善修攝善法戒、善行一切種饒益有情戒。謂諸菩薩,住別解脫律儀戒時,舍轉輪王而出家已,不顧王位,如棄草穢。如有貧庶爲活命故,棄下劣欲而出家已,不顧劣欲,不如菩薩清淨意樂舍輪王位而出家已,不顧一切人中最勝轉輪王位。

  又諸菩薩住律儀戒,于未來世天魔王宮所有妙欲,不生喜樂,亦不願求彼諸妙欲,修行梵行。于彼妙欲,尚如實觀,猶如趣入廣大種種恐畏稠林,況余諸欲。

  又諸菩薩既出家已,于現在世,尊貴有情種種上妙利養恭敬,正慧審觀,尚如變吐,曾不味著,何況于余卑賤有情所有下劣利養恭敬。

  又諸菩薩常樂遠離,若獨靜處,若在衆中,于一切時,心專遠離,寂靜而住。不唯于是屍羅律儀而生喜足,依戒住戒,勤修無量菩薩等持,爲欲引發證得自在。

  又諸菩薩雖處雜衆,而不樂爲乃至少分不正言論;居遠離處,不起少分諸惡尋思。或時失念,暫爾現行,尋便發起猛利悔愧,深見其過,數數悔愧。深見過故,雖複暫起不正言論諸惡尋思,而能速疾安住正念,于彼獲得無複作心。由此因緣,則能拘檢;習拘檢故,漸能如昔。于彼現行,深生喜樂。于今安住,彼不現行。喜樂亦爾。又能違逆令不現起。

  又諸菩薩于諸菩薩一切學處,及聞已入大地菩薩廣大無量不可思議長時最極難行學處,心無驚懼,亦不怯劣。唯作是念:彼既是人,漸次修學,于諸菩薩一切學處廣大無量不可思議淨身語等諸律儀戒,成就圓滿;我亦是人,漸次修學,決定無疑,當得如彼淨身語等諸律儀戒成就圓滿。

  又諸菩薩住律儀戒,常察己過,不伺他非,普于一切凶暴犯戒諸有情所,無損害心,無瞋恚心。菩薩于彼,由懷上品法大悲故,現前發起深憐愍心、欲饒益心。

  又諸菩薩住律儀戒,雖複遭他手足塊石刀杖等觸之所加害,于彼尚無少恚恨心,況當于彼欲出惡言、欲行加害,況複發言,毀辱诃責,以少苦觸作不饒益。

  又諸菩薩住律儀戒,具足成就五支所攝不放逸行。一前際俱行不放逸行,二後際俱行不放逸行,叁中際俱行不放逸行,四先時所作不放逸行,五俱時隨行不放逸行。謂諸菩薩于菩薩學正修學時,若于過去已所違犯,如法悔除,是名菩薩前際俱行不放逸行;若于未來當所違犯,如法悔除,是名菩薩後際俱行不放逸行;若于現在正所違犯,如法悔除,是名菩薩中際俱行不放逸行;若諸菩薩先于後時,當所違犯,發起猛利自誓欲樂,謂我定當如如所應行,如如所應住,如是如是行,如是如是住,令無所犯,是名菩薩先時所作不放逸行;若諸菩薩,即以如是先時所作不放逸行爲所依止,如如行所應行,如如所應住,如是如是行,如是如是住,不起毀犯,是名菩薩俱時隨行不放逸行。

  又諸菩薩住律儀戒,覆藏自善,發露己惡,少欲喜足,堪忍衆苦,性無憂戚,不掉不躁,威儀寂靜,離矯詐等一切能起邪命之法。

  菩薩成就如是十支,名住律儀戒善護律儀戒。謂不顧戀過去諸欲,又不希求未來諸欲,又不耽著現在諸欲,又樂遠離不生喜足,又能掃滌不正言論諸惡尋思,又能于己不自輕蔑,又性柔和,又能堪忍,又不放逸,又能具足軌則淨命。”

  

  

  

  甲叁 別解脫戒略相門第叁

  (七衆戒名相數目之總頌)

  

  誰稱佛弟子  總攝爲七衆  皈依佛法僧  正見不邪倒

  下座從師授  不犯皈戒條  居家衆二種  近事男與女

  終身受五戒  日夜八關儀  五戒許缺支  八關隨力持

  開中唯除酒  余則隨律製  亦稱咨審戒  事前問律師

  詳審自堪能  受時有卷伸  出家衆有五  具足比丘僧

  清淨出世心  如律而授受  戒相二百五  無犯犯者淨

  比丘尼戒相  叁百四十八  清淨出世等  具如比丘論

  爲現身脫苦  別解脫難聞  荷如來家務  令佛子相繼

  使正法不缺  應出家受具  沙彌沙彌尼  終身具十戒

  著染衣舍俗  爲具足之基  有女須正學  六法二年持

  下邊就是“別解脫戒略相門”,既然《律海十門》講的是別解脫戒,那麼別解脫戒到底有幾種呢?簡單的一個相,這一門第叁。

  “誰稱佛弟子,總攝爲七衆,皈依佛法僧,正見不邪倒。”

  第一個就是提問,所謂佛弟子,到底哪一些人能夠稱作佛弟子呢?總的說起來有七種——七衆弟子,有七種人可以算是佛弟子。也有說八種的,八種就是八關齋戒也算一種。七衆是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近事男、近事女,再加一個近住是八個,因爲近住不是盡形壽的,所以一般是七衆。這七個戒都是盡形壽受的。

  總的來說,這個七衆弟子,最根本的就是皈依叁寶,“皈依佛法僧”。一切戒,它的産生從哪裏産生?從叁皈依産生的,叁皈依是一切戒的根本。所以說我們受戒,每一次受一個戒都要再受一次叁皈依。叁皈依有五種:一種是翻邪的皈依,從來沒有信過佛的,本來是在世間上對外流轉的,走的邪道,不是佛的正道,那麼把你翻邪,邪的翻過來歸到正了,這個皈依是第一次的皈依;第二次受五戒有五戒的皈依,受五戒之前還要受皈依,這個皈依比前面翻邪皈依深一層了,五戒的皈依了;受八關齋戒有八關齋戒的皈依;受沙彌沙彌尼戒——十戒的皈依;那麼你受比丘比丘尼的具足戒有具足戒的皈依。所以說每一次授戒都有一次皈依,這個皈依有層次,它是一層一層不同。從翻邪皈依、五戒皈依、八戒皈依、沙彌的皈依,乃至具足戒的皈依,都是皈依,戒的體也是從皈依上産生的,所以說總的條件都是要皈依佛法僧。

  “正見不邪倒”,要依佛的見,不邪不倒。“正見”,我們就說是般若的見,中觀就是正見了。但是中觀見,理上是很不容易得到了,那麼主要從事上說呢,如戒的見、合戒的見就是正見。“不邪倒”,不合戒的就是邪的,顛倒的,就是說不淨爲淨、無常爲常這個四顛倒了,這些不要邪也不要顛倒。這是總的佛弟子都要必須具備的條件。管你是哪一種,都要“皈依佛法僧,正見不邪倒”,以佛法僧的見爲見,自己的那些不正之見,外道的、凡夫的見都要去掉。“邪”是外道,“倒”也是同世間的,有漏了。所以要以佛的見爲見——“正見”,不能有“邪”不能有“倒”。

  那麼做佛弟子有什麼儀式呢?“下座從師受,不犯皈戒條。”“下座”,你受戒的人要在下邊,戒師在上座,這是一定如此。你不能跟他平起——一樣高,那你不得戒。你要在下邊,恭敬嘛,你要受戒,從戒師那裏受戒,你要有恭敬心嘛,你高高地在上邊,你是沒有恭敬心。

  我記得有一個賊,做了壞事,他逃到森林裏,遠遠地看見國王來了,還帶了一個他的一個國師一起來了,他嚇得不得了,就爬到樹上去了,躲在樹上高高地躲著。後來國王到了樹下就坐下來休息,躺在那裏,他的國師就給他說法,站在地上給他說法。樹上那個人一看:“哈!你這國王也做壞事,說法,怎麼可以躺在那裏聽法呢?”我們菩薩戒裏有的,說法的人要上座,聽法的人在下座,才能說法,不能站爲白衣說法。現在不但站著說法,而且聽法的人睡在那裏,這個國王完全錯了。他也不害怕了,他做了壞事,國王也做壞事,他就幹脆下了樹,說:“你這個國王啊,你怎麼聽法這樣子的呀?”問了個訊,跑掉了,你國王也沒什麼了不得。所以你自己不恭敬、不如法的話,人家就看你不起了。

  “下座從師受,不犯皈戒條”,你要是受了皈依、受了戒之後,不能犯皈依、不能犯戒。今天有人受皈依,我因爲時間來不及就沒有講,現在就趁這個時候補充幾句。“不犯皈戒條”,就是先受皈依,皈依的條件不能違背,就是說你皈依叁寶了。那什麼叫皈依叁寶呢?我們說我們要皈依,總是自己有苦了,自己要求真理,要達到安樂了,自己要達到最高安樂的、離開一切苦的方法,求哪一個來解決這個問題呢?求天,天的能力有限;求世間上的國王,國王的能力更有限;求醫生,醫生給你治病,有的時候醫生還要害病,這個是不可避免的。我記得我到上海去,看見一個醫院裏邊有個病人找某醫生,他們說:“某醫生啊,不在,今天他病了。”好了,醫生還要害病的;病人找他想解決自己的病,結果醫生本身就病起來了,你說怎麼辦?所以說這個世間上都不究竟。求天、求鬼神等等,他有一定的權力、一定的神通,可以給你作一些利益,但是他自己也是在輪回之中,也受業報的支配,也不能自在。那只有靠佛,只有佛是最大的智慧、最大的自在,他出了叁界,已經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那麼這樣子的人才是可以供我們依靠的、皈依的人,所以要皈依佛。

  我們皈依佛不是搞迷信,“我給你佛供養一…

《律海十門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菩薩戒略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