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律海十門講記▪P60

  ..續本文上一頁考慮考慮,能不能持;那一條我考慮考慮,對不對頭”,那你不要受了。你如果受了之後,沒有還價的,這二百五十條都要受。只有一個條件,就是說,反正你在現在的五濁惡世有些一下做不起,那麼發願將來一定要做到,現在起慚愧心——暫時做不到。沒有說考慮考慮,這條可以不要的,那一條可以不實行的,沒有這樣子做的。

  “反是宜即止”,馬上要停下來。

  那麼正在做的要停下來,沒有做的就不做,已經做的怎麼辦?這裏就是沒有說。在《瑜伽師地論》裏就說,已經做了的話馬上找一個善知識面前,發露忏悔、悔過,發露自己做的壞事,那麼以後永遠不犯,求忏悔。55

  這是說對善的惡的身語業應該這樣子的觀察。下面一段是意業。

  丙二 觀意業

  過去行爲緣  或未來現在  而生起念慮  應以正意觀

  若是損自他  妨失戒定慧  諸惡性所攝  招感苦異熟

  不生起衆善  亦礙余善業  應嚴行責止  如利刃斷絲

  勿少與方便  稍縱則難製  反此應勵行  勿緩待亡遺

  “過去行爲緣,或未來現在,而生起念慮”,我們這個思想都是從行動上産生的,思想不會過期的,一發不過期,他産生這個思想是過去的行爲或者未來的行動産生的一些思想。這些思想,不管是過去的因産生的,未來因産生的,或者現在的因産生的,都要去看這個念頭對不對頭:“應以正意觀”,以正知正見來觀察。

  “若是損自他,妨失戒定慧,諸惡性所攝,招感苦異熟,不生起衆善,亦礙余善業,應嚴行責止,如利刃斷絲”,這個就幹脆了,“勿少與方便,稍縱則難製。”

  自己觀察這個念頭,以正意觀,正知正念地觀察。假使這個念頭起來了,損自他的,對自他有害的,對自己有害或者對人家有害,或者兩方面都有害;或者對戒定慧是有妨礙的,會失去的;或者是“惡性所攝”,能夠招感苦的異熟報的;或者是不能生起衆善的,雖然不感苦報,但是不能生善法;或者是妨礙其他的善業的,這樣子的念頭,“應嚴行責止”,自己嚴厲地呵斥,不准它起來,這個念頭不能起來,“如利刃斷絲”,就像利刀斷絲一樣幹脆,一下就斷掉,不能猶豫。“勿少與方便”,不要來一個慈悲,姑息一下,慢慢地斷。“喔,這個習氣是難斷的,人都有習氣,慢慢斷好了”,今天不斷,明天也不斷,不斷不斷,越來越大,你什麼時侯斷?當下就斷!我們文殊菩薩的寶劍,大家看,幹什麼的?你修這個法,就是要搞這個東西,自己檢查身語業不說了,就是念頭一樣的,惡念起來之後,一刀砍下去,不與方便,一點方便也不要給它,不講情的。你說你要給你講說好話了,“饒饒我,不要弄掉,讓我這個念頭再保持一段時間”,不行!馬上給你砍了。這個是煩惱賊啊,你不能放縱哎!放縱的話,它要滋長的,像微生蟲一樣的,你有幾個微生蟲不去處理的話,將來把你整個人都爛掉了,這個微生蟲充滿全身的話,你的命就沒有了,所以要趕快。

  “稍縱則難製”,你要稍微放松一點的話,姑息一點的話,以後就不能製了,難製了——“不治火”。竈頭的火,或者爐子的火沒有關系,它是人管得住的火。如果“不治火”,你一個火柴掉在地下,沒有關系,一個香煙頭掉在地下,沒有關系,它引起其他的紙燒起來,這個紙又引起蚊帳燒起來,蚊帳燒起來又引起床上的被蓋燒起來,那整個房間燒起來了,你救也來不及救了。所以說不能放縱,一個香煙頭就可以造成幾億元的火災的損失。大興安嶺的火燒了一個多月,到底原因是什麼,現在還沒查清,也不是大事情,故意放火恐怕不會,總是小地方不謹慎。不謹慎的話,造成那麼大的大火災,損失很大,不可數的損失。

  這還是物質的損失,你如果煩惱得放縱的話,那你不但是法身慧命沒有了——你受的戒就是法身慧命的體,這個體沒有了,你將來得不到涅槃,還要到叁惡道去受大苦,那個更劃不來。所以說“稍縱則難製”,你一放縱的話,它就不好製了,所以一定要馬上利刀斷亂麻地一下就砍下去,不能猶豫,不能姑息。

  “反此應勵行”,假使不是這樣的,是好的,是善性所攝的,能夠造好的樂的異熟果的,能夠生起衆善法的,能夠不妨礙其他的善業的,那麼趕快做,不要拖。“勿緩待亡遺”,不要說,“啊!現在我瞌蟲還沒醒,讓我眼睛再閉一下”,這一閉一下的話,人家經都念完了,你才醒過來,那你善事幹不成了。“今天不幹,我明天幹”,明天幹?忘記掉了,永遠不幹了。所以不要緩,一緩的話,忘記掉了,那腦子裏就沒有這個事情了,你還記得到的話就幹。人的記憶力好的固然不錯,一般人的事情忙了,抓了這個丟了那個,如果今天不幹的話,明天忘記掉了,那什麼時侯幹不知道了。

  所以,這樣子我們“觀叁業”,如果你真正要修行成就的話,一定要這麼地觀察。我們天天觀察就忙得不得了,你說你閑得到寮房裏沖沖殼子,去散散步,哪裏去遊覽遊覽,遊山玩水,朝朝山,這個恐怕沒有這個時間了。除非你不想解脫,你就是要混,那麼差不多,你真正想解脫的話,我們一天到晚沒有空的時間的,分分秒秒都是緊張得不得了。

  丙叁 引佛教啰怙啰偈 

  汝今啰怙啰  于身語意業  應數正觀察  念諸佛聖教

  啰怙啰汝應  學是沙門業  若能于此學  唯勝善無惡

  下面一段是佛教導他的孩子啰怙啰尊者的一些話,也是從《瑜伽師地論》及其他經典裏邊引過來的。56

  “汝今啰怙啰,于身語意業”,這是連下來的。佛就給他的親子啰怙啰尊者說,“啰怙啰,你現在自己對身語意業“應數正觀察””,就應當這樣子,“數”,經常地、數數地、極具“正”念地觀察,就是觀察身語意業,這個業是不是損自他的?是感樂異熟的,還是感苦異熟的?是不是妨失戒定慧的?還是有助于戒定慧的?經常地觀察,觀察自己的身語意叁業。 “念諸佛聖教”,同時要記住佛的教導。觀察要以佛的教導來觀察,如果你沒有佛的教導的標准,你觀察什麼呢?根據你自己的標准來觀察,越觀越糟糕了,以自己的煩惱心爲主的,順了煩惱就是好的,違背煩惱的就是惡的,那你就是反其道而行之了。所以說以佛的教導爲基礎,然後“正觀察”,這是正的觀察。

  “啰怙啰汝應,學是沙門業,若能于此學,唯勝善無惡。”佛是悲心,對叁界有情都同啰怙啰一樣地看待,這裏引啰怙啰,也就是說這是佛的真心的教導。“啰怙啰,你應當這樣子學沙門的業”,沙門就是出家人,沙門就是無漏道,修無漏道的人。57“這是修無漏道的沙門應當做的事情,你也應當這麼學”,就是觀察自己的身語意叁業。假使能夠照這個學的話,“唯勝善無惡”,那就是最殊妙的善,一點沒有惡的,最圓滿的善是菩提。那麼你從因上做,做到最圓滿,將來就是菩提了。發大心的是圓滿大覺菩提,發出離心的、沒有菩提心的是聲緣菩提,反正都是菩提,這是殊勝的。

  

  

  

  乙四 屍羅次第清淨之法 由戒生定

  

  若如法思擇  此業益自他  此自他無利  是名善觀察

  若一分攝斂  不作不與便  誤犯不由己  加行或本罪

  能發露悔除  乃至無持犯  不方便加行  清淨心安住

  屍羅若清淨  功德無量聚

  “屍羅次第清淨之法”,那麼這裏屍羅要獲得清淨,那也是有方便了。如何按照次第使它清淨?“由戒生定”,這是次第。

  屍羅清淨,它有一些方便。“若如法思擇,此業益自他”,這是一段都連下來的,教你如法地去思惟、抉擇一些問題。這靠我們的智慧來抉擇了,沒有智慧的話,哪個對,哪個錯,哪個清淨,哪個染汙,都搞不清楚,所以我們要學法,也就是要把這些標准學好。佛教裏的所謂什麼叫清淨的?什麼叫善的?什麼要去掉的、惡的?什麼是不清淨的?這些標准你心裏沒有的話,你修什麼東西呢?那就胡扯了,打仗一樣的,你敵人都認不清楚,你到處開槍,把自己人打死了,敵人正好,把你抓起來——你只有一個人了,那當然俘虜去了。要如……(14A)就是“善”的“觀察”。

  “若一分攝斂,不作不與便,誤犯不由己,加行或本罪,能發露悔除,乃至無持犯,不方便加行,清淨心安住。”

  那麼怎樣子達到屍羅清淨呢?你要觀察,這個是好的,對自他有利的;那個是錯的,對自他無利的,這麼觀察。當然,對自他有利的要做了。那麼下面是說對自他無利的、不好的、惡的身語意怎麼辦。

  “若一分攝斂”,假如你要做的話,最好是當下不做了,如果你習氣很重,一下子斷不完,“一分”,少做一點,收攝一點,一分斂攝。

  “不作不與便”,一分收斂就是不要做它,也“不與便”,不要方便。要做,前面要加行、方便了,有這個方便才做得成,——這個方便也不要給它有!假使你要做壞事,你要找一個地方去做。你那個地方去都不去,那就方便都沒有了,所以說你不但不要做,能做的方便也不要有給它。

  假使你犯了,“不由己”,假使你因爲煩惱太重了,不由自己地犯了罪,誤犯,犯了之後,不是安心犯,是誤犯。那麼“加行或本罪”,犯了什麼?加行罪也好,根本罪也好,要“發露悔除”,馬上要發露,不要怕難爲情。“哎呀!做了這個事情給人家知道了,丟臉的,不要說,悄悄地藏在那裏。”藏在那裏的話,你這個罪永遠悔除不了,將來是地獄的果,那馬上就去。所以第一要發露忏悔。發露之後,才能忏悔,你發露都不發露,你忏什麼呢?發露就是自己認錯,這個事情做錯了,大家都知道,然後才能悔除。我們說你發露之後,就有慚愧心起來了。大家“哎呀,這個人做這麼樣壞事,你看看”,他自己就不好意思,那以後絕對不敢幹了。如果你不發露,人家對你還蠻恭敬,對你很客氣,你還無所謂,做了壞事也不過如此,那你以後還得要做,所以一定要發露,發露之後再如法地忏除。這個忏除我們講過的,一般就是對首忏,對著清…

《律海十門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菩薩戒略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