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稳 直至涅槃城
那个殊“妙”的“行”——“尸罗”,就是尸罗。尸罗是最好的行动、行持,它不会给你走到“险恶道”去,不会受三恶道的。持戒的人,最起码是人天,殊妙的人天趣,那是增上生,最后是涅槃——决定胜,能够很“健速”、“安稳”,就是“持金刚位唯愿稳速登 ”,既快又稳!一般说快了就不稳,我们说飞机是快的,都是提心吊胆的,那一天掉下来就不得了;而慢的东西,走路最慢了,摔一跤,爬起来就是了,不会受伤的。那么既要快又要稳的话,那却是很难了,但是尸罗就能够做到这一点。既快又稳!一直到什么?直接地给你开到“涅槃城”。51
我们说尸罗是快而稳,但是很多人说:“持戒是最慢的道路,我们要开悟,开起来就马上成佛了,你持戒搞了几十年还是个老比丘。”——这个是邪见!我告诉你。真正的持戒是快速登涅槃城的道,如果你要快、要稳,那你是非借持戒不可。你离开持戒,又快又稳到哪里?魔城,着魔很快,你马上就着魔,发疯了,打人了,什么都来了,大叫了,各式各样的。
有一位师父,在广化寺给我做侍者师,他就说,在T山上住茅棚的,经常有人着魔。着魔之后怎么呢?这个山头那个山头哇哇大叫,这个山头奔到那个山头,那个山上奔到这个山头,边奔边叫,“哇哇哇”地吵。这个是什么?着魔了。那很快了,你住山,你说你去住山去,你没有持戒的话,很快会走上这个道路。那么你要很快地走到涅槃城的话,那就要持戒。
丙六 尸罗名律仪
尸罗名律仪 清净妙善法 亦防护息险 静洁远离性
律仪就是防止那些不善法的 52,“尸罗”也叫“律仪”,这是“清净”的法,“妙善”的法,最好的法。它有几个意思,就是“防护”,能够防护那些不善法生起来;“息险”,能够息住那些因为不善的法而生起的不善的业;“静洁远离性”,它这个尸罗的体性就是干干净净的,这个是什么东西呢?在《瑜伽师地论》就这么说,一个能够舍弃不律仪的,就是不犯、舍弃那些不律仪的思心所,跟“信勤念定慧”这五个善根合起来,这就是尸罗远离的体性。我们戒的远离的体性就是能够舍掉那些不合戒的思心所,就是造业的思心所,跟“信勤念定慧”五个善根合拢来就是持戒的体性,远离的体性。
这是一段说尸罗的功德,用几个比喻来说。
乙三 善观三业
欲学修易成 观三业最要53
下面是“观三业”,这也是《瑜伽师地论》的文。
我们说前面是持戒了,持戒的目的就是要学修,能够证果证道,那么你要想学修能够很快地成功呢,那就“观三业”——观身口意三业。我们很多人就是想得一个无上的大圆满,或者圆成次第,得到之后嘛,就这么一坐,即身成佛。但是你不想想观三业,这些众多的东西不去观,你想最高的东西拿一个,——那些最高的东西能不能即身成佛?能!但是都是把下面这些观三业、持尸罗清净这些功德都搞够了,最后“龙”都画好了,眼睛一点,马上就飞了,那就是说即身成佛了。你下面的东西基础都没有,观三业也没有观,尸罗也不清净,什么基础都没有打,你说“我要找最好的龙,画一个龙眼睛”,你画了一万个龙眼睛,还是一万个黑点点,没有一条飞得上去的,没有这个身体,你怎么飞呢?
所以我们经常有些人搞错,总不欢喜搞基础的东西,要拿就拿最高的,要么就修密法。“什么四加行!嗨,这些基础的东西我不要的,我是上根利器,给我一个最高的圆成次第好了,给我一个大圆满好了,我马上就成佛了”,——这个贪便宜的心,本身这个心就不好。这么不辛苦,不要做的,就想摘一个最方便的便宜一下子成佛。一下子成佛,哪有那么方便的事情?
我们要介绍一本书,就是昂旺堪布的《值遇三界法王大宗喀巴圣教愿文》54,这里边就说了一个,他说,其他的教、什么教都是即身成佛,几年成佛,说黄教慢。黄教慢什么?他说:我们黄教四十五天就成佛,最快了。你是上根利器的话四十五天就成佛了,——那是真的成佛了,法报化身都成就了,是成佛了。但是你要这样的根器,要怎么样条件的人,一个一个条件,给你说出来,你看一看,有没有?第一条没有,第二条没有,第三条没有,什么都没有,那四十五天你不行的;你要这些都有了,四十五天保证你成功。我们佛教是缘起论者,讲了半天你因缘条件没有,你说你要达到果,哪里拿得到果呢?条件够了之后,果不要求,自己来的;条件不够的话,一天到晚求,果也不会来的,这是妄想。我们说这个科学得很啊,你什么条件够了,果自然它会来的,这个因缘聚足,果就现了;因缘不具足的话,你要求果现,哪里会现呢?
丙一 观身语业
此身语欲作 或正作作已 觉悟善观寻 我今此所作
若是益自他 增长戒定慧 诸善性所摄 能感乐异熟
不生起众苦 不妨于余善 应速勤励行 反是宜即止
下面就是“观三业最要”。“此身语欲作,或正作作已”,怎么观?下面就是说,我这个身语意——它分成两段,先观身语,后观意业。那么“身语”,身也好,口也好,要造业的时候,“欲作”就是还没作,未来的;“或正作”,现在正在作;或者“作已”,已经作好了,过去做过的,那么就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的身语业都要观察。
“觉悟善观寻”,那你自己要有正知正见来好好地观察、寻求。怎么寻求?就是下面的内涵了。
“我今此所作,若是益自他,增长戒定慧,诸善性所摄,能感乐异熟,不生起众苦,不妨于余善,应速勤励行,反是宜即止。”
不管是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正要做的、已经做的、或者将要做的,要看一看这个做的事情,假使这个事情做了之后对自他有利,同时能够增长自己戒定慧的功德,又属于“善性所摄”。——善不善的标准,我们《俱舍》讲过了,能感善趣的叫善法,能堕恶道的叫恶法。我们世间上的善恶的标准很多,你有一个标准,他有一个标准,一个哲学家一个标准,一个宗教是一个标准,都是要行善。这个话一样的:“你是行善,我也行善,我们俩相同的,三教一家,五教一家。”糊里糊涂的家!他的善跟你的善是不是一样的?这个你有没去问呢?
哲学里边有好多派,他们的标准,虽然有相同的,但是也有不同的,那么宗教里边更不同了。我们说,前面说过的,一种最原始的宗教,它把最好的人杀了祭天,这是“功德”,异教徒杀得多能升天,这个是不是你所说的善呢?佛教里的善是什么?不杀啊,连个蚂蚁都不杀的,怎么把人杀了祭天去呢?怎么把人杀得越多越能升天呢?这个善、那个善绝对是不一样的,甚至于相反的。所以说这个善是各有各的标准,我们这个善是客观的标准,能感善趣的,是善法,大家所赞,那些圣者所赞叹的法,这就是善法。那么这些标准拿来不会搞错的,单是笼里笼统地说个善呢,就不一定了,到底哪个善的?搞不清楚了。
什么善性所摄呢?“能感乐异熟”,做了这个善事,他将来能感乐的异熟的。我们说“善得善报,恶得恶报”,这是不合法相的说法;“善得乐报,恶得苦报”,这是符合法相的说法。因为异熟果是无记的,没有什么善不善的,这个大家学过法相知道,有乐的异熟,人天的乐趣,还有三恶道的苦趣,这三个趣是恶业所感的,是苦的;那么感果报的说“苦、乐”,不能说是“善、恶”。能够感到乐的异熟的,就是感得生人天善趣的,这是善性的。
“不生起众苦”,反过来说,不会生起各种各样的苦的,不但是三恶道的苦,也包括人间的苦、天上的苦。
“不妨于余善”,这个条件更高了,你做了这个事情不妨碍其他的善法的。如果你做了这个事情虽然还是善的,但其他善法给妨碍掉了,你说你拼命去做好事,把你戒定慧荒废掉了,这也不对。我们出家人主要是修戒定慧求解脱的,你世间的善事,一天到晚忙于做那些事情的话,你哪有功夫修戒定慧?你没有戒定慧的话,你这个解脱生死又如何?生死了不了的话,你如何度众生?所以,总的来说不能事务主义的,一天到晚做善事。做善事好不好?世间上是好的,善的,但是从出世的眼光看,从佛教的眼光看,这只是有漏的善,只能感人天福报,不能得大涅槃的果,大菩提的果。所以,要妨碍余善的也不行。
假使能够真正符合这些条件,能属于善性的,能感乐异熟,又不生苦的,也不妨碍其他的善,这样子的东西,观察是这样子的,那么要“速勤励行”,要赶快,要精进地、全力以赴地去实行它、做它。那就是不要推缓时间,“啊!今天还早,明天做好了”,早上的时候,“哎!下午做好了”,下午说,“晚上好了”,晚上说,“哎呀,我疲劳了,我睡觉,明天……”,明天还有明天,推到后来,一口气不来,你永远没有做到。所以说要快,有好的事情,说干就干。我最讨厌那些人,“噢”,噢了之后没有干;明天问他:“你做了没有?”“噢!”又是个“噢”,又没有干。好久一月过去了,还是个“噢!”永远停留在这个“噢”上面。很听话,但是实际上不听话,没有做。
所以对于好的事情,对的马上就做,精进地去做,全力地去做,这个是我们应当善于学习。那么这是观察了。
如果是“反是”,“宜即止”,如果反过来,不是善性所摄的,要感恶趣的,要生起众苦的,要妨碍其他的善的,那么马上停下来。不能说“我这还没搞完,等我搞完了再停下来。我正搞到一半”,或者“我对这个很有兴趣,一下子停不下来,等我兴趣完了,再停下来”,那就永远停不下来。要停下来就马上停下来,戒就是这样子的。戒就是说,马上,说干就干的,不要你考虑的,佛已经给你考虑好了,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你不要自己去考虑,东想西想的,你没有资格去考虑戒。佛说对就是对的,你照它做好了。你受了二百五十条戒,你不能说“这一条我…
《律海十门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