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律海十門講記▪P59

  ..續本文上一頁穩  直至涅槃城

  那個殊“妙”的“行”——“屍羅”,就是屍羅。屍羅是最好的行動、行持,它不會給你走到“險惡道”去,不會受叁惡道的。持戒的人,最起碼是人天,殊妙的人天趣,那是增上生,最後是涅槃——決定勝,能夠很“健速”、“安穩”,就是“持金剛位唯願穩速登 ”,既快又穩!一般說快了就不穩,我們說飛機是快的,都是提心吊膽的,那一天掉下來就不得了;而慢的東西,走路最慢了,摔一跤,爬起來就是了,不會受傷的。那麼既要快又要穩的話,那卻是很難了,但是屍羅就能夠做到這一點。既快又穩!一直到什麼?直接地給你開到“涅槃城”。51

  我們說屍羅是快而穩,但是很多人說:“持戒是最慢的道路,我們要開悟,開起來就馬上成佛了,你持戒搞了幾十年還是個老比丘。”——這個是邪見!我告訴你。真正的持戒是快速登涅槃城的道,如果你要快、要穩,那你是非借持戒不可。你離開持戒,又快又穩到哪裏?魔城,著魔很快,你馬上就著魔,發瘋了,打人了,什麼都來了,大叫了,各式各樣的。

  有一位師父,在廣化寺給我做侍者師,他就說,在T山上住茅棚的,經常有人著魔。著魔之後怎麼呢?這個山頭那個山頭哇哇大叫,這個山頭奔到那個山頭,那個山上奔到這個山頭,邊奔邊叫,“哇哇哇”地吵。這個是什麼?著魔了。那很快了,你住山,你說你去住山去,你沒有持戒的話,很快會走上這個道路。那麼你要很快地走到涅槃城的話,那就要持戒。

  丙六 屍羅名律儀

  屍羅名律儀  清淨妙善法  亦防護息險  靜潔遠離性

  律儀就是防止那些不善法的 52,“屍羅”也叫“律儀”,這是“清淨”的法,“妙善”的法,最好的法。它有幾個意思,就是“防護”,能夠防護那些不善法生起來;“息險”,能夠息住那些因爲不善的法而生起的不善的業;“靜潔遠離性”,它這個屍羅的體性就是幹幹淨淨的,這個是什麼東西呢?在《瑜伽師地論》就這麼說,一個能夠舍棄不律儀的,就是不犯、舍棄那些不律儀的思心所,跟“信勤念定慧”這五個善根合起來,這就是屍羅遠離的體性。我們戒的遠離的體性就是能夠舍掉那些不合戒的思心所,就是造業的思心所,跟“信勤念定慧”五個善根合攏來就是持戒的體性,遠離的體性。

  這是一段說屍羅的功德,用幾個比喻來說。

  

  乙叁 善觀叁業

  欲學修易成  觀叁業最要53

  下面是“觀叁業”,這也是《瑜伽師地論》的文。

  我們說前面是持戒了,持戒的目的就是要學修,能夠證果證道,那麼你要想學修能夠很快地成功呢,那就“觀叁業”——觀身口意叁業。我們很多人就是想得一個無上的大圓滿,或者圓成次第,得到之後嘛,就這麼一坐,即身成佛。但是你不想想觀叁業,這些衆多的東西不去觀,你想最高的東西拿一個,——那些最高的東西能不能即身成佛?能!但是都是把下面這些觀叁業、持屍羅清淨這些功德都搞夠了,最後“龍”都畫好了,眼睛一點,馬上就飛了,那就是說即身成佛了。你下面的東西基礎都沒有,觀叁業也沒有觀,屍羅也不清淨,什麼基礎都沒有打,你說“我要找最好的龍,畫一個龍眼睛”,你畫了一萬個龍眼睛,還是一萬個黑點點,沒有一條飛得上去的,沒有這個身體,你怎麼飛呢?

  所以我們經常有些人搞錯,總不歡喜搞基礎的東西,要拿就拿最高的,要麼就修密法。“什麼四加行!嗨,這些基礎的東西我不要的,我是上根利器,給我一個最高的圓成次第好了,給我一個大圓滿好了,我馬上就成佛了”,——這個貪便宜的心,本身這個心就不好。這麼不辛苦,不要做的,就想摘一個最方便的便宜一下子成佛。一下子成佛,哪有那麼方便的事情?

  我們要介紹一本書,就是昂旺堪布的《值遇叁界法王大宗喀巴聖教願文》54,這裏邊就說了一個,他說,其他的教、什麼教都是即身成佛,幾年成佛,說黃教慢。黃教慢什麼?他說:我們黃教四十五天就成佛,最快了。你是上根利器的話四十五天就成佛了,——那是真的成佛了,法報化身都成就了,是成佛了。但是你要這樣的根器,要怎麼樣條件的人,一個一個條件,給你說出來,你看一看,有沒有?第一條沒有,第二條沒有,第叁條沒有,什麼都沒有,那四十五天你不行的;你要這些都有了,四十五天保證你成功。我們佛教是緣起論者,講了半天你因緣條件沒有,你說你要達到果,哪裏拿得到果呢?條件夠了之後,果不要求,自己來的;條件不夠的話,一天到晚求,果也不會來的,這是妄想。我們說這個科學得很啊,你什麼條件夠了,果自然它會來的,這個因緣聚足,果就現了;因緣不具足的話,你要求果現,哪裏會現呢?

  丙一 觀身語業

  此身語欲作  或正作作已  覺悟善觀尋  我今此所作

  若是益自他  增長戒定慧  諸善性所攝  能感樂異熟

  不生起衆苦  不妨于余善  應速勤勵行  反是宜即止

  下面就是“觀叁業最要”。“此身語欲作,或正作作已”,怎麼觀?下面就是說,我這個身語意——它分成兩段,先觀身語,後觀意業。那麼“身語”,身也好,口也好,要造業的時候,“欲作”就是還沒作,未來的;“或正作”,現在正在作;或者“作已”,已經作好了,過去做過的,那麼就是過去、未來、現在叁世的身語業都要觀察。

  “覺悟善觀尋”,那你自己要有正知正見來好好地觀察、尋求。怎麼尋求?就是下面的內涵了。

  “我今此所作,若是益自他,增長戒定慧,諸善性所攝,能感樂異熟,不生起衆苦,不妨于余善,應速勤勵行,反是宜即止。”

  不管是過去的、現在的、未來的,正要做的、已經做的、或者將要做的,要看一看這個做的事情,假使這個事情做了之後對自他有利,同時能夠增長自己戒定慧的功德,又屬于“善性所攝”。——善不善的標准,我們《俱舍》講過了,能感善趣的叫善法,能墮惡道的叫惡法。我們世間上的善惡的標准很多,你有一個標准,他有一個標准,一個哲學家一個標准,一個宗教是一個標准,都是要行善。這個話一樣的:“你是行善,我也行善,我們倆相同的,叁教一家,五教一家。”糊裏糊塗的家!他的善跟你的善是不是一樣的?這個你有沒去問呢?

  哲學裏邊有好多派,他們的標准,雖然有相同的,但是也有不同的,那麼宗教裏邊更不同了。我們說,前面說過的,一種最原始的宗教,它把最好的人殺了祭天,這是“功德”,異教徒殺得多能升天,這個是不是你所說的善呢?佛教裏的善是什麼?不殺啊,連個螞蟻都不殺的,怎麼把人殺了祭天去呢?怎麼把人殺得越多越能升天呢?這個善、那個善絕對是不一樣的,甚至于相反的。所以說這個善是各有各的標准,我們這個善是客觀的標准,能感善趣的,是善法,大家所贊,那些聖者所贊歎的法,這就是善法。那麼這些標准拿來不會搞錯的,單是籠裏籠統地說個善呢,就不一定了,到底哪個善的?搞不清楚了。

  什麼善性所攝呢?“能感樂異熟”,做了這個善事,他將來能感樂的異熟的。我們說“善得善報,惡得惡報”,這是不合法相的說法;“善得樂報,惡得苦報”,這是符合法相的說法。因爲異熟果是無記的,沒有什麼善不善的,這個大家學過法相知道,有樂的異熟,人天的樂趣,還有叁惡道的苦趣,這叁個趣是惡業所感的,是苦的;那麼感果報的說“苦、樂”,不能說是“善、惡”。能夠感到樂的異熟的,就是感得生人天善趣的,這是善性的。

  “不生起衆苦”,反過來說,不會生起各種各樣的苦的,不但是叁惡道的苦,也包括人間的苦、天上的苦。

  “不妨于余善”,這個條件更高了,你做了這個事情不妨礙其他的善法的。如果你做了這個事情雖然還是善的,但其他善法給妨礙掉了,你說你拼命去做好事,把你戒定慧荒廢掉了,這也不對。我們出家人主要是修戒定慧求解脫的,你世間的善事,一天到晚忙于做那些事情的話,你哪有功夫修戒定慧?你沒有戒定慧的話,你這個解脫生死又如何?生死了不了的話,你如何度衆生?所以,總的來說不能事務主義的,一天到晚做善事。做善事好不好?世間上是好的,善的,但是從出世的眼光看,從佛教的眼光看,這只是有漏的善,只能感人天福報,不能得大涅槃的果,大菩提的果。所以,要妨礙余善的也不行。

  假使能夠真正符合這些條件,能屬于善性的,能感樂異熟,又不生苦的,也不妨礙其他的善,這樣子的東西,觀察是這樣子的,那麼要“速勤勵行”,要趕快,要精進地、全力以赴地去實行它、做它。那就是不要推緩時間,“啊!今天還早,明天做好了”,早上的時候,“哎!下午做好了”,下午說,“晚上好了”,晚上說,“哎呀,我疲勞了,我睡覺,明天……”,明天還有明天,推到後來,一口氣不來,你永遠沒有做到。所以說要快,有好的事情,說幹就幹。我最討厭那些人,“噢”,噢了之後沒有幹;明天問他:“你做了沒有?”“噢!”又是個“噢”,又沒有幹。好久一月過去了,還是個“噢!”永遠停留在這個“噢”上面。很聽話,但是實際上不聽話,沒有做。

  所以對于好的事情,對的馬上就做,精進地去做,全力地去做,這個是我們應當善于學習。那麼這是觀察了。

  如果是“反是”,“宜即止”,如果反過來,不是善性所攝的,要感惡趣的,要生起衆苦的,要妨礙其他的善的,那麼馬上停下來。不能說“我這還沒搞完,等我搞完了再停下來。我正搞到一半”,或者“我對這個很有興趣,一下子停不下來,等我興趣完了,再停下來”,那就永遠停不下來。要停下來就馬上停下來,戒就是這樣子的。戒就是說,馬上,說幹就幹的,不要你考慮的,佛已經給你考慮好了,該怎麼做就怎麼做,你不要自己去考慮,東想西想的,你沒有資格去考慮戒。佛說對就是對的,你照它做好了。你受了二百五十條戒,你不能說“這一條我…

《律海十門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菩薩戒略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