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律海十门讲记▪P60

  ..续本文上一页考虑考虑,能不能持;那一条我考虑考虑,对不对头”,那你不要受了。你如果受了之后,没有还价的,这二百五十条都要受。只有一个条件,就是说,反正你在现在的五浊恶世有些一下做不起,那么发愿将来一定要做到,现在起惭愧心——暂时做不到。没有说考虑考虑,这条可以不要的,那一条可以不实行的,没有这样子做的。

  “反是宜即止”,马上要停下来。

  那么正在做的要停下来,没有做的就不做,已经做的怎么办?这里就是没有说。在《瑜伽师地论》里就说,已经做了的话马上找一个善知识面前,发露忏悔、悔过,发露自己做的坏事,那么以后永远不犯,求忏悔。55

  这是说对善的恶的身语业应该这样子的观察。下面一段是意业。

  丙二 观意业

  过去行为缘  或未来现在  而生起念虑  应以正意观

  若是损自他  妨失戒定慧  诸恶性所摄  招感苦异熟

  不生起众善  亦碍余善业  应严行责止  如利刃断丝

  勿少与方便  稍纵则难制  反此应励行  勿缓待亡遗

  “过去行为缘,或未来现在,而生起念虑”,我们这个思想都是从行动上产生的,思想不会过期的,一发不过期,他产生这个思想是过去的行为或者未来的行动产生的一些思想。这些思想,不管是过去的因产生的,未来因产生的,或者现在的因产生的,都要去看这个念头对不对头:“应以正意观”,以正知正见来观察。

  “若是损自他,妨失戒定慧,诸恶性所摄,招感苦异熟,不生起众善,亦碍余善业,应严行责止,如利刃断丝”,这个就干脆了,“勿少与方便,稍纵则难制。”

  自己观察这个念头,以正意观,正知正念地观察。假使这个念头起来了,损自他的,对自他有害的,对自己有害或者对人家有害,或者两方面都有害;或者对戒定慧是有妨碍的,会失去的;或者是“恶性所摄”,能够招感苦的异熟报的;或者是不能生起众善的,虽然不感苦报,但是不能生善法;或者是妨碍其他的善业的,这样子的念头,“应严行责止”,自己严厉地呵斥,不准它起来,这个念头不能起来,“如利刃断丝”,就像利刀断丝一样干脆,一下就断掉,不能犹豫。“勿少与方便”,不要来一个慈悲,姑息一下,慢慢地断。“喔,这个习气是难断的,人都有习气,慢慢断好了”,今天不断,明天也不断,不断不断,越来越大,你什么时侯断?当下就断!我们文殊菩萨的宝剑,大家看,干什么的?你修这个法,就是要搞这个东西,自己检查身语业不说了,就是念头一样的,恶念起来之后,一刀砍下去,不与方便,一点方便也不要给它,不讲情的。你说你要给你讲说好话了,“饶饶我,不要弄掉,让我这个念头再保持一段时间”,不行!马上给你砍了。这个是烦恼贼啊,你不能放纵哎!放纵的话,它要滋长的,像微生虫一样的,你有几个微生虫不去处理的话,将来把你整个人都烂掉了,这个微生虫充满全身的话,你的命就没有了,所以要赶快。

  “稍纵则难制”,你要稍微放松一点的话,姑息一点的话,以后就不能制了,难制了——“不治火”。灶头的火,或者炉子的火没有关系,它是人管得住的火。如果“不治火”,你一个火柴掉在地下,没有关系,一个香烟头掉在地下,没有关系,它引起其他的纸烧起来,这个纸又引起蚊帐烧起来,蚊帐烧起来又引起床上的被盖烧起来,那整个房间烧起来了,你救也来不及救了。所以说不能放纵,一个香烟头就可以造成几亿元的火灾的损失。大兴安岭的火烧了一个多月,到底原因是什么,现在还没查清,也不是大事情,故意放火恐怕不会,总是小地方不谨慎。不谨慎的话,造成那么大的大火灾,损失很大,不可数的损失。

  这还是物质的损失,你如果烦恼得放纵的话,那你不但是法身慧命没有了——你受的戒就是法身慧命的体,这个体没有了,你将来得不到涅槃,还要到三恶道去受大苦,那个更划不来。所以说“稍纵则难制”,你一放纵的话,它就不好制了,所以一定要马上利刀断乱麻地一下就砍下去,不能犹豫,不能姑息。

  “反此应励行”,假使不是这样的,是好的,是善性所摄的,能够造好的乐的异熟果的,能够生起众善法的,能够不妨碍其他的善业的,那么赶快做,不要拖。“勿缓待亡遗”,不要说,“啊!现在我瞌虫还没醒,让我眼睛再闭一下”,这一闭一下的话,人家经都念完了,你才醒过来,那你善事干不成了。“今天不干,我明天干”,明天干?忘记掉了,永远不干了。所以不要缓,一缓的话,忘记掉了,那脑子里就没有这个事情了,你还记得到的话就干。人的记忆力好的固然不错,一般人的事情忙了,抓了这个丢了那个,如果今天不干的话,明天忘记掉了,那什么时侯干不知道了。

  所以,这样子我们“观三业”,如果你真正要修行成就的话,一定要这么地观察。我们天天观察就忙得不得了,你说你闲得到寮房里冲冲壳子,去散散步,哪里去游览游览,游山玩水,朝朝山,这个恐怕没有这个时间了。除非你不想解脱,你就是要混,那么差不多,你真正想解脱的话,我们一天到晚没有空的时间的,分分秒秒都是紧张得不得了。

  丙三 引佛教啰怙啰偈 

  汝今啰怙啰  于身语意业  应数正观察  念诸佛圣教

  啰怙啰汝应  学是沙门业  若能于此学  唯胜善无恶

  下面一段是佛教导他的孩子啰怙啰尊者的一些话,也是从《瑜伽师地论》及其他经典里边引过来的。56

  “汝今啰怙啰,于身语意业”,这是连下来的。佛就给他的亲子啰怙啰尊者说,“啰怙啰,你现在自己对身语意业“应数正观察””,就应当这样子,“数”,经常地、数数地、极具“正”念地观察,就是观察身语意业,这个业是不是损自他的?是感乐异熟的,还是感苦异熟的?是不是妨失戒定慧的?还是有助于戒定慧的?经常地观察,观察自己的身语意三业。 “念诸佛圣教”,同时要记住佛的教导。观察要以佛的教导来观察,如果你没有佛的教导的标准,你观察什么呢?根据你自己的标准来观察,越观越糟糕了,以自己的烦恼心为主的,顺了烦恼就是好的,违背烦恼的就是恶的,那你就是反其道而行之了。所以说以佛的教导为基础,然后“正观察”,这是正的观察。

  “啰怙啰汝应,学是沙门业,若能于此学,唯胜善无恶。”佛是悲心,对三界有情都同啰怙啰一样地看待,这里引啰怙啰,也就是说这是佛的真心的教导。“啰怙啰,你应当这样子学沙门的业”,沙门就是出家人,沙门就是无漏道,修无漏道的人。57“这是修无漏道的沙门应当做的事情,你也应当这么学”,就是观察自己的身语意三业。假使能够照这个学的话,“唯胜善无恶”,那就是最殊妙的善,一点没有恶的,最圆满的善是菩提。那么你从因上做,做到最圆满,将来就是菩提了。发大心的是圆满大觉菩提,发出离心的、没有菩提心的是声缘菩提,反正都是菩提,这是殊胜的。

  

  

  

  乙四 尸罗次第清净之法 由戒生定

  

  若如法思择  此业益自他  此自他无利  是名善观察

  若一分摄敛  不作不与便  误犯不由己  加行或本罪

  能发露悔除  乃至无持犯  不方便加行  清净心安住

  尸罗若清净  功德无量聚

  “尸罗次第清净之法”,那么这里尸罗要获得清净,那也是有方便了。如何按照次第使它清净?“由戒生定”,这是次第。

  尸罗清净,它有一些方便。“若如法思择,此业益自他”,这是一段都连下来的,教你如法地去思惟、抉择一些问题。这靠我们的智慧来抉择了,没有智慧的话,哪个对,哪个错,哪个清净,哪个染污,都搞不清楚,所以我们要学法,也就是要把这些标准学好。佛教里的所谓什么叫清净的?什么叫善的?什么要去掉的、恶的?什么是不清净的?这些标准你心里没有的话,你修什么东西呢?那就胡扯了,打仗一样的,你敌人都认不清楚,你到处开枪,把自己人打死了,敌人正好,把你抓起来——你只有一个人了,那当然俘虏去了。要如……(14A)就是“善”的“观察”。

  “若一分摄敛,不作不与便,误犯不由己,加行或本罪,能发露悔除,乃至无持犯,不方便加行,清净心安住。”

  那么怎样子达到尸罗清净呢?你要观察,这个是好的,对自他有利的;那个是错的,对自他无利的,这么观察。当然,对自他有利的要做了。那么下面是说对自他无利的、不好的、恶的身语意怎么办。

  “若一分摄敛”,假如你要做的话,最好是当下不做了,如果你习气很重,一下子断不完,“一分”,少做一点,收摄一点,一分敛摄。

  “不作不与便”,一分收敛就是不要做它,也“不与便”,不要方便。要做,前面要加行、方便了,有这个方便才做得成,——这个方便也不要给它有!假使你要做坏事,你要找一个地方去做。你那个地方去都不去,那就方便都没有了,所以说你不但不要做,能做的方便也不要有给它。

  假使你犯了,“不由己”,假使你因为烦恼太重了,不由自己地犯了罪,误犯,犯了之后,不是安心犯,是误犯。那么“加行或本罪”,犯了什么?加行罪也好,根本罪也好,要“发露悔除”,马上要发露,不要怕难为情。“哎呀!做了这个事情给人家知道了,丢脸的,不要说,悄悄地藏在那里。”藏在那里的话,你这个罪永远悔除不了,将来是地狱的果,那马上就去。所以第一要发露忏悔。发露之后,才能忏悔,你发露都不发露,你忏什么呢?发露就是自己认错,这个事情做错了,大家都知道,然后才能悔除。我们说你发露之后,就有惭愧心起来了。大家“哎呀,这个人做这么样坏事,你看看”,他自己就不好意思,那以后绝对不敢干了。如果你不发露,人家对你还蛮恭敬,对你很客气,你还无所谓,做了坏事也不过如此,那你以后还得要做,所以一定要发露,发露之后再如法地忏除。这个忏除我们讲过的,一般就是对首忏,对着清…

《律海十门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菩萨戒略颂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