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律海十门讲记▪P61

  ..续本文上一页净比丘面前忏悔。如果根本的罪犯了,取相忏,修忏悔法,得到瑞相,能够见光见花、见佛摸顶等等,这个就是罪灭的相。那么这个是要真正发露才能见相,马马虎虎地,相也不会来的。

  “乃至无持犯”,“无持犯”就是说,你举心动念,没有作意,它也不会犯戒了。那就是孔夫子的七十以后“随心所欲不逾矩”,我怎么样子心里想,怎么做怎么好,从来不会犯规矩了,已经成熟了,无持犯。就是持戒的念头没有,但是不会犯戒,这是无持犯。那有的人说,“无持犯,持也不要持,犯也不要犯,称心地做好了,饥来吃饭、困来睡眠,这个样子,我要怎么就怎么,无持犯”,这个就不晓得错到那里去了。“无持犯”就是说你已经持戒纯熟到你没有心去作意这个持戒的事情,也不会犯了,那就是已经般若的念头炉火纯青到成熟的时候。佛持戒根本没有持戒的念头,但是佛一举一动,乃至小小的威仪,都符合戒律的,那就是无持犯的标准。并不说你什么都不知道,也不知道持,也不知道犯,犯也不知道,持也不知道,这个就是“无分别智”,那跟畜生差不多。畜生也不知道持戒,它也没有分别。这个就是愚痴,不要这样子说无持犯。

  “不方便加行”,不作方便,不作加行,就是说根本的不做,远加行、近加行都不要作,这样子“清净心安住”,清净的心安住在律仪中。我们经常说“安住律仪涅槃中”,这样能够做到第一步安住律仪中,这样清净的心,第一步的清净做到了。

  清净的心做到之后有什么好处?“尸罗若清净,功德无量聚”,那好处说不完了,假使戒能清净的话,那功德无量无边地积聚起来了,那是说不完的多。那么重点地说,有十个功德,下面就是。

  

  乙五 戒清净之十种功德

  丙一 五分法身以戒为首

   若具戒士夫  自观戒清净  便得无忧悔  无悔生欢喜

   定 欢喜生轻安  轻安受胜乐  由乐而心定

   慧 心定如实知  如实见谛理  于诸有为法  能起厌离意

   解脱 离染得解脱

  解脱知见能自知自见  我已得解脱  乃至当涅槃

   如来五分身  次第而生起  无戒不能成

  “戒清净之十种功德”,第一个是“五分法身以戒为首”。“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是我们的修行的法身,一般的法身总是认为是一切法空,什么东西也没有,无相什么就是见法身。这个法身哪里来?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里来。你要从这个地方搞上去,才能证入无相的法身,如果你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没有的话,法身就证不到了。所以这个“五分法身”,就是以法为身。

  丁一 由戒生定

  “若具戒士夫,自观戒清净,便得无忧悔,无悔生欢喜,欢喜生轻安,轻安受胜乐,由乐而心定”,由戒生定。

  “具戒士夫”,就是持戒清净的士夫——人,当然最高的是比丘了。假使一个持戒清净的比丘,他自己观三业,经常观观观,观到后来,恶业没有了,“自观戒清净”,自己观察到戒非常清净了。戒清净不要到处宣传,“嘿,我的戒清净,我那个不犯,这个也不犯,乃至小事情都如法以戒做的”,到处去说。不要说的,你说了,还漏了气了,就不行了,本身你说话的这个心就不清净,你要利养嘛!你不要利养去说它干啥呢?这个就不清净了。

  自己观清净之后,“便得无忧悔”,戒清净,没有忧悔。事情做错了,心里要忧、要悔,那么我一点也没有做错,都是清清净净的,你观察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如此,将来的念头也不会起坏念头,那就是清净“无忧悔”,没有忧,没有悔。

  没忧悔有什么好处?“无悔生欢喜”。没忧悔,当然这个是缘起法了,有此缘必有此果,无悔的话决定生欢喜心,我们有的人他心里很高兴,为善最乐,做了好事情,心里不会追悔,这是最快乐了。这个为善是要花代价的,或者是经济上的代价,或者是身体上的体力上的代价,或者还有各种人力上的牺牲,但是最乐,这个回过来的感觉却是最快乐的,这个大家可能有这个体会吧。那就是没有悔,做了好事不会生悔的,不生悔的话决定生起欢喜心。

  “欢喜”之后,“生轻安”。“轻安”就是身心轻安,有堪能性,你心里欢喜了,堪能性就来了,什么堪能性呢?身心都能够修正法,如果你身不能修正法,坐下来,腰痛,靠墙壁,要靠;心没有堪能心,一坐下来,昏沉来了,想打瞌睡了,那你善法修不起了。“轻安”生起之后,就是身心有堪能性,身轻安,身堪坐,一坐坐两天十天都可以;心轻安,再微细的观想观得起来。

  我们在五台山,海公上师讲的,他开始在近慈寺讲三皈依观,传了个三皈依观,一个老居士就跟上师说:“哎呀,你那么多观,我这么一观的话,啊!头昏得要倒下去了。”这就是没有堪能性了,他年纪大了,思想也是没有力了,三皈依观学过的就知道,一会儿这个观,一会儿那个观,一会儿那个观,一会儿那个观,哎呀,这个就是一想起来就头昏了,只好倒下去了,那就是没有堪能性。有堪能性的话,你再细的观,没有关系,心里能够观想起来。这个堪能性哪里来?从欢喜心来。那么欢喜心哪里来?无悔而来;无悔哪里来?戒清净来,这个也是因果,这一连串的缘起法。

  那你得了轻安之后怎么办呢?“轻安受胜乐”,这个乐不是世间的乐,是殊胜的乐,定中的乐。我们说那个“离喜妙乐”,这一类的就来了。第一个是“离生喜乐”,离开了那些恶不善法、五盖之类的,它会产生乐。很多人就执着世间的五欲是乐,“你把它放弃了,那你不是一辈子就是愁苦忧虑,没有快乐了吗?”好象这个人生就暗淡无色,失去了价值,人生价值失去了。他不知道,把这些放下了,有一种乐,真正的、殊胜的乐会生起来。这个乐,贪着五欲的人是没有办法想象的,只有把它放下之后、断除之后才生起,第一个“离生喜乐”,离开恶不善法、五盖,那就生起了喜乐,这个喜乐,欲界里边尝不到味道的,是色界的味道。

  好象是哪一部经上说的,如果说没有这些乐的话,世间上的五欲哪个就放弃呢?没有人会放弃。一般人都喜欢离苦得乐,世间的五欲虽然是苦的因,但是暂时有乐的感觉,那么他如果没有其他的乐追求的话,他这个乐就不会放掉。我们修行的人,不要说是佛教的修行者,就是世间的有漏的定,他也有这个智慧,知道定中还有个乐趣,比这个还要殊胜,我情愿放掉这个,追求那个高尚的,更大的乐。这个哪里来呢?世间法那些修有漏定的人他会教他的弟子:这个定比那个世间的乐好,殊胜得多,你不要去执着那个,放下来修这个,将来你会得到这个乐。那么佛教的乐更不要说了,佛教的法乐喜乐比世间的有漏定的乐更加殊胜。所以不要以为把世间的快乐放弃了就是一辈子枯燥无味的了,我们还有殊胜的乐在后头。如果没有这个乐的话,——噢,这不是佛经里边的,我记得是一个欧洲人他说的。他参观了一些比丘僧团,他就怀疑了,因为他是十足的凡夫,他说人生下来就是两个,就是我们以前儒家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人是离不开饮食男女的,他说“你们出家人,你们一个个独身主义者,这个你怎么受得了呢?”好象离开男女不能称为人生了,他们看来是毫无人生乐趣了,他不知道出家的乐还多得很。解脱的乐,你受了戒之后就能够得到一部分解脱的乐;法上的乐,你如果学法学得上了劲了,法乐生起来了,可以把一切世间的五欲全部丢得干干净净。

  不要说佛法的法乐,就是世间上研究学问的,研究科学、哲学的,他研究学问的情趣生起来之后,可以把家庭的乐趣全部丢掉。梁启超,他是一个学问家,他研究学问到什么程度呢?人家问他:“你家里有几个孩子?”一下说不出来:“一,二,三,四,五,六,噢,六个,不错,六个。”几个孩子还要一个个数起来才知道,他平时家庭的事情都不在他脑筋里,他一天到晚钻到学问里边去,那这个已经胜过五欲之乐了,何况我们这个定中的乐跟解脱的乐呢?那个更殊胜。

  这个乐生起来之后,“由乐而心定”。这个殊胜的乐还有一个好处,乐一生起,心就定了。所以说得定之前要生起轻安,没有得轻安,心定不下来的。所以说你要得定的话,要轻安,轻安的乐,轻安乐生起,能够得定,那就是由戒生定了,由戒生定的原则性是这样的。所以说你要离开戒,你说“由戒生定,我只要坐就行了,不持戒一样的,我只要坐得好,心里把它压下去,不思善、不思恶,一念不动,不就得定了吗?何必去持戒呢?你这个做不得、那个做不得,不是麻烦吗?”好象是又快又稳,实际上你没有持戒,你念头息下来,就会产生忧悔;忧悔之后生不起欢喜心;欢喜没有,不能生起轻安;轻安没有,没有乐;没有乐,心定不了的。一定要由戒生定。

  丁二 由定生慧

  “心定如实知”,那么由定生慧,心定之后能够如实地知道,知道什么?“如实见谛理”,四谛十六行相,我们在《俱舍》讲过了。有人说大乘见是无相,见法身、空性,那么四谛十六行相有没有空性呢?“无常、苦、空、无我”,也有空性的道理在里边,它是缘起和空都在里边了,四谛十六行相。58

  “于诸有为法,能起厌离意”,见到四谛的道理之后,那有漏是苦知道了,苦、集二谛要舍离,能起厌离的心。

  丁三 解 脱

  “离染得解脱”,那么涅槃的乐要追求,怎么样子追求?修道,由道得到灭谛,那么“离染得解脱”,灭谛就是解脱了,离开那些染污之后就能得解脱。怎么离开?修道。

  这是“离染得解脱”,得到解脱之后就是“五分法身”的第四个——解脱。

  丁四 解脱知见

  那么解脱知见:“能自知自见,我已得解脱。”得了解脱之后,能够自己清清楚楚的:我已经解脱了;解脱怎么来的,因为修什么什么来的。一目了然,完全知道。这是解脱知见,自己解脱的前因后果,当下解脱的情况,…

《律海十门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菩萨戒略颂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