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律海十門講記▪P61

  ..續本文上一頁淨比丘面前忏悔。如果根本的罪犯了,取相忏,修忏悔法,得到瑞相,能夠見光見花、見佛摸頂等等,這個就是罪滅的相。那麼這個是要真正發露才能見相,馬馬虎虎地,相也不會來的。

  “乃至無持犯”,“無持犯”就是說,你舉心動念,沒有作意,它也不會犯戒了。那就是孔夫子的七十以後“隨心所欲不逾矩”,我怎麼樣子心裏想,怎麼做怎麼好,從來不會犯規矩了,已經成熟了,無持犯。就是持戒的念頭沒有,但是不會犯戒,這是無持犯。那有的人說,“無持犯,持也不要持,犯也不要犯,稱心地做好了,饑來吃飯、困來睡眠,這個樣子,我要怎麼就怎麼,無持犯”,這個就不曉得錯到那裏去了。“無持犯”就是說你已經持戒純熟到你沒有心去作意這個持戒的事情,也不會犯了,那就是已經般若的念頭爐火純青到成熟的時候。佛持戒根本沒有持戒的念頭,但是佛一舉一動,乃至小小的威儀,都符合戒律的,那就是無持犯的標准。並不說你什麼都不知道,也不知道持,也不知道犯,犯也不知道,持也不知道,這個就是“無分別智”,那跟畜生差不多。畜生也不知道持戒,它也沒有分別。這個就是愚癡,不要這樣子說無持犯。

  “不方便加行”,不作方便,不作加行,就是說根本的不做,遠加行、近加行都不要作,這樣子“清淨心安住”,清淨的心安住在律儀中。我們經常說“安住律儀涅槃中”,這樣能夠做到第一步安住律儀中,這樣清淨的心,第一步的清淨做到了。

  清淨的心做到之後有什麼好處?“屍羅若清淨,功德無量聚”,那好處說不完了,假使戒能清淨的話,那功德無量無邊地積聚起來了,那是說不完的多。那麼重點地說,有十個功德,下面就是。

  

  乙五 戒清淨之十種功德

  丙一 五分法身以戒爲首

   若具戒士夫  自觀戒清淨  便得無憂悔  無悔生歡喜

   定 歡喜生輕安  輕安受勝樂  由樂而心定

   慧 心定如實知  如實見谛理  于諸有爲法  能起厭離意

   解脫 離染得解脫

  解脫知見能自知自見  我已得解脫  乃至當涅槃

   如來五分身  次第而生起  無戒不能成

  “戒清淨之十種功德”,第一個是“五分法身以戒爲首”。“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這是我們的修行的法身,一般的法身總是認爲是一切法空,什麼東西也沒有,無相什麼就是見法身。這個法身哪裏來?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裏來。你要從這個地方搞上去,才能證入無相的法身,如果你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沒有的話,法身就證不到了。所以這個“五分法身”,就是以法爲身。

  丁一 由戒生定

  “若具戒士夫,自觀戒清淨,便得無憂悔,無悔生歡喜,歡喜生輕安,輕安受勝樂,由樂而心定”,由戒生定。

  “具戒士夫”,就是持戒清淨的士夫——人,當然最高的是比丘了。假使一個持戒清淨的比丘,他自己觀叁業,經常觀觀觀,觀到後來,惡業沒有了,“自觀戒清淨”,自己觀察到戒非常清淨了。戒清淨不要到處宣傳,“嘿,我的戒清淨,我那個不犯,這個也不犯,乃至小事情都如法以戒做的”,到處去說。不要說的,你說了,還漏了氣了,就不行了,本身你說話的這個心就不清淨,你要利養嘛!你不要利養去說它幹啥呢?這個就不清淨了。

  自己觀清淨之後,“便得無憂悔”,戒清淨,沒有憂悔。事情做錯了,心裏要憂、要悔,那麼我一點也沒有做錯,都是清清淨淨的,你觀察過去如此、現在如此、將來也如此,將來的念頭也不會起壞念頭,那就是清淨“無憂悔”,沒有憂,沒有悔。

  沒憂悔有什麼好處?“無悔生歡喜”。沒憂悔,當然這個是緣起法了,有此緣必有此果,無悔的話決定生歡喜心,我們有的人他心裏很高興,爲善最樂,做了好事情,心裏不會追悔,這是最快樂了。這個爲善是要花代價的,或者是經濟上的代價,或者是身體上的體力上的代價,或者還有各種人力上的犧牲,但是最樂,這個回過來的感覺卻是最快樂的,這個大家可能有這個體會吧。那就是沒有悔,做了好事不會生悔的,不生悔的話決定生起歡喜心。

  “歡喜”之後,“生輕安”。“輕安”就是身心輕安,有堪能性,你心裏歡喜了,堪能性就來了,什麼堪能性呢?身心都能夠修正法,如果你身不能修正法,坐下來,腰痛,靠牆壁,要靠;心沒有堪能心,一坐下來,昏沈來了,想打瞌睡了,那你善法修不起了。“輕安”生起之後,就是身心有堪能性,身輕安,身堪坐,一坐坐兩天十天都可以;心輕安,再微細的觀想觀得起來。

  我們在五臺山,海公上師講的,他開始在近慈寺講叁皈依觀,傳了個叁皈依觀,一個老居士就跟上師說:“哎呀,你那麼多觀,我這麼一觀的話,啊!頭昏得要倒下去了。”這就是沒有堪能性了,他年紀大了,思想也是沒有力了,叁皈依觀學過的就知道,一會兒這個觀,一會兒那個觀,一會兒那個觀,一會兒那個觀,哎呀,這個就是一想起來就頭昏了,只好倒下去了,那就是沒有堪能性。有堪能性的話,你再細的觀,沒有關系,心裏能夠觀想起來。這個堪能性哪裏來?從歡喜心來。那麼歡喜心哪裏來?無悔而來;無悔哪裏來?戒清淨來,這個也是因果,這一連串的緣起法。

  那你得了輕安之後怎麼辦呢?“輕安受勝樂”,這個樂不是世間的樂,是殊勝的樂,定中的樂。我們說那個“離喜妙樂”,這一類的就來了。第一個是“離生喜樂”,離開了那些惡不善法、五蓋之類的,它會産生樂。很多人就執著世間的五欲是樂,“你把它放棄了,那你不是一輩子就是愁苦憂慮,沒有快樂了嗎?”好象這個人生就暗淡無色,失去了價值,人生價值失去了。他不知道,把這些放下了,有一種樂,真正的、殊勝的樂會生起來。這個樂,貪著五欲的人是沒有辦法想象的,只有把它放下之後、斷除之後才生起,第一個“離生喜樂”,離開惡不善法、五蓋,那就生起了喜樂,這個喜樂,欲界裏邊嘗不到味道的,是色界的味道。

  好象是哪一部經上說的,如果說沒有這些樂的話,世間上的五欲哪個就放棄呢?沒有人會放棄。一般人都喜歡離苦得樂,世間的五欲雖然是苦的因,但是暫時有樂的感覺,那麼他如果沒有其他的樂追求的話,他這個樂就不會放掉。我們修行的人,不要說是佛教的修行者,就是世間的有漏的定,他也有這個智慧,知道定中還有個樂趣,比這個還要殊勝,我情願放掉這個,追求那個高尚的,更大的樂。這個哪裏來呢?世間法那些修有漏定的人他會教他的弟子:這個定比那個世間的樂好,殊勝得多,你不要去執著那個,放下來修這個,將來你會得到這個樂。那麼佛教的樂更不要說了,佛教的法樂喜樂比世間的有漏定的樂更加殊勝。所以不要以爲把世間的快樂放棄了就是一輩子枯燥無味的了,我們還有殊勝的樂在後頭。如果沒有這個樂的話,——噢,這不是佛經裏邊的,我記得是一個歐洲人他說的。他參觀了一些比丘僧團,他就懷疑了,因爲他是十足的凡夫,他說人生下來就是兩個,就是我們以前儒家的:“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人是離不開飲食男女的,他說“你們出家人,你們一個個獨身主義者,這個你怎麼受得了呢?”好象離開男女不能稱爲人生了,他們看來是毫無人生樂趣了,他不知道出家的樂還多得很。解脫的樂,你受了戒之後就能夠得到一部分解脫的樂;法上的樂,你如果學法學得上了勁了,法樂生起來了,可以把一切世間的五欲全部丟得幹幹淨淨。

  不要說佛法的法樂,就是世間上研究學問的,研究科學、哲學的,他研究學問的情趣生起來之後,可以把家庭的樂趣全部丟掉。梁啓超,他是一個學問家,他研究學問到什麼程度呢?人家問他:“你家裏有幾個孩子?”一下說不出來:“一,二,叁,四,五,六,噢,六個,不錯,六個。”幾個孩子還要一個個數起來才知道,他平時家庭的事情都不在他腦筋裏,他一天到晚鑽到學問裏邊去,那這個已經勝過五欲之樂了,何況我們這個定中的樂跟解脫的樂呢?那個更殊勝。

  這個樂生起來之後,“由樂而心定”。這個殊勝的樂還有一個好處,樂一生起,心就定了。所以說得定之前要生起輕安,沒有得輕安,心定不下來的。所以說你要得定的話,要輕安,輕安的樂,輕安樂生起,能夠得定,那就是由戒生定了,由戒生定的原則性是這樣的。所以說你要離開戒,你說“由戒生定,我只要坐就行了,不持戒一樣的,我只要坐得好,心裏把它壓下去,不思善、不思惡,一念不動,不就得定了嗎?何必去持戒呢?你這個做不得、那個做不得,不是麻煩嗎?”好象是又快又穩,實際上你沒有持戒,你念頭息下來,就會産生憂悔;憂悔之後生不起歡喜心;歡喜沒有,不能生起輕安;輕安沒有,沒有樂;沒有樂,心定不了的。一定要由戒生定。

  丁二 由定生慧

  “心定如實知”,那麼由定生慧,心定之後能夠如實地知道,知道什麼?“如實見谛理”,四谛十六行相,我們在《俱舍》講過了。有人說大乘見是無相,見法身、空性,那麼四谛十六行相有沒有空性呢?“無常、苦、空、無我”,也有空性的道理在裏邊,它是緣起和空都在裏邊了,四谛十六行相。58

  “于諸有爲法,能起厭離意”,見到四谛的道理之後,那有漏是苦知道了,苦、集二谛要舍離,能起厭離的心。

  丁叁 解 脫

  “離染得解脫”,那麼涅槃的樂要追求,怎麼樣子追求?修道,由道得到滅谛,那麼“離染得解脫”,滅谛就是解脫了,離開那些染汙之後就能得解脫。怎麼離開?修道。

  這是“離染得解脫”,得到解脫之後就是“五分法身”的第四個——解脫。

  丁四 解脫知見

  那麼解脫知見:“能自知自見,我已得解脫。”得了解脫之後,能夠自己清清楚楚的:我已經解脫了;解脫怎麼來的,因爲修什麼什麼來的。一目了然,完全知道。這是解脫知見,自己解脫的前因後果,當下解脫的情況,…

《律海十門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菩薩戒略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