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律海十門講記▪P30

  ..續本文上一頁一樣坐禅、誦經。“乃至諸學問”,佛教裏邊的那些學經學教的,都要去學。

  “勸助作福等”。前面是慧學,誦經、坐禅、諸學問都是慧方面的,慧的資糧。那麼福德資糧呢?也要“勸助作福等”,自己作,還要勸人家作,人家作了還要幫助人家作,培福的事情。我們現在,在家人培福事情很多,供養叁寶、興建寺院等等。出家人培福就在僧團裏邊:你是大寮的把飯燒好,你是做菜園的把菜園搞好,你是做客堂的把裏邊事情管好,把客人接待好,庫房的把庫房東西管好,不要黴爛、腐爛,這些都是培福。叁寶財物,如果你把它管理得井井有條,不損壞的話,福澤就增長;反過來,把它糟蹋了,平時不去看,人家居士好心供養的東西,擺在庫房裏丟在那裏爛掉、黴掉了,那是有罪了。那麼叁寶裏邊,把僧團治理好,統理大衆,有大福報,成了正法道場。如果沒有盡到責任,道場混亂一片,結果呢,難調者不調,慚愧者不安,這樣子搞了也是失責有罪了。所以這些呢,大家發心,居士有居士培福的方面,出家人也有培福的方面。

  “廣開涅槃路,閉叁惡道門”,涅槃的路,就是說趨向涅槃的一些資糧,都要具足,這樣子“廣開”,不是小小地開,大大地開;叁惡道的門要閉住,叁惡道的業你不要造。你造了業呢,叁惡道的業,你造了惡業,當然到叁惡道去了,不造那個業嘛就閉了。你說你要造業,又把門要閉,那閉不住的。這個門是你自己閉的,沒有人可以幫你閉。你要造叁惡道的業,你求菩薩把叁惡道的門閉了,那就是緣木求魚——爬到樹上釣魚去了。魚都在水裏的,在下面的,你跑到樹上找,哪找得到魚呢?你要叁惡道不去的話,那你自己叁惡道的業不要造。這是佛教誡的,不造惡業自然不去,你造了惡業要求不去的話,也做不到,這是緣起。

  “菩提戒之基,增長正業行,從初地至十,菩提道果成”,這個五戒不是小小的五戒——人天乘,修菩薩行、成佛的基礎都在這裏。“菩提戒之基”,我們要受菩薩戒,這個基礎就在五戒。我們說在家的菩薩戒,《優婆塞戒經》的六重二十八輕,一開頭就是這五條戒。“增長正業行”,一切如法的事情都可以增長,那麼慢慢地修到後來,從初地乃至十地,最後成佛,那都是以五戒爲基礎。所以不要輕視五戒,將來我們修行到最後的菩提的果,也是從五戒開始的。

  

  乙二 近事名稱音義之分別

  

  近事名稱音義之分別者 梵音武勿巴薩嘎,或譯爲優婆塞。武勿巴,近也;薩嘎,能作事,謂之親近、敬重、承事,及由此試入之實行能作者,故稱爲近事之名聲也。又事者,謂親近善根、涅槃、解脫叁學之事,是于清淨道次、涅槃分位,清淨不遠之能作者。

  下邊,“近事名稱音義之分別”,就是說近事——優婆塞到底是什麼意思?“梵音武勿巴薩嘎”,過去的翻譯是“優婆塞”,那麼比較明確的翻呢,是海公上師翻的“武勿巴薩嘎”,這是音階多一點,比較更接近于原來的梵文。“或譯爲優婆塞”,簡略一點的叫“優婆塞”,“武勿巴”就是“近”,“薩嘎”是“能作事”,就是近事。什麼叫近?什麼叫作事呢?“謂之親近、敬重、承事,及由此試入之實行能作者”,親近叁寶、敬重叁寶、承事叁寶,一些該作的事情能作。開始“試入”,在家了,開始進入,開始嘗試做這些該做的能做的事情。“故稱爲近事之名聲也”,所以叫近事。這是一個。

  第二個解釋,“又事者,謂親近善根、涅槃、解脫叁學之事”,這個“事”,那就更明確地跟你說,前面說應該能作的事情要作,這裏呢,跟你說什麼事呢?“親近善根”,親近培養自己的善根、親近“涅槃”、親近“解脫叁學”的事情。“解脫”,戒定慧叁學了。這些事情要親近它——近事,要近這些事情。“是于清淨道次、涅槃分位,清淨不遠之能作者”,“清淨道次”就是清淨的菩提道,“涅槃”的“分位”,“涅槃”,它的全貌我們是證不到,它的支分,一點點要做到,這些事情;還有,這個戒的事情,能夠不遠離,親近地不遠離這些事情,要能夠作,叫近事。

  

  乙叁 近事五戒戒相之分別

  

  近事五戒戒相之分別者 頌雲:

  殺盜邪淫及妄語  醉迷飲酒五能棄

  如是所說近事律儀戒相者,即于是五種學處根本,能受持,乃至能如理守護者也。

  “近事五戒戒相之分別者”,近事是受五戒了,“不殺不盜取,不淫不妄說,不飲用諸酒”,這五條戒詳細的說明,“頌雲:殺盜邪淫及妄語,醉迷飲酒五能棄。”殺、盜、邪淫、妄語,四條,根本的性罪;“醉迷飲酒”,遮罪。飲酒,能夠醉的,能迷性的這些飲料,或者塗抹的香料都在裏面,一共五條。“能棄”,能夠不作,棄舍不作的,這個就是居士五戒。

  “如是所說近事律儀戒相者,即于是五種學處根本,能受持,乃至能如理守護者也”,那麼這個所謂的近事律儀的戒相,就是這五種事情,根本的學處,能夠受持,乃至不但是受持,能夠如理地守護不犯,保護不使它違犯。那麼這個什麼叫學處?這個五個東西是我們要學的禁戒,就是學的地方。就是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跟不飲酒,在這些地方我們要學習,慢慢地熟練,一點都不犯。開始的時候不熟悉,就是要學了。所以學處、學處,還得練習了,真正圓滿地做到五戒,佛才行。一切戒到最圓滿最高的水平,只有佛才能做到。那麼我們都是在低水平、低層次的,照佛的標准、照阿羅漢的標准學,這樣子慢慢慢慢地做到圓滿的,這是學處。

  

  各各分別說者:

  “各各分別說者”,那麼一條一條分開說,就是下邊五條了。

  丙一 盡形壽不殺生

  近事盡形壽不殺生,並棄舍棍杖、兵器等,知慚識愧,悲心具足。凡諸貪生命物,一切不惱不害。若自己與一切有情,住心平等,及常行慈愍中住,是應當作。

  “盡形壽不殺生”,第一個不殺生,一輩子不殺生。八關齋戒,因爲對居士來說不容易一輩子受,那麼它的要求呢,這一天一夜裏邊不做那八條事情。而居士的五戒呢,那卻是要盡形壽的,因爲一般的人做得到的,不能是推诿的事情,“盡形壽不殺生”。

  “近事盡形壽不殺生”,凡是做近事的,一輩子不能殺生。不但不殺生,“並棄舍棍杖、兵器等”,殺生的武器、凶器、打人的武器都要舍掉,不能藏蓄。你藏在那裏幹什麼用?還不是想打人、想殺人?你不想殺人、不想打人,你這些東西有什麼用呢?那麼開許的是防衛的,假使要保護叁寶,你備一點,但不能過分的,槍啊、刀啦這些不要搞。

  “知慚識愧,悲心具足。凡諸貪生命物,一切不惱不害”,他自己還要“知慚識愧”。“知慚識愧”是作文章了,總之是知道慚愧了。那麼“慚愧”的意思我們《俱舍》學過了,哪個記得的,自己說一下?兩個不一樣的。世間上的慚愧慚愧就是“慚”就是“愧”、“愧”就是“慚”,兩個一樣的,佛教裏不一樣的。什麼叫“慚”呢?哪個記得到呢?

  (弟子答:“慚”是內慚無德,“愧”是愧對于人。)

  對,“慚”是內的,對自己說,自己有這個自尊心,那些事情感到不好做的;“愧”,在人家面前感到不好意思的,那麼這是一個。另外是,“無慚”,對于有所尊重的人、有德的人不尊重;“無愧”,造了罪不知恐怖……,這是《俱舍》都有的,像這些你們要背下來的。25

  這個頌是“無慚愧不重,于罪不見怖……”,這些頌都是很現成的,很好的法相的解釋。我們以前叫你們背的,背好之後自己考過了之後就還掉了,還得要複習啊!這個一般都是這樣的,考試之前記了很多東西,一出考場一半忘掉了,再過幾天的時間呢,什麼都沒有了。我們在幾個佛學院教了好幾個學僧的《俱舍》,算起來總有一二百人,但現在講《俱舍》的有幾個呢?除了南普陀了法師他講過,其他的還沒有聽說過。如吉師講的是《菩提道次第略論》,《俱舍》還沒講。有幾個當法師的,教書的是有好幾個,但是講《俱舍》的除了了法師以外還沒有聽說哪個。

  “一切不惱不害”,凡事悲心具足,對一切有情要起悲心,不要使他受苦,要拔苦。那麼有貪生命的物,就是有生命的東西,每一個生命的東西都貪自己生命。我們說蚊子螞蟻你去碰它一下看,來不及就跑掉了。蚊子還敏感得很,它跑到那個地方,停在那裏,你只要注意它好了,你手也沒有動,就是注意它之後,它就跑掉了。它非常敏感,人的注意力集中在它身上它就會跑的。如果你去碰它一下的嘛,它還跑得快。臭蟲,爬得很慢了,但是它六個腿拼命地跑,那就是愛它的生命了。既然它愛它的生命,你要起悲心,不要害它。“一切不惱不害”,不但是不害它,還不惱害它,不使它不舒服。我們說真正老修行,蚊子蒼蠅它要叮的時候,供養它。這個不要說真正的老修行了,我們上海一個居士的孩子,他就是初發心受五戒,也是很猛了。他不殺生,蚊子叮了他了,他的父母說:“呀,它叮你了,咬你了。”他說:“供養它。”這個很不容易啊,一個小的年輕居士,他能夠發這個心。

  “若自己與一切有情,住心平等,及常行慈愍中住,是應當作”,自己跟一切有情要住平等心。不要自以爲自己是人,它們是小動物,就可以殺害,要住平等心。一切衆生都有佛性,生生世世輪回六道,大家都做過人,也做過畜生,也做過螞蟻。住平等心,“常行慈愍中住”,心裏經常要慈悲心,安住于慈愍心中,這些應當做。就是說不殺生不單是不害生命就完了,還要做那麼多事情。

  丙二 盡形壽不盜取

  近事盡形壽不盜取,並當知足受用,于他受用現前,心不念慕、貪著系心,于諸財寶,不作欲取欲得之想,下至一草一葉之微,亦不與不取,能作受行。

  第二、“盡形壽不盜取”,近事盡形壽不能偷盜,不盜取。就是人家的東西,沒有通過主人的同意,拿來了,都屬于盜取。這是不與取了,人家沒有給你,你拿來…

《律海十門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菩薩戒略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