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样坐禅、诵经。“乃至诸学问”,佛教里边的那些学经学教的,都要去学。
“劝助作福等”。前面是慧学,诵经、坐禅、诸学问都是慧方面的,慧的资粮。那么福德资粮呢?也要“劝助作福等”,自己作,还要劝人家作,人家作了还要帮助人家作,培福的事情。我们现在,在家人培福事情很多,供养三宝、兴建寺院等等。出家人培福就在僧团里边:你是大寮的把饭烧好,你是做菜园的把菜园搞好,你是做客堂的把里边事情管好,把客人接待好,库房的把库房东西管好,不要霉烂、腐烂,这些都是培福。三宝财物,如果你把它管理得井井有条,不损坏的话,福泽就增长;反过来,把它糟蹋了,平时不去看,人家居士好心供养的东西,摆在库房里丢在那里烂掉、霉掉了,那是有罪了。那么三宝里边,把僧团治理好,统理大众,有大福报,成了正法道场。如果没有尽到责任,道场混乱一片,结果呢,难调者不调,惭愧者不安,这样子搞了也是失责有罪了。所以这些呢,大家发心,居士有居士培福的方面,出家人也有培福的方面。
“广开涅槃路,闭三恶道门”,涅槃的路,就是说趋向涅槃的一些资粮,都要具足,这样子“广开”,不是小小地开,大大地开;三恶道的门要闭住,三恶道的业你不要造。你造了业呢,三恶道的业,你造了恶业,当然到三恶道去了,不造那个业嘛就闭了。你说你要造业,又把门要闭,那闭不住的。这个门是你自己闭的,没有人可以帮你闭。你要造三恶道的业,你求菩萨把三恶道的门闭了,那就是缘木求鱼——爬到树上钓鱼去了。鱼都在水里的,在下面的,你跑到树上找,哪找得到鱼呢?你要三恶道不去的话,那你自己三恶道的业不要造。这是佛教诫的,不造恶业自然不去,你造了恶业要求不去的话,也做不到,这是缘起。
“菩提戒之基,增长正业行,从初地至十,菩提道果成”,这个五戒不是小小的五戒——人天乘,修菩萨行、成佛的基础都在这里。“菩提戒之基”,我们要受菩萨戒,这个基础就在五戒。我们说在家的菩萨戒,《优婆塞戒经》的六重二十八轻,一开头就是这五条戒。“增长正业行”,一切如法的事情都可以增长,那么慢慢地修到后来,从初地乃至十地,最后成佛,那都是以五戒为基础。所以不要轻视五戒,将来我们修行到最后的菩提的果,也是从五戒开始的。
乙二 近事名称音义之分别
近事名称音义之分别者 梵音武勿巴萨嘎,或译为优婆塞。武勿巴,近也;萨嘎,能作事,谓之亲近、敬重、承事,及由此试入之实行能作者,故称为近事之名声也。又事者,谓亲近善根、涅槃、解脱三学之事,是于清净道次、涅槃分位,清净不远之能作者。
下边,“近事名称音义之分别”,就是说近事——优婆塞到底是什么意思?“梵音武勿巴萨嘎”,过去的翻译是“优婆塞”,那么比较明确的翻呢,是海公上师翻的“武勿巴萨嘎”,这是音阶多一点,比较更接近于原来的梵文。“或译为优婆塞”,简略一点的叫“优婆塞”,“武勿巴”就是“近”,“萨嘎”是“能作事”,就是近事。什么叫近?什么叫作事呢?“谓之亲近、敬重、承事,及由此试入之实行能作者”,亲近三宝、敬重三宝、承事三宝,一些该作的事情能作。开始“试入”,在家了,开始进入,开始尝试做这些该做的能做的事情。“故称为近事之名声也”,所以叫近事。这是一个。
第二个解释,“又事者,谓亲近善根、涅槃、解脱三学之事”,这个“事”,那就更明确地跟你说,前面说应该能作的事情要作,这里呢,跟你说什么事呢?“亲近善根”,亲近培养自己的善根、亲近“涅槃”、亲近“解脱三学”的事情。“解脱”,戒定慧三学了。这些事情要亲近它——近事,要近这些事情。“是于清净道次、涅槃分位,清净不远之能作者”,“清净道次”就是清净的菩提道,“涅槃”的“分位”,“涅槃”,它的全貌我们是证不到,它的支分,一点点要做到,这些事情;还有,这个戒的事情,能够不远离,亲近地不远离这些事情,要能够作,叫近事。
乙三 近事五戒戒相之分别
近事五戒戒相之分别者 颂云:
杀盗邪淫及妄语 醉迷饮酒五能弃
如是所说近事律仪戒相者,即于是五种学处根本,能受持,乃至能如理守护者也。
“近事五戒戒相之分别者”,近事是受五戒了,“不杀不盗取,不淫不妄说,不饮用诸酒”,这五条戒详细的说明,“颂云:杀盗邪淫及妄语,醉迷饮酒五能弃。”杀、盗、邪淫、妄语,四条,根本的性罪;“醉迷饮酒”,遮罪。饮酒,能够醉的,能迷性的这些饮料,或者涂抹的香料都在里面,一共五条。“能弃”,能够不作,弃舍不作的,这个就是居士五戒。
“如是所说近事律仪戒相者,即于是五种学处根本,能受持,乃至能如理守护者也”,那么这个所谓的近事律仪的戒相,就是这五种事情,根本的学处,能够受持,乃至不但是受持,能够如理地守护不犯,保护不使它违犯。那么这个什么叫学处?这个五个东西是我们要学的禁戒,就是学的地方。就是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跟不饮酒,在这些地方我们要学习,慢慢地熟练,一点都不犯。开始的时候不熟悉,就是要学了。所以学处、学处,还得练习了,真正圆满地做到五戒,佛才行。一切戒到最圆满最高的水平,只有佛才能做到。那么我们都是在低水平、低层次的,照佛的标准、照阿罗汉的标准学,这样子慢慢慢慢地做到圆满的,这是学处。
各各分别说者:
“各各分别说者”,那么一条一条分开说,就是下边五条了。
丙一 尽形寿不杀生
近事尽形寿不杀生,并弃舍棍杖、兵器等,知惭识愧,悲心具足。凡诸贪生命物,一切不恼不害。若自己与一切有情,住心平等,及常行慈愍中住,是应当作。
“尽形寿不杀生”,第一个不杀生,一辈子不杀生。八关斋戒,因为对居士来说不容易一辈子受,那么它的要求呢,这一天一夜里边不做那八条事情。而居士的五戒呢,那却是要尽形寿的,因为一般的人做得到的,不能是推诿的事情,“尽形寿不杀生”。
“近事尽形寿不杀生”,凡是做近事的,一辈子不能杀生。不但不杀生,“并弃舍棍杖、兵器等”,杀生的武器、凶器、打人的武器都要舍掉,不能藏蓄。你藏在那里干什么用?还不是想打人、想杀人?你不想杀人、不想打人,你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呢?那么开许的是防卫的,假使要保护三宝,你备一点,但不能过分的,枪啊、刀啦这些不要搞。
“知惭识愧,悲心具足。凡诸贪生命物,一切不恼不害”,他自己还要“知惭识愧”。“知惭识愧”是作文章了,总之是知道惭愧了。那么“惭愧”的意思我们《俱舍》学过了,哪个记得的,自己说一下?两个不一样的。世间上的惭愧惭愧就是“惭”就是“愧”、“愧”就是“惭”,两个一样的,佛教里不一样的。什么叫“惭”呢?哪个记得到呢?
(弟子答:“惭”是内惭无德,“愧”是愧对于人。)
对,“惭”是内的,对自己说,自己有这个自尊心,那些事情感到不好做的;“愧”,在人家面前感到不好意思的,那么这是一个。另外是,“无惭”,对于有所尊重的人、有德的人不尊重;“无愧”,造了罪不知恐怖……,这是《俱舍》都有的,像这些你们要背下来的。25
这个颂是“无惭愧不重,于罪不见怖……”,这些颂都是很现成的,很好的法相的解释。我们以前叫你们背的,背好之后自己考过了之后就还掉了,还得要复习啊!这个一般都是这样的,考试之前记了很多东西,一出考场一半忘掉了,再过几天的时间呢,什么都没有了。我们在几个佛学院教了好几个学僧的《俱舍》,算起来总有一二百人,但现在讲《俱舍》的有几个呢?除了南普陀了法师他讲过,其他的还没有听说过。如吉师讲的是《菩提道次第略论》,《俱舍》还没讲。有几个当法师的,教书的是有好几个,但是讲《俱舍》的除了了法师以外还没有听说哪个。
“一切不恼不害”,凡事悲心具足,对一切有情要起悲心,不要使他受苦,要拔苦。那么有贪生命的物,就是有生命的东西,每一个生命的东西都贪自己生命。我们说蚊子蚂蚁你去碰它一下看,来不及就跑掉了。蚊子还敏感得很,它跑到那个地方,停在那里,你只要注意它好了,你手也没有动,就是注意它之后,它就跑掉了。它非常敏感,人的注意力集中在它身上它就会跑的。如果你去碰它一下的嘛,它还跑得快。臭虫,爬得很慢了,但是它六个腿拼命地跑,那就是爱它的生命了。既然它爱它的生命,你要起悲心,不要害它。“一切不恼不害”,不但是不害它,还不恼害它,不使它不舒服。我们说真正老修行,蚊子苍蝇它要叮的时候,供养它。这个不要说真正的老修行了,我们上海一个居士的孩子,他就是初发心受五戒,也是很猛了。他不杀生,蚊子叮了他了,他的父母说:“呀,它叮你了,咬你了。”他说:“供养它。”这个很不容易啊,一个小的年轻居士,他能够发这个心。
“若自己与一切有情,住心平等,及常行慈愍中住,是应当作”,自己跟一切有情要住平等心。不要自以为自己是人,它们是小动物,就可以杀害,要住平等心。一切众生都有佛性,生生世世轮回六道,大家都做过人,也做过畜生,也做过蚂蚁。住平等心,“常行慈愍中住”,心里经常要慈悲心,安住于慈愍心中,这些应当做。就是说不杀生不单是不害生命就完了,还要做那么多事情。
丙二 尽形寿不盗取
近事尽形寿不盗取,并当知足受用,于他受用现前,心不念慕、贪着系心,于诸财宝,不作欲取欲得之想,下至一草一叶之微,亦不与不取,能作受行。
第二、“尽形寿不盗取”,近事尽形寿不能偷盗,不盗取。就是人家的东西,没有通过主人的同意,拿来了,都属于盗取。这是不与取了,人家没有给你,你拿来…
《律海十门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