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廣大律部,诠解無遺”,廣大的律藏解釋無遺,全部講透了。“杲杲慧日,無幽不燭”,好象太陽一樣,沒有一個地方照不到。
“思惟學處,最極難逢”,別解脫戒難得聞嘛,這個學處是最難逢到了。前面一開始就說了,過去的佛,有很多就不講,沒有廣說戒,那麼我們現在碰到釋迦牟尼佛,廣說經戒,真是要慶幸的,感到自己是有幸。怎麼有些人偏偏還要把戒改掉不要它,這個才是愚癡。我們好容易極難逢到的戒(學處)碰到了,那是極難得了。
“載欣載譯,兩季始周”,這是海公上師自己說自己,“載欣載譯”,他邊譯邊高興啊,碰到這樣子殊勝的戒法學處實在太殊勝了!“兩季始周”,這部《律海心要》是翻了兩個季,就是六個月(半年)。
“教授教誡,側重僧倫”,這個《律海心要》裏邊的“教授教誡”重點在僧,僧團的僧人,是出家的。
“近事近住,每感難聞,重爲編集,秉佛密意,戒法兼收,七衆鹹備,戒海一滴,大科十門。”那麼“近事近住”,就是居士,居士們都感到這個難聞,因爲它講的都是出家事情,居士不能聽的。我們以前在上海聽過一次《律海心要》,開始講序文,講別解脫戒從近住開始,八戒,然後五戒;五戒講好了,我們這些居士要退了——那時我還是居士,在上海的時候——要退了。那麼沙彌,他們在這個金剛道場講了,沙彌比丘聽;講到沙彌戒,講好了,沙彌也得退了,專門是比丘的事情了。所以對居士來說,只是聽了一點點,但是這一點點也不簡單,裏面講了就是我們以前念過的,出家跟在家的比較、出家的殊勝,這個種子下去了,後來就出家了,這個出家的因就是那個時候種下去的。因爲在家與出家一比較的話,實在是不好比,出家的殊勝,出家太殊勝了,那你在家要修行多困難啊,倒不如出家了。
海公上師爲了悲心,因爲近事近住,這本書主要是給出家人講的,他重新編一部書,根據佛的密意,“戒法兼收,七衆鹹備”,七衆弟子都可以看的,那就是《律海十門》了。“戒海一滴”,這是海公上師客氣、謙虛,這等于說大海裏面的一滴水,就是顯得很少了。大科分了十個,就叫作《律海十門》。
“律海選七,定道選二,比丘日誦,選擇心要”,在《律海心要》裏邊選了七篇,有七篇都是《律海心要》的;《定道資糧》選了兩篇;《比丘日誦》裏邊攝修心要選了一篇。“提綱契領”,就是把要點講出來。“惟精惟一”,要專精,不是雜的,沒有雜冗的。“宜護宜修”,這些東西我們要好好地護持,好好地修,“能作能持”。
“聖教內府,具大誠敬,王道金繩,淨域同證。”“聖教內府”還是律藏,經、律、論叁藏,經、論是通外的,居士也可以看;律藏,內部——僧伽,僧伽裏邊還是沙彌都不在裏邊。真正的比丘戒,只有比丘才能看,那就是內府。“具大誠敬”,要很大的誠,要很大的恭敬。“王道金繩”,這是直通到涅槃城的,等于王城,王道的,“金繩”就是一個指南的一樣的,直通王城的一個大道。那麼是將來都可以證到,“淨域”就是大菩提大涅槃,都能證到,也靠這個戒,所以說不能輕視。
丙戍春初,應昭覺寺法筵之請,七衆殷重之望,爰以律海心要,定道資糧,比丘日誦,另爲選集成書,集竟乃記緣起如是。
釋迦教下比丘能海識
那麼這是緣起了。“丙戍春初”,這是海公上師編這個書的時候,“應昭覺寺法筵之請”,昭覺寺請他講經,就在那一年,“七衆殷重之望”,七衆弟子殷勤的希望,他就把《律海心要》,《定道資糧》,《比丘日誦》裏邊抽了幾篇,就是前面講的,《律海心要》裏抽了七篇,《定道資糧》抽了兩篇,《比丘日誦》抽了一篇,“另爲選集成書”,另外編了一本書。“集竟乃記緣起如是”,這個書集好了,《律海十門》,把它緣起記一下,這是海公上師寫這本書的緣起。
附:律海十門思考題
第一講
1.學毗尼的目的?(學戒的目的——令正法久住)
2.論首爲什麼要歸依叁寶?
3.何爲過去七佛?何者正法久住?何者法不久?
4.佛舉“若衆花散置,無線貫穿故,被風則渙散”喻何意?
5.舍利弗悲心,請佛製戒,佛何故不立即製?
6.在家修行不如出家嗎?試舉幾方面。
7.結戒十意是如何通二百五十條的?
8.爲何要結戒?有十個意義。
第二講
9.何謂慚愧者安?
10.何謂斷現有漏?
11.根據結戒十意,試述五戒之殊勝。
第叁講
12.試述別解脫律儀在菩薩戒中的重要性。
13.叁聚戒應如何正學?
14.遠欲出離心有幾?分別說明。
15.怎樣算是身心堪寂?
16.言思雲何能如理?
17.自尊與自大的差別雲何?
18.雲何柔順不惱?
19.雲何能奈他怨恨?
20.雲何叁時正知正念不放逸?
第四講
21.雲何行爲合法?
22.思惟自己能勇于露罪堪忍饑寒熱惱否?
23.如何理解“知足常滿用節省”?
24.如何理解“求謀不遂無怨尤”?
25.何爲五邪命?
26.“淨命護他”如何理解?
27.佛弟子應具備哪些要求?
28.谘審戒如何理解?
第五講
29.“近住”何義?
30.八戒有哪些應做?
31.近住之名雲何?
32.試述八戒之相,並分爲叁支。
33.試述淨持八戒之功德,及如何持好八戒?
第六講
34.近事名義如何?
35.爲什麼近事對自妻小,欲意行想,發生邪覺,當作怖想?
36.近事除根本五戒外,更斷除哪些?
37.近事有何等重要性?
第七講
38.正學女二年持哪六法?有何密義?
39.近事發起慧行修心法有幾?一一詳述之,如何結合自身之叁業?
第八講
40.淫戒修心應如何觀?
41.如何能達逢境不起煩惱(貪)?
42.試述侵損叁寶物結罪何等?
43.試述盜法罪結何等?
44.在說法中,哪些行動涉及盜罪,如何遠離?
45.對財物應作何等觀想?
46.如何防犯盜,依何法修最妥?
第九講
47.瞋心由何而起?若起如何辦?
48.護持不犯殺戒,應如何修?
49.被人打罵應作何等觀想?能結合實際否?
50.詳述“六和”,如何生起六和的信心?
51.如來五語如何?
第十講
52.結合如來五語,佛弟子應如何作?(結合現實)
53.妄語與現相邪命是如何聯系起來的?
54.何者爲五邪命,省自己離邪命遠否?
55.虧損屍羅有幾因緣?就每點指出其中心。
56.惡性浮散與愚不畏罪,主要差別在何?
第十一講
57.第八、九墮兩邊,且比較二者之危害性何重。
58.佛從幾方面贊戒之勝德?各述其重點。
59.如何善觀叁業?
60.觀身語與觀意業分二段述,何不合一段而述,何理?
61.雲何才名善觀察?
62.屍羅清淨有何種功德?
63.屍羅清淨遂往生與念佛往生有無矛盾?;
第十二講
64.試述杜多十二行,行杜多有何勝利?
65.杜多行對你有何幫助?得益多少?
66.修杜多主要對治什麼?
第十叁講
67.何謂“多淨信心,勝解不疑”?
68.何謂“順時變熟,平等持食”,它對身體有何好處?
69.妙慧如何成就?
70.如何成就聰慧者想?
71.如何成就柔和?
72.如何作到性賢善?
第十四講
73.何謂明智覺觀存念?
74.存念哪些事?一一明念憶識之。
75.自己每日能覺觀、存念多少?
1 秉佛密意,戒法兼收,七衆鹹備,戒海一滴,大科十門,律海選七,定道選二,比丘日誦,選擇心要……。(《基本叁學》九八頁)
2 以下引文出《律海心要廣解》,全稱《律部顯明燈調伏藏大海心要廣解》,全八卷,宗喀巴大師造,智慧幢大師廣解,能海上師譯並作眉批。卷一、二、叁、八通在家二衆,載《能海上師全集》第四輯《在家律要》(余卷屬出家部份,故從略),上海佛學書局印行。
3 《律海心要廣解》卷一。(《在家律要》七〇~七二頁)
4 《律海心要廣解》卷一:「律藏中心業果微細理,菩薩緣覺聲聞力難知,自力現量行境不共故,而況習惑我見雲何曉。【眉批】:深自慚愧,依教修行,放下一切我執知見。」(《在家律要》六〇頁)
5 《律海心要廣解》卷一。(《在家律要》八二頁,以下引文出處略)
6 《俱舍論頌疏》卷一叁:「戒爲堤塘證者,又契經說,離殺等戒,名爲堤塘戒。能長時相續,堰遏犯戒過故。此經既說戒爲堤塘,明知別有無表戒色。……第七別解脫戒者,亦思種爲體,于此思種上,有防非、止過功能,假立無表。故論雲:謂由思願力,先立要期能定遮防身語惡業,由此故建立別解脫律儀。第八戒爲堤塘者,論雲:謂先立誓限,定不作惡,後數憶念,慚愧現前,能自製持,令不犯戒。故堤塘義,由心受持。」
7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四:「博朵瓦雲:若數數思,漸能深信,漸淨相續,能得加持。由于此上獲得定解,故能由其誠心歸依,若于所學能正習學,則一切事悉成佛法。吾等對于諸佛妙智,尚不計爲准洽占蔔。此複說雲:譬如有一准利蔔士說雲,我知汝于今年無諸災患,則心安泰。彼若說雲,今歲有災,應行此事,彼事莫爲,則勵力爲;若未能辦,心則不安,起是念雲,彼作是說,我未能辦。若佛製雲,此此應斷,此此應行,豈置心耶?若未能辦,豈憂慮耶?反作是言,諸教法中,雖如彼說,然由現在,若時若處,不能實行,須如是行。輕棄佛語,唯住自知。若不觀察,隨心愛樂,…
《律海十門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