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律海十門講記▪P28

  ..續本文上一頁相近了——餓鬼是晚食。佛教中午食,天是早上食。他早上馬馬虎虎,中飯是節約得很,晚上大吃大喝,這餓鬼習氣養成了,這個不好。

  “悲他有情”,這個就是餓鬼了。餓鬼,肚子餓得很,它晚上要吃東西的,你如果晚上大吃大喝,叮叮當當的,它聽了心裏難過,它自己吃不到,你們大吃,他們沒有吃,增盛他們的煩惱,所以悲憫他有情呢,晚上不要吃。“而後速出叁界”,還有好處——能出叁界。真正要修行成道的,晚上不能吃的。

  “一切有情皆依食住”,這是《俱舍》也有,舍利弗的《集異門足論》一開頭就這句話。一切有情都依靠飲食而住的,這是有情,就是叁界流轉的有情,他都靠飲食的。“能減食飲習氣,則世系漸脫故”,把飲食習氣只要稍微減掉一點,則世間上的系縛就慢慢就解脫了。所以說你想離叁界的話,連飲食都離不掉,你怎麼離叁界呢?

  孟子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飲食、男女,人的欲望就在這裏頭。“男女”有的時候還不一定有,但是“飲食”是一刻都離不開。幾天不吃飯你就不能生存,這就是有情的業報了,他是煩惱業報就系在那裏——非吃飯不可。但是我們說,得了初禅以後,禅悅爲食了,就不要飲食了。不要說出叁界,出了欲界,這個飲食就可以除掉。那麼你飲食不肯除的話,欲界都出不了,何況出叁界呢?要出叁界,你要鍛煉鍛煉,晚上一頓不要吃了。如果堅持下去的話,把你系住在欲界裏面,不要說叁界了。你欲界還不說了,餓鬼道的最相近了,晚上是餓鬼吃飯的時候,你一定要晚上吃,一定要做餓鬼,這個我們也無可奈何,沒有辦法了(笑)。

  

  此後四者,稱爲支分戒,雖非大惡,而能助成根本大罪,世稱自好之流,亦不免幹犯,以放逸無禁製故,智者應思。

  “此後四者,稱爲支分戒”,這個後面四個是支分。前面是根本戒,四條,殺盜淫妄是根本戒,後面是“支分戒”,它的支分,不是重的。

  “雖非大惡,而能助成根本大罪,世稱自好之流,亦不免幹犯,以放逸無禁製故,智者應思”,這所有的這四條戒,雖然看起來不是很大的過錯,但是“能助成根本大罪”,就是能夠造成根本罪的因素,後面這四支不禁止的話,前面四個根本就沒有保障。所以說我們要把後面四條抓住,尤其是酒戒——迷性的。我們那一天不是講過嘛,酒吃醉了,五條戒都犯完了。

  比丘戒四根本是核心,你犯了之後,涅槃性就沒有了。那麼要保護這四個不犯的話,等于是城堡一樣的,有七道防線,一層一層一層……。你一層防線破了還有第二層,第二層……,一直到最後一層。你如果二百五十條好好守的話,不會破到根本去的;如果你不守的話,放逸懈怠的話,那最後它直接沖到你四根本,涅槃性破掉了,那就完了,慧命就斷掉了;法身慧命一斷的話,你成佛得解脫的希望就沒有了。生命斷了之後,下一輩子還可以再來;慧命斷了之後,那就永劫沈淪了,那危險的。

  所以說雖然這四條不成大惡,但是能助長、造成根本罪的。而世間上“稱自好之流”,世間上有一些自以爲是能養生的人、有修養的人還“不免幹犯”,不免犯這些。我們說以前那些名流,文學家,像李太白之流,他是自以爲很清高了,但是酒卻吃得醉熏熏的,這個東西他就是,這一條就受不了——放逸。蘇東坡,是什麼禅師投胎的,但是他,七個女人,這不得了了,這個你怎麼受得了呢?這個就是習氣。世間上習氣對道都不合的。這四條,世間自好之流也不免幹犯。“以放逸無禁製故”,也就是放逸,沒有禁製。

  “智者應思”,那麼我們有智慧的人好好思惟,只有碰到佛教才告訴你這個東西,一般人不知道的,以爲這個沒有關系的,做了可以做的。不邪淫嘛,你自己的妻子沒有關系嘛,他來了七個……。結果佛印禅師就以身教他,他擺了一個爐子,七個水壺,這個燒一下那個燒一下,輪流燒,燒了一夜,七個茶壺都燒幹了,就炸掉了。第二天蘇東坡就問他的小妾(他的最小的女人,教她去敬侍佛印禅師的),就問她:“他(佛印禅師)晚上做什麼事情?”她說:“晚上什麼事也沒做,就是一個爐子燒七個茶壺,東燒西燒,燒到後頭,茶壺全都燒幹了,爆掉了。”蘇東坡一聽,懂了,他七個女人。所以說你說不犯戒吧,他又不是邪淫,但是跟道是不順的。“智者應思”,只有佛才能夠告訴你這些。所以我們碰到別解脫戒真是大幸了,不要以爲好象無所謂的樣子。

  

  乙五 近住授受之儀式

  

  近住授受之儀式者 佛言若善男子善女人,具有信心,欲于聖者八支具足之近住戒中住者,晨起從于比丘、或婆羅門、或其他具戒等隨一智者、現前行之,皆複相應。淨身淨意,于適合所作處,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啓白、應如是說:弟子某名,從于此時依戒受持竟,若一日間、日落夜分、至次日日出之中間,應不殺生命,而且背舍殺業,棄諸棍杖、兵械、弓箭、殺具、羅網、漁獵、害生毒藥什物等,時生慚愧,發起本具慈悲之心,令其具足能行。于諸有情有生命物、一切大小愛命、乃至細若蟲蟻之微,以後決不斷彼之命,而且于背舍殺生之業等,應能作者。

  如其聖者阿羅漢之清淨,盡其命終之時不作殺生,並背舍殺生業等,棄諸棍杖、兵械、殺具,于諸有情一切大小愛命、乃致細若蟲蟻之微,決不斷彼之命,而且背舍殺生業等。

  如是等、我弟子某名、從于此時受持竟,若一日間、日落夜分、至次日日出之中間、能作不殺生命,而且背舍殺業,棄諸棍杖、兵械、殺具,慚愧時具,本有慈悲具足能行,于諸有情含生之類、一切大小愛命、乃至細若蟲蟻之微,以後決不斷彼之命,並背舍殺生之業,決定能作也。

  今此初分,如彼阿羅漢聖人清淨學處,並能隨時習學,隨時精進練修,隨時能作實行。(以上是具足式,以下略說者當念先說戒相之文意,條條以次加入)

  “近住授受之儀式者”,那麼前面近住的戒,八條分別地仔細講完之後,近住戒該怎麼授受?

  “佛言若善男子善女人,具有信心”,自己要有信心。沒有信心的話,喔,大家受,我也跟著受。我想起一個事情,有一次外地兩個居士有什麼事情來,碰上了,住在這裏,第二天來隨喜聽經,看到聽經之前大家受八關齋戒,他們也是參加了。嚄,我想這兩個人很不錯。受了之後,後來回去了。沒有好久寫個信來,說那一天他來,大家受戒,他們也不好意思,也跟著受了;受完之後回去想一想,他們兩個人越想越不對,“哎呀,這條我受不了,那條受不了”。他們是在家人,以爲這是受沙彌戒了。他說:咳,在家人怎麼受出家的戒,受不了的!趕快,想了半天,這樣子亂受又不好,只好來寫個信跟你抱歉,他們要舍戒。——八關齋戒一天一夜早就完了,還舍什麼戒呢?它又不是沙彌戒,他也不懂什麼戒,他們是硬了頭皮,大家來受,他們又不好說不受。這樣子受,本來就不得戒,可以說。沒有信心又沒有出離心,你得什麼戒呢?不要舍了,開始就沒有得什麼戒。

  既要有信心,“欲于聖者八支具足之近住戒中住者”,他的心裏明白,聖者就是要親近聖人的,跟聖人的戒體等流下來的那個八支,這個八條具足的近住戒,要在這個裏住,就是要受那個戒。那麼他既要有信心也願意受這個八支的戒,然後“晨起”,早上起來,到有比丘的地方,或者婆羅門或其他“具戒等隨一智者”,當然我們中國,就是佛法僧的地方以比丘爲准,到比丘面前去。邊地和其他的地方找不到比丘,那麼就是在其他的人——受過八關齋戒的,“現前行之”,在他們面前受戒,“皆複相應”,這個都可以。

  “淨身淨意”,那就是說,我們經常跟你們說,受戒之前要自己觀想自己沐浴幹淨,穿了幹淨的衣服,就是淨身,把身體要洗幹淨。受比丘戒你們都是做到了,在登壇之前沐浴、穿新淨的衣服,而平時呢,八關齋戒也要重視。就是沒有做到呢,也要自己觀想自己洗幹淨了。身淨了之後還不行,還要“淨意”,心裏邊要幹淨。心裏邊把這些煩惱東西都息下去。

  “于適合所作處”,殿上,或者其他可以受八關齋戒的地方。“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啓白、應如是說”,“偏袒右肩”是印度的一個禮節,就是表示恭敬,“右膝著地”,這個也是表示恭敬的禮節了。右膝著地,左膝是翹起的,你們受安居的時候就是這個樣子的儀式。“合掌”,實際上合掌是這樣子了,這樣叫合掌,你們在安居都知道了,放在左膝蓋上,合掌。這是合十,這是合掌,兩個掌合起來(上師于講席中演示)。“合掌啓白”,合掌向上面呈白。怎麼說呢?

  “弟子某名,從于此時依戒受持竟”,現在這個時候,弟子什麼人這時候受了戒之後,一天一夜當中,“若一日間、日落夜分、至次日日出之中間”,就是現在開始這一天,乃至到晚上太陽下落,一直到第二天太陽出來,這中間就是這八條東西要受持。“應不殺生命,而且背舍殺業”,不但是不殺害生命,而且殺害的工作、事情也要放掉;“棄諸棍杖”,那些刀杖的東西都不能藏,都把它舍掉。“棄諸棍杖、兵械、弓箭、殺具、羅網、漁獵、害生毒藥什物等”,害生的毒藥什麼東西,各式各樣的東西,都要舍掉,並且“時生慚愧”,時時刻刻生起慚愧心,“發起本具慈悲之心”,我們本來有的慈悲心要把它發起來,“令其具足能行”,不但發起來,要真正能夠具足地做到。因爲殺就是不慈悲,把殺業舍掉,還要把對立面的慈悲心,具足地把它生起來。“于諸有情有生命物、一切大小愛命、乃至細若蟲蟻之微,以後決不斷彼之命,而且于背舍殺生之業等,應能作者”,對那些傷害有情生命的東西,不管大的小的,只要它是愛命的有情,乃至小到蚊蟲、螞蟻之類的,決定不斷它的命,“而且于背舍殺生之業等,應能作”,不但是不殺,而且殺生的那些事情也要背舍——不做。那麼就是“應能作”,不但是受戒的那一…

《律海十門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菩薩戒略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