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相近了——饿鬼是晚食。佛教中午食,天是早上食。他早上马马虎虎,中饭是节约得很,晚上大吃大喝,这饿鬼习气养成了,这个不好。
“悲他有情”,这个就是饿鬼了。饿鬼,肚子饿得很,它晚上要吃东西的,你如果晚上大吃大喝,叮叮当当的,它听了心里难过,它自己吃不到,你们大吃,他们没有吃,增盛他们的烦恼,所以悲悯他有情呢,晚上不要吃。“而后速出三界”,还有好处——能出三界。真正要修行成道的,晚上不能吃的。
“一切有情皆依食住”,这是《俱舍》也有,舍利弗的《集异门足论》一开头就这句话。一切有情都依靠饮食而住的,这是有情,就是三界流转的有情,他都靠饮食的。“能减食饮习气,则世系渐脱故”,把饮食习气只要稍微减掉一点,则世间上的系缚就慢慢就解脱了。所以说你想离三界的话,连饮食都离不掉,你怎么离三界呢?
孟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饮食、男女,人的欲望就在这里头。“男女”有的时候还不一定有,但是“饮食”是一刻都离不开。几天不吃饭你就不能生存,这就是有情的业报了,他是烦恼业报就系在那里——非吃饭不可。但是我们说,得了初禅以后,禅悦为食了,就不要饮食了。不要说出三界,出了欲界,这个饮食就可以除掉。那么你饮食不肯除的话,欲界都出不了,何况出三界呢?要出三界,你要锻炼锻炼,晚上一顿不要吃了。如果坚持下去的话,把你系住在欲界里面,不要说三界了。你欲界还不说了,饿鬼道的最相近了,晚上是饿鬼吃饭的时候,你一定要晚上吃,一定要做饿鬼,这个我们也无可奈何,没有办法了(笑)。
此后四者,称为支分戒,虽非大恶,而能助成根本大罪,世称自好之流,亦不免干犯,以放逸无禁制故,智者应思。
“此后四者,称为支分戒”,这个后面四个是支分。前面是根本戒,四条,杀盗淫妄是根本戒,后面是“支分戒”,它的支分,不是重的。
“虽非大恶,而能助成根本大罪,世称自好之流,亦不免干犯,以放逸无禁制故,智者应思”,这所有的这四条戒,虽然看起来不是很大的过错,但是“能助成根本大罪”,就是能够造成根本罪的因素,后面这四支不禁止的话,前面四个根本就没有保障。所以说我们要把后面四条抓住,尤其是酒戒——迷性的。我们那一天不是讲过嘛,酒吃醉了,五条戒都犯完了。
比丘戒四根本是核心,你犯了之后,涅槃性就没有了。那么要保护这四个不犯的话,等于是城堡一样的,有七道防线,一层一层一层……。你一层防线破了还有第二层,第二层……,一直到最后一层。你如果二百五十条好好守的话,不会破到根本去的;如果你不守的话,放逸懈怠的话,那最后它直接冲到你四根本,涅槃性破掉了,那就完了,慧命就断掉了;法身慧命一断的话,你成佛得解脱的希望就没有了。生命断了之后,下一辈子还可以再来;慧命断了之后,那就永劫沉沦了,那危险的。
所以说虽然这四条不成大恶,但是能助长、造成根本罪的。而世间上“称自好之流”,世间上有一些自以为是能养生的人、有修养的人还“不免干犯”,不免犯这些。我们说以前那些名流,文学家,像李太白之流,他是自以为很清高了,但是酒却吃得醉熏熏的,这个东西他就是,这一条就受不了——放逸。苏东坡,是什么禅师投胎的,但是他,七个女人,这不得了了,这个你怎么受得了呢?这个就是习气。世间上习气对道都不合的。这四条,世间自好之流也不免干犯。“以放逸无禁制故”,也就是放逸,没有禁制。
“智者应思”,那么我们有智慧的人好好思惟,只有碰到佛教才告诉你这个东西,一般人不知道的,以为这个没有关系的,做了可以做的。不邪淫嘛,你自己的妻子没有关系嘛,他来了七个……。结果佛印禅师就以身教他,他摆了一个炉子,七个水壶,这个烧一下那个烧一下,轮流烧,烧了一夜,七个茶壶都烧干了,就炸掉了。第二天苏东坡就问他的小妾(他的最小的女人,教她去敬侍佛印禅师的),就问她:“他(佛印禅师)晚上做什么事情?”她说:“晚上什么事也没做,就是一个炉子烧七个茶壶,东烧西烧,烧到后头,茶壶全都烧干了,爆掉了。”苏东坡一听,懂了,他七个女人。所以说你说不犯戒吧,他又不是邪淫,但是跟道是不顺的。“智者应思”,只有佛才能够告诉你这些。所以我们碰到别解脱戒真是大幸了,不要以为好象无所谓的样子。
乙五 近住授受之仪式
近住授受之仪式者 佛言若善男子善女人,具有信心,欲于圣者八支具足之近住戒中住者,晨起从于比丘、或婆罗门、或其他具戒等随一智者、现前行之,皆复相应。净身净意,于适合所作处,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启白、应如是说:弟子某名,从于此时依戒受持竟,若一日间、日落夜分、至次日日出之中间,应不杀生命,而且背舍杀业,弃诸棍杖、兵械、弓箭、杀具、罗网、渔猎、害生毒药什物等,时生惭愧,发起本具慈悲之心,令其具足能行。于诸有情有生命物、一切大小爱命、乃至细若虫蚁之微,以后决不断彼之命,而且于背舍杀生之业等,应能作者。
如其圣者阿罗汉之清净,尽其命终之时不作杀生,并背舍杀生业等,弃诸棍杖、兵械、杀具,于诸有情一切大小爱命、乃致细若虫蚁之微,决不断彼之命,而且背舍杀生业等。
如是等、我弟子某名、从于此时受持竟,若一日间、日落夜分、至次日日出之中间、能作不杀生命,而且背舍杀业,弃诸棍杖、兵械、杀具,惭愧时具,本有慈悲具足能行,于诸有情含生之类、一切大小爱命、乃至细若虫蚁之微,以后决不断彼之命,并背舍杀生之业,决定能作也。
今此初分,如彼阿罗汉圣人清净学处,并能随时习学,随时精进练修,随时能作实行。(以上是具足式,以下略说者当念先说戒相之文意,条条以次加入)
“近住授受之仪式者”,那么前面近住的戒,八条分别地仔细讲完之后,近住戒该怎么授受?
“佛言若善男子善女人,具有信心”,自己要有信心。没有信心的话,喔,大家受,我也跟着受。我想起一个事情,有一次外地两个居士有什么事情来,碰上了,住在这里,第二天来随喜听经,看到听经之前大家受八关斋戒,他们也是参加了。嚄,我想这两个人很不错。受了之后,后来回去了。没有好久写个信来,说那一天他来,大家受戒,他们也不好意思,也跟着受了;受完之后回去想一想,他们两个人越想越不对,“哎呀,这条我受不了,那条受不了”。他们是在家人,以为这是受沙弥戒了。他说:咳,在家人怎么受出家的戒,受不了的!赶快,想了半天,这样子乱受又不好,只好来写个信跟你抱歉,他们要舍戒。——八关斋戒一天一夜早就完了,还舍什么戒呢?它又不是沙弥戒,他也不懂什么戒,他们是硬了头皮,大家来受,他们又不好说不受。这样子受,本来就不得戒,可以说。没有信心又没有出离心,你得什么戒呢?不要舍了,开始就没有得什么戒。
既要有信心,“欲于圣者八支具足之近住戒中住者”,他的心里明白,圣者就是要亲近圣人的,跟圣人的戒体等流下来的那个八支,这个八条具足的近住戒,要在这个里住,就是要受那个戒。那么他既要有信心也愿意受这个八支的戒,然后“晨起”,早上起来,到有比丘的地方,或者婆罗门或其他“具戒等随一智者”,当然我们中国,就是佛法僧的地方以比丘为准,到比丘面前去。边地和其他的地方找不到比丘,那么就是在其他的人——受过八关斋戒的,“现前行之”,在他们面前受戒,“皆复相应”,这个都可以。
“净身净意”,那就是说,我们经常跟你们说,受戒之前要自己观想自己沐浴干净,穿了干净的衣服,就是净身,把身体要洗干净。受比丘戒你们都是做到了,在登坛之前沐浴、穿新净的衣服,而平时呢,八关斋戒也要重视。就是没有做到呢,也要自己观想自己洗干净了。身净了之后还不行,还要“净意”,心里边要干净。心里边把这些烦恼东西都息下去。
“于适合所作处”,殿上,或者其他可以受八关斋戒的地方。“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启白、应如是说”,“偏袒右肩”是印度的一个礼节,就是表示恭敬,“右膝着地”,这个也是表示恭敬的礼节了。右膝着地,左膝是翘起的,你们受安居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的仪式。“合掌”,实际上合掌是这样子了,这样叫合掌,你们在安居都知道了,放在左膝盖上,合掌。这是合十,这是合掌,两个掌合起来(上师于讲席中演示)。“合掌启白”,合掌向上面呈白。怎么说呢?
“弟子某名,从于此时依戒受持竟”,现在这个时候,弟子什么人这时候受了戒之后,一天一夜当中,“若一日间、日落夜分、至次日日出之中间”,就是现在开始这一天,乃至到晚上太阳下落,一直到第二天太阳出来,这中间就是这八条东西要受持。“应不杀生命,而且背舍杀业”,不但是不杀害生命,而且杀害的工作、事情也要放掉;“弃诸棍杖”,那些刀杖的东西都不能藏,都把它舍掉。“弃诸棍杖、兵械、弓箭、杀具、罗网、渔猎、害生毒药什物等”,害生的毒药什么东西,各式各样的东西,都要舍掉,并且“时生惭愧”,时时刻刻生起惭愧心,“发起本具慈悲之心”,我们本来有的慈悲心要把它发起来,“令其具足能行”,不但发起来,要真正能够具足地做到。因为杀就是不慈悲,把杀业舍掉,还要把对立面的慈悲心,具足地把它生起来。“于诸有情有生命物、一切大小爱命、乃至细若虫蚁之微,以后决不断彼之命,而且于背舍杀生之业等,应能作者”,对那些伤害有情生命的东西,不管大的小的,只要它是爱命的有情,乃至小到蚊虫、蚂蚁之类的,决定不断它的命,“而且于背舍杀生之业等,应能作”,不但是不杀,而且杀生的那些事情也要背舍——不做。那么就是“应能作”,不但是受戒的那一…
《律海十门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