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律海十門講記▪P65

  ..續本文上一頁

  如法佛所許  不得受四衣

  第二條是“但叁衣”。“見長衣過失”,長衣不是衣服太長了,長衣就是多余的衣,多余的。只要叁頂衣夠了,佛製的,出家人比丘的叁頂衣,不能超過有第四頂。那麼他要看到衣服多的過失。“淨施守護事”,衣服多一頂了……,這個我們以後講護戒的時候就有,都是麻煩的事情。叁頂衣,知足了。

  “少營造離畜”,那麼“但叁衣”,你叁頂衣滿了之後就夠了,不要去多追求,多去經常地造衣,這些造衣的事情可以免了很多,只要叁頂夠了。“離畜”,在印度,叁季,叁頂衣就夠了,也不要多畜,不要多藏畜。

  “知足無顧戀”,自己呢,叁頂衣就知足了,也沒有什麼顧戀,就是不要再追求了,也沒有多的長物,所以這些挂礙都沒有。

  “如法佛所許,不得受四衣”,這樣子行持,是佛所贊歎、許可的,那麼說了半天什麼呢?就是“不得受四衣”。叁頂有了之後,第四頂衣不能受了,只有叁頂就滿足了。這是“但叁衣”。

  丙叁 乞 食 

  乞食心自由  不希好供膳  不妨礙自業  悅人盼他請

  非法人共坐  心馳散四方  除懈怠憍慢  善人行無疑

  又次第乞食  平等普益他  離憎嫉遊狎  疾馳應召喚

  寡言遠家宅  滿月人瞻仰  養身離食過  勝行佛所許

  第叁是“乞食”。這是常乞食。

  “乞食心自由”,這個“乞食”,到了時間托個缽去好了,你心裏對食的事情沒有挂礙,到了時間托個缽,哪一戶人家面前站在那裏,給你吃了就吃了,心裏從來沒有對飲食起什麼挂礙,“自由”,心裏非常自由。

  “不希好供膳”,也不希望人家給你吃好的,隨你給啥嘛就吃,只要人能吃的東西。

  “不妨礙自業”,這樣子對飲食的事情幾乎減到最低標准了,對飲食的操心幾乎放完了,那麼自己修行的事情毫無妨礙。我們說現代人住茅篷,我也聽說過,到什麼終南山住茅篷,第一,這個山很高,你一個月糧食要背上去,那麼要把柴禾要積好,自己一個人要燒飯,還要種菜、洗菜、淘米等等,燒火,這些糧食、菜什麼都要事先准備好。每天要燒,你吃一頓也好,燒了一頓完了。如果要吃叁頓的話,你早上才燒了,一會兒又要燒了,一會兒再燒了之後,一會兒又要燒了,一天到晚燒飯去了,那好麻煩呢。那個乞食,根本沒有這個事,到了時候一個缽一托,拿了東西吃了就完了,沒事了。所以說這個“不妨礙自業”,對自己修行的事情,一點也不妨礙。

  “悅人盼他請”,也沒有做個樣子,故意要使人家歡喜,想人家請他,給個好的印象給他,“悅人”,要做出他歡喜的樣子,那麼他來請你了。現在我不在乎,我也不要你請,我就是乞食的,所以也不要去討好人家,也不要盼人家請。你要盼人家請呢,盡等在那裏,“他今天請那個,後天請那個,就是不請我”,心裏氣得不得了;“他是有錢的,請了之後,最好的飲食供養,偏偏我輪不到”,這個時候你自己自找麻煩!你不盼他人請,請了我也不去,是乞食的。所以說,這些事情,煩惱都去掉了。

  假使你受人請的話,那有什麼壞處呢?“非法人共坐”,你去吃飯的時候,——我們在過堂當然都是比丘了,如果人家請你吃的話,一些不如法的人你非得要跟他一起吃飯不可,“共坐”,一起吃,那就不如法了。我們吃席也一樣的,有的時候人家吃席,現在一般的政府還是很照顧,給我們吃素席,他們自己也不吃酒。如果你到其他地方去,他不知道你的規矩的,他弄了一些不叁不四的人,男的、女的,酒、肉,給你擺了一撥,你盡管吃素,但是坐在這個桌子上,也不舒服的。“心馳散四方”,因爲你心裏要求食,要盼他請,就到處心馳遊散四方,不能夠集中修定了。

  那你現在是乞食的話,“除懈怠憍慢”,憍慢心不會起,你乞食的,要飯的,你怎麼憍傲呢?我們說,世間上最下賤的人,社會上是要飯的,討口子的,人家看不起的,你憍慢?怎麼憍慢得起來,你自己是要飯的,就是托了個缽要飯的。憍慢是除掉了,懈怠也會除掉。懈怠就是搞一些其他的事情——爲了求食。什麼叫懈怠呢?對修行的事情不精進就是懈怠,哪怕你花了很多時間去追求其他事情,一天到晚到處奔波,爲了求人家請,爲了討好施主,到處去跑,也是懈怠。那麼你現在是乞食,那些事情就不要做了,那些懈怠的心就除掉,憍慢的心也生不起。

  “善人行無疑”,那你這個行動是善的,是善人的行動,毫無懷疑。你自己乞食嘛,你不要去求那些攀緣的事情,心裏也沒有,疑惑的事情也不會有。

  另外一個,“又次第乞食,平等普益他”,乞食的時候也不是挑人家的。你說這家有錢,吃得好,我天天到他家裏去要,這個又是貪心。“次第乞食”,一家一家的挨戶挨戶去乞,那就是不管你有錢沒有錢,家裏吃得好吃不好,都去乞食。這是平等心普益他,都使他培福。

  對自己呢,“離憎嫉遊狎,疾馳應召喚。”因爲你平等地普益他,不是挑人家去乞食,憎嫉的心、遊狎的心(就是跟他要好)——你對好的人家,不跟他遊狎,經常去,跟他親近;對給你吃得不好的,你也不要生瞋恨心,人家給人家吃得好,給你吃得不好,也不要妒忌心,都是平等的。不管他什麼,都是挨著一家一家乞,管你好的壞的,以平等心普益施主,那麼這些煩惱心都可以除掉。還有就是“疾馳應召喚”,人家邀請你,假使你不是次第乞食的話,哪一家跟你要好的,他要叫你去應供的話,你就是趕快去,跑得很快,就怕落後了,送完了,供養完了,你好菜吃不到了。“應召喚”,這個都是醜態了,貪心、醜惡的樣子,這些都沒有。

  “寡言遠家宅”,乞食的時候不要多說話。拿了個缽,人家給你舀飯,你“呱呱呱”說了半天,這個討厭,看著討厭的。話很少,沒有什麼話說,真正的法上的話說兩句,其他的閑話不要說。“遠家宅”,對那些人家,也不是經常去,“滿月人瞻仰”。“滿月”,我們說一個月亮,一個月一次滿月,一個月裏邊只有這麼一天月亮是圓的,那麼人家很歡喜。碰到滿月的那一天,大家高興,八月半,特別高興。你如果天天去的話,司空見慣,人家不但不高興,還討厭。你偶爾去一下,跟滿月一樣,一個月出現一次,人家就非常歡迎。乞食一樣的,你經常去跟人家要,人家久了之後生厭,你如果偶爾那麼去一下,人家特別歡迎,這個是人之常理。我們說不違世間法,佛教固然是以毗尼的軌製,也要順著世間的方式幹事情,就是軌則,我們前面的軌則就是這些道理。不能使世間上起譏嫌、討厭,你說“我沒有犯錯誤、沒有犯戒,我是乞食嘛”,但是你經常盯著哪家去乞食的話,人家就是要厭,生厭——日久生厭。那麼你不是經常去的,偶爾,假使說以平等心挨到挨到去,去一次,那是人家都歡迎你的。

  “養身離食過”,這樣子,你乞了食後,身體營養也有了,可以修行了,而一切飲食的過失也不會有。飲食的過失就是:吃得太多了,容易昏沈,容易害病;有些吃了不相應的東西,害得身體四大不調,等等各式各樣的。我們在《瑜伽師地論》裏面講“非量食”裏邊,飲食不當的話,還會送命的。所以說“離食過”,飲食裏邊很多的過失都可以離開。你乞食嘛,又不是頂好的,不會狼吞虎咽的。我們說好的東西吃起來,吃太多了,就會脹,脹了要害病的。如果你肚子餓了幾天的話,你一頓吃脹的話,會死掉的。

  我們聽說,好象自然災害的時候,五九年那個時候,一個逃荒的老人,他跑到一個什麼城鎮裏邊,一個賣饅頭攤攤前面,他站在那裏,他看到饅頭,很眼紅,因爲他好多天沒吃飯了。這個賣饅頭的,也是心腸很好,他看他站在那裏盡看,他說:“你幹啥啦?”“唉呀”,他說,“我四、五天沒吃飯了。”“哎呀,你四、五天沒吃飯,我這個饅頭你就吃吧,你盡量吃好了,吃飽爲止。”哪知道,他就是因爲太餓了,就大吃,吃了不曉得幾個,總是有十個八個了,一下子吃飽了,飽了之後,腸子斷掉了,死掉了。

  海公上師經常講的:打餓七,打餓七的話,你飲食要減的,不要是一下子就斷掉不吃了。就是先吃幹的,幹的改稀的,稀的慢慢再稀再稀,再喝水;等到餓七打好了,要吃東西了,也得要先多喝點水,再喝點最稀的,再慢慢喝點稍微稠一點的稀飯,再一點點地,吃了幾天之後,再吃幹飯。你餓七打了幾天了,一下幹飯、大饅頭脹進去的話,腸子它受不了,繃斷了就會死掉的。這是危害!這是打餓七要知道這些事情。那麼我們說這也是飲食的過失,你吃得過分了,就會産生這些事情。

  “勝行佛所許”,這是殊勝的修行的戒行,佛所贊歎的,這是乞食,乞食是佛所贊歎的。

  我們漢地,就是一向……,佛法傳過來之後,乞食這一條是行不開,跟印度風俗不一樣。你托了個缽到處跑,人家不給你飯,那天天餓肚子也不行,那就是這一條行不開,所以祖師就開叢林,自己煮。自己煮也是要——不能自手拿!可能有些人還不知道,大竂裏的東西,你不能自手拿的,一定要巡堂的巡到你碗裏,才能吃了,你自己自手拿是犯戒的。乞食一樣的,哪個乞食跑到人家廚房裏自己去拿呢?沒有的,他給你什麼你就拿什麼,就走了,不能說要好的要壞的,這不能挑剔的,人家給什麼就拿什麼。最多是人家給你一些你不能吃的,假使吃葷的,他給你肉,一坨,把它丟在缽裏邊,你怎麼辦?你不能當著他面就“啪!”一下丟出來,這個東西,對施主是不禮貌的。你可以回去之後,把它拿出來,這個自己不吃都可以,不能當著施主的面前把它丟出來,甚至罵起來,這個要不得。

  這個是乞食。下邊“一坐食”,更嚴格。

  丙四 一坐食 

  一坐一次食  不多不減少  不貪不淨施  省事無諸病

  “一坐食”,你吃飯的時候,坐在那裏吃,吃好了之後,一次吃完了,站起來了,不管你吃飽了沒吃飽,其他東西來了,不能再吃了。“不多不減少”…

《律海十門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菩薩戒略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