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律海十门讲记▪P65

  ..续本文上一页

  如法佛所许  不得受四衣

  第二条是“但三衣”。“见长衣过失”,长衣不是衣服太长了,长衣就是多余的衣,多余的。只要三顶衣够了,佛制的,出家人比丘的三顶衣,不能超过有第四顶。那么他要看到衣服多的过失。“净施守护事”,衣服多一顶了……,这个我们以后讲护戒的时候就有,都是麻烦的事情。三顶衣,知足了。

  “少营造离畜”,那么“但三衣”,你三顶衣满了之后就够了,不要去多追求,多去经常地造衣,这些造衣的事情可以免了很多,只要三顶够了。“离畜”,在印度,三季,三顶衣就够了,也不要多畜,不要多藏畜。

  “知足无顾恋”,自己呢,三顶衣就知足了,也没有什么顾恋,就是不要再追求了,也没有多的长物,所以这些挂碍都没有。

  “如法佛所许,不得受四衣”,这样子行持,是佛所赞叹、许可的,那么说了半天什么呢?就是“不得受四衣”。三顶有了之后,第四顶衣不能受了,只有三顶就满足了。这是“但三衣”。

  丙三 乞 食 

  乞食心自由  不希好供膳  不妨碍自业  悦人盼他请

  非法人共坐  心驰散四方  除懈怠憍慢  善人行无疑

  又次第乞食  平等普益他  离憎嫉游狎  疾驰应召唤

  寡言远家宅  满月人瞻仰  养身离食过  胜行佛所许

  第三是“乞食”。这是常乞食。

  “乞食心自由”,这个“乞食”,到了时间托个钵去好了,你心里对食的事情没有挂碍,到了时间托个钵,哪一户人家面前站在那里,给你吃了就吃了,心里从来没有对饮食起什么挂碍,“自由”,心里非常自由。

  “不希好供膳”,也不希望人家给你吃好的,随你给啥嘛就吃,只要人能吃的东西。

  “不妨碍自业”,这样子对饮食的事情几乎减到最低标准了,对饮食的操心几乎放完了,那么自己修行的事情毫无妨碍。我们说现代人住茅篷,我也听说过,到什么终南山住茅篷,第一,这个山很高,你一个月粮食要背上去,那么要把柴禾要积好,自己一个人要烧饭,还要种菜、洗菜、淘米等等,烧火,这些粮食、菜什么都要事先准备好。每天要烧,你吃一顿也好,烧了一顿完了。如果要吃三顿的话,你早上才烧了,一会儿又要烧了,一会儿再烧了之后,一会儿又要烧了,一天到晚烧饭去了,那好麻烦呢。那个乞食,根本没有这个事,到了时候一个钵一托,拿了东西吃了就完了,没事了。所以说这个“不妨碍自业”,对自己修行的事情,一点也不妨碍。

  “悦人盼他请”,也没有做个样子,故意要使人家欢喜,想人家请他,给个好的印象给他,“悦人”,要做出他欢喜的样子,那么他来请你了。现在我不在乎,我也不要你请,我就是乞食的,所以也不要去讨好人家,也不要盼人家请。你要盼人家请呢,尽等在那里,“他今天请那个,后天请那个,就是不请我”,心里气得不得了;“他是有钱的,请了之后,最好的饮食供养,偏偏我轮不到”,这个时候你自己自找麻烦!你不盼他人请,请了我也不去,是乞食的。所以说,这些事情,烦恼都去掉了。

  假使你受人请的话,那有什么坏处呢?“非法人共坐”,你去吃饭的时候,——我们在过堂当然都是比丘了,如果人家请你吃的话,一些不如法的人你非得要跟他一起吃饭不可,“共坐”,一起吃,那就不如法了。我们吃席也一样的,有的时候人家吃席,现在一般的政府还是很照顾,给我们吃素席,他们自己也不吃酒。如果你到其他地方去,他不知道你的规矩的,他弄了一些不三不四的人,男的、女的,酒、肉,给你摆了一拨,你尽管吃素,但是坐在这个桌子上,也不舒服的。“心驰散四方”,因为你心里要求食,要盼他请,就到处心驰游散四方,不能够集中修定了。

  那你现在是乞食的话,“除懈怠憍慢”,憍慢心不会起,你乞食的,要饭的,你怎么憍傲呢?我们说,世间上最下贱的人,社会上是要饭的,讨口子的,人家看不起的,你憍慢?怎么憍慢得起来,你自己是要饭的,就是托了个钵要饭的。憍慢是除掉了,懈怠也会除掉。懈怠就是搞一些其他的事情——为了求食。什么叫懈怠呢?对修行的事情不精进就是懈怠,哪怕你花了很多时间去追求其他事情,一天到晚到处奔波,为了求人家请,为了讨好施主,到处去跑,也是懈怠。那么你现在是乞食,那些事情就不要做了,那些懈怠的心就除掉,憍慢的心也生不起。

  “善人行无疑”,那你这个行动是善的,是善人的行动,毫无怀疑。你自己乞食嘛,你不要去求那些攀缘的事情,心里也没有,疑惑的事情也不会有。

  另外一个,“又次第乞食,平等普益他”,乞食的时候也不是挑人家的。你说这家有钱,吃得好,我天天到他家里去要,这个又是贪心。“次第乞食”,一家一家的挨户挨户去乞,那就是不管你有钱没有钱,家里吃得好吃不好,都去乞食。这是平等心普益他,都使他培福。

  对自己呢,“离憎嫉游狎,疾驰应召唤。”因为你平等地普益他,不是挑人家去乞食,憎嫉的心、游狎的心(就是跟他要好)——你对好的人家,不跟他游狎,经常去,跟他亲近;对给你吃得不好的,你也不要生瞋恨心,人家给人家吃得好,给你吃得不好,也不要妒忌心,都是平等的。不管他什么,都是挨着一家一家乞,管你好的坏的,以平等心普益施主,那么这些烦恼心都可以除掉。还有就是“疾驰应召唤”,人家邀请你,假使你不是次第乞食的话,哪一家跟你要好的,他要叫你去应供的话,你就是赶快去,跑得很快,就怕落后了,送完了,供养完了,你好菜吃不到了。“应召唤”,这个都是丑态了,贪心、丑恶的样子,这些都没有。

  “寡言远家宅”,乞食的时候不要多说话。拿了个钵,人家给你舀饭,你“呱呱呱”说了半天,这个讨厌,看着讨厌的。话很少,没有什么话说,真正的法上的话说两句,其他的闲话不要说。“远家宅”,对那些人家,也不是经常去,“满月人瞻仰”。“满月”,我们说一个月亮,一个月一次满月,一个月里边只有这么一天月亮是圆的,那么人家很欢喜。碰到满月的那一天,大家高兴,八月半,特别高兴。你如果天天去的话,司空见惯,人家不但不高兴,还讨厌。你偶尔去一下,跟满月一样,一个月出现一次,人家就非常欢迎。乞食一样的,你经常去跟人家要,人家久了之后生厌,你如果偶尔那么去一下,人家特别欢迎,这个是人之常理。我们说不违世间法,佛教固然是以毗尼的轨制,也要顺着世间的方式干事情,就是轨则,我们前面的轨则就是这些道理。不能使世间上起讥嫌、讨厌,你说“我没有犯错误、没有犯戒,我是乞食嘛”,但是你经常盯着哪家去乞食的话,人家就是要厌,生厌——日久生厌。那么你不是经常去的,偶尔,假使说以平等心挨到挨到去,去一次,那是人家都欢迎你的。

  “养身离食过”,这样子,你乞了食后,身体营养也有了,可以修行了,而一切饮食的过失也不会有。饮食的过失就是:吃得太多了,容易昏沉,容易害病;有些吃了不相应的东西,害得身体四大不调,等等各式各样的。我们在《瑜伽师地论》里面讲“非量食”里边,饮食不当的话,还会送命的。所以说“离食过”,饮食里边很多的过失都可以离开。你乞食嘛,又不是顶好的,不会狼吞虎咽的。我们说好的东西吃起来,吃太多了,就会胀,胀了要害病的。如果你肚子饿了几天的话,你一顿吃胀的话,会死掉的。

  我们听说,好象自然灾害的时候,五九年那个时候,一个逃荒的老人,他跑到一个什么城镇里边,一个卖馒头摊摊前面,他站在那里,他看到馒头,很眼红,因为他好多天没吃饭了。这个卖馒头的,也是心肠很好,他看他站在那里尽看,他说:“你干啥啦?”“唉呀”,他说,“我四、五天没吃饭了。”“哎呀,你四、五天没吃饭,我这个馒头你就吃吧,你尽量吃好了,吃饱为止。”哪知道,他就是因为太饿了,就大吃,吃了不晓得几个,总是有十个八个了,一下子吃饱了,饱了之后,肠子断掉了,死掉了。

  海公上师经常讲的:打饿七,打饿七的话,你饮食要减的,不要是一下子就断掉不吃了。就是先吃干的,干的改稀的,稀的慢慢再稀再稀,再喝水;等到饿七打好了,要吃东西了,也得要先多喝点水,再喝点最稀的,再慢慢喝点稍微稠一点的稀饭,再一点点地,吃了几天之后,再吃干饭。你饿七打了几天了,一下干饭、大馒头胀进去的话,肠子它受不了,绷断了就会死掉的。这是危害!这是打饿七要知道这些事情。那么我们说这也是饮食的过失,你吃得过分了,就会产生这些事情。

  “胜行佛所许”,这是殊胜的修行的戒行,佛所赞叹的,这是乞食,乞食是佛所赞叹的。

  我们汉地,就是一向……,佛法传过来之后,乞食这一条是行不开,跟印度风俗不一样。你托了个钵到处跑,人家不给你饭,那天天饿肚子也不行,那就是这一条行不开,所以祖师就开丛林,自己煮。自己煮也是要——不能自手拿!可能有些人还不知道,大竂里的东西,你不能自手拿的,一定要巡堂的巡到你碗里,才能吃了,你自己自手拿是犯戒的。乞食一样的,哪个乞食跑到人家厨房里自己去拿呢?没有的,他给你什么你就拿什么,就走了,不能说要好的要坏的,这不能挑剔的,人家给什么就拿什么。最多是人家给你一些你不能吃的,假使吃荤的,他给你肉,一坨,把它丢在钵里边,你怎么办?你不能当着他面就“啪!”一下丢出来,这个东西,对施主是不礼貌的。你可以回去之后,把它拿出来,这个自己不吃都可以,不能当着施主的面前把它丢出来,甚至骂起来,这个要不得。

  这个是乞食。下边“一坐食”,更严格。

  丙四 一坐食 

  一坐一次食  不多不减少  不贪不净施  省事无诸病

  “一坐食”,你吃饭的时候,坐在那里吃,吃好了之后,一次吃完了,站起来了,不管你吃饱了没吃饱,其他东西来了,不能再吃了。“不多不减少”…

《律海十门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菩萨戒略颂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