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律海十門講記▪P66

  ..續本文上一頁,這個還有一個,在《瑜伽師地論》裏有一個“先止後食”,就是在吃飯之前,自己把東西擺在那裏,自己就作觀:我吃這些東西,夠了,就是吃這麼多。那麼這樣子,自己有一個限量,然後就吃,吃好了之後,再有多的拿來也不吃了,就是一次,“不多不減少”。60

  “不貪不淨施”,不貪那些不淨的施,就是你吃好了之後,再有好的東西——不淨的布施,不貪,這一頓吃完之後就算了。

  “省事無諸病”,這樣子省了很多的事情,也會身體健康,不會有病。

  我們在五臺山,我第一年去的時候,那時候有一個上座叫道悟,這個人很有修行,他身上一看就是道氣。我們吃飯,吃窩窩頭、油面彈,就是五臺山的油面,油面是非常之頂餓的東西,他們當地的老百姓一定要吃油面,吃了油面下地,五六個小時不會餓的。大米、白面雖然五臺山沒有,我們南方人很歡喜,當地的老百姓卻不歡喜。大米飯,你吃得再多,兩個小時以後、勞動之後,沒有了,肚子空了,那他們的地都在山上,兩個小時之後,回來吃飯,那不行的,那要堅持到五六小時,勞動後再回來,那受不了,一定要油面彈。這個油面彈,什麼叫油面彈呢?就是油面做了個圓圓的一坨,圓的,跟子彈那麼一個東西,黢黑一坨。我們那個時候吃,一個人一份。那個道悟,後來我在山門口,道悟碰到我,他說:“你油面彈能不能吃?”我說:“能吃,很好!能吃。”他說:“你吃幾個?”我說:“吃六個。”“哇!”他說,“你吃六個啊!我每頓吃兩個,有限量的,管你菜好菜壞總是兩個。”他說:“我二十多年沒有害過病。”這個“節量食”就是有這個好處。他每天每頓飯量都是一樣的,不管你菜好菜壞,打齋也好,不打齋也好,哪一天菜特別差也好,兩個!這樣子他說——其他的話他也不說,他就跟我說,他因爲“知量而食”,二十多年了,沒有害過病。這一點就看了節量食有好處,“省事無諸病”,事情也省,不要去追求了嘛,不要多了,也可以身體健康,少病,乃至沒有病。

  丙五 善量食

  過食身睡重  羸劣懈怠增  增腹事病苦  障精進善行

  節量食有度  常准不取余  知食事過患  除水及藥等

  第五是“善量食”,那就是吃東西有定量。前面這個“一次食”,就是說,威儀放下——本來你是坐著吃的,當你站起來了之後,就不能再吃了;假使你是站著吃的,你走了一步了,那就不能吃了。反正你吃的威儀改變過了之後,就不能再吃了。那麼“善量食”,吃飯有限量。

  “過食身睡重,……知食事過患,除水及藥等。”這個“善量食”就是節量食了,吃飯有一定的定量,剛才我們講的就是這個。那麼你要一定的定量的話,你一定要知道吃得太多的壞處。

  “過食”,吃得太脹了,“身睡重”,瞌睡就來了,睡眠特別重。大家都有經驗,你一頓午飯吃得脹脹的,眼睛就開不開了,非要去躺一下不可,所以吃飽了之後,瞌睡就要來了。“羸劣懈怠增”,你這樣子身體睡眠重,那就是沒有堪能性了,“羸劣”,“羸劣”就是說你修善法的力量沒有了。一天到晚睡覺,躺在那裏,睡得著固然睡著了,睡不著,也懶趴趴地躺在那裏,這樣子羸劣的話,增加懈怠。這個懈怠對善法不能上去了。

  “增腹事病苦”,吃得太多,肚子要害病了。害了病就麻煩了,要住醫院去了。過去沒有醫院,躺在那裏,人家照顧你,吃藥了啥東西了,好麻煩。“障精進善行”,這個對我們精進善行都是有障的。

  那麼反過來說,節量食的話,“節量食有度,常准不取余”,吃飯的時候,也就是我們前面說的,先要看,“我這一頓就吃這一些”,然後再吃,數量有一定的。“有度”,有度量的,不是沒有限度的;“常准不取余”,就是那麼一些,再多的不要了。

  “知食事過患”,飲食的過錯,我們觀堂裏邊食存五觀,這個觀想,要經常去想。吃東西,貪食、貪著這個飲食的過患、壞處,那要知道。你不知道它的過患的話,就會多吃,知道它的壞處,就不會多吃了。所以一切事情要從理上,先明了理之後下手,自然是自覺地會做。道理不清楚,叫你不要做,那就是勉強地做了一天、兩天,第叁天熬不住的。

  “除水及藥等”,那麼這樣子,飲食是有量的,不能再多吃了,吃到後來,自己有多少規定之後,再多也不吃,一點點也不吃。但是水跟藥那是不能限在裏邊。水,你要是很渴,夏天多喝點水,那個沒有限量;那麼有病了,吃藥,你不能說“我這個東西吃過了,藥也不能吃”,那身體有病還是要吃藥的了。所以藥跟水是例外,吃過之後再吃一點是可以的。其他的飲食呢,節量,我每天這麼多的量,再超過的就不吃了。這是杜多行的又一種。

  丙六 不余食

  爲斷于想望  食後不余食  護身宿食消  息事營緣少

  第六“不余食”。“不余食”就是作余食法了,你已經吃好了,吃好了有東西又來了,那你怎麼辦呢?照規矩不能吃了,但是有開許,作個余食法,余食法作了之後又能吃。這個不犯戒——作了余食法不犯戒,假使不作余食法是犯戒的。但是杜多行,余食法作也不作,你即使作了他也不吃了,“不余食”。

  “爲斷于想望”,余食法就是有好的東西來了你還想吃,爲了斷這個貪食的想、希望心,“食後不余食”,吃好了之後不余食,作余食法的事情不做了。那就是不想了,“再好東西來,再吃一點”,不想了。我們吃席的時候,經常一道一道菜,吃得很飽了,不想吃了;不想吃了,嚄!後邊還有好的,過一段最好的拿出來了,“啊,再吃一點”,又吃了,那就是沒有知量。他這裏就是說你自己把量規定好之後,以後再好的拿來不吃了,作了余食法也不吃了。

  這樣子“護身宿食消,息事營緣少。”這樣有什麼好處呢?保護身體,因爲吃得不太多,不會有宿食停在身上。一般在家都這麼說:“病從口入。”一切病基本上都是從飲食産生的,醫院裏就有這個經驗,凡是過節過年,病人特別多——吃壞了。吃壞了引起很多病。既然你吃的不多,就保護身體了,少害病,不會病;“宿食消”,也不會停在身上。很多東西吃得太脹了,消不掉,消不掉就害病了。你這個吃得不多嘛,你當下就消掉了。

  “息事營緣少”,因爲吃的東西少,爲了吃飯的事情也少了,爲了吃飯的那些緣也少了,所以說事情也息下去了,“營緣”,爲了吃的事情也很少,那簡單,那是最簡單的生活來修行。但是不要說生活簡單了,時間多出來,沖殼子,那就失去意義了。一天到晚串寮,東說西說,天一句地一句地說,那麼即使你吃飯很簡單,把時間節省下來,搞這些呢,那劃不來了。

  丙七 阿蘭若

  都市多喧雜  紛擾意難寂  對塵心生染  五欲生死泥

  淨地阿蘭若  人天皆歡喜  不狎近俗流  靜寂禅心生

  避市不太遠  太遠乞食難  四肘五百弓  閑靜處所住

  第七是阿蘭若住,“阿蘭若”。

  (15B)“都市多喧雜,紛擾意難寂,……閑靜處所住。”這是住阿蘭若。

  那麼你說你要乞食,你住在城市裏不是很方便嗎?

  “都市多喧雜”,城市裏邊吵鬧鬧的,五花八門,什麼都有,花花世界。城市是一個大染缸,所以說你在裏邊,住在城市裏邊很容易就染掉了。很多人叫我到一些城市去,到那裏去弘法——暫時住一下可以,如果在那裏邊培養年輕僧人的話,那是要把僧人都染掉了,都淘汰了,這個不合適的。所以說城裏邊喧雜,五欲的事情太多了。“紛擾意難寂”,吵吵鬧鬧的,心要靜下來,不可能。這個“紛擾”不但指事情多的紛擾,五欲把你的心勾住了,你定不下來的。城市裏你們去一下就知道。你在多寶講寺住上幾個月,或者住上一年兩年,感到一個味道,有的時候還感到很單調,想去走一趟、看一看,等到你城市裏走一趟的話,你看到這個,就想起來,那多寶講寺清淨了。那裏是什麼都有,馬路上的廣告畫一看就夠了,再是其他的,電影院門口“啪、啪、啪”地吵,那些噪音、各式各樣的吵鬧的罵的,什麼的,各式各樣都會有,那就是煩惱都集中在這些地方了。

  “對塵心生染”,你對著塵,五欲境來了,你說:“我心不生染。”你又不是阿羅漢!阿羅漢,他煩惱沒有了,一切境界現了之後,照鏡子一樣,它現它的,你好看你好看,你難看你難看,你髒你髒,你幹淨你幹淨,他心裏沒有什麼反應。但是一般凡夫的話,他心裏邊的煩惱根子在,我們講《俱舍》就說這個話,你內心的煩惱沒有斷,外邊引起煩惱相應的境現了,那麼你不正作意一起,那煩惱就生。煩惱生的緣就是這叁個東西:第一是煩惱的種子沒有斷,第二個順了煩惱的境現前,第叁個是提不起正念,那你是煩惱當下就會生出來 61。那麼你在城市裏邊,你說你煩惱種子斷了沒有?除非你是阿羅漢,種子斷完了;或者是不還果(阿那含),欲界的那些煩惱、男女之貪是斷完了。否則的話,你煩惱種子在,你對著城市裏的五欲境,你說:“我不生煩惱。”這個你騙哪個呢?這個客觀的規律,因緣所生法,你這個內因與外緣都具足,你怎麼不生煩惱呢?決定生煩惱。這是客觀的規則,你說你不生,不可能的。這是因緣和合決定要生煩惱了。

  那生了煩惱有什麼壞處呢?“五欲生死泥”。這個五欲,城市裏是最多了,色聲香味觸、財色名食睡都有,具足的。你如果滾在這個五欲的泥坑裏邊,那生死想了的話,那不可能的。這個泥坑,我們說紅軍二萬五千裏長征,經過一個大沼澤,這個沼澤裏邊的一個泥潭潭,這個泥潭潭太可怕了,你陷下去,越陷越深、越陷越深,全部陷下去,人都沒掉,埋在裏邊了,經過這個大沼澤,犧牲了很多人的。那麼“五欲生死泥”就是這麼一個泥潭潭,你想去嘗一點味道——你不要去沾一點邊,沾一點邊的話,越陷越深,越陷越深,深到後來,把你全部都埋在裏邊,永遠不准出頭,“五欲生死泥”。

  那麼城市是不相應了。反過來…

《律海十門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菩薩戒略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