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順人家的心。不要說話都是傷人家心的話,雖然你不是罵人,但是說一句話都是戳在人家心上,人家聽了是感到很難受,好象把心割得,一刀一刀地,你說一句話,戳一刀,說一句話,又戳一刀……,聽不下去了,發脾氣了。要說柔順語,要“出言悅耳”。說的話不是說音樂——我放音樂你耳朵聽了好聽,“悅耳”,聽得人家入耳,聽起來順耳朵的,不要說些話人家聽都不愛聽的話,就是不討厭的話了。“正直之語”,要實實在在的話。
第叁是“不作遊詞绮語”,不作绮語。“遊詞”,那些不正規的黃色的話不要說,反正是不相幹的、無義之語。“作時語”,“時語”,前面講過的,這個時候該說什麼話就說什麼話。“正語”,正真的話。“義語”,有意義的話。“法語”,順法的話。“如理語”,合理的話。“聖谛語”,合乎四谛、二谛的話。“律語”,合乎戒的話。“善次語”,合因明的話、合次第的話。“再叁叮囑語”,悲心再叁叮囑,不是跟你說了一道,管你聽懂不聽懂,不管了,再叁地叮囑,慈悲心的表現了。“如是等應能作也”,那就是說不但不作绮語的話,還要作這樣子的東西,才算夠格,你暫時不說那些話,後邊好的不說也不行。壞的不能作,好的要作,壞的做了是不對,好的不做也不對。
第四,“不作貪心”,那麼就是還有貪瞋癡叁個,那就是十善,十惡的都不要做了。前面五條再加上後面的六條,十惡都完了,都不能做。“不作貪心,且于一切有情,應作無邊義利安樂之意”,貪心就是把人家的東西、人家的安樂拿到我身邊來了,貪他的東西。現在不但“不作貪心”,對一切有情,要給他要作無邊的義利安樂,要使他安樂,把好的讓給人家。這個,我們經上,我們在《上師供》裏邊這一類的話就很多了,就是把好的讓給人家,壞的回給自己。而一般人就做不到,都是好的留給自己,壞的給人家。假使叫你散東西,把壞的都散完了,最好的留給自己,我自己要。這樣的人是一般性的,但是也有好的。昨天我們一個樂清居士,她要請照片,我們給了八個人八個照片,我說你自己挑吧,你歡喜哪一個?她說:“我等他們去要完了,留下的給我。”這個心很好。一個胖胖的女居士,發了這個心,不簡單。我們出了家,頭剃了,比丘當了甚至于好多年了,能不能起這個心還成問題呢!這個好的東西讓給人家挑,挑下來人家不要的東西我來拿,這樣子就對了,這個是真正的不貪心。
第五,“不作害心,而常被著忍力甲铠,于諸事理,能作正真觀持。”“不作害心”,不但不害人家,還要忍辱人家的害。“常被著忍力甲铠”,“忍”好象是我們的盔甲一樣,人家來害你,你把盔甲一穿,害你不到了。人家來害你的話,你忍辱,那就是盔甲。如果人家害你,以拳報拳、以腳報腳的話,那你就是糟了,他固然做了壞事,你也一樣做壞事。叢林裏邊打架兩個人一起遷單,有道理的,你也打了人,人家打你是不對,但是你還手了,也是打人了,那就一起走,那是都趕出去了,不要了。那麼你忍力铠甲穿起來,他打你,不報打,罵,不報罵,盡你去罵,盡你打,不回嘴,不還手,好,他遷單你不遷單。在因果上講的話,你更便宜了,修了忍辱了,壞事也沒有做,那他的過去的債也還清了,對你來說是大大的便宜。但是一般人就做不到,所以說要常被忍力甲铠。受了五戒做那麼多事情呢,你們幾個沙彌要注意了。五戒不是這五條不做就完了,要這些都要做到了,回去好好地看,要考的。考你們受了五戒之後哪些要做,哪些不要做,你都要說出來的。你說都說不出來你怎麼做呢?做不到的。“于諸事理,能作正真觀持”,一切道理呢,正真地觀持,把一切緣起的道理能正真觀清楚,能持,這樣子照這個做。
第六,“離棄一切邪見之因,顛倒錯覺,順從一切諸佛聖人心意,正見而行”,“一切邪見之因”,邪見是撥無因果,邪見的因也要去掉。“顛倒錯覺”,邪見怎麼産生的?就是顛倒錯覺,這些慢慢産生邪見的。“顛倒”就是四顛倒,無常謂常、不淨謂淨,這樣子的東西。有了四顛倒、錯覺,把事情搞錯了,慢慢慢慢産生邪見,撥無因果。最大的邪見斷善根的,這個不是好搞的。善根都給你斷掉了,上品邪見斷善根。那麼邪見固然不能有,邪見的因,那些東西,都要去除。不但如此,還要“順從一切諸佛聖人心意,正見而行”,要順了一切佛、聖者——見道以上的人的心意,以這樣的正見來行,行持。那麼就是說,不但不要邪見,邪見的因也不要有,而且還要符合聖人、佛的那些正見要有。這個要學了,那麼你說什麼是邪見之因呢?什麼叫聖人的心意呢?你不學,這麼一條你就是背下來了,你也不知道什麼聖人心意在哪裏,你還不知道。但是這本書又是很濃縮的,很多道理都縮在裏邊,它是便于憶持,叫你記憶的,真正你要把它內涵打開來呢,要學教了。
聖人的心意是什麼呢?你經教裏才知道了。那簡單地說──八正道,合乎戒的、合乎般若的。高深地說,中觀見出來的,沒有一個不是正道,都是合理的。那麼你沒有中觀見,你還沒有證到這個中觀見,那你就是低層次的,那就是合戒,符合戒的都是對的,不合戒的都是錯的。我們看《楞嚴經》五十陰魔裏邊,著魔的時候都是破戒,如果你不破戒就不會著魔了。都是先把你破了那個根本的那個戒,邪淫貪欲,偷偷地作男女的貪心的事情,這就是“師與弟子,俱遭王難”,師和弟子將來的後果是遭國家的王法,受起來。那是現報,將來的後報還要厲害,地獄惡鬼,地獄還要受苦報。那麼這些都是破戒的,所以我們說,從初學來說呢,你只要把這個原則掌握好,佛說的戒符合的都是正見,八正道的見就是符合戒的見。如果你高深地說呢,你一切得了中觀見,證了中觀之後,空性之後,一切流露出來的都是正見。但是這個正見你還沒有得到。這個流露出來的就是合戒的,戒就是佛的身口意。所以佛的身口意從佛的最高的般若——薩婆若海裏流出來的,那不會錯的。我們得不到佛的薩婆若海的這個高深的中觀見,從戒下手,不會錯。
“且非聖人,不作宗崇,如是等應觀也”,那麼我們崇拜哪些呢?崇拜聖者了,佛菩薩了。假使不是聖者,不要崇拜他。有的人崇拜什麼大師、大藝術家,又什麼什麼的,這個,我們佛教徒,又是出家人,不崇拜那些。我們崇拜的就是佛菩薩、叁寶、聖者。這些就是持了五戒之後,必須要做到的事情還有這六條。
乙五 近事發起慧行修心之法要
丙一 以出離心求取近事戒
一、以出離心求取近事戒,于此五根本學處,甚于生命冒險守護,兼製五根,不入非處。此律儀戒,必于人中方得,應思。
下面“近事發起慧行修心之法要”,這個更重要了,慧行刻意來了。我們要修近事五戒,我們心裏要這麼地觀想,這是智慧的行。
我們取近事戒,有的人說近事戒嘛人天乘了,不要出離心的,只要是世間上的不做壞事就可以了。但是我們說真正求五戒要出離心去求,不但出離心,還有菩提心呢。以菩提心求近事戒,將來感的果才是菩提大果。如果單是出離心,也僅僅是那個聲聞的涅槃,這還不夠圓滿的。所以說從我們初下手的人來說,菩提心高了一點,先從出離下手。要出離心求五戒,我們求五戒不是貪著世間的享受:“我今天守幾條戒,將來可以享人天的福報,大大地享受,等于說做生意一樣的,我花點本錢,將來能賺不少,一本萬利。”以這樣子的心去求五戒,那就不好。
我們“以出離心”求五戒,“于此五根本學處”,在這五條戒的地方,要“甚于生命冒險守護”,就是前面那個話,情願是犧牲生命不要犯戒。我們跟你們授這個叁皈的時候,“甯舍生命,永不皈依天魔外道”,那也是同樣的意思。你生命犧牲了,固然這一輩子是死掉了,但是你是因爲皈依叁寶而死的,將來決定生在叁寶的地方,能夠聞法,見佛聞法修行,那感果報是不可思議。而假使你去皈依天魔外道了,你命倒保住了,我們說以前印度的佛教,佛滅度以後,不是受到外來侵略嗎?他們就是以武力來征服這個佛教徒。要麼是你改變信仰,信他的教,要不然就殺頭,這個情況之下,你怎麼辦?殺頭,痛得很,死掉了,什麼都管不來了,馬馬虎虎地信他的教算了——行不行?不行的。你這一信的話,那你是以後永世沈淪,以後就不曉得哪一天見佛聞法了。你頭砍掉了當下是痛一痛,你要知道,你砍不砍得掉,還是你過去業報有沒有的問題。如果你過去沒有砍頭的報的話,也砍不了你的,他會放你的;如果你過去有砍頭的報,即使你說你信他的教,將來還要碰到一個機會把你頭又砍掉了,那你糟糕了,兩邊都不著,都沒有靠到。我們要明因果的話,砍不砍掉頭是因果的問題。過去有殺業的,那決定這個花報,正報還在地獄,那你會受到砍頭的報;如果你過去沒有那個業,不會害怕的,他要殺你也殺不了。
玄奘法師,他到印度去取經,路上碰到海盜把他們抓起來了,東西都搜了。海盜搜了很多做生意的人,有很多錢,大大地高興,要慶祝,要感謝他們的教主,要把人祭,活的人祭,祭的人要最漂亮的、最好的人,挑來挑去,玄奘法師長得最好,就把玄奘法師抓起來要祭天去了。要殺了,玄奘法師也不害怕,他說你讓我修一下定,他就一入定,到兜率天去了。定還沒有出定,結果,那些……(8A)要殺玄奘法師,大大地震怒。那個船被波浪掀起來,掀得就要立起來了,東翻西翻地,都快要沈下去了,那些海盜慌得不得了。那些居士趁此就說了:“哎呀,你們要害這麼好的出家人,天都發怒了,要懲罰你們了,趕快放下。”結果他們海盜就害怕了,不殺了,不但不殺,還來恭敬禮拜、磕頭求饒呢。不該死的就不死的,所以說不要害怕。
“甚于生命”地“冒險守護”,應該把命還要看得貴,以這樣子地不管有什麼危險,都要守護這個五戒。這個做不…
《律海十門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