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律海十門講記▪P55

  ..續本文上一頁了戒要行的,戒是學處。“行緩慢”,好象是不在乎,馬馬虎虎,慢慢吞吞的,“這個今天持不了,吃一點,晚上吃一頓,明天再持午好了”;明天看看好的東西來了,熬不住,再吃一頓,“後天還有呢,慢慢持好了”。這個樣子的話,就靠不住了。

  “沈下不堪能”,心太沈沒了,沒有一個剛勁的心。我們說持戒,修行就是打仗,是勇士,《法蘊足論》就說修行人是勇士,跟煩惱拼的勇士,你如果這樣子松垮垮的,你怎麼拼得下來呢?所以沈下心太重了,這是不堪能,不堪能持戒的。

  丙叁 惡性浮散

  若心太浮散  堅執持惡取  非處強惡作  放浪輕蔑人

  惱害心含恨  非是強言是  自勝難引轉  浮散不堪能

  第叁種倒不是沈下了,“惡性浮散”,但是惡性浮散。

  “若心太浮散,堅執持惡取。”心倒不是那麼沈下,不是那個軟巴巴松垮垮的一天到晚眼睛睜不開那個樣子,他倒是勁道是蠻大的,但是執一個“惡取”,自己一個自以爲是,不對的地方執取以爲是對的。“非處強惡作”,不對的地方偏偏要做。

  “放浪輕蔑人”,自己行動放浪,人家持戒精進修行還看不起他:“你看你這個人不解放,我們是什麼什麼的,煩惱嘛就是菩提,這個吃得,肉也吃得,酒肉嘛穿腸過。那個沒關系的,你這個也不敢吃那個也不敢吃,你這個人沒有用。”這樣子的人就是“惱害心含恨”,人家說他的話,還要惱害心,要起煩惱,懷恨在心——“這個人不對,跟我過不去”;“非是強言是”,不對的時候,明明是錯了,強調“對的、這是對”。

  “自勝難引轉,浮散不堪能”,這個就是過分的自尊心太大了,自以爲對,“難引轉”,勸不過來的人;這個“浮散”也“不堪能”持戒,能夠持戒的心沒有。那就是說倒不象前面那樣沈沒,他的心勁道是有,但是執著于惡取,自以爲是。這個惡取一般就是說,對于現在的人也很多了,說:“你持戒就是執著啦,我們是不要執著,無持無犯。你看我心裏沒有持戒,也沒有犯戒——饑來吃飯困來眠,一切自在了,這樣子就是修行了。”祖師的話你也不懂它是啥意思,你就執了一兩句話,從字面上看,肚子餓了吃飯,瞌睡來了就睡覺,這就是修行。哈!這個你想想,這樣子修行,那個世間上的人比你還修得好呢!那些懶漢一天到晚……,豬最好了,它就是肚子餓了就吃,吃飽了就睡,那麼豬就是頭等的修行的人,你學它好了。這樣子的人自己把禅宗祖師的話搞錯了,因爲禅宗不是那麼依文解意的,你沒有悟到他的意思,你亂猜亂想那就錯掉了。

  丙四 愚不畏罪

  由放逸懈怠  毀犯不作淨  不于先所犯  發起猛利心

  後當不更犯  隨順屍羅行  取睡眠爲樂  偃臥脅倚等 

  不惜光陰去  懶惰不堪能

  第四種是“放逸懈怠”。“放逸懈怠”跟前面的沈沒不一樣,沈沒是提不起勁來,這個放逸懈怠就是說他愚癡,不知道犯了戒之後要墮惡道受苦的。

  “由放逸懈怠”,自己放逸也懈怠,對善法不精進就是懈怠。

  “毀犯不作淨”,你犯了戒之後不趕快忏悔。我們說忏悔不能拖的,今天犯了不能過夜,馬上就要忏悔。白天作了晚上之前要忏,晚上犯了之後當晚就要忏,不能說過了明天再說,不行的。那麼犯了之後,他也不作淨也不想忏悔,“不于先所犯,發起猛利心,後當不更犯,隨順屍羅行”,他以前犯了的罪、犯的戒,他不發起猛利的心說“以後絕對不能犯了,要依戒而修行”,這個心生不起來。犯了戒無所謂,這個東西。那麼他一天到晚忙啥東西呢?

  “取睡眠爲樂,偃臥脅倚等,不惜光陰去,懶惰不堪能。”

  犯了戒無所謂,那麼一天到晚幹什麼事情呢?睡覺,“取睡眠爲樂”,多睡一個瞌睡,這很舒服,比禅定還舒服,“禅定嘛眼睛睜開來,還要坐在那裏動也不動的,我這個躺下去什麼氣力也不要用,眼皮都不要睜的,很自然的,什麼氣力也不要用,這個快樂”,——睡眠爲樂。

  即使坐在那裏,“偃臥脅倚等”,坐也坐不直的,要靠了背,腰彎起趴在桌子上,這樣子沒有骨頭的,沒有背脊骨的。那麼坐要靠的、要倚的、要趴在桌子上的,這樣子,這個就是懶惰相。

  “不惜光陰去”,一年一年過去了他也不可惜,就是悠哉遊哉的這樣子,“懶惰不堪能”,這樣的人太懶惰了,也不堪能持戒。這是第四種。

  丙五 邪願邪行

  邪願修梵行  希生天安逸  著利養恭敬  無怙不堪能

  第五種,“邪願邪行”。這個倒不一定懶惰,倒是有的時候蠻精進的,但是發的願是邪的,那也不行了。願是邪的,行也都是邪的了。

  “邪願修梵行”,“修梵行”,你出家嘛修梵行了,很好,但是他的目的不純——“邪願”。他不是爲了修行度衆生、了生死。“希生天安逸”,他看到天上舒服,“我修梵行,現在熬一熬,將來有很長的時間享受。生到天上去安逸的享受,天女滿空盈,這個享受不是很舒服嗎?”“著利養恭敬”,他又希望利養恭敬。

  生天受樂這是下輩子了,現輩子的利養恭敬就是現輩子的。有的人就是拼命苦行或者培福,什麼原因?“將來我當了法師之後人家供養我會多一些。這個是果報嘛,我現在在叁寶面前培了福,將來決定得到的利養、恭敬,供養會多的。”道理對不對?也對,這是因果。但是你這樣子做是不是你修行的目的呢?邪了。名聞利養是世間有漏的流轉法,是要墮落的,你現在辛辛苦苦地去幹爲了這個目的,那不是邪了嗎?

  “無怙不堪能”,怙就是依靠。你如果如法地修行,叁寶加持,有依靠的;你這個是沒有加持了。“不堪能”,這樣子的人不堪能持戒。

  我們持戒也要求加持的。自己的努力當然要,不能說自己不努力,就想“我自己不想努力,求叁寶加持我持戒”,躺在床上懶得很,自己不鼓勁。我們以前有一個戒兄是四川人,他說四川有一個俗話,“抽猴子上樹”,你要猴子上樹它自己會上,這個懶猴子它不想爬,你把它抽上去,一放開,它“啪!”掉下來了;再抽上去,它又不抓住又不往上爬,又掉下來了。這個你怎麼抽得上去呢?一輩子都抽不上去,要靠自己的。加持,要你自己努力之下,加你一把勁了。你自己都不努力,你加持力也得不到了,“無怙不堪能”。

  丙六 違世出世軌

  行住諸威儀  常事善品行  違越世間理  不順毗尼行

  軌則有虧損  出離不堪能

  第六“違世出世軌”,這是軌則了。我們說軌則是屬于哪一類,我們前面講過了。

  “行住諸威儀”,第一種行住坐臥的威儀;第二種,“常事”,做的事情——著衣持缽、乞食、洗足、敷臥具,就是釋迦牟尼佛在《金剛經》前面的那一套,這是事情——“常事”,經常這樣的事情;“善品行”,就是念誦讀誦請教法義,或者聽講,或者是宣說,給人家說法,善事。在這個裏邊,做這些事情,威儀也好,常事也好,善品行也好,我們要不能違背世間,但也不能違背戒律。就是說要善巧,既不違背世間的法律民情,更不能違背戒律的原則,這樣子使世間上沒有譏嫌。

  我們很多的戒都是避譏嫌的戒。你說佛教是佛教,跟世間法不一樣,佛法跟世間法是兩回事,怎麼去隨順世間法幹啥呢?你們看看二百五十條裏邊很多的都是避免譏嫌的戒,如果世間人認爲你不好的話,你怎麼還會好呢?怎麼修行呢?所以真正修行的人都是要避免世間譏嫌的。爲什麼佛要製父母不聽不得出家?因爲世間有譏嫌,你把他的孩子度走了,人家辛辛苦苦養了個孩子要防老的,你把他度完了,他就怨得不得了。那麼避這個譏嫌,佛就說父母不聽不要出家。在原則上講出家好嘛,我們應該鼓勵人家出家,爲啥叫你不要出家?阻人家出家還有罪的呢。佛就說世間有譏嫌,父母還沒有同意你勉強出了家之後你要考慮後果,假使你家裏邊出了什麼事了,人家都要罵佛教的,有譏嫌的。

  上海一個居士背著他的母親,到西藏去研究金絲猴,偷了一個什麼學校的一個儀器,結果弄到法院裏開庭審判。總算他年輕人,目的是爲了研究學問,偷了東西,總算沒有給他判刑,大概緩刑二年。後來這個人回來之後,還不安甯,又跑到西藏去,哪裏去,到處去,要出家,把他母親在家裏著急得不得了,到處去乞求加持,結果後來他母親肝炎病死掉了。這個你不能說這個孩子沒有因素,這也是一個因素了。所以這樣子人家要譏嫌的。你即使出了家,說是要度父母,你自己現世母親都把她害死了,你說你度過去世父母,這個話真的假的呢?你認不到的人,你說“這是我父母,我要度他”,自己養育大的母親不管她、隨她去,這個你怎麼說得過去?這是要避世間譏嫌,但是也要隨順毗尼行。你專門做世間法,把佛教丟開了,那可不行,那個修啥行?!所以真正的軌則,就是說在這些事情上邊,行住威儀、常事,就是穿衣、持缽、修法、念誦、學問等等,固然要順著佛法,也不能太違背世間法。

  假若“軌則有虧損”的話,“出離不堪能”,是個障。世間上起了譏嫌之後,那對你的出離心有障的。如果因爲你的事情,父母得了病或是憂愁而身體損壞了,甚至于病死了,那麼你怎麼出離呢?這個障很重!在父母面前造罪造福,我們在《俱舍》裏講過,現報,現世就要受報的,那你對于出離的堪能性當然沒有了。所以說我們對世間的軌則不能輕視,就是不要太違背世間。當然也不是說順了世間法,那就是不要修行了,一天到晚在父母面前去孝養好了。那你自己不能出叁界,真實利益父母也利益不了。這輩子你的孝養,假使說或者你自己或者父母有病了,你沒有辦法醫的話,你怎麼孝養?你自己病死了,哪個來養你父母?這個世間上的因果是不可測的,究竟的孝養還是要出離心,把父母度脫才是真正的孝順。所以說從最長遠的目的與現在的利益要結合起來看問題,然後才能真正達到出離的目的,不能是執了一邊。

  凡夫總是要墮兩邊,就是走極端,要麼走這個極端,…

《律海十門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菩薩戒略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