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律海十门讲记▪P55

  ..续本文上一页了戒要行的,戒是学处。“行缓慢”,好象是不在乎,马马虎虎,慢慢吞吞的,“这个今天持不了,吃一点,晚上吃一顿,明天再持午好了”;明天看看好的东西来了,熬不住,再吃一顿,“后天还有呢,慢慢持好了”。这个样子的话,就靠不住了。

  “沉下不堪能”,心太沉没了,没有一个刚劲的心。我们说持戒,修行就是打仗,是勇士,《法蕴足论》就说修行人是勇士,跟烦恼拼的勇士,你如果这样子松垮垮的,你怎么拼得下来呢?所以沉下心太重了,这是不堪能,不堪能持戒的。

  丙三 恶性浮散

  若心太浮散  坚执持恶取  非处强恶作  放浪轻蔑人

  恼害心含恨  非是强言是  自胜难引转  浮散不堪能

  第三种倒不是沉下了,“恶性浮散”,但是恶性浮散。

  “若心太浮散,坚执持恶取。”心倒不是那么沉下,不是那个软巴巴松垮垮的一天到晚眼睛睁不开那个样子,他倒是劲道是蛮大的,但是执一个“恶取”,自己一个自以为是,不对的地方执取以为是对的。“非处强恶作”,不对的地方偏偏要做。

  “放浪轻蔑人”,自己行动放浪,人家持戒精进修行还看不起他:“你看你这个人不解放,我们是什么什么的,烦恼嘛就是菩提,这个吃得,肉也吃得,酒肉嘛穿肠过。那个没关系的,你这个也不敢吃那个也不敢吃,你这个人没有用。”这样子的人就是“恼害心含恨”,人家说他的话,还要恼害心,要起烦恼,怀恨在心——“这个人不对,跟我过不去”;“非是强言是”,不对的时候,明明是错了,强调“对的、这是对”。

  “自胜难引转,浮散不堪能”,这个就是过分的自尊心太大了,自以为对,“难引转”,劝不过来的人;这个“浮散”也“不堪能”持戒,能够持戒的心没有。那就是说倒不象前面那样沉没,他的心劲道是有,但是执着于恶取,自以为是。这个恶取一般就是说,对于现在的人也很多了,说:“你持戒就是执着啦,我们是不要执着,无持无犯。你看我心里没有持戒,也没有犯戒——饥来吃饭困来眠,一切自在了,这样子就是修行了。”祖师的话你也不懂它是啥意思,你就执了一两句话,从字面上看,肚子饿了吃饭,瞌睡来了就睡觉,这就是修行。哈!这个你想想,这样子修行,那个世间上的人比你还修得好呢!那些懒汉一天到晚……,猪最好了,它就是肚子饿了就吃,吃饱了就睡,那么猪就是头等的修行的人,你学它好了。这样子的人自己把禅宗祖师的话搞错了,因为禅宗不是那么依文解意的,你没有悟到他的意思,你乱猜乱想那就错掉了。

  丙四 愚不畏罪

  由放逸懈怠  毁犯不作净  不于先所犯  发起猛利心

  后当不更犯  随顺尸罗行  取睡眠为乐  偃卧胁倚等 

  不惜光阴去  懒惰不堪能

  第四种是“放逸懈怠”。“放逸懈怠”跟前面的沉没不一样,沉没是提不起劲来,这个放逸懈怠就是说他愚痴,不知道犯了戒之后要堕恶道受苦的。

  “由放逸懈怠”,自己放逸也懈怠,对善法不精进就是懈怠。

  “毁犯不作净”,你犯了戒之后不赶快忏悔。我们说忏悔不能拖的,今天犯了不能过夜,马上就要忏悔。白天作了晚上之前要忏,晚上犯了之后当晚就要忏,不能说过了明天再说,不行的。那么犯了之后,他也不作净也不想忏悔,“不于先所犯,发起猛利心,后当不更犯,随顺尸罗行”,他以前犯了的罪、犯的戒,他不发起猛利的心说“以后绝对不能犯了,要依戒而修行”,这个心生不起来。犯了戒无所谓,这个东西。那么他一天到晚忙啥东西呢?

  “取睡眠为乐,偃卧胁倚等,不惜光阴去,懒惰不堪能。”

  犯了戒无所谓,那么一天到晚干什么事情呢?睡觉,“取睡眠为乐”,多睡一个瞌睡,这很舒服,比禅定还舒服,“禅定嘛眼睛睁开来,还要坐在那里动也不动的,我这个躺下去什么气力也不要用,眼皮都不要睁的,很自然的,什么气力也不要用,这个快乐”,——睡眠为乐。

  即使坐在那里,“偃卧胁倚等”,坐也坐不直的,要靠了背,腰弯起趴在桌子上,这样子没有骨头的,没有背脊骨的。那么坐要靠的、要倚的、要趴在桌子上的,这样子,这个就是懒惰相。

  “不惜光阴去”,一年一年过去了他也不可惜,就是悠哉游哉的这样子,“懒惰不堪能”,这样的人太懒惰了,也不堪能持戒。这是第四种。

  丙五 邪愿邪行

  邪愿修梵行  希生天安逸  着利养恭敬  无怙不堪能

  第五种,“邪愿邪行”。这个倒不一定懒惰,倒是有的时候蛮精进的,但是发的愿是邪的,那也不行了。愿是邪的,行也都是邪的了。

  “邪愿修梵行”,“修梵行”,你出家嘛修梵行了,很好,但是他的目的不纯——“邪愿”。他不是为了修行度众生、了生死。“希生天安逸”,他看到天上舒服,“我修梵行,现在熬一熬,将来有很长的时间享受。生到天上去安逸的享受,天女满空盈,这个享受不是很舒服吗?”“着利养恭敬”,他又希望利养恭敬。

  生天受乐这是下辈子了,现辈子的利养恭敬就是现辈子的。有的人就是拼命苦行或者培福,什么原因?“将来我当了法师之后人家供养我会多一些。这个是果报嘛,我现在在三宝面前培了福,将来决定得到的利养、恭敬,供养会多的。”道理对不对?也对,这是因果。但是你这样子做是不是你修行的目的呢?邪了。名闻利养是世间有漏的流转法,是要堕落的,你现在辛辛苦苦地去干为了这个目的,那不是邪了吗?

  “无怙不堪能”,怙就是依靠。你如果如法地修行,三宝加持,有依靠的;你这个是没有加持了。“不堪能”,这样子的人不堪能持戒。

  我们持戒也要求加持的。自己的努力当然要,不能说自己不努力,就想“我自己不想努力,求三宝加持我持戒”,躺在床上懒得很,自己不鼓劲。我们以前有一个戒兄是四川人,他说四川有一个俗话,“抽猴子上树”,你要猴子上树它自己会上,这个懒猴子它不想爬,你把它抽上去,一放开,它“啪!”掉下来了;再抽上去,它又不抓住又不往上爬,又掉下来了。这个你怎么抽得上去呢?一辈子都抽不上去,要靠自己的。加持,要你自己努力之下,加你一把劲了。你自己都不努力,你加持力也得不到了,“无怙不堪能”。

  丙六 违世出世轨

  行住诸威仪  常事善品行  违越世间理  不顺毗尼行

  轨则有亏损  出离不堪能

  第六“违世出世轨”,这是轨则了。我们说轨则是属于哪一类,我们前面讲过了。

  “行住诸威仪”,第一种行住坐卧的威仪;第二种,“常事”,做的事情——着衣持钵、乞食、洗足、敷卧具,就是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前面的那一套,这是事情——“常事”,经常这样的事情;“善品行”,就是念诵读诵请教法义,或者听讲,或者是宣说,给人家说法,善事。在这个里边,做这些事情,威仪也好,常事也好,善品行也好,我们要不能违背世间,但也不能违背戒律。就是说要善巧,既不违背世间的法律民情,更不能违背戒律的原则,这样子使世间上没有讥嫌。

  我们很多的戒都是避讥嫌的戒。你说佛教是佛教,跟世间法不一样,佛法跟世间法是两回事,怎么去随顺世间法干啥呢?你们看看二百五十条里边很多的都是避免讥嫌的戒,如果世间人认为你不好的话,你怎么还会好呢?怎么修行呢?所以真正修行的人都是要避免世间讥嫌的。为什么佛要制父母不听不得出家?因为世间有讥嫌,你把他的孩子度走了,人家辛辛苦苦养了个孩子要防老的,你把他度完了,他就怨得不得了。那么避这个讥嫌,佛就说父母不听不要出家。在原则上讲出家好嘛,我们应该鼓励人家出家,为啥叫你不要出家?阻人家出家还有罪的呢。佛就说世间有讥嫌,父母还没有同意你勉强出了家之后你要考虑后果,假使你家里边出了什么事了,人家都要骂佛教的,有讥嫌的。

  上海一个居士背着他的母亲,到西藏去研究金丝猴,偷了一个什么学校的一个仪器,结果弄到法院里开庭审判。总算他年轻人,目的是为了研究学问,偷了东西,总算没有给他判刑,大概缓刑二年。后来这个人回来之后,还不安宁,又跑到西藏去,哪里去,到处去,要出家,把他母亲在家里着急得不得了,到处去乞求加持,结果后来他母亲肝炎病死掉了。这个你不能说这个孩子没有因素,这也是一个因素了。所以这样子人家要讥嫌的。你即使出了家,说是要度父母,你自己现世母亲都把她害死了,你说你度过去世父母,这个话真的假的呢?你认不到的人,你说“这是我父母,我要度他”,自己养育大的母亲不管她、随她去,这个你怎么说得过去?这是要避世间讥嫌,但是也要随顺毗尼行。你专门做世间法,把佛教丢开了,那可不行,那个修啥行?!所以真正的轨则,就是说在这些事情上边,行住威仪、常事,就是穿衣、持钵、修法、念诵、学问等等,固然要顺着佛法,也不能太违背世间法。

  假若“轨则有亏损”的话,“出离不堪能”,是个障。世间上起了讥嫌之后,那对你的出离心有障的。如果因为你的事情,父母得了病或是忧愁而身体损坏了,甚至于病死了,那么你怎么出离呢?这个障很重!在父母面前造罪造福,我们在《俱舍》里讲过,现报,现世就要受报的,那你对于出离的堪能性当然没有了。所以说我们对世间的轨则不能轻视,就是不要太违背世间。当然也不是说顺了世间法,那就是不要修行了,一天到晚在父母面前去孝养好了。那你自己不能出三界,真实利益父母也利益不了。这辈子你的孝养,假使说或者你自己或者父母有病了,你没有办法医的话,你怎么孝养?你自己病死了,哪个来养你父母?这个世间上的因果是不可测的,究竟的孝养还是要出离心,把父母度脱才是真正的孝顺。所以说从最长远的目的与现在的利益要结合起来看问题,然后才能真正达到出离的目的,不能是执了一边。

  凡夫总是要堕两边,就是走极端,要么走这个极端,…

《律海十门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菩萨戒略颂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