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现威相”,好象是自己一切不怕、无所畏惧的样子。“言王官势力,灾祸恐怖事”,要吓唬人家要听他的话,讲一些王官势力、世间的王论、刀兵、贼……那些事情,哪些人碰到灾、碰到什么了,说那些恐怖的事情吓唬人家。吓唬人家的目的还是在求利。
“此处得利养,而向彼处说,称道谁施广,讥嫌某施微。”这个地方人家供养你了,供养了么算了么,你收了么你好好修行好了。他跑到某个地方去跟人家说:“哎,我在哪里哪里住的时候,有什么什么人供养我,怎么怎么地供养我。”你跟他说啥意思?你不就是说“你该供养我了,人家那么多供养我了,你怎么不供养呢?”有的人还供养之后,“哎,你口袋里还有大的呢!你供养十块还有五十、一百的没有拿出来,你还要把大的还拿出来……”,这个也太不象话了。
“称道谁施广,讥嫌某施微”,这个《瑜伽师地论》就引了这一段。他说什么什么人他布施很慷慨,布施很多,……
(12B)这个“卑”就是说他的社会地位很低,他人又穷,他的能力又弱,他都供养了那么多;你地位又高,种姓尊贵,家里又富,能力又强,比他势力又大,你怎么只供养了这么一点点?这个东西好象逼着人家供养多,这个东西都是邪命!
“诸妄语邪命,以求取利名” (这个“利名”可能是“利养”,这个是不是有错要考一下。这个本子是文革后印的,我们要查一查文革以前的老本子。原来老本子我有的,可惜在五台山文革的时候给他们搜掉了,现在手边还拿不出来,要到山上看看有没有老本子,可能有留下的话再对一下),用各式各样的打妄语,这个妄语就是前面说的,不单是嘴里说,现相也可以。假如说,你要人家供养,看到人家供养某某人一件好衣服,你心里欢喜。欢喜了,你怎么样呢?就故意跑到那个施主面前,穿一件破衣服给他看看,“我的已经破了,你该供养我一件衣服”;或者想要一个手表,故意跑到人家施主面前:“哎呀,我没有表,你看现在什么时间了,我几点钟有什么要紧事情的,你看我没表。”你不是要人家供养表嘛!这些都是邪命。
以这样子的方式来求取利养的,“现世为人轻,死后地狱沦”,现世人家就看你不起,你这个人多求,这个也要那个也要。出家人嘛三衣一钵么好了,你这个也欢喜、那个也欢喜,世间人也看不起你了。我以前讲过,我们一个邻居他对我说,他交了个女朋友,不敢跟她上街的——走到这个地方停下来,“我要这个!我要那个!我要这个!”他说:“我口袋里只有那么多钱,你什么什么都要,我怎么买得起呢?”她要么不跟你出去,出去看哪一个东西好,都要。贵的也要,便宜的也要,吃的也要,穿的也要,装饰品更要,总之什么东西都要。这样子,人家看不起你了,你多求了!“现世为人轻”,在现世人家看你不起,死后那苦了——“地狱沦”,还要下地狱去。邪命要下地狱的。
这些就是妄语的摄修心要,这样子多观想的话,妄语自然不敢打了。
这四个摄修心要我们认为很重要,以前我们都是背的,那么希望你们也要背。因为四个根本戒不能犯的。如何不犯?就要把这四条东西修好;如何修得好?先要把它知道;如何能知道?背下来。背下来你总不会说不知道了吧?你背都背下来了,怎么不知道呢?那么你背都背不下来,什么条相、什么内容都不知道,你还怎么修呢?所以这四个东西是根本。
你们沙弥,我跟你们说,你们年纪是小一点,可能是道理方面还不能理解很深,先背下来。以前,我们中国的儒家,小孩子六岁五岁,上蒙观,四书五经深得不得了,懂不懂?懂不了的。但是背,《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那就要背下来,懂不懂没关系,背下来好了;背了之后,到你十四、五岁了再跟你讲,讲了懂了之后,以后写文章,“子曰……子曰……”自己会跳出来了,说话都是孔夫子的规模,都在心里边不会超越,那个有便宜的。西藏的小喇嘛,那些《俱舍论》、什么什么论,颂子都背得非常流利,懂不懂?不一定懂,但是你年纪大一点讲了之后,那是全部摄持了,把那些道理,颂子里面都包进去了。你们还得背喔,你们几个十几岁的这四段还要背,你们背起来该是容易些,为什么?记忆力好嘛。七岁到十几岁的人是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二十以上分析能力强一点,但是记忆力慢慢退,退到后来四五十岁的话,记忆力就差了,一般说你要背东西还是早一点背。
甲七 观择功德过失门第七
(调治沉没运转之患)
“观择功德过失门第七”。下边都是“慧行刻意”的事情,就是你要是看它的功德,再反过来看它的过失,那你就不会做坏事了。
乙一 十种亏损戒
亏损于尸罗 有十种因缘 若不入此数 圆满具堪能
前面说十种亏损戒,假使你持戒不好,于戒有亏损的,有十个因,这十个因有了,戒绝对亏损的。那么反过来你要持戒清净的话,把这个因素去掉,不要堕在这个因素里边。
“亏损于尸罗,有十种因缘”,假使你戒持不好,有“亏”或者“损”,就是犯戒破戒的事情了,犯戒破戒有十种因缘。你离开这十个因缘就不会……,“若不入此数,圆满具堪能”。假使你能够不在这十种因缘里边的话,“圆满具堪能”,圆满持戒就有堪能性。那就是告诉你对面的,你就反过来把这个对立面除掉,那你持戒就能圆满。佛教是缘起论,所以我们到处看到,这个因缘在的话,你再想持戒,持不好的;这个因缘不具的话,你就是心里没有说一定要拚命怎么怎么,持戒必定圆满,不会亏损。那么这个是从因上求了。我们也经常说菩萨是有智慧的,从因上求,畏因,众生畏果。犯戒的因,菩萨看到害怕,这些因缘是要破戒犯戒的,那是绝对不敢做。如果你从果上看,犯戒了之后地狱去,“啊,地狱苦得很”,这个你已经来不及了。众生就是在没有受苦之前放逸、贪享受,尽量造罪,但是苦来了,临时就害怕起来了,赶快求救,求这个救他那个救他。你自己造的业,哪个来给你代受呢?也代受不了啊。
前两天我们本村一个居士来问我,他说他有一天忙得不得了,他修四皈依,他这一天忙得不得了,“我没有念,我叫儿子给我代念了,算不算数?”我说:“你不吃饭,你儿子代你吃饭了,你饱不饱?”这不是一样的道理嘛。你没有念就重来了,你就断掉了,所以说代是代不了的。那么众生是一样的,等到苦来了,你求这个求那个,叫人家给你代受苦——菩萨倒是愿意给你代受苦,但是代不了啊,这个苦你自己造的。我们说地狱的火是哪里来的?你自己的心里边化出来的,因为你造这个罪,这个罪的异熟果就现这个地狱火相。菩萨看看本来没有火嘛,你在做梦,在火里烧,人家醒的人家看你没有火嘛,你一点也没有事,你怎么叫了、痛了?你梦里边的火,这个火哪个给你除得掉呢?只有你醒过来才能除掉。你没有醒过来,哪个来把你梦里的火拿出呢?这个拿,怎么拿呢?你自己想嘛。所以,“圆满具堪能”,叫你从因上看问题,你不进入这十个因缘,“不入此数”,不在这十个因缘里边,那么持戒自然有能力,可以圆满。
下边就是这十个因缘。
丙一 无出离心
不为自调伏 寂静大涅槃 由王贼等害 债主怨家逼
不活诸畏惧 求出家受具
第一个“无出离心”,就是说出家,尤其是受比丘戒的,这个出离心一定不能少,你没有出离心根本不得戒!说个老实话。你就是其他五戒、十戒,那都要以出离心、菩提心为基础的。既然发心都没有,你受的戒还不会得戒的。你如果受戒之后根本没有出离心……,“不为自调伏”,不为了自己调伏自己的烦恼,“寂静大涅槃”,也不求寂静的大涅槃,——“调伏”是戒,“寂静”是定,“大涅槃”是果。那么你不为自己调伏,不为求寂静的大涅槃,那么你为什么出家受比丘戒呢?
“由王贼等害,债主冤家逼,不活诸畏惧,求出家受具。”
或者是遭了王难——我们记得以前有一年,有些人要被抓了,他来不及逃,逃到哪里呢?跑到庙里来躲了。我记得昭觉寺就来了几个年轻人,哪个敢收你啊!你即使不是逃犯,人家也不敢收你,这个时候有嫌疑,你为什么早不出家迟不出家,一定要在正在抓嫌疑人的时候你要出家呢?哪个敢?哪里都不敢收的——碰到王法的难的时候你求出家;或者“贼等害”,碰到盗贼把你东西抢完了,或者逼倒你了,要抓你要杀你,冤家逼,你害怕,躲到庙里要出家;“债主冤家逼”,或者要债了,你还不出来,没有办法了,想跑到出家里去躲避起来。
出家的庙又不是防空洞,哪个都是那些跑进来躲难的?这个也太不行了。我们收出家人也不能乱收,要真正有出离心想修行的人才收。你逼得不行了,或者是冤家逼,冤家要害他,逼得他逃出来逃得没地方走了,跑庙里来了;或者饭吃不起了,吃不起饭要饿死了,没办法了,他来出家来了,这样的人当然他的动机就不纯了,你要他持戒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这样子出家受具的人,没有出离心,是决定要犯戒的,他的动机不纯。他的出家又不是自愿的出家的,是逼得没有办法才出家的,那当然是不可靠的。
丙二 戒羸行缓
若性无羞耻 恶性戒体羸 学处行缓慢 沉下不堪能
第二种是“戒羸行缓”。“戒羸行缓”就是说持戒的心不强,总是想这个戒捆缚在那里不舒服,最好要放纵自己,要自在,“这个做不得那个做不得,我就要做得、拿得,人家东西我取得,什么东西我要怎么的……”,经常生这个心的话,你持戒决定要犯戒。
“若性无羞耻”,主要的还是没有惭愧心,他本身就没有羞耻的心、惭愧心。“恶性戒体羸”,本身也是恶根性很重,劣根性,“戒体羸”,受的戒不强,就是持戒的念头不强。
“学处行缓慢”,“学处”,学戒,该怎么做怎么做。我们说学…
《律海十门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